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品相關
【全本精校】《杯雪》作者:小椴
【內容簡介】:
杯是只普通的陳年木杯,帶着些細微的木紋與光澤,像是人世間那些小小的癡迷與眷戀,不忍釋手的,卻又如此可憐的快樂與流連。
雪還是多年前那場天涯初雪,握杯的指是寂寞的。而多年前的雪意似乎有一種穿透歲月的寒涼,能把一切凍結成深致久遠——像這只不動的握杯的手,還有,友情。
江湖中,還有誰記得這段杯雪之交?
喝下這一杯酒,故事的開始是這樣的……
題 記
十載披瀾唱楚些
長河南北天斷絕
不信此心猶耿耿
請看天日昭如揭
回眸顧
久離別
缇騎寧有是非耶
滿懷冰玉一杯酒
猛憶初雪舊年節
Advertisement
※※※
極浦一別後
江湖悵望多
相忘誰先忘
傾國是故國
攬風如挽袂
執手似初呵
人間但存想
天地永婆娑
第一部 夜雨打金荷
楔 子
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五年。這一年對于家住江浙閩贛的老百姓來說,還是相對平靜的一年。南渡初年的戰亂在記憶裏已漸漸沉埋下去,惱人的只剩下田租國賦、水旱蟲災,但這些畢竟是軟刀子,慢慢割來習慣了,也就不覺得疼了,正好讓這些主子們安樂于上,小人們承順于下,漸漸倒有些承平時節的太平景象。聽說淮北那邊的金人這些年也銳氣漸挫,不複從前。茫茫江湖,天塹南北,一時之間更多了些趨利競名之徒,少了些悲歌慷慨之士。人人争相打理的只是自己的有限生涯,區區小命,倒沒誰去注意什麽立身報國的大計了。
沒錯,這是個亂世。來日的大難——金人一旦渡江如何?朝廷宮闱內亂如何?君相猜忌日深如何?賦斂不斷追加直欲破家如何?……任誰都把握不住一個結果。但正是為此,人們才更要抓住這轉瞬即逝的過眼繁華。有如樓外樓中朱妍的歌舞,絕世風華、驚鴻過眼,人人都知道那只不過是一曲光景,任誰也留不到水止雲停。但為了那一曲,不知有多少綠衣年少、達官顯貴、僧儒名士、山野高人不惜千金競價,列坐樓頭,求的也只不過是那一睹之快——再沒有人會去算計,為這一快,破去了光陰多少,又消磨了壯志幾何。
這是個虛假太平的年代,是動蕩之間的間隙。只有朝廷還在虛飾着國泰民安的盛景,做着四方整肅的美夢。其實隴頭陌上,豈能盡是順民?不信——縱然是村童野老,也多愛聽上一段紅粉名俠的故事,卻不知那些沉郁頓挫、豪蕩感激往往正是發生在他們身邊……
這天,江蘇一境,吳江之上,正漂下一只小小烏篷。吳江本屬于太湖支流,水清波緩,但這些年屢遭鐵蹄踐踏,也曾幾度一江流赤。從船上望去,兩岸良田,多生衰草,民舍寥落,雨晦天暝。船上人嘆了口氣,低吟道:“彼黍離離,彼稷之苗。”這句話出自《詩經》,是哀悼國亡勢微的意思。船上人看來像是個讀書人,身材長大,衣衫簡淨,雖是個文士裝扮,卻不見雕蟲之氣。小船沿着南岸下行,沿途道路很少見人,只因近來消息謠傳:多說金兵南下,不日即至,所以一路上商旅乏絕。船上那人不由嘆了口氣,這樣的謠言,一年不知要流傳多少次,當真是杯弓蛇影,草木皆兵。這次的起因卻是近來金使又出使到臨安催供了——當時南宋與金約為叔侄之國,每年都要供奉大量供品給金國,偏偏這次朝廷中有人略為阻撓,惹得金使發怒,語含要挾,南朝人多是被打怕了的,所以一時鬧得風聲鶴唳,民不安生。
那客人望向北岸,卻見遠遠有一人一騎緩緩地在田埂上走着——相距得遠,又隔着樹,那對面沿岸的小路時隐時現,那一人一騎便也是忽隐忽現。看得見時,也只模糊一團,全分不清肩背頭臉,那人和坐騎似乎已融為一體。讓人頗為奇怪的是那頭牲口,像馬又不像馬,卻異常的高。這些天連日陰雨,田間小路想來泥濘異常,人走着也要打滑,卻絕沒見那牲口颠撲一下,驚動上面的乘客。船行良久,船上客人就這麽遠遠地望着那一人一騎,只覺得這麽望去,他們就好像是一團淺淺的墨色,在這江南的細雨裏,顯出一種說不出的陌生與寥落。
船尾是個艄公,這麽冷的天還光腿赤腳站着,兩眼呆呆地望着江水,說不出的苦寒之狀。将近吳江長橋,艄公問:“客官,歇歇吧?”
客人點點頭,艄公便停橹向江心舀了水,劃到岸邊,淘米生火,做起飯來。松柴很濕,煙直竄,嗆得那艄公不停地流淚。一會兒停下扇爐,又捧出個小壇子,拈了幾塊鹹魚,準備煎了好給客人下飯。
這長橋是商旅必經之地,本也是個名勝之處,但因為連年的兵火,如今只剩下三五間瓦舍,十餘處土垣,寒門向暮,看了讓人傷懷。文士問正在河邊淘米的一個婦人:“這一天就沒什麽客人經過?”
那婦人翻了翻米,打量了他一眼,搖頭說道:“從昨天到現在也就只一群北使,還有朝廷的兵護送,打算吃了飯歇歇腳再走。嫌這兒小,到對面村子七裏鋪去了。”
那文士望向對岸,遠遠的二裏多外是有個小村子,炊煙初上,相距雖遠,因這裏一帶平疇,所以還望得見。卻聽那婦人嘆了口氣,接着說:“便留在這兒,又有誰敢招待?上回趙家橋那幾戶人家不知哪一點不周得罪了通譯,被他撺掇着金人把那一家老老小小吊着打打殺殺,又有誰敢管?活在這個時世,真是造孽啊!”
文士不由默然,回頭望向長橋,橋是石頭砌的,欄杆已有些殘破,停舟系纜的橋墩上卻筆勢縱橫,墨跡淋漓,依稀題滿了字。從頭讀來,正是一曲《水調歌頭》: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于今重到何事?愁比水雲多。拟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脍新鲈,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幹戈!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裏,無為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墜清波。
詞尾沒有署名,算是無名氏之作。文士讀罷,不禁有一種悲慨由衷而來。聯想當今時勢,似是自己心中也有所欲言,正待凝思,忽聽艄公驚道:“客人,你聽!”側耳聽去,卻是對面那個小村子七裏鋪隐隐響起了一片喧噪之聲,雖離得遠,還是漸次傳了過來。先是怒叱惡罵,漸漸的,裏面夾雜了一聲聲哀號,依稀的有“救命、救命”的聲音——想是村民慘遭金使欺淩的呼叫,相随的便隐隐有粗野的笑聲入耳,像金使的鼓掌聲,又像宋兵的奉承聲。客人與艄公對望一眼,已知就是适才淘米婦人所說的那群金使在作惡了,不由相顧慘然。
那艄公忽“咦”了一聲,只見一路上遙遙能見的那一人一騎這時慢慢走來,正緩緩向那個村子行去。這一去,可不是羊入虎口?艄公人老心慈,忙扯着嗓子叫道:“喂——”卻又不敢太高聲,怕驚動對岸金人。
離得太遠,那人想是聽不見,船上二人着急,正待齊聲再叫,忽見對面村子紅光入眼,還夾雜着黑煙滾滾,竟着起火來!火勢轉瞬之間已然大盛,這麽陰濕的天,想必是有人故意放的。艄公一愣,人都驚呆了。那長身文士一掌拍在船舷上,怒得說不出話來。就這麽一會兒的工夫,卻見對岸那一人一騎非但沒有停下來,反忽然加快,卷篷似的,遠勝凡馬,直向那片小小村落奔去,轉眼間沒入火中,蹤影難見。
船上兩人“呀”的一聲,正不知那人要怎樣,這不是又白白添進一條性命去?——對面村裏的慘叫早已停了下來,想來不上一會兒工夫,一村人已死的死,逃的逃,隐隐只有一片笑聲入耳,聽着讓船上的人感覺殘忍而恥辱,一時忘了身在何處,是何家國!可接着,那隐約的笑聲忽被打斷,接着化為怒號,然後不是一聲慘叫,而是一聲聲連成一片的痛呼哀號,夾雜着金人宋兵的咒罵。兩人遠遠地只見對面火光沖天中似有什麽一閃一閃,東飛西擲,雷奔電掣。每一停便是一聲慘呼傳來,尖銳凄厲,遠比他們剛才笑的聲音更大更刺耳。一個平靜的小村竟似變成了邊庭沙場,直驚得艄公瑟瑟發抖。那文士也心底駭然,喃喃道:“劍氣縱橫!劍氣縱橫!”——這分明是适才那人路見不平,拔劍殺賊呢。人聲卻只是在火光中掙紮,竟沒看見一個人影能逃出村來。隔了良久,最後一聲特別長的慘嚎後,除對面火光黯淡,身邊江水嘶嘶,十裏之內,再無人聲。想是飛鳥也驚呆了,樹巅草叢,更無一羽之振,一蟲之鳴。船上兩人側耳傾聽,良久,只聽得一串微微的“踢噠踢噠”聲傳來,卻是那頭牲口拐出了村口,漸行漸遠,慢慢化成了一團看不清的墨色。
呆了半晌,客人啞着嗓子道:“痛快痛快!”回望橋頭,那首詞墨跡猶新,酣暢淋漓。重頭讀過,只覺一輪冰月當頭砸下,冰涼徹骨;再讀一遍,忽又覺一腔熱血直沖臉上,忠義奮發。
那客人喃喃道:“罷了,罷了,書生誤我!書生誤我!”艄公只怕遲延多事,也不待飯熟,便解纜東下。只那客人把一曲《水調》悲歌三道,慷慨不已。
沒想岸上有行路的行人認得他是鎮江名士沈放字傲之的,當晚住宿時又聽得七裏鋪燒殺之事,私心忖度,以訛傳訛,第二天消息便不胫而走,竟說某月某日,沈放單身孤騎,青衫濺血,于吳江長橋北岸七裏鋪截殺金使二十餘人、千夫長一人及護送宋兵若幹,散發斷劍、禿筆題詞、放舟而去。
不日謠傳至京師,天子覽詞默然,一言不發,将那首詞傳視丞相。秦丞相由此立即派遣缇騎,暗诏嚴訪。一時之間,一曲《水調》,歌起大江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