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章節
是曾國藩,還是把譚作人的書留下來讀。
讓我作出人生重大抉擇最重要的辦法是,記住生命随時都有可能結束。因為幾乎所有的東西——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譽、所有對困窘或失敗的恐懼,都會消失,只有最重要的東西才會留下。記住自己随時都會死去,這是我所知避免自己失落的最好方法。你已經一無所有了,還有什麽理由不随心所欲。——喬布斯。
劉文典,國學大師。學生陶光來看他,進門就被他破口大罵:懶蟲,沒出息,不求上進!罵得陶光勃然大怒。忽然間劉文典可憐兮兮地說:我就靠你成名成家,作為吹牛的本錢,你不理解我的苦心,你忍心叫我絕望嗎?此話一說,陶光大喜,馬上給老師上茶……教育或管理,胡蘿蔔加大棒的法子,比單一式效果更好。
開導:J.K.羅琳的《哈利·波特》被退稿12次。邁克爾·喬丹曾被籃球隊除名。在喬丹的籃球生涯中,他輸過數百場,成千上萬個球沒有投中。但他說:“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這就是我成功的原因。”他們獲得成功,因為他們懂得:你不能讓失敗來限制你,而必須讓失敗來開導你。——奧巴馬對美國中小學生的講話。
默克爾,德國一名牧師的女兒。小時候她內向膽怯,缺乏自信。12歲時她練習跳水,站在跳板上卻不敢跳,足足站了45分鐘,才鼓起勇氣。這一跳,讓她找回自信,最終她成為了德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總理。內心的羞怯是我們人生最大的障礙,鼓足勇氣,突破自我,你的人生就會大放異彩。
十八:微常識
憲法:梁漱溟說:近代的憲法,最早産生于歐洲,首先是英國,其重要出發點之一是為了限制王權。換句話說,就是為了限制個人的權力太大。有了憲法,則從國家元首到普通公民,都得遵循,且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絕不允許把任何一個人放在憲法之上……點評:憲法是限制公權力對民衆的傷害,民衆不會違憲。
跪求:清朝有個鹽官張穆庵,剛出官衙,遇一老婆婆呼冤,原來是她的丈夫娶了小妾,将她趕出了家門,所以她來哭告。張穆庵笑曰:我是賣鹽官,不管吃醋事……告錯狀進錯門,年輕人犯這種錯誤,不過是缺少見識,年老了還懵懂無知,那就不可原諒了。這事出在清朝情有可原,如果現在還有這事,那就太愚昧了。
妥協:古時,醫生們從不為重病患者治療,因為一旦治不好,患者家屬就會要求賠償。這就導致了真正需要醫生救治的病人得不到治療,只能死去。最後在醫生和患者之間達成妥協:患者必須允許醫生有治不好的病,而醫生也不再選擇病人……官僚和醫生一樣,都不過是混口飯吃,別指望他們解決問題,你必須尋求妥協。
人才:孔子晚年,滞留衛國,因為其弟子冉有和樊遲擊敗了齊國對魯國的侵犯,于是魯國派了三位公卿,“持厚幣”,就是帶多多的錢,去迎請孔子,條件是用最優厚的條件供養孔子。此外,魯國國君還要管孔子叫爹,稱之為尼父,最後這個條件打動了孔子。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尊重人才的話,遲早你得管人家叫爹。
陌生:有個陌生之國葡萄牙。曾有人去尋找它一度稱雄世界的因由,吃驚地發現葡萄牙立國沒有殘殺,而是由騎士比武決定。主張葡萄牙獨立的騎士與反對者進行了三輪較量,前者贏了,于是這個國家就獨立了——他們的政治不是陰謀政治,而是光明磊落的坦誠,坦誠不會讓你失去什麽,卻會讓你得到永遠的信任與榮譽。
曾國藩,教弟弟曾國荃讀書,選擇三種類型文章:一是傳世佳作,用來奠立受教育人的價值觀,明晰是非對錯,不被迷惑。二是寫得好的議論文,用來學會分析事理,提升思辨能力。三是華麗麗的小散文,用來提高人的品位,活出點情趣來。現在教育也是遵循這個途徑,但搞得太瑣碎,反倒忘了學習的根本目的。
晚清,西方玩的是萬國公法,中國玩的是附屬國,兩家規則完全不同。日本人全面西化,脫亞去歐,懂西方的規則,也懂中國的規則。1866年,法國和美國,都想拿下中國的附屬國朝鮮,但都失敗了,而實力遠不如法美的日本,卻成功了。懂規則會玩的弱者,能玩死不懂規則亂來的強者。懂得對方的玩法,你才能贏。
說歷史,一定要和政治區分開。怕就怕錯把政治當成歷史,那就很難對話了。歷史很少有觀點,只是事件的敘述,而且事件與事件還會矛盾,這是因為人本身是矛盾的。而政治就是貼标簽,只下結論而不理會事件。比如說把乞讨辦學的武訓,貼上壞人标簽,這叫政治。而講述武訓以乞讨興義學的過程,則是歷史。
王安石變法,通過國家經營充實國庫。司馬光反對說:你不就是想搶老百姓的錢嗎。王安石:不搶老百姓,朝廷也能弄到錢的。司馬光:國家的經濟總量是固定的,錢進了國庫,就不在百姓手裏,這是常識。王安石:啓奏陛下,司馬光不和諧,快點讓他禁言……司馬光被禁,北宋先國富民窮,再國窮民窮,北宋悲劇鳥。
趙簡子說:趙有犢佳,晉有铎鳴,魯國有孔丘,殺了這仨人,我就是天下最牛之人了。于是先殺犢佳、铎鳴,再以胖牛肉迎孔子于河上,欲殺之。孔子吃了胖牛肉,仰天長嘯曰:丢你母,你以為老子缺心眼嗎?你已經殺了犢佳和铎鳴,他們倆是天下的賢人,是我的同類。殺我同類,我還能去嗎?吃完牛肉登車掉頭回去。
Advertisement
梁漱溟說:一、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二、學問是解決問題的,而且真的學問是解決自己的問題。三、三種階段的人生:逐求、厭離、鄭重。四、對于道理越看得明透越覺得無甚話可說,還是一點不說的好。五、不要成為少數人高深的學業,應多致力于普及而不求提高。大衆化,平民化。六、調和持中。
蔣經國,年輕時治理贛南。有人經過他的寓所,發現他門外停着許多黃包車,看到的人覺得奇怪,心想這個小蔣,怎麽他的客人全都是坐着黃包車來的,就沒有坐汽車來的嗎?進去一瞧,嘿,原來蔣經國的客人,全都是拉黃包車的車夫……時人評述說:蔣經國治政有方,原因就在于他親近草根。咬得菜根,百事可做。
楊杏佛,比胡适小兩歲,但胡适給他講過課,兩人有師生之誼。後來楊杏佛成為孫文秘書,出于政治理由,楊杏佛公開大罵胡适,私下卻向胡适道歉。罵老師得利益,又讓胡适拿他沒辦法。但楊杏佛忘了,老師不是他的敵人。後來楊杏佛被戴笠殺掉,理由是殺他給別人提個醒……不愛惜自己名譽的人,難免被人蔑視。
晚清,興教育辦企業,開禁令倡言論,但仍然滅亡了,為什麽呢?有種說法認為國人拙于改革,熱衷暴力。其實不是這樣,而是改革必須要抓住時機,在你還占據主動的時候,慢慢釋放權力中的暴力因子。但舉凡統治者都有一個頂牛擡杠的怪毛病,不到一只腳踏進棺材,就死擡杠不讓步。結果總是錯失了改革良機。
梁啓超,曾告誡已到美國留學三年的梁思成:擠出一部分時間學些常識性東西,特別是文學,或人文科學,稍稍多用點工夫,就能有大的收獲。我深怕你因所學太專一的緣故,把多彩的生活弄得平平淡淡,生活過于單調,則容易生厭倦心理,厭倦一生即成苦惱之事,這是厭學之根源所在……書宜雜讀,業宜精鑽。
胡适說:人生有何意義?其實這個問題,是最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的,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污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總之,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能給他什麽意義,他就有什麽意義。與其終日冥想人生有何意義,不如試用此生,做點有意義的事……
趙氏孤兒:春秋年間,晉國的名臣趙盾,力排衆議,保着晉靈公登上權位,但靈公一旦掌握了權力,就反手要将趙盾滅殺,甚至連趙盾家的嬰兒都不放過……古人說:大恩成仇,你給對方的越多,就越難從對方那裏獲得回報。交朋友一定要結交願意付出的人,不願意付出之人,是不會懂得珍惜情義的。
公元979年,宋太宗趙光義開會,讨論是否消滅遼國。會議上,分主戰和主和兩派。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