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1)
(1) 臉皮薄無以成大事
厚黑之學,厚字當頭。那麽什麽叫“厚”呢?
“不薄曰之厚”,什麽不薄才叫厚?臉皮不薄才叫厚。我們經常說某些無恥的人,說他們“臉皮比城牆還厚”,可見,人的臉皮,有薄厚之分,有臉皮薄的人,也有臉皮厚的人。臉皮的薄厚,是用來形容一個人“要面子”的程度,如果一個人太愛惜自己的面子,遭遇到對頭的時候,必然要吃大虧。
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第九十三回之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鄙言!吾有一言,諸軍靜聽:昔日桓、靈之世,漢統陵替,宦官釀禍;國亂歲兇,四方擾攘。黃巾之後,董卓、傕、汜等接踵而起,遷劫漢帝,殘暴生靈。因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以致社稷丘墟,蒼生塗炭。吾素知汝所行:世居東海之濱,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罪惡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願食汝肉!今幸天意不絕炎漢,昭烈皇帝繼統西川。吾今奉嗣君之旨,興師讨賊。汝既為谄谀之臣,只可潛身縮首,茍圖衣食;安敢在行伍之前,妄稱天數耶!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将歸于九泉之下,何面目見二十四帝乎!老賊速退!可教反臣與吾共決勝負!”
王朗聽罷,氣滿胸膛,大叫一聲,撞死于馬下。後人有詩贊孔明曰:“兵馬出西秦,雄才敵萬人。輕搖三寸舌,罵死老奸臣。”
這段故事說的是西蜀與曹魏對陣,曹魏陣營中王朗對蜀丞相諸葛亮展開了攻心之術,想用三寸不爛之舌,說得諸葛亮自甘棄甲投降,卻不料反中了諸葛亮的計策,被諸葛亮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地一頓破口大罵:“皓首匹夫!蒼髯老賊!汝即日将歸于九泉之下……”這話罵得也太狠毒了,把王朗所有的隐私,所有不可見人的龌龊老底全都扒了出來,袒露給衆人看。王朗好歹也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在曹魏陣營向來受人尊敬,何曾被人如此羞辱過?氣急之下,羞惱交加,竟活活地被氣死了。
王朗雖然只是小說《三國演義》中的人物,但現實之中,遇上不痛快的事情,認為自己受到了羞辱,丢了臉,一時想不開而活活被氣死的人,并不在少數。
就拿春秋時代孔子辦學的事情來說吧。孔子在當時的魯國雖然有一點小名氣,但終究只是一個無官無職的平民。辦學的時候,來的學生多是貧賤子弟,貴族官僚之家是不屑于将孩子送到孔子這裏來的。所以孔子辦學之初,來的學生寥寥無幾,堪稱門可羅雀。
當時魯國有一位實權人物孟僖子,他權勢雖大,卻只是一個不學無術的酒囊飯袋。有一年他陪國君魯昭公出訪楚國。當時楚國是蠻夷之國,而魯國卻是禮儀之邦,楚國怕丢了面子,就于郊外舉行了盛大的歡迎儀式,儀官們身穿朝服,神情恭謹地面向魯昭公行禮,并高唱頌歌,然後等魯君還禮。
可萬萬不曾想到,那魯君竟然也是一個草包,面對楚國人的禮儀,目瞪口呆,不知所措,只能向孟僖子求助。可孟僖子更是瞠目結舌,冷汗直下。這來自于禮儀之國的君臣,竟然在蠻夷之國鬧出了不懂外交禮節的笑話,這件事情傳揚開來,魯國君臣頓時淪為了諸侯的笑柄。
此事發生之後,孟僖子羞愧無地,無顏見人,大病了一場,最後竟然活活地羞死了。臨死之前,孟僖子打聽到當時魯國中只有孔子最熟谙禮儀,就将自己的兩個兒子送到孔子這裏來求學,于是孔子的名聲不胫而走,各國的權貴生恐自己也會遭遇到如孟僖子這樣丢人現眼的事情,丢人事小,羞死事大,就紛紛将子弟送到孔子那裏。從此孔子名傳諸國,并最終成為了天下人的萬世師表。
撂下孔子的事兒不說,單看這個孟僖子,本事雖然不大,但自尊心卻比任何人都強,稍微碰到一點委屈的事兒,就會氣悶于心,最後竟然想不開,活活把自己氣死了,說到底就是臉皮太薄的原因。
臉皮太薄的人,大多無法成就大事,因為成大事要經歷太多的磨難與挫折,而臉皮薄的人,稍遇挫折,聽到人們的譏笑與嘲弄,就會羞忿于心,縱然不像春秋時代的孟僖子那樣,活活把自己氣死,也很難再有勇氣嘗試。
臉皮的薄厚,是相對而言的。這世上有像孟僖子、王朗這種丢不起臉,活活把自己氣死的人,也就有臉皮賽城牆,錐子紮不透的人。比如說三國時代的曹操,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2) 玩的就是皮厚
Advertisement
三國時期,群雄争霸,風雲人物不知凡幾,唯獨曹操能夠脫穎而出,就是得益于他的臉皮比任何人都要厚。而最能表現出曹操臉皮之厚的,當屬赤壁血戰之後的曹操“三笑”。
這曹操三笑,發生在曹操兵敗赤壁,落荒而走,皇皇如喪家之犬,性命尚且難保的當口。任何人落到這種境地都會感覺到羞愧無地,恥辱難言,而曹操卻絲毫沒有這種感覺,反而連續三次發出哈哈大笑之聲,竟爾是引來了三路伏兵。
曹操的第一笑,是彜陵之笑:
操只得望彜陵而走。路上撞見張郃,操令斷後。縱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漸遠,操心方定,問曰:“此是何處?”左右曰:“此是烏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見樹木叢雜,山川險峻,乃于馬上仰面大笑不止。諸将問曰:“丞相何故大笑?”操曰:“吾不笑別人,單笑周瑜無謀,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時,預先在這裏伏下一軍,如之奈何?”話猶未了,兩邊鼓聲震響,火光竟天而起,驚得曹操幾乎墜馬。斜刺裏一彪軍殺出,大叫:“我趙子龍奉軍師将令,在此等候多時了!”
彜陵之笑,惹來了常山趙子龍,曹操滿不在乎,逃到葫蘆口,又發出了第二次大笑:
行至葫蘆口,軍皆饑餒,行走不上,馬亦困乏,多有倒于路者……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衆官問曰:“适來丞相笑周瑜、諸葛亮,引惹出趙子龍來,又折了許多人馬。如今為何又笑?”操曰:“吾笑諸葛亮、周瑜畢竟智謀不足。若是我用兵時,就這個去處,也埋伏一彪軍馬,以逸待勞,我等縱然脫得性命,也不免重傷矣。彼見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說間,前軍後軍一齊發喊,操大驚,棄甲上馬。衆軍多有不及收馬者。早見四下火煙布合,山口一軍擺開,為首乃燕人張翼德,橫矛立馬,大叫:“操賊走哪裏去!”
接連遭遇到趙子龍和張飛,按說曹操應該吸取教訓了吧?但是曹操這種厚臉皮,對別人的嘲諷與譏笑是免疫的,沒有絲毫的感覺。所以又有曹操華容道第三笑,引來了關羽關雲長:
又行不到數裏,操在馬上揚鞭大笑。衆将問:“丞相何又大笑?”操曰:“人皆言周瑜、諸葛亮足智多謀,以吾觀之,到底是無能之輩。若使此處伏一旅之師,吾等皆束手受縛矣。”
言未畢,一聲炮響,兩邊五百校刀手擺開,為首大将關雲長,提青龍刀,跨赤兔馬,截住去路。操軍見了,亡魂喪膽,面面相觑。
我們可以看到,曹操三笑,表現出來的是一種常人所無法企及的厚臉皮,這種人視生死成敗如兒戲,無論遭遇到多麽大的挫折,多麽大的羞辱,在他那裏,最多只是付之一笑。
厚臉皮是不可戰勝的。因為厚臉皮的人與人世間的正常感情相互隔膜,能夠将王朗、孟僖子生生氣死的事情落在厚臉皮的人的頭上,就如同蒼蠅落在大象的屁股上,絕不會有任何感覺。
你無法用正常的人類情感打動他,也就無法抓住他的弱點,無法讓他暴露出心裏的脆弱,從而你就無法擊敗他。開創了西漢基業的漢高祖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人,所以縱然是力能拔山舉鼎的西楚霸王項羽遭遇到他,也只能是無可奈何:
彭越幾次往返梁地,斷絕了楚軍的糧食,項王為此深感憂慮。他做了一張高腿案板,把漢王的父親太公擱置在上面,向漢王宣告說:“現在你如果不趕快投降,我就把太公煮死。”漢王說:“我和項羽作為臣子一塊接受了懷王的命令,曾說‘相約結為兄弟’,這樣說來,我的老子也就是你的老子,如果你一定要煮了你的老子,希望你能分給我一杯肉湯。”
這是《史記·高祖本紀》中的一段記載。這裏說,楚霸王項羽被枭雄彭越斷了糧道,難以久戰,就以劉邦的父親劉太公作為人質,脅迫說:如果劉邦不立即投降的話,就殺了劉太公。可是萬萬沒想到,劉邦根本不拿自己父親的性命當回事兒,渾不當回事地說:“殺吧殺吧,你殺了我爹,麻煩分一杯肉湯給我……”這反倒讓項羽束手無策了。
這種心理素質,細想起來實在是可怕。而劉邦的心理素質之強,已經強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此人不唯是對自己的父親妻子沒有任何感情,對自己的兒女,也同樣是感情淡漠,棄如敝屣:
漢王在路上遇見了孝惠帝和魯元公主,就把他們帶上車,一塊兒西逃。楚軍騎兵追趕漢王,漢王感到情況危急,就把孝惠帝、魯元公主推落車下,滕公夏侯嬰又每次都下車把他倆重新扶上車,這樣推下扶上有好幾次……
這一段同樣是出自于《史記·高祖本紀》,寫的是劉邦在逃命的途中,遇到自己的親生兒子和女兒,就讓孩子也上車一起逃,可當追兵追趕上來的時候,他竟然将自己的親生兒女推下車去……老話說:虎毒不食子。世界上最殘忍、最兇猛的動物是老虎,可就連老虎,在對待自己生育的小老虎的時候,也有着恩情與憐愛的一面。
誠如性善說所論,對于父親、妻子與兒女的愛護,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是大自然所有生物共有的本性,可是劉邦居然連這種最低級的動物本能都喪失了,分析這個人的成功之道,就為我們破解了人類的“厚臉皮”之謎。
(3) 什麽叫“厚”
劉邦與曹操,堪稱厚臉皮之人。而春秋時代的孟僖子和三國時代的王朗,卻是典型的薄臉皮。臉皮的薄厚,區別就在這裏,厚臉皮的能夠登基稱帝,南面為王,而薄臉皮的卻會因為一點點小事而活活氣死。人都氣死了,事業的成功,自然也就無從談起。
然則,何以劉邦和曹操的臉皮就奇厚無比,而孟僖子和王朗的臉皮卻是如此之薄呢?換一句話說,這個問題就是:為什麽有的人臉皮厚,刀砍不穿,錐紮不透?而有的人臉皮卻薄得連一點小小的刺激都經受不起呢?
這個問題,可以這樣解釋:內心力量越是強大,越是自信之人,對外界的肯定性需求就會越少,而內心力量弱小,缺乏自信的人,他們必然地急切渴望着外界的肯定。而這種對于外界肯定的需求,就決定着一個人的臉皮薄厚。
臉皮薄的人,那是因為他們特別注重于外界的評價,如果評價是正面的,他們就會心花怒放,引其為知己。如果評價是負面的,就會進一步強化他們內心中的不自信,給他們帶來極度的心理恐慌。所以,臉皮薄的人做事失敗,或是遭遇到負面評價之時,若然不是逃避,就是反應極為激烈地與之對抗。
而臉皮厚的人,無論是做事失敗,還是遭遇到來自于外界的負面評價,他們的反應都非常淡漠。這種負面的影響遠不如他們內心的力量強大,所以他們才會泰然自若。
王朗會被諸葛亮活活罵死,那是因為他對自己缺乏自信,希望能夠從諸葛亮這裏獲得肯定,可是得到的卻是對他徹底的否定:皓首匹夫,蒼髯老賊……這種辱罵等于是将王朗的一生徹底地抹殺。偏偏王朗也認同這一點,卻又無法正視自己,所以他才會氣急交加,活活被罵死。
孟僖子羞死,那是因為他身居高位,雖然趾高氣揚,但內心中卻比任何人都清楚,他是一個無能的草包,配不上這個位置。所以他時時刻刻需要部屬的阿谀之辭,以彌補他內心那過于強大的不自信。但是陪同國君出使楚國,卻居然連外交上最起碼的禮節都不知道,這徹底暴露出了他草包的真面目,由于無法接受這樣殘酷的現實,所以他竟然活活羞死了。
曹操在赤壁遭遇到孫劉兩家的聯兵布圍,火焚巨舟,一敗塗地,而他還能夠笑出來,而且是一笑再笑連三笑,那是因為他不僅是一個出色的政治家,同樣也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他知道勝敗乃兵家常事,赤壁雖敗,但并無改于三國鼎立的政治格局。這場戰争雖然敗了,但對于他來說無關緊要,最多不過是劉備和孫權偏安一隅罷了,所以他才會渾不當事地一笑再笑。而事實上,曹操果然也沒有笑錯,無論是劉備還是孫權,最多只是敢擊敗他曹操,卻不敢殺他,殺了他就意味着天下大亂,中原豪強就會蜂擁而起,反而對劉備和孫權的勢力構成更為強大的威脅。所以這場戰争對于曹操來說,不過是一場無關性命的游戲而已,他當然有理由放聲大笑了。
而劉邦早在他矢志奪取天下、登基為帝的時候,就已經不再将父親妻兒的生死放在心上。與炙手可熱的帝王權柄相比,與生殺予奪的絕對權力相比,父親妻兒的性命又算得了什麽?不要說劉邦了解項羽的底細,知道項羽只是出言恫吓而已,就算是項羽真的當着他的面,宰殺了他的父親的話,劉邦的眼睛也不會眨一下的。
由此我們發現,這裏提到的四個人,正是處在兩個極端上。王朗和孟僖子是極端缺乏自信的人,所以外部世界的否定性信號,對他們來說無異于滅頂之災,就算是他們當時不被罵死羞死,殘活下來,也只是沒有意識的行屍走肉。
而劉邦和曹操卻是極端自信、目标極為明确的人。正是這種極端的自信,賦予了他們一種極端的心靈力量,使得他們能夠在面對着常人所無法面對的困局之時,依然能夠行之若素,不動如山。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人臉皮的薄厚,源自于他內心力量的強弱,源自于他自信心的強弱程度。一個有着強大內心力量的人,在面臨着失敗、挫折、譏笑與嘲諷的時候,絕不會出現羞愧或是難堪的情緒。相反,一個缺乏足夠心靈力量的人,當他遭受到挫折的時候,必然會感受到極度的羞愧與絕望。
所以,人生需要厚臉皮,只有一張足夠厚的臉皮,才會對我們人生的成功有所助益。
(4) 人生需要厚臉皮
所謂厚者,說透了,是一種人生的執著,一種不為外界環境所影響,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堅定不移地大步前行的魄力。任何困難、任何險阻、任何障礙,他們都不放在眼裏。
這種厚,一旦厚到了極端,厚到了“性惡說”的領域範疇,那就是像劉邦這樣的人,為了帝王基業,他不唯是不把自己的生命與榮耀放在心上,甚至連親情友情一并泯滅,徹底地淪為了權力動物。
在厚的境界裏,堪與劉邦比肩的是三國時期的劉備。劉備其人的臉皮之厚,已經突破了人力的想象,達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蓋世奸雄曹操曾經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曹操對劉備說:“天下的英雄人物,也只有你和我了──唯使君與操耳。”可見,就連厚臉皮的曹操,在劉備面前也只能是甘拜下風,望塵莫及。
說起那劉備的一生,堪稱是颠沛流離,辛苦艱難。他出身低微,靠編織販賣草鞋為生,書也沒有讀過幾天,卻素有大志,一心一意地想登基為帝。适逢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趁機結交千古英雄人物關羽和張飛,與這二人拜為結義兄弟,同取天下。
但是與關羽、張飛相比,劉備文不能寫,武不能提,實在是不堪提起。按理來說,像他這樣的小人物,是沒有資格與關張二人平起平坐的。但是劉備卻“志向高遠”,他不僅要和關張平起平坐,還要壓關張一頭。也虧劉備臉皮足夠厚,還真讓他找到了這樣做的理由。
《三國演義》中,劉備和張飛相遇,他是這樣介紹自己的:“我本漢室宗親,姓劉,名備……”諒劉備不過是區區一個草鞋販子,竟然敢自稱漢室宗親,若非是臉皮足夠地厚,這種牛皮根本無人敢吹。
大凡吹牛之人,普遍的規律是越吹細節越是豐富,越吹場景越生動,吹到最後,連當事人自己都信以為真,信誓旦旦。結果劉備遇到朝廷派來的督郵,終于被戳穿了牛皮。于是就出現了下面的情節:
督郵問曰:“劉縣尉是何出身?”玄德曰:“備乃中山靖王之後,自涿郡剿戮黃巾,大小三十餘戰,頗有微功,因得除今職。”督郵大喝曰:“汝詐稱皇親,虛報功績!目今朝廷降诏,正要沙汰這等濫官污吏!”
在這段描寫中,劉備豐富了牛皮的細節,已經将自己的“漢室宗親”的出身細化到了“備乃中山靖王之後”的程度。卻不想督郵見多了他這號騙子,當即毫不客氣地予以戳穿。舉凡吹牛之人,最恨的就是有人不解風情,戳穿牛皮,結果這個較真的督郵挨了一頓痛打,而劉備也只好逃之夭夭了。
此後劉備先去投奔曹操,不久因為瞞着曹操,與被架空了權力的漢獻帝密謀,被曹操發現,劉備再次逃之夭夭,又依附了呂布,偏偏劉備是個禍胎,他逃到呂布處,不久呂布就死于非命。他又逃到袁紹處,袁紹也落了個江湖除名的下場。再依附劉表,劉表很快也死了,最後劉備不得不依附孫權,借孫權的勢力與曹操相抗衡。
三國時代的戰将之中,人格最低下的,是骁将呂布。因為呂布先依附丁原,後依附董卓,所以被罵為“三姓家奴”。可是劉備先後依附的人,比呂布更多,他甚至還依附過呂布,可知劉備的人格比之于呂布,更為不堪。幸虧他臉皮夠厚,見人就放聲大哭,讓人想罵他都難以開口,這才躲過了必不可免的羞辱。
當一個人把事情做到了極端,人們就已經很難有理由責難他了。恰恰是這張厚比城牆的臉皮,讓劉備奪得了西蜀天下,也贏得了天下人的尊重。沒別的理由,只是因為他的意志太過于堅強,無論落到何種不堪的地步,也從未放棄過稱孤道寡的信念。
奪取天下,沒有一張厚臉皮,是萬萬不成的。而如果你胸懷大志,想要治理天下,安撫萬民,同樣也需要一張厚臉皮,薄了是萬萬不可以的。
同樣地,如果你想在這個世界上成就一番事業,無論這事業有多小,多麽地不被人看在眼裏,但你在奮鬥過程中,尤其是遭遇到挫折之時,譏笑與嘲弄就會如潮水一般從四面八方狂湧而來。如果你缺乏足夠的心靈力量與之抗衡,臉皮不夠厚的話,那就根本無法堅持下去,最終只能是放棄,淪為平庸之輩。
這就是厚的價值所在。非厚,不足以立身。
(5) 如何獲得一張厚臉皮
有着一張足夠厚的臉皮,就能夠為我們遮風擋雨,讓我們無懼于任何譏笑與嘲諷,大踏步地走向人生的成功。然而,厚臉皮乃造化所鐘,如劉邦臉皮之厚,那是尋常人等修煉幾百個甲子也無法磨煉出來的,這世上的絕大多數人,生來就是一張薄臉皮,與厚無緣,這又該怎麽辦?
歷史上最早遭遇到這個麻煩,并考慮解決辦法的,是戰國時代的縱橫家蘇秦。
蘇秦早年胸懷大志,不甘埋沒于草莽之間,一心一意要出人頭地。于是他發奮苦學,感覺到自己已經學得差不多了,就辭別家人,踏上了謀求富貴之路。去游說東周君,卻不料出師不利,弄得個灰頭土臉,狼狽而歸。
回來之後,他遭受到了家人的白眼,嫂子對他惡言相加,只給他殘羹冷飯。若是普通人,到了這地步自感羞愧無地,就會放棄了。但是蘇秦卻是一個聰明人,他知道自己所遭遇到的家人冷遇,只是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導致受挫失敗而帶來的,除非他能夠提高自己的能力,彌補自己的不足,否則的話,他是不可能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标的。
一個人,要想彌補自己能力的缺陷,古往今來只有一個法子:讀書。于是蘇秦又開始了發奮苦讀,讀到疲勞處,會不由自主地打瞌睡,于是蘇秦将一根繩子系在房梁上,系住自己的頭發,不讓自己瞌睡過去。這還不夠,為了讓自己的精神振作起來,他還用鋒利的鐵錐,不時地刺擊自己的大腿。這就是成語“頭懸梁,錐刺股”的由來。
蘇秦下這麽大的苦功,所讀的書名叫《摩情》《揣意》,這兩本書說透了,就是要揣摩對方的臉皮有多厚。要知道,在談判桌上,對手臉皮的厚度就意味着其底線之所在,如果你的臉皮遠不如對方之厚,那麽你就無法知道對方的心理活動,在與人交手的時候,必然地要落下風。
蘇秦學的是這麽一門功課,只要你知道了對方臉皮的厚度,知道其心理的承受底線,知道什麽是對手可以放棄的,你就可以從對方手中奪得這些。正是從這兩本書中,蘇秦獲得了破解厚臉皮的訣竅——要想讓你自己的臉皮變得足夠厚,你就必須研究別人臉皮的厚度,除非站在一個更高的高度上,否則你就無法戰勝他們。
于是蘇秦知道,家人臉皮的厚度有限,他們最多不過給自己一個冷臉子,亂棍打出門去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所以他只要厚着臉皮,繼續在家裏吃吃喝喝,家人就無可奈何。而列國諸侯君王的臉皮就厚得多,但其心理底線,也只不過是貪圖眼前的權勢高位,希望從別的諸侯國那裏占到便宜而已。
弄明白了這些道理之後,蘇秦一躍而成為了當時天下臉皮最厚之人。他始赴秦,再去燕國,而後去趙國,去韓國,再去魏國,去齊國,去楚國,終于以他的一張厚臉皮,說得燕趙韓魏齊楚六國心悅誠服,組織合縱之勢,聯合抗秦。而蘇秦則以“從約長”的身份,一人兼任六國的相位,實現了他的快意人生、威武天下的願望。
有些人讀了《厚黑學》,往往就會不假思索地說:“難怪我以前做事總是失敗,原來是我不夠厚黑的緣故,那麽從現在起我什麽也不理會了,為了我自己的人生理想,從今天開始,我要變得厚黑起來……”如果有誰真的這樣想,那麽他就犯了不求甚解的錯誤,好端端的一個薄臉皮之人,突然變得厚黑起來,卻又不知道對手的心理底線之所在。這時候的厚黑,只不過是一種心理崩潰情形之下的狗急跳牆,更是遠離了人生的智慧。
反觀蘇秦的成長歷程,我們就會明白過來,一個人,要想“厚化”自己的臉皮,靠賭氣任性是不行的。你必須要研究人的本性,研究別人的趨利模式,研究別人的心理底線,不了解人性而希冀于靠“厚黑”去戰勝別人,只能是緣木求魚,鑽冰取火,讓你離自己的人生成功越來越遠。
除非你知道別人的臉皮有多厚,否則你絕不會厚過他——這才是厚臉皮的心法訣竅。
(6) 不黑是不行的
如果說,厚是求之于內,是我們一種做人處世的人生态度的話。那麽,黑就是求之于外,是我們做人處世的一種方法。
非厚無以黑,無黑不成厚。厚黑學将厚與黑并為一體,那是因為厚臉皮與黑心腸,是歷史上許多英雄人物成名的法門。同樣地,一個人如果缺少了必要的厚黑,臉皮太薄,心腸太軟,那就難免要吃大虧。
秦末年間,英雄四起,自陳勝吳廣樹義旗而後,各地豪傑紛紛起兵,擁楚懷王的孫子為義帝,群雄會師,兵取鹹陽。義帝說:先入關者,王也。意思是說,最先攻入鹹陽,滅亡暴秦的那一路英雄,就可以封王。
各路人馬之中,最令人矚目的是西楚霸王項羽,項羽其為人也,目生雙瞳,力能拔山舉鼎,天下無人可與之匹敵。所以項羽認為,入關稱王者,必定是他。可不曾想,兵至巨鹿,遭遇了秦軍的主力,項羽這邊人馬稀少,數量不足,三軍畏戰,于是項羽破釜沉舟,身先士卒地躍入秦軍陣營之中,擋者披靡,所向無敵。可萬萬沒有料到,正當他與秦軍主力殊死血戰的時候,那大滑頭劉邦,卻趁鹹陽空虛,蹑手蹑腳地溜了過去,搶先一步進入了鹹陽。這差點把争強好勝的項羽氣瘋了。
于是項羽設下鴻門宴,邀請劉邦前來,想在酒宴上殺掉這個大滑頭。可是臨到劉邦來了,項羽卻又突然猶豫了起來,竟然沉吟不決,舉棋不定,最終讓劉邦安然逃脫。
項羽為何舉棋不定?曾經當過他帳下侍衛的韓信,對項羽的性格看得清清楚楚。韓信評價項羽,不過是八個字:婦人之仁,匹夫之勇。意思是說,項羽這個人,心腸特別地軟,最怕別人在他面前哭鼻子抹眼淚,劉邦一裝熊,項羽就不好意思再下手了。
不好意思,說透了就是臉皮太薄,厚度不足。
而匹夫之勇,說的則是項羽愛逞英雄,自以為天下無敵。凡是這種人,都不會有太狠的心腸,只要對手認了輸,服了軟,他就會得意洋洋,陶醉在人生的榮耀感之中。這樣的人,最好糊弄。
後來項羽遭到了劉邦的十面埋伏,垓下慘敗。有人勸他快點渡江而走,項羽卻說:“我帶了三千江東子弟來到這裏,如今只剩下我一個人,還有什麽顏面再回去……”于是自刎烏江,自己替劉邦解除了心腹大患。然而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項羽僅僅就因為“不好意思”,就主動放棄了這場争戰,他也不想一想,劉邦被他擊敗的次數,不知凡幾,落荒而逃的次數,更是多不勝數,若然是失敗了就要抹脖子,那劉邦有多少顆腦袋,也不夠他自己割的。
相比于劉邦,項羽無論是論臉皮的厚度,還是論心腸的黑度,都遠遠地落在下風。所以他雖然是英雄蓋世,可最終也奈何不得劉邦這種死皮賴臉的糾纏,與其說他是敗于劉邦的手下,莫如說他是敗于劉邦的厚與黑。
人生是一場長線的投資,帝王的争戰,更是比拼雙方忍耐力的過程,說白了,比的就是誰的臉皮更厚,心腸更黑。楚漢時期的項羽成為了這場競賽的失敗者,三國時期的袁紹,也是這樣一個人物,只是他的失敗,比之于項羽更為難堪。
袁紹青年時代,也是一個臉厚心黑的人物。最初他在大将軍何進手下做事。不久,何進因為密謀誅除宮內的宦官,結果被宦官搶先一步,将其誘入宮中殺掉。得知這個消息,袁紹當機立斷,率手下人殺入皇宮,收捕宦官,不論老小,格殺勿論。有些沒長胡子的朝官也被當作宦官殺掉,其餘的朝官們唯恐被錯殺,吓得全都脫掉了褲子,露出自己的生殖器官,以證明自己不是宦官。當屠殺停止的時候,皇宮中已經血流成河,倒伏于地的屍體超過兩千多具。
如此一個狠辣的人物,是沒理由不稱雄天下的。然而,到了曹操崛起與袁紹展開官渡之戰的時候,雖然袁紹這邊兵強馬壯,以其七十萬人馬之衆,對曹操的二十萬之衆。實力明顯在曹操之上,卻反而被曹操輕易擊敗,這又是什麽原因呢?
豐即引孫乾入見紹,呈上書信。只見紹形容憔悴,衣冠不整。豐曰:“今日主公何故如此?”紹曰:“我将死矣!”豐曰:“主公何出此言?”紹曰:“吾生五子,惟最幼者極快吾意,今患疥瘡,命已垂絕。吾有何心更論他事乎?”豐曰:“今曹操東征劉玄德,許昌空虛,若以義兵乘虛而入,上可以保天子,下可以救萬民。此不易得之機會也,惟明公裁之。”紹曰:“吾亦知此最好,奈我心中恍惚,恐有不利。”豐曰:“何恍惚之有?”紹曰:“五子中惟此子生得最異,倘有疏虞,吾命休矣。”遂決意不肯發兵,乃謂孫乾曰:“汝回見玄德,可言其故。倘有不如意,可來相投,吾自有相助之處。”田豐以杖擊地曰:“遭此難遇之時,乃以嬰兒之病,失此機會!大事去矣,可痛惜哉!”跌足長嘆而出……
看看這段故事,我們就知道袁紹何以據優勢兵力,卻反為曹操所敗了。袁紹固然是狠辣,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