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章節
西哥和古巴雙雙認輸——這幾次外交之所以成功,原因是伍廷芳壓根就沒通知清政府,否則外交必然失敗。
洩密:海灣戰争前夕,《紐約時報》披露了戰争計劃,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下令調查,但不追究報紙責任。概因美國法律認為,公民不具洩密的資格,只有負責管理機密的工作人員,才需要為此承擔責任。這種法律認知導致了美國成為洩密大國,國家機密随意刊載。
廉政:20世紀的香港警察是最令人羨慕的,內部反貪部門披露的,每年就是10億港元貪贓大案,彙豐銀行羨慕得要死。于是港人上街鬧事,要求反貪污,副按察司百裏渠發表文章曰:除非設在組織內部的反貪污部能從組織中脫離開來,否則反貪鐵定沒戲……讓貪污犯監督自己,不過是戲弄民衆而已,于是廉政公署成立。
晚清,從1861年到1888年,朝廷在海軍籌建上花掉1億兩白銀,每年投入占當年財政的4%到10%,絕對是瘋狂擴軍。日本也拼命追,從1868年到1894年,海軍投入6000萬兩白銀,只占清國的60%,但甲午一役,清國大敗,何也?因為日本軟硬件并重,一邊投錢,一邊接受西式新思想,清國花錢是保護舊腦殼,輸死活該。
戲曲作家齊如山回憶:鬧義和團時,旗人和太監最恨李鴻章,罵李鴻章是漢奸,要把李鴻章騙到北京殺掉。等八國聯軍打來,旗人和太監更恨李鴻章了,恨李鴻章來得太慢,盼他快點和洋人議和,救自己性命……真正的漢奸就是那些罵別人是漢奸的人,他們既沒有信念,也不明是非。得勢時瘋狂打殺,失勢時驚恐萬狀。
20世紀80年代初,社科院院長胡繩領隊去美國,遇到餘英時。胡繩說:我們對胡适,政治上反對他,但在學術上還是尊敬他的。餘英時笑了,說,這和海外的看法恰恰相反。胡适的學術研究已被後人超過,因為後浪推前浪。但胡适的政治主張,自“五四”以來在中國根本未曾落實過,因此還是新鮮的,并沒有過時。
梁啓超,長子建築學家梁思成,次子考古學家梁思永,但他們的學術成就,不被世人重視。梁思成郁悶,曾在1927年給父親寫信,問自己搞的這些東西,到底有什麽用。梁啓超稱:這個問題很好回答,比如李白和杜甫時代,沒有當時的政客,絲毫也不影響歷史,但如果沒有了李白和杜甫的詩,中國歷史,頓時黯然失色。
民國時,胡适和錢穆都在北大任教,錢穆講諸子百家,胡适講先秦哲學,範圍大致相同,觀點完全對立,造成了轟動效果。無數學生和教授太太,上午聽胡适的課,下午去聽錢穆的課。還有學生強烈要求,讓胡适和錢穆同時登臺PK,胡适和錢穆都不敢,怕真的打起來不好收場……這就是學術争鳴,而我們卻對此陌生。
蔣介石年譜載:北伐軍俘虜了孫傳芳的許多軍官,于是蔣介石給俘虜們講話,說:我們有個金團長,被孫傳芳捉住了。我以為孫傳芳肯定不會殺他,會用金團長來交換你們。可是孫傳芳根本不管你們的死活,居然把金團長殺了。在孫傳芳眼裏,你們的命一錢不值,難道你們還願意為他賣命嗎……原來老蔣也會搞政宣。
晚清葉澄衷,家貧,14歲在上海替人劃小船。17歲時,有個番佬(方言,歐美白人的統稱)坐他的船,下船時掉了一個包,裏邊是滿滿的鈔票和支票。葉澄衷就抱着錢包等着,番佬尋回,問他:想發財否?答曰想。番佬道:想就先學外語,外語都不懂你發個屁財。于是葉澄衷苦學洋文,專與洋人貿易,大富有成……品德、知識加機遇,改變命運。
今天還講了個故事,是熊向晖的回憶。說英國蒙哥馬利訪華,中方安排他看《楊門女将》。結果蒙哥馬利急了,說女人不可以當元帥。但我猜,蒙哥馬利的意思,是說女人不應該上戰場。戰争是為了保護家園,保護女人孩子,你搞了場戰争,男人蹲在家裏不吭聲,讓十二個寡婦去征西,這個……這個臉皮是不是太厚了點呢?
說說1799年,這一年有兩個人死了。一個是中國的乾隆皇帝,一個是美國的華盛頓。這兩個人在歷史上都挺有名氣。美國華盛頓,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化,把權力關進籠子,從而成為了世界偉人。中國的乾隆皇帝呢?他花費60年,在中國實行了保甲制,禁止百姓自由遷移,将民衆關進了籠子裏。
虞雲國先生說:以往歷史理論,強調歷史是進步的,前途是光明的。這導致人們對歷史進程抱盲目樂觀的單向思維,既不符合逆向思維的思想方法,也會對可能出現的歷史逆流放松警覺性,削弱人在歷史參與中的選擇性。我對陳寅恪先生所說,五十年來,如車輪之逆轉,似有合于所謂退化論之說者,深懷同情的理解。
有朋友說,哈耶克的書好難讀。這是因為,他的書表層是哲學,東繞西繞,基座卻是個簡單的數學模型。模型就是博弈的雙方,利益的考量導致了結果的反轉。然後哈耶克再往模型上放觀點,放一個觀點,得出個相反的結果,就把此觀點駁倒了。所以你只要把他的書目錄列好,每節中的幾個觀點列出,就全都明白了。
客觀:我們說事談問題,是不是需要一種客觀的态度?科學哲學家麥克科馬斯稱:任何理論,都必須要從一個無法證明的假設開始,這就是說,所有理論的始點就是主觀的,而且永遠也無法達成客觀。最多不過是少數科學理論無限趨近于客觀。我們無法更客觀,只要能比別人更少一些主觀,那麽我們就多幾分勝算。
二十六:微特色
Advertisement
泯滅:1915年10月6日,天津《大公報》報道了中國飛機試飛的消息,此次試飛失敗,報道中說:……因機中失敏活能力,當即堕地,傷飛機連排長一人……而在場觀衆的反映則是:……各界來賓皆掃興而散,是役也,人多哂之……沒有人關心飛行人員的安全,觀衆“多哂之”……現在我們知道我們缺失的是什麽了。
打假:女學生馬萍痕,在杭州遇到魯迅,還送她詩一首:我來君寂居,喚醒誰民魂?飄萍山林跡,待到它年随公去……因為詩太爛,于是馬萍痕寫信給魯迅。魯迅大詫:我壓根兒沒去杭州啊,有人敢冒充我,于是先讓朋友去調查,果然找到一個假魯迅,下一步怎麽辦呢?魯迅帶許廣平到杭州宣傳一番,假魯迅就此消失。
民生:1960年,日本推出國民收入倍增計劃,要在10年內,讓老百姓的實際收入增加一倍。這個計劃操作非常簡單,無非是大力扶持民營中小企業,提高生産效率,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提高國民收入。民衆有了錢,通過消費刺激企業再生産。就這樣,日本讓自己成為了經濟強國。唯其民富之國,才是真正的強國。
傳教士利瑪窦對明朝時代中國人的總結:⒈個人利益高于國家利益;⒉私人關系高于抽象原則;⒊個人喜好高于是非判斷;⒋上層決定一切,民意無足輕重。
讀書:小布什是出了名的不愛讀書,最多不過是在睡前讀上15分鐘,所以他只能利用休假的機會,有針對性地狂讀。每讀一本好書,他都按捺不住地跑出來推薦,他向美國人推薦過《君主論》《羅斯福王》等十幾本書……敢向民衆推薦書的國家,是強大的。他們不需要統一思想,他們只怕民衆失去懷疑精神。
舊聞:曾經的美國副總統戈爾,畢業于哈佛大學,因此哈佛提名他為這所名校的新一屆校長候選人。但是,戈爾只是500名提名候選人之一,在美國,想當大學校長遠比競選總統更難,戈爾的學術背景不具絲毫優勢,所以他最終沒戲……大學獨立之精神,副總統無緣校長之位,對某些國家來說,還是比較陌生的。
後人:張學良的侄子張闾實回國,赴沈陽,想去爺爺張作霖的墓前看看,被拒絕。因為每天都有人聲稱自己是張作霖的孫子,要求政府接待,政府膩了,這次不接待。張闾實找到博物館,進行了面試,搶答了關于張家的族譜問題,又以越洋電話證實了自己身份,終于,張作霖的後人第一次站在了墳前。
尋寶:1979年,威廉姆斯出版《化裝舞會》一書後,宣稱讀者根據該書提供的線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