第51章 ☆、一朵石雨花開
日子過了一天又一天,一場雪來,一場雪住,她還在那兒。
佛廟的鐘聲還一遍一遍地敲。
無人來趕她,也無人來尋她。
直到有一天,又有人端着飯食來,才發現原地已沒有華藥的身影。只有一枝含苞待放的石雨花立在那兒,挨樹生長。樹旁落着一個灰葫蘆,葫蘆底刻一‘藥’字。
寺裏管事的仁是師傅命人把仁恻師兄的門打開,把這個葫蘆與仁恻的那個葫蘆放在一起。
從此,法恩寺有了一株奇花,無論春夏秋冬都含苞而立,不綻開也不凋謝。更奇地是,時間一年年過去,那朵石雨花還是這般模樣,十年、二十年還是如此。不開花,不凋落。
這使得法恩寺名聲大噪,很多人都慕名而來,都想一睹奇花。就連州刺史的兒子當今丞相,幾年回一次揚州就為一睹這石雨花花容。
春去秋來,漸漸地人們不再談論這朵花,人們已接受了這花幾十年不開的事實,人們猜測,這朵石雨花怕是永遠都開不了花。
一日,春日暖風熏熏。名滿天下的仁恻大師悄然歸來,來至花前。他已年老,身材瘦削,腿似乎還受了傷,走起路來有些蹒跚。只是從他的眉眼裏,依稀能看出昔日惹無數少女思慕傷心的容貌。
他又住進以前的小室內,閉門謝客,終日念經誦佛。他一擡頭便能看見窗外的石雨花。石雨花依然未開,花骨朵赧然地半閉着。
一日,風清月明。
仁恻大師捧着經書來到樹下,輕聲誦經。手中的書才堪堪翻了幾頁,書念不到幾節,石雨花便緩緩綻開花瓣,最後開成一朵月華浮動的石雨白花,花枝在風中晃動,仿佛一個搖頭晃腦地少女。
大師眸中染了笑意,攤開書低頭繼續慢慢讀。
第二日,石雨花謝,枯死。
大師開窗,哪裏來的嬌花秀枝,只留地上枯枝敗葉。
春霧薄薄,大師望着迷蒙的天地,放下經卷,把大樹上日夜搖晃了幾十年的石頭取下,那石頭已經變得肮髒不已,且有很多處起了裂痕。他把石頭串看了一會兒,用葫蘆裏剩下的水把石頭串洗淨,戴在左腕上。喟嘆含在喉嚨裏,最終化作嘆息徐徐吐氣。
Advertisement
地上的枯枝忽然化為齑粉,被微風吹散進空中。
于是,世間便再無這樣的奇花,沒有這樣執拗的傻花。
等幾十載,只盼一日花開。
作者有話要說: 終于更完了,心中感慨萬千。
這則故事靈感來源于一首叫(皈依)的歌,也許應該叫(皈依,秀姑娘)。本來對于和尚與凡人談戀愛沒什麽感覺,也并沒有想寫這類文的念頭。直到有一天,忽然聽到一首歌,旋律哀婉,當女聲那句:秋風落葉輕揚 響起時,我心頭一動。後來我聽了好幾遍這首歌,最終按耐不住開了坑。
一查是劍三的一片同人曲,當時想着不要看那篇文,寫完再看免得撞。但是寫到差不多結局時一看,發現還是有些相似。比如不期而遇,比如分別。也許那首歌講得就是秀姑娘與小和尚的故事,所以未免被影響。
當時聽的時候,覺得這首歌唱來既悲傷又遺憾,男女主注定不能在一起。那凄婉悠然的曲調,又昭示着他們不太跌宕起伏的愛情故事,他們應該不為人知地相遇,安靜地分開。在此基調上,我想到另一個故事,女孩子比較愚鈍無知,她無法頓悟,癡癡愛着那個和尚,但和尚卻又太聰明,不為紅塵障目。這是另一對為情所困又截然不同的男女。于是就這麽開文了,雖然只是短篇,從去年斷斷續續寫到今年,中間删删減減常常覺得些不耐煩,有時候甚至不想寫了,如今很慶幸自己能堅持寫完。
把結局寫完,把自己當做讀者再看一遍時,覺得還有很多不足,這也是因為自己能力有限的緣故。但看完結局,又忽然有些感動。即使不能完美寫出自己心目中的感覺,文章存在些問題,但我還是看出了這是自己想要寫的故事。所以我選擇原諒自己,能把想寫的寫出來,60分也是對自己的交代。
很謝謝一直追的那個讀者,我不知道你是誰,但常常半夜更完發現點擊是1。很感動,這樣無言的支持給了我更下去的動力。
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