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2)
友,邀請他加入了共進會,然後姓陳的對他說,我們要辦一個人,此人與中國前途有非常之關系,這個人是無政府主義者,為了四萬萬同胞,我們必須要除掉此人。
武士英聽說此事,當即狂拍胸脯,說:為了四萬萬同胞,這事就交給我好啦,我保證讓那無政府主義者死得不能再死。
姓陳的朋友大喜,就告訴武士英,那個無政府主義者姓宋,今天晚上就要上火車走。于是交給武士英手槍一支,另外叫來兩個助手,三人奔至火車站,果然見到宋教仁正要通過檢票口,武士英開槍射殺,然後逃回應夔丞家。此時那姓陳的人,正等在應夔丞家裏,對武士英說:武士英,幹得好,替四萬萬同胞除害,你是我們的大英雄,你放心好了,我一定會想辦法,讓你出洋去讀書……
看武士英的供詞,幕後操縱者,竟然是一個姓陳的人,這人是哪一個呢?
更令人驚訝的是,這個姓陳的自由出入應夔丞的家,如入無人之境,這豈非咄咄怪事?
但巡捕房顧不上追究這個神秘的姓陳之人,只要讓應夔丞招了供,案子就鐵板釘釘了。可應夔丞鐵嘴鋼牙,堅不認賬,這時候國民黨人适時地送來了一個證人:古董商人王阿發。
在法庭上,證人王阿發與嫌疑人應夔丞之間,有着一場非常有趣的對話。
證人王阿發:我作證,這個應夔丞就是兇手,那天我去他家賣古畫,應夔丞拿出宋教仁的照片,對我說,你能不能幫我殺了這個人,如果能的話,我付一千元錢給你……
應夔丞:你看這個證人……我有毛病啊,我手下那麽多兄弟,不要命的多得是,找殺手竟然找到你個賣古董的頭上,誰會信你?
證人王阿發:你不承認也沒用,反正兇手就是你。
應夔丞:你說你來我家裏賣畫,那我問你,賣的是什麽畫?
證人王阿發:是仇英石的山水人物和松竹。
應夔丞:哈哈哈,請法官注意,這個假證人露餡了,仇英石從來不畫山水,更不畫松竹,連古畫都不懂,還假冒古董商人,你可真敢瞎掰。
證人王阿發:反正兇手就是你,你不承認也沒用。
應夔丞:我再來問你,你說去過我家,去過幾次?
證人王阿發:去過兩次,第二次你沒在家,沒見到你。
Advertisement
應夔丞:那我拿照片委托你殺人,是第幾次的事情?
證人王阿發:是你第二次說的。
應夔丞:咦,你剛才不是說第二次去時我不在家嗎?我都不在家了,又怎麽拿照片委托你殺人?
證人王阿發:誰知道你是怎麽回事,反正兇手就是你。
應夔丞:我請法官注意,這個所謂的證人說話,前後矛盾,情節全都對不上,我想法庭已經明白我是冤枉的了。
法官:現在休庭。
【10.離奇的供詞】
指證應夔丞的證人,在法庭上擺了烏龍陣。但法庭不管這閑事,下一個登場的,就是兇手武士英。
在法庭上,武士英和律師之間有一段離奇的問答,是一定要抄過來的,雖然抄過來之後,案情反而變得更加複雜,但如果不抄,就無法明白日後的案情何以會演變成錯綜複雜的局面。
律師:宋教仁是爾所殺?
武士英:是我一人殺的。
律師:爾何以要殺宋教仁?
武士英:因宋系四萬萬同胞之罪人。
律師:爾何以說他是四萬萬同胞之罪人?
武士英:他做農林總長尚做不好,現在他竟想做總統,這還了得嗎?所以我要刺他。
律師:爾知宋為國民黨何人?
武士英:宋系國民黨會長。
律師:是何處會長?
武士英:系國民黨全國總會會長。
律師:爾知國民黨是何宗旨?
武士英:二次革命,推翻中央政府。
律師:爾何以知道要推翻中央政府?
武士英:即如現在江西,尚不服從中央命令。
律師:爾于中央政府如何?
武士英:我很愛中央政府。
兇手武士英,在法庭上供認出國民黨的宗旨,是二次革命,推翻政府,此供詞是真是假?
【11.聯合日本共取中國】
也許武士英說了不該說的話。
民國始建,國民黨不說遵循競選政治的游戲規則,通過選票入主內閣,而是要二次革命,武力推翻政府。這種事,豈可在公開場合亂講?
但武士英已經講出來了,誰也拿他沒得法子。接下來租界将他移交中國法庭,由陳其美派了軍隊将武士英押回來,但武士英,卻再也沒有機會走上法庭了,他死了。
中毒身亡,死于陳其美的軍營之中。
殺人滅口!
這個結論是毫無疑問的,從理論上來說,大家應該馬上逮找毒殺武士英的人,以便弄清楚案情真相。這個案子不管由誰來偵破,只有這一個思路。
除了陳其美!
武士英被毒殺,老陳很難洗清自己。再加上陳其美和應夔丞之間的私交,老陳更是難以說清楚——但偏偏現在破案的是老陳,所以結論也就往反方向扭勁了。
而且,孫文也急如星火地從日本趕回來了。
這次孫文再到上海,就不住應夔丞家了——應夔丞已經被逮起來了,去了也沒人接待——而是直接去了黃興的寓所,以國民黨理事長的身份,立即召開會議。與會人員有陳其美、居正、戴季陶(就是激進派戴天仇),針對目前的國內局勢,孫文先生提出了三點意見:
聯日!
倒袁!
立即迅速馬上!
關于第一點,就是立即和日本聯手,請日本出兵,大戰袁世凱。對此,孫文先生曰:
聯日之舉,益所以孤袁氏之援而厚國民黨之勢。
關于第二點之倒袁,孫文先生曰:
日國亞東,于我為鄰,親與善鄰,乃我之福。日助我則我勝,日助袁則袁勝。
關于第三點,孫文先生曰:
袁氏手握大權,發號施令,遣兵調将,行動極稱自由。在我惟有出其不意,攻其無備,迅雷不及掩耳,先發始足制人。
孫文先生又曰:
宋案證據既已确鑿,人心激昂,民氣憤張,正可及時利用,否則時機一縱即逝,後悔終嗟無及。
以上資料,見之于劉秉榮先生之《護國大戰》,實際上劉秉榮先生也是抄的史料——但無論怎麽看,孫文的表現都有點兒怪異,這個案子,是孫文先生身邊人幹的,老陳陳其美嫌疑最大,孫先生卻硬是得出相反的結論,實在令人費解。而且,孫文先生聯合日本人進兵的議案,恰恰與武士英的供詞卯上了,這就更讓人郁悶。
以黃興為首,衆黨人哼哼唧唧,推說全國性的軍事行動恐怕不太容易,更何況為了宋教仁一人之死,卻要掀起滿天的血雨腥風,這也未必是宋教仁的願望。但孫文堅持,并認為宋教仁之死,是袁世凱要消滅國民黨的大陰謀,必須馬上出兵,必須立即馬上。
沒奈何,大家拗不過孫文,只好分頭聯系各地掌握兵權人士。
結果很快回報,廣東陳炯明、湖南譚延闿推說時機不成熟,此時不宜動兵。雲南的蔡锷表态,拒絕出兵。還有人去聯系南京第八師的陳之骥——不知是誰聯系的他,此人是北洋段祺瑞的女婿——女婿當然也不肯出兵。
都不出兵,那就算了吧,孫文聯絡日本、共取中華的如意算盤,只好暫停。
【12.要鬧就鬧個驚天動地】
繼續偵破宋教仁被殺案。
這節骨眼上,突然有一個叫裘平治的湖北老兄,搶着出來添亂,此人原本是個商人,小本經營賺錢艱難,于是就想:嗯,這世上,有沒有賺錢容易的生意呢?
有了!忽然之間靈光大開,裘平治想出來一個好法子:上書,勸大總統袁世凱稱帝。
裘平治是這麽琢磨的,這袁世凱,既然當了大總統,這就相當于皇帝,但還不是皇帝。所以袁世凱心裏,必然是非常想當皇帝。倘若這時候上書勸進,便是個定下國策的功臣,那這輩子吃喝就不窮了。
這麽賺錢的生意,還等什麽?裘平治立即找了個老儒生,寫了封勸進信,然後天天等着加官晉爵。可是加官晉爵沒等到,卻等來了袁世凱大發雷霆。
平心而論,老袁不是不想當皇帝。這世上誰不想當皇帝?不想當皇帝的人,不是中國人——皇權思想浸淫了數千年之久,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皇帝夢。老袁再怎麽說也是舊時代的軍人,不可能不觊觎皇帝之位。奈何這時候革命黨人虎視眈眈,天天盯賊一樣盯緊了他,老袁拼命表現還無法取得革命黨人的信任,而裘平治偏偏趕到這節骨眼上上書勸進,分明是要擺他一刀。
袁世凱怒,下令緝拿裘平治。裘平治一躲了之。
正所謂,天下未亂楚先亂,天下已平楚未平。又有人說天上九頭鳥,地下湖北佬,那湖北人頭腦端的精明。這邊有裘平治琢磨着從袁世凱這裏找個機會撈一把,那邊就有人再舉革命義旗,重演大武昌首義之壯景。
這個重舉革命義旗之人,說起來真的一點兒也不陌生,他就是中國革命歷史上赫赫有名、史冊留芳、武昌新軍第八鎮工程營士兵,率先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的熊秉坤。
在武昌爆發了群英會之亂,企圖誅殺共進會頭子孫武,卻把個文學社的張廷輔給殺了的事件中,熊秉坤正駐防于外,沒有機會參與。事後他感嘆曰:
籲!共和政體尚未組織就緒,而又有此暴動關系時局者,能不為長嘆也哉。(熊秉坤《行軍紀事》一九一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從這個表态上來看,熊秉坤是不大支持群英會之胡鬧的。接下來是張振武組織鐵血團,想要打掉肥仔黎元洪,卻反被黎肥仔和袁世凱聯手誘殺。這一事件,熊秉坤也沒能趕上。然後是張振武的亡妻魯氏沖冠一怒,高薪誠聘應夔丞,要摘下黎元洪的項上人頭,于是黨人大舉潛入大武昌,策動了南湖馬隊暴亂,老熊也沒有參加。
幾起大事件,熊秉坤都置身事外,袁世凱專為此事發來賀電,授熊秉坤為陸軍少将,勳五位,授勳證書上寫的是:蓋聞時逢逐鹿,難每發于一夫,勢等連雞,功莫先于首義……意思是說:老熊,你很乖,要繼續乖哦。
可這個證書還沒捂熱,宋教仁被刺事件發生,遂有國民黨信使田桐,攜黃興秘函來到,聯絡熊秉坤、蔣翎武等人,部署湖北讨袁軍事。函雲:
遁初慘遭狙擊,經據兇手具吐實情,令人駭怒。大憝未除,必滋後患,吾黨同志,務當振奮精神,重新努力。
這一次,老熊已經是不好意思不參加了,遂秘招人手,聯絡舊部,于漢口一家餐館聚會,決定成立改進團機關。
改進的意思,是改進湖北軍政,繼續革命事業。實質上改進團就是國民黨武漢交通部屬下的一個秘密組織。
改進團積極活動,目标是推翻袁世凱、黎元洪這倆家夥,除了沒被殺絕的文學社成員,再加上江湖會黨,漸漸又有超過萬人之衆,對繼續革命表示感興趣。可熊秉坤忘了,黎元洪卻是一直盯着他呢。
實際上,肥仔黎元洪始終沒能忘了老熊,早在群英會暴亂、鐵血團之亂,及南湖馬隊之亂時,黎肥仔就一直在納悶:不對呀,這事不對呀,怎麽這麽多人鬧事,偏偏老熊就沒鬧呢?這老熊是最能鬧騰的……突然之間黎肥仔想明白了,老熊不鬧,必有後手。若然是老熊鬧将起來,那定然是和武昌首義一樣,再來個驚天動地的。
不能驚天動地,驚天動地那還了得。黎元洪屏住呼吸,瞪圓了兩眼,終于等到了老熊開鬧,霎時間黎肥仔興高采烈,大驅偵探馬隊,殺奔改進團秘密機關,連破機關多處,逮捕數人,并急急給袁大頭發電,北洋兵艦立即入鄂彈壓,漢口各國領事團聞知這一次是老熊在鬧事,無不駭得魂飛膽裂,竟然出動七艘兵艦,泊于江面。戒備之森嚴,比之于老熊第一次大鬧武昌的辛亥革命,有過之而無不及。
1913年4月14日,袁世凱下令逮捕打響辛亥革命第一槍的熊秉坤,簽署逮捕命令者,為趙秉鈞、段祺瑞。
【13.袁世凱被人栽贓】
老熊熊秉坤,再鬧大武昌,而北京上海,仍然在繼續偵破宋教仁被刺案。
袁世凱對汪精衛說:宋案發生後,一切搜查、審訊,中央極端放任,正因法律問題,不容牽入政治,使其靜候判決,不難皎然大白于天下。
袁世凱的意思是說:我知道你們國民黨人不相信我,好啊,不相信我你們自己來,你們自己去偵察,自己去審訊,自己尋找真相吧。
可這時候出了熊秉坤事件,袁世凱再說什麽也沒用了。蓋因熊秉坤再鬧大武昌,表明了一種确切無疑的政治态度:刺殺宋教仁,鐵定是你袁世凱幹的!如果不是你袁世凱幹的,人家老熊又怎麽會再舉義旗?
局面霎時間變得複雜起來。
大凡節骨眼上,難免雪上加霜,曾經參加攻打南京的原鎮軍司令林述之,還有一個原廣西巡撫沈秉堃死在北京。他們死的時候倒是沒人理會,畢竟他們處于政治鬥争的外圍。盡管他們貼近北洋,但北洋不會接受他們。盡管他們加入了國民黨,但也被排除在國民黨的核心之外——但是現在,所有的事情突然串到了一起。好端端的,他們為什麽會死?為什麽袁世凱就不死?
毒殺的結論,就這麽鐵板釘了釘!
甚至毒殺的兇手,人們都指了出來——袁世凱的親信梁士贻。
但是始終沒人問過一句,這兩個人物,在國民黨中無絲毫地位,對北洋更無絲毫威脅,北洋人吃多了撐着了,非要毒殺他們兩人?
所以目前的史料,對二人之死,有着相互矛盾的說法。有說他們就是簡簡單單地死掉了,有說他們是被毒死的。
宋教仁案繼續在偵破中,負責此案的江蘇都督程德全,公布了收繳來的全部證物。
此時的程德全,将疑兇直指內閣總理趙秉鈞。
國民黨與北洋政府展開了激烈的筆戰,在報紙上相互痛罵對方。國民黨指斥袁世凱殺人,而北洋則把話挑明了,這是革命大領袖孫文要造反。事态發展下去更加離奇,那兇手武士英在獄中暴斃之後,應夔丞卻在獄中逍遙自在,他分明是有恃無恐,甚至還提出了吸食鴉片的要求。
應夔丞的不合理要求,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滿足。
此一事件再度引發了國民黨人的憤怒,幕後主使者若非袁世凱,這應夔丞豈能在獄中仍逍遙自在?
大家都吵昏了頭,忘記了應夔丞正在陳其美的地盤上。他若要吸食鴉片,袁世凱點頭是不作數的,只有陳其美點頭,才作數。
還有一個可憐家夥更倒黴,他就是趙鳳昌的小舅子洪述祖。自打宋案爆發,就已經注定了他的死路。而在上海的姐夫趙鳳昌,才發現自己養肥了一只革命的大老虎,在國民黨的暴力欲望之前,他的影響力迅速降到冰點,竟然沒有絲毫辦法營救自己的小舅子。
甚至連北洋都無法庇護他,洪述祖逃往青島。
在國民黨的槍口之下,沒有人能夠逃得過去。莫要說一個洪述祖,就在這一年,民國名記黃遠庸,他撰寫文章風格麻辣,逮到袁世凱就罵袁世凱,逮到國民黨就罵國民黨,結果遭到刺客刺殺,黃遠庸當機立斷,拔腳狂奔,一口氣逃到了美國的舊金山,這才歇了腳,看前面有個賣馄饨的小攤,就走過去,坐下來喝口湯。就在這時,坐在他身後的一個客人,突然起身,掏槍:黃元庸,我代表人民,判處你死刑……砰的一槍,黃遠庸已經魂喪他鄉。
黃遠庸被刺,同樣也算到了袁世凱的腦殼上。直到60年後,國民黨元老林森,才忽然想起來這事,說:黃遠庸啊,啊,這個人是這麽回事,他死的時候,我是國民黨中美洲支部的部長,是孫文對我下令殺的,我将任務交給了手下劉北海,劉北海就在馄饨攤上,把黃遠庸幹掉了,然後再栽到了袁世凱頭上。
也就是說,當時有能力,而且習慣于驅使刺客殺人的,不是別人,正是孫文本人。
在《孫中山集外集》第152頁,有着孫文一篇關于暗殺的談話,全文如下:
暗殺須顧當時革命之情形,與敵我兩者損害孰甚。若以暗殺而阻我他種運動之進行,則雖殲敵之渠,亦為不值。敵之勢力未破,其造惡者不過個人甲乙之更替,而我以黨人之良縛之,其代價實不相當。唯與革命進行事機相應,是不至搖動我根本計劃者,乃可行耳。
可見,孫文先生認為,殺掉獨立記者黃遠庸,是“乃可行耳”之事,此事究竟乃可行耳在什麽地方呢?
正如我們的歷史,袁世凱被扣上兇手的帽子長達60年,直到有人憋不住,自己說出來了為止。
那麽,是不是還有誰,可以殺掉而栽贓到袁世凱的頭上呢?
有沒有這麽一個人?
【14.進退兩難之際】
為避免被孫文“乃可行耳”地殺掉,甚至信不過北洋的庇護,洪述祖逃入了青島租界,并大聲地為自己鳴冤。
洪述祖解釋說,江蘇都督程德全所公布的證據,全都是真的,絕對假不了。可問題是,他與應夔丞二人所謀議的是,如何阻止宋教仁邁向政權之路,并沒有要求應夔丞殺宋教仁。
事實上,這樁案子還有一個大纰漏——但這個纰漏,後來被國民黨人發現,又及時地補上了——以應夔丞在江湖上的身份地位,要想雇請他殺一個人,那得花多大數目的錢?同樣,以應夔丞之精明,不拿到錢,豈有一個先替別人幹活的道理?
應夔丞如果是接受了洪述祖的委托殺害宋教仁,那麽至少也會收取數目不菲的預付款。是否曾有這麽一筆款子從北洋流向應夔丞?應該不難查到。
事隔多年之後,國民黨的解釋是,應夔丞這人硬是缺心眼,他還沒有收到錢,就迫不及待地替人家把活幹了。
事實上,以惜陰堂趙鳳昌之精明,應該不難看出這其中的破綻。但看出來又有什麽用?趙鳳昌徒有滿腹智謀,手下卻無兵可用,甚至連個刺客都雇不起,只能坐看事态向失控方向滑落。
1913年4月27日,黃興致電袁世凱,說明宋教仁被刺案,不能由普通法庭審理的理由,因為本案的主使犯為內閣總理趙秉鈞,即使是司法總長許世傑也沒資格插手此案,不僅沒資格插手,而且許世傑和趙秉鈞等理應迅速辭職。
尴尬之際,洪述祖于5月3日,在青島又發電鳴冤,曰:
……(國民黨)欲借此案牽扯政府,挑動南北惡感,以實行其亡國滅種之政策……
洪述祖這個聲明,力證無論是袁世凱還是趙秉鈞,都與宋教仁被刺案沒有關系。
國民黨人假裝沒看到洪述祖的聲明,于是年5月8日,上海地方檢察廳根據原告律師的請求,票傳趙秉鈞、洪述祖到案對質。
地方法庭票傳內閣總理,上海檢察廳開民國政治開明之先河。
接到這個傳票,趙秉鈞就傻了眼,去吧,恐怕是一去無回,孫文的手段大家都曉得,殺就一個字,絕對不客氣。前者,孫文曾密令洪門黃三德殺康有為,現在,孫文又密令林森殺獨立記者黃遠庸。此後,孫文還要派人去美國追殺建立民國的大功臣、湖北立憲派頭子湯化龍。細究起來,這些人中的任何一個,都不應該濫殺,可孫文殺起來眼睛都不眨一下,你區區一個趙秉鈞,又算得了什麽?
去則必死,可如果不去,這豈不是蔑視法律,這讓孫文又有話說了。
咋個辦呢?
趙秉鈞愁得快要哭出來了。
【15.恐怖血光團】
1913年5月11日,北京城出了一件怪事。
一個女孩子突然來到了京畿軍機處,向當局自首。
女孩說,她姓周,叫周予儆,天津人氏。她的哥哥叫周予覺,是國民黨黨魁宋教仁的秘書。宋教仁被刺殺後,周予覺和國民黨黃複生、參議員謝持三人,攜帶了炸彈,以及黃興給他們的3000元錢,進京暗殺袁世凱。但到了北京之後,周予覺就後悔了,于是就拜托自己的妹妹出面,替自己自首。
神秘女孩周予儆所提到的黃複生,乃國民黨中重要人物。他便是民國以前和汪精衛組織暗殺團,進北京謀刺攝政王載沣的那一個。多年的老暗殺專家了,暗殺經驗那是相當地豐富——至于女孩子所說的參議員謝持,則不知何許人也。
小女生周予儆另行供述:現有暗殺黨在北京、天津一帶組織血光團,專門從事炸斃當權人物,颠覆政府的活動,血光團的團長,就是黃興。
京畿軍機處急将此案報知天津,天津的警察立即沖進旅館,果然逮到男子一名,名劉士延,懷揣炸彈,自認乃血光團團員是也,并招認出血光團的財政長官就是參議員謝慧生。
幾日後,軍政執法處派了稽查員郝占元,率領憲兵逮捕了謝慧生,并引發了參議院一場大風波。
原來,謝慧生乃四川省籍的參議員,國民黨員,他同時也是告密的小女生周予儆所說的謝持。但按照國會組織法,現任國會議員,非經國會同意,政府無權随便逮捕。于是議員們大鬧參議院,并致函國務院,對此提出強烈抗議。
國務院回答說:誤會,誤會,都是誤會,我們是要抓捕血光團謝持的,哪裏曉得謝慧生就是謝持?現在我們把人給你們送回去,你們快點兒通過決議,再讓我們把他抓回來……
謝慧生被送回到參議院。
此案迅速移交法庭,北京地方檢察廳立即票傳黃興到案對質,上海那邊也在票傳趙秉鈞到案,兩家法庭就這樣相互掐住了對方的脈門。
【16.自己人搞自己人】
有關這個血光團,由于國民黨極力回避的原因,導致了其在歷史中撲朔迷離。
這個血光團,實際上是炸袁世凱而未果的張先培、黃之萌及楊禹昌三傑之行動的延續。當初三傑炸老袁的時候,所參與者十餘人之多,其中不乏女革命黨,而積極主事者就是黃複生。
要知道,民國前炸攝政王未果,風頭又被長得太帥的汪精衛奪走,老黃很郁悶,一直想找個活物炸一炸,只是苦無理由,不好意思亂炸。
當宋教仁被刺殺後,其秘書周予覺入京津,與黃複生、謝慧生取得聯系,黃複生大喜,遂決定炸掉袁世凱,至于宋教仁到底是不是袁世凱殺的,這個事姑且別論,先炸了再說。
可不曾想,周予覺的名頭太大,宋教仁的秘書,這麽大的頭銜,豈能藏掖得住?所以他甫入京津,就被捕探盯上了。而後周予覺前思後想,越琢磨越覺得這事不着調,無論怎麽分析,袁世凱都跟宋教仁被刺案無關,你說這是何苦來着?
遂吩咐自己的妹妹出面,替自己自首。
唯一在這起事件中占到便宜的,就是小女生周予儆,她從政府領到了一大筆花紅獎賞,興高采烈地去日本泡溫泉去了。此後小女生在歷史上消失,沒人知道她最終的結果。
這個案子來得恰是時候,若無此案,趙秉鈞定然是找不到個臺階可下。
趙秉鈞不會去上海送死,黃興也不傻,斷然拒絕來北京對質。眼下這情形,對于黃興來說,那是相當地上火,上海監獄裏關的應夔丞是國民黨,這邊北京關的還是國民黨,兩廂裏對峙,搞來搞去,都是國民黨在搞國民黨,不好搞。
北洋與國民黨在宋教仁被刺案上的交鋒,至此進入了筆戰階段,比的就是誰罵人罵得兇,至于誰是殺害宋教仁的兇手,除了宋氏的遺孤之外,已經無人關注了。
但是孫文急于起事,打啊,打北洋啊,一定要打啊……可就是找不到個打的理由,這豈不是急死人了?
正着急之際,五國借款案應時爆發,将大中國迅速推向了戰争。
【17.少吃一頓也不幹】
細說五國大借款這事,哪怕是最苛責的史學家,除了謾罵,也無法挑出袁世凱的毛病來。蓋因此項借款乃棄職潛逃的民國首任總理唐紹儀留下來的,袁世凱宛如一個剛剛出生的嬰兒般清白無辜。
但你清白是不管用的,你清白難道就不革命了嗎?
別忘了,當初唐紹儀是因為什麽棄官而逃的?就是因為低三下四到處借錢給大家花,大家要花錢,多多地花錢,卻不允許你去借,這就是唐紹儀當時的處境了。
革命黨連自己的同路人唐紹儀都不體諒,你袁世凱又豈能例外?
黃興發表通電,要求全國人民行動起來,反對袁世凱借錢。借什麽外國人的錢呢,你當大總統的,就應該變出錢來給大家花,居然去借,真是豈有此理!
國民黨籍衆議員聯名彈劾袁世凱,反對借款。湖南都督譚延闿、江西都督李烈鈞、安徽都督柏文蔚,及廣東大都督胡漢民——廣東的陳炯明仍然是代理都督,負責剿殺不聽話的老革命黨,做盡惡人,好人由胡漢民來做——四大都督聯名反對袁世凱借款。
這時候內閣總理趙秉鈞因為宋教仁被刺案的牽扯,已經退出江湖,改由軍人段祺瑞組閣。于是段祺瑞一身戎裝,身佩長劍,在衛兵的簇擁下,來到衆議院。
議員們喝問:為啥要借款?不可以借!
段祺瑞答:財政缺錢,諸君天天需要薪水吃飯,少吃一頓你們也不幹,不借錢拿什麽喂你們?
衆議員:……我們不是反對借款,但政府借款竟然未經我們同意,這還了得?
段祺瑞答:不好意思,我老段也是剛剛上任,前面的事,我不知道,後面的事,我負責。請問大家後面還有什麽事,盡管吩咐。
衆議員啞然。段祺瑞大勝而歸。他走後,議員們又轟的一聲鬧将起來,都反對借款,卻又說不出來個理由,最後是議長湯化龍,此人尚不知道他遲早會遭國民黨千裏追殺,還在不辭辛苦地幫國民黨扯袁世凱後腿,遂曰:話說不清楚,就不要說了,沒理的時候,就不要講理了,我們幹脆投票吧,投票表決,這比說什麽廢話都強……
遂投票表決,以過半的票數,通過反對借款之議案。
此時巨款已經打到了袁世凱的賬戶上,袁世凱大喜,遂發電,嚴厲斥責湖南譚延闿、江西李烈鈞、安徽柏文蔚,及廣東胡漢民這四大都督。
這時候,河南巨匪白狼起兵造反,黃興大喜,遂派信使閻作霖送信與白狼,約定兩家并起,同取江山。
1913年7月27日,二次革命爆發。
首先登場的,仍然是打響了辛亥革命第一槍的武昌熊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