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涉過憤怒的河
1辟水:女性永恒的疑惑
相對于水災,同樣引人注目的自然災害是旱災。
如果說,水災隐寓着我們集體潛意識中的混亂、失去秩序、局面失控等情況的話,那麽旱災也自有它的獨特解釋。畢竟,在原始社會裏,原始人追逐着河流而居,旱災的影響遠不如洪澇來得那麽突然,但是它卻具有一種緩慢的、無可抵禦的、逐漸消解盤剝的可怕特性。
所以相比于洪澇災害,旱災更為可怕,它的危害性往往會在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之內,才逐漸顯現出來。
早在前面的章節裏,我們曾經提到了《山海經·西山經》中的這樣一個故事:
又西北四百二十裏,曰鐘山。其子曰鼓,其狀如人面而龍身,是與欽鴀殺葆江于昆侖之陽,帝乃戮之鐘山之東,曰崾崖。欽鴀化為大鹗,其狀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其狀如鸱,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見即其邑大旱。
——《山海經·西山經》
這裏邊說到了鐘山山神的兒子鼓,他不明緣由地殺死了另一個天神,結果被判處死刑且立即執行。執行的結果,是這只“鼓”竟然又成為了一只可怕的鳥,外形像常見的鹞鷹,但長着紅色的腳和直直的嘴,身上是黃色的斑紋而頭卻是白色的,發出的聲音與鴻鹄的鳴叫很相似,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旱災。
這個故事的寓意我們已經分析過,在這裏,這只怪鳥為人類帶來的傷害,就是農耕方面的損害,故事的寓意不在于“其邑大旱”上,而在于這些為非作歹的天神的“神品”上。
從這個故事始,我們進入原始時代對于“辟水”這一特定主題的關注之中。
2男人更需要肯定
又南三百裏,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尾,其名曰歶鼠,見則其邑大旱。
——《山海經·東山經》
這裏說的是栒狀山,山上不僅有一種奇怪的獸,還有一種禽鳥,外形像常見的雞卻長着老鼠一樣的尾巴,名稱是歶鼠,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大旱災。
一只鳥,名字偏偏叫什麽老鼠,此猶罷了,這只老鼠鳥還會帶來旱災,這豈不是怪事一樁?
這個故事說起來,就有點意思了。這裏說的是某一種不同性格的夫妻,丈夫呢,比較畏縮、比較醜陋、比較低級、比較下流……總之是比較沒出息。而妻子呢,則在性格上比較強硬、比較完美,經常用高尚的道德标準來要求自己的丈夫,用遠大的理想感化自己的男人……總之一句話,女人希望自己的男人,比別人家的男人更強。
Advertisement
就這麽要求的結果,是男人的狀況每況愈下,越來越不成氣候,搞到最後,男人竟然ED了,臨到夫妻性生活的時候,硬是和一根面條沒什麽兩樣,要多疲軟就有多疲軟。你說你個男人搞那麽疲軟幹什麽?
沒辦法,無論什麽樣的男人,一旦遭受到長期以來的心理打壓,遲早有一天,家裏也會出大事。
《山海經》中說:男人更需要關懷,更需要鼓勵的肯定。
3飛來一只火烈鳥
又東四百裏,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條風自是出。有鳥焉,其狀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顒,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山海經·南山經》
這裏說的是一座令丘之山,居然是一座火焰山。山裏還有山谷,季風就是從這座山谷呼啦啦地刮将出來的。就這麽一座烈焰熊熊的山上,居然還有一種禽鳥,外形像貓頭鷹,卻長着一副人臉和四只眼睛而且有耳朵,名稱是颙,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身名稱的讀音,一出現則天下就會大早。
不用說,火焰山上栖息着的鳥兒,必然是一只火焰鳥,這錯不了。不然的話,那麽這只鳥肯定是一坨烤鳥肉。這麽一只火鳥飛出來,天下大旱是必然之事。可是這只火鳥,到底象征着什麽呢?
這其實是一個很沒意思的故事。
這種故事,就連西方人的《聖經》上都有記載,但在黃河流域早年的原始社會,卻不曉得是何緣故,人們居然對這一類事件進行了“淡化”處理,西方人如實記載這種事,是為了讓後世人更好地認知人性,建立起來更美好的生活制度,而我們的祖宗們,考慮的卻只是“領導”的面子,為了讓領導有面子,這種事……大家就認了吧。那麽這到底是什麽事呢?
這個事說的是,有一位無職無權的原始人,他娶了一個年輕貌美的女原始人,于是部落領導就跑到家裏來,希望能夠和這個美貌的女原始人建立起情人關系,但是這個女原始人卻不肯答應,領導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于是原始部落的領導就找了個借口,派女原始人的丈夫出遠差去了,有可能打發他去北美洲給加西亞送封信,可想而知,那位被派去送信的原始人,到現在也沒有回來,只可憐那位美貌的女原始人,從此失去了她作為一個女人的婚姻幸福,孤獨寂寞、獨守閨房……
《山海經》中說:千萬不要讓領導看見你老婆……不管你老婆有多醜,也不能掉以輕心。
4貧如洗的男人
西南三百六十裏,曰崦嵫之山……有鳥焉,其狀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號也,見則其邑大旱。
——《山海經·西山經》
崦嵫山是太陽落下的地方,在山中有一種禽鳥,外形像常見的貓頭鷹而長着人的面孔,蜼一樣的身子卻拖着一條狗尾巴,它發出的叫聲就是自己的名字,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大旱災。
蜼是傳說中的一種猴子,有學者懷疑它是猕猴,還有學者懷疑它不是猕猴。但好像這兩種懷疑都沒有什麽根據,那麽它到底是不是猕猴呢?
這個故事說的是,在這世界上有一種男人,比較糟糕,女人萬萬不要接近這種男人,接近了他,下場會很慘很慘。
這種男人的共同特點是這樣子的,首先,他們會甜言蜜語,引誘女生和他們結婚,表面上他們似乎很是溫和,但卻往往突然露出猙獰的怪嘴臉,等你吓了一跳,再仔細瞧瞧他們,他們已經開始了反省自己的錯誤,請求女生原諒他……
等女生原諒了他,嫁給了他之後,卻驚訝地發現這老兄一貧如洗,這也就罷了,世上多的是貧窮的男人,也不差這麽一個。可問題在于,既然已經一貧如洗了,那你快點動手賺錢啊,可這個要求,就難死了這位老兄……故事中說,這老兄就一個裸奔的本事,你讓他承擔起一個男人的責任來,他就跑到外邊去裸奔……可見,男人裸奔現象,早在原始社會時代就已經蔚然成風了……
但是裸奔顯然不是賺錢的法子,所以這種男人,只能是在極度的自大與極度的自卑之間來來回回地徘徊,就是不肯琢磨如何承擔起他應盡的人生責任。
這種男人,什麽時代都少不了。所以《山海經》中說,女生們,要小心了,對那些不懂如何承擔自己人生責任的男人們,要堅決敬而遠之,寧肯當剩女嫁不出去,也別跟着這種人在一起丢人現眼……
這一段故事,太狠了,把男人的臉皮都撕爛了,所以要扭曲一下,以免得刺激男人發火,把《山海經》這麽一本破書給燒毀了……
5一家有女百家求
又西三百裏,曰鮮山,多金玉,無草木。鮮水出焉,而北流注于伊水。其中多鳴蛇,其狀如蛇而四翼,其音如磬,見則其邑大旱。
——《山海經·中山經》
這裏有一座鮮山,鮮山上不生草木,只有礦石。有一條河叫鮮水,由此山而發源。鮮水中有很多鳴蛇,外形像常見的蛇卻長着四只翅膀,叫聲如同敲磐的聲音,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發生大旱災。
這座山很怪,這條蛇卻更是怪,山上無草無木無鳥無獸,這條蛇吃什麽?總不能單只靠着喝西北風為生吧?更要命的是,這種蛇還不止一條兩條,而是成群成群地生活在水裏……生活在水裏的蛇,應該是蟮魚吧?
分明不是蟮魚,蟮魚是“善蟲”,但這種非魚非蛇的怪物,卻兇得很。
這個故事說:一家有女百家求。
雖然是百家來求,但跑來的這些男人,卻是清一色的繡花枕頭,只會高談闊論、縱論天下,說起來頭頭是道,卻只不過是大吹大擂掩飾自己的內心空虛罷了。內心空虛也不打緊,男人嘛,空虛一點又怕什麽?臨到關鍵時候,像個男人不就行了嗎?
可是不行,大凡內心空虛、腦殼空空的男人,多不過是色厲內荏之輩,他們于人生事業上一無所成,雖然尋芳獵豔表現得比大多數男人更積極,其實卻不過是為了掩飾自己心理上“閹割的恐慌”而已。一旦有哪個女孩子一時昏了頭,遇上了這種男人,嫁過去之後,就無異于守了活寡,幸福的生活就甭指望了。
6尊重年輕人的隐私
又南三百裏,曰姑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雁,其名曰獙獙,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東山經》
這裏有一座姑逢山,山上沒有草木,卻有一種野獸,外形像常見的狐貍卻有翅膀,發出的聲音如同大雁鳴叫,名稱是獙獙,一出現則天下就會發生大旱災。
這也是一只怪獸,它獨自生活在山裏,連個生物鏈都沒有,不曉得它吃什麽喝什麽。看看關鍵詞,這只怪獸到底是什麽呢?
這是一個讓老一輩的人們看了後,足以怒發沖冠的故事,所以這個故事被扭曲、被異化、被惡搞,直到看不出它的本來面目為止。
這個故事中說,小夫妻居家生活,最大的危險來自于長輩的關注,有些長輩就是這樣,非要和小兩口擠在一起睡,連睡覺的時候都要睜着一只眼,聽着那小兩口的動靜,一旦聽到小兩口嘁哩喀喳,長輩就會憤怒地跳起來……
現在這樣的長輩差不多已經絕跡了,但在史前時代,在原始社會,這種長輩卻是滿山滿谷,到處都是,年輕人的婚姻生活處于長輩們的高度關注之下,不僅關注他們的節奏頻率,還關注他們的力度角度,就這麽關注下去,年輕人最終都瘋掉了……畢竟大家都是普通人,又不是嗑了春藥的三級片演員,私生活被第三者如此高度關注,誰能受得了?
《山海經》中說:老頭老太太,快點睡你的覺,別睜着眼睛聽人家小兩口的動靜……你還讓不讓人家活了?
7馬桶也有花瓶的夢
又西六十裏,曰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裏,鳥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遱,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西山經》
現在我們到了太華山,山崖陡峭像刀削而呈現四方形,高五千仞,寬十裏,禽鳥野獸無法栖身。山中有一種蛇,名稱是肥遱,長着六只腳和四只翅膀,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山海經》中,肥遱這種異類有兩種,太華山上的是頭一種,該生物明顯是進化得不夠徹底的古生物,只要你打開一本《古生物圖譜》,保準會在第一時間看到它。但是這只遠古生物,隐喻了我們民族潛意識中的什麽情結呢?
現在我們看到了,這座太華山啊,并非是現在我們熟悉的那一座,相反,《山海經》中的太華山,它構築于我們民族的集體潛意識深處,是我們思維中的一個小小碎片,又或是,它是我們所渴望的一種夢想。
這種夢想就是,如果爹媽給咱們一點面子,讓咱生得面如桃花、玉樹臨風、沉魚落雁的話,那咱們這輩子就有得吃了。這是人類夢寐以求的花瓶理想,花瓶這東西什麽用也沒有,但總是擺在關鍵的位置上,馬桶用處最大,可沒見誰家把馬桶擺放在顯眼的位置上。
人類社會是一個極度不可理喻的組合,我們總是認為最重要的東西最肮髒,而最無價值的東西卻賦予它珍貴的價值,前者如馬桶,後者如花瓶。有的人如馬桶,盡管能力超群,廣大人民群衆卻深深地厭惡之;有的人如花瓶,什麽用也沒有,但群衆硬是喜愛他。花瓶還是馬桶?這是一個深奧的哲學命題。
《山海經》以這種方式告訴我們說:每一只馬桶,都有一個花瓶的夢想。
8聽其言,觀其行
又北百八十裏,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首兩身,名曰肥遱,見則其國大旱。
——《山海經·北山經》
這裏又有一座渾夕山,山裏有一種長着一個頭兩個身子的蛇,名稱是肥遱,在哪個國家出現哪個國家就會發生大旱災。
這是一只新型的肥遱,太華山上的肥遱,生有六足四翼,而這只肥遱,卻是一個頭兩個身子,外表沒有任何相似之處,但大家都是肥遱。那麽這只新型肥遱,又搞了些啥子名堂呢?
原來這裏說的是一個簡單的處世道理,該道理告訴我們說:要警惕這麽一種人,這種人是語言的天才,最擅長運用文字組合忽悠人,聽他們說得頭頭是道,看他們滿臉正氣,可是在他們的肚皮裏,裝的東西只有一樣,那就是絕對的龌龊與不可告人的私欲。故事中說:你必須要注意到這一點,所有的人,都是如此。
如果一個人承認他是有私心的,那麽OK,這個人還算是可信的。但如果你碰到了一個一心一意為人民的怪人,那麽恭喜你,你遇到騙子了。
每個人都是私欲與隐私的雙重組合,如果你寄望于一個絕對沒有私欲的人,那麽恭喜你,你必然會成為騙子的獵物。因為只有騙子,才會否認人性中的私隐與陰暗,目的就是為了隐藏自己。還有,如果這樣的騙子數量比較多,那麽,這個簡單的道理就會被扭曲。
9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又北五百裏,曰錞于毋逢之山,北望雞號之山,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山海經·北山經》
這座錞于毋逢山中有一種大蛇,長着紅色的腦袋、白色的身子,發出的聲音如同牛叫,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大旱。
這裏又有一條引發特大旱災的怪蛇,這條蛇有點不同尋常。
相對來說,這條巨大的怪蛇就比較簡單了,它是一條單純的蛇。這條蛇是在說:沒有人能夠做到對私欲淡漠,人人都是趨炎附勢之徒,都渴望着在這個資源嚴重短缺的世界裏,狠狠地撈上一票。但是這一票,只有極少數極少數的人才能夠撈得到。
什麽人能夠撈到這一票呢?
你必須要明了人性,知道人類社會所具有的普遍規律,一旦你知道了規律,就不再會被他人的花言巧語所迷惑,自然也就不會讓自己的人生收獲太多的負資産,自然就會輕易地獲得成功。
那麽,這個人生的規律是什麽呢?
這個規律又叫赤首白身,意即是說,在所有的沖動與肮髒欲求的背後,都有一顆善良而純真的心。在所有的善良與純真之後,都拖泥帶水地夾雜着許多肮髒的欲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如果你意識到這一點,那麽你就會呼喚出別人心中的天使,把自己的生活變成天堂;反之,你就會發現自己淪落到地獄之中,所謂他人即地獄,說的就是這麽一個簡單道理。
這個規律同樣适用于女性的婚姻,如果女生想嫁給天使,那麽你就必須要接受一個鳥人。
10無法容忍的東西
又東南三百裏,曰女烝之山,其上無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魚,其狀如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東山經》
東山經裏提到了一座女烝山,水中有很多薄魚,外形像常見的鳣魚卻長着一只眼睛,發出的聲音如同人在嘔吐,一出現則天下就會發生大旱災。
這條怪魚到底是個啥玩意兒,任何人都能夠一眼辨認出來。但我們的目的不在于男人兩腿之間的那條鳣魚上,我們只是想弄清楚,這條怪魚又在搞什麽怪了。
這個故事是講給女孩子們聽的,故事中說:女生啊,世界和人生是這麽一個樣子的,這個世界并不完美,不完美的意思就是說,有的時候,你必須要接受或是容納一些你不願意的東西……
這些不被女性認可的,是些什麽東西呢?
主要就是指男人們的那些貪婪的、不潔的、赤裸裸的、肮髒的欲望,對這些東西,女生是要堅決地、不容動搖地予以拒絕,表示反對。但從拒絕、反對到生活的本身,有着一個保持平衡的中介點,如果達不到這個中介點,女生就會成為一個壞女生,天天在前面跑,一幫男生滿大街亂追,跑來跑去,直跑到你人老珠黃、聲名狼藉,想再找一個疼你、愛你的男人,難度就高了。反之,如果女生的認知突破了這個中介點,那麽就有可能患上潔癖,守身如玉,終老孤室,這個結果,也同樣的糟糕。
不可以一朝風月,而忘卻萬古長風。
不可以萬古長風,而忘卻一朝風月。
女生們自己看着辦吧。
11智商是靠不住的
又東五百裏,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魼魚,其狀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南山經》
這裏有一座雞山,山中有黑水,水中有一種魼魚,外形像鲫魚卻長着豬毛,發出的聲音如同小豬叫,它一出現就會天下大旱。
原來不只是怪蛇才弄得天下大旱,就連水裏的怪魚,也擔負着大旱天下的神聖使命。蛇帶來大旱容易理解,可是魚怎麽也會帶來旱情呢?
這個故事說,如果你認為自己很聰明的話,那麽OK,你肯定是蠢到家了。
《山海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原本并沒有那麽複雜,并不需要多麽高的智商,照樣也能混個缽滿盆滿,所謂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連瞎家雀都餓不死,可知智商這個東西,是萬萬靠不住的。
在人類社會上,智商靠不住,主要的原因是博弈的方式太過于簡單。大凡一個人走出家門,沖上街頭,所為的無非是名利兩個字,都是想在人群中展示自己的過人之處,都是想從別人手裏把錢弄過來,目的是如此的簡單,任何僞飾的手段幾乎都派不上用場。故事中說,如果你想弄到手……甭管是想把什麽弄到手,女人還是錢,都是這麽個道理。那麽你最正确的法子就是不要去争,因為你是在與所有人相争,肯定是争不贏的,只要你放棄,不争而争,那就誰也争不過你了。
總之,人生要走長線投資,長線投資就是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
12争當規則制定者
又東南二百裏,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餘如之澤。其中多鲷魚,其狀如魚而鳥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山海經·東山經》
在子桐山上的子桐水裏,生長着很多鲷魚,外形與常見的魚相似卻長着禽鳥翅膀,出入水中時閃閃發光,發出的聲音如同鴛鴦鳴叫,一出現則天下就會發生大旱災。
這種魚,擺明了是生活在淡水中的飛魚,它是靠沖出水面時的強大慣性,借助鳍在空中高速劃行的。海裏的飛魚至少還活得好好的,而淡水中的飛魚卻絕了種,想來應該是淡水區的江河湖泊區域太小,飛魚一飛,就撲棱棱地飛到了陸地上,沒等它回去,早已被原始人逮到烤熟吃掉了。所以淡水中的飛魚,就這樣滅絕了……這種推測應該是合理的,只是不知能不能找到根化石骨頭作為佐證。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故事中說,有這麽一些人,他們投身于街頭巷尾,向着功名利祿發起了自殺式沖鋒,沖鋒的結果,是弄得灰頭土臉、一敗塗地。于是這些人擦着眼角的淚,揩着臉上的血,坐下來一琢磨,不行啊,這世上的人都不傻啊,要怎麽才能夠騙得了他們呢?
要不這樣吧,幹脆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與之争好了……這些人這樣想道。于是這些人積極搶占輿論宣傳制高點,争當規則制定者,大吵大鬧、大喊大叫,兩手瘋了一樣地搶錢,卻非說自己一心想着人民群衆,誰敢察看一下他家的小金庫裏撈了多少,他就跟你白刀子進去,紅刀子出來,總之是兇得很。
《山海經》說:千萬別信這些人,他們都是騙子。
這些人火了,就說:《山海經》亂講真話,妨礙老子撈錢,是毒害廣大人民群衆的大毒草,馬上給我燒掉……
《山海經》吓壞了,連忙說:別燒,不要燒,你等我改過來,我改成一條大飛魚還不成嗎……
于是我們就在《山海經》裏發現了這種已經絕跡的淡水飛魚。
13該把誰關進籠子
又南三百裏,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其中多條孀,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山海經·東山經》
這裏有一座獨山,山上到處都是稀土礦石,水中有很多條孀,外形與黃蛇相似,長着魚一樣的鳍,出入水中時閃閃發光,在哪個地方出現哪裏就會有大旱災。
單只從外表上看起來,這種怪魚和陸地淡水飛魚沒什麽區別,都是長得跟蛇一樣,飛出水或是飛進水的時候閃閃發光,可這兩種魚是否有什麽區別呢?
這個故事,是對各級領導們的一次評議。
故事中說,有些部落的酋長,華而不實,虛有其表,只知道四處張揚,吸引人們的注意。《山經海》說,部落的酋長老是這麽一套惡搞法,不行啊,大家快點動手,把酋長們給關進籠子裏去吧。
于是大家動了手,動手的結果,是把《山海經》關進了籠子裏。
14掠奪文化的興起與發展
西南四百裏,曰昆侖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鹑鳥,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狀如棠,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
——《山海經·西山經》
看看這個昆侖山,山裏的神仙模樣長得怪異不說,還有好多吃人的怪獸,這哪裏是什麽神仙福地,就是魔鬼的後花園也沒有這麽可怕。
但我們現在先不說昆侖山上的食人獸,單只說說這裏的蜂鳥,這蜂鳥的毒性也太大了點,走獸被它一碰,就立即死掉,連草木花果被它碰到,都立即枯死。此外還有一種樹木,外形像常見的海棠樹,卻開着黃色的花朵并結出紅色的果實,果實的味道像李子卻沒有核,名稱是沙棠,可以用來辟水,人吃了它就能漂浮在水面上不沉入水底。真的很好奇,如果那只蜂鳥碰到這種樹的話,結果會怎麽樣呢?是樹枯死,還是蜂鳥氣死?
這個故事,揭露了上古時代鬥争的一幕場景。在上古時代,始終是民衆與酋長之間的抗争成為了社會發展的主要矛盾,該矛盾甚至是不可調和的,因為酋長們過于貪婪了。《山海經》也弄不明白這個問題,雖然它發現最終的症結始終是在民衆的認知上,可是面對着太多的只想坐享其成的人,這本書只能是無奈地感嘆說:大家繼續工作吧,只要你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群衆是忘不了你的……別的事,這本書可就幫不上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