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2)
民國比作一個孩子,那麽,北洋首領袁世凱就是孩子的爹,上海惜陰堂堂主趙鳳昌,就是孩子的媽。
先來說孩子的爹。要知道,早在慈禧太後還在世的時候,朝廷就處心積慮,想要奪走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的北洋軍的軍權,明擺着,把軍權放在袁大頭這麽個精明人手中,對帝國來說太危險了。于是慈禧老太太将袁世凱調入軍機處,明升暗降,另設軍咨府,将北洋的軍權,從袁世凱手中奪走,交到了江寧将軍鐵良的手中。
袁世凱手中沒有了兵權,朝廷這才長松了一口氣。
卻不曾想,那北洋乃袁世凱一手訓練出來的,對袁世凱忠貞不貳,饒是鐵良高官相誘,名祿相惑,北洋将士卻不為所動,鐵了心就認袁世凱一個人。當時鐵良氣急之下,就想出了個空前絕後的馊點子:
摻沙子!
優選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學生,将他們安插在軍隊之中,搗碎北洋這塊鐵板。
細分析起來,鐵良這一招也不能說是馊主意,雖說孫文的同盟會在日本活動頻繁,但諸多在士官學校學習的清國留學生,為了自己的事業前程,都有意識地和革命黨保持距離,所以鐵良重用這些人,也是有道理的。
但這只是鐵良的道理,卻不是社會發展規律的道理。
人類社會的規律,就是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有沖突,有博弈,有糾紛。只要人性不改變,這條規律,再過一萬年也不會改變。
話說那些留日歸來的留學生,進入軍隊之後,立即受到重用。這必然引起了軍隊中土生土長的土鼈派的嫉恨,于是鈎心鬥角,明争暗鬥,就在人所不知的暗黑角落裏悄然發生着。這些沖突與争鬥,外人是無法得聞的,只有當事人自己心裏最清楚——雖然清楚,卻是有苦難言。
因為這些人性的沖突,是隐秘的,擺不上臺面的,說出來就會讓人認為你矯情,認為你能力不足,不善于與同僚相處,無法融入團隊。
具體說來就是,那些被鐵良安插進軍隊中的留學生們,雖然一個個表面上風光無盡,可背地裏卻時刻被人拆臺,遭到羞辱與暗算,有着說不盡的苦惱。這種苦惱促使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他們唯一能夠找到的解決方案,就是革命!
媽的,幹脆拎起槍來,把那些背地裏坑害自己的王八蛋打死,突突突打他們一身篩子眼,看他們以後還怎麽跟自己為難!
隐秘的心理沖突,及沖突所引發的仇恨,使得留學生們迅速傾向革命,并出乎鐵良意料的,成為了辛亥革命的主要力量。
隐秘的沖突也構成了辛亥革命血腥時代的特色,據參加過辛亥革命的武昌陸軍學生、辛亥革命元老張任民老先生在他的回憶錄《我參加辛亥武昌起義憶述》中提到:
Advertisement
……10日的晚上各處震動了,革命,近乎自然的多點爆發了。學生們歡聲雷動,立即各返宿舍,抄起全副武裝,整隊集合。當時在場軍官并無一高級者,多為連排級。全校同學約共十隊,不及千人……當紛亂之時,荊州旗籍學生多已趁機逃亡,只有一名叫祟厚者,系一期生,被同學拖出校門,用利刀連刺數刀,抛下校門外小河橋下……
……此刻武昌城內,家家閉戶,路絕行人,街上只有軍人往來。且軍人任意搜殺旗籍滿人,不分老幼,屍橫街衢。本校兵學教官寶英先生,亦在此時全家遇難!據聞乃本校助教馬某某所殺。總之,當時局勢劇變,人性橫決,且因屬民族革命,所用口號,乃興漢滅滿四字,故在那三幾天內,武昌城內外無辜被殺戮者,不下千數百人……
看看張老先生的回憶,同窗同學相殘,教官助教互殺,何以如此?
那是因為民族革命不過是一個借口,一個打開人性之惡的理由,所謂人性橫決是也。促動這幕幕慘劇的,皆因日常交往中的性格沖突與糾紛,但那些沖突與糾紛是無法擺到臺上來說事的,但卻可以借着民族革命這個機會,徹底解決問題。
【09.梁啓超很有想象力】
武昌槍聲一起,朝廷就立即召開緊急會議。會上有人提出起用袁世凱,平定武昌局勢,這一提議遭到了全票否決——這個袁大腦殼,好不容易才趕走了他,豈有再把他請回來之理?
可萬萬沒想到,朝廷派出的彈壓武昌革命的軍隊,行至孝感,卻不明緣由地止步,且蠢蠢欲動,分明是有擇機反噬、倒撲北京城的意思。這下子朝廷被駭得魂飛魄散,急忙去找英國公使朱爾典,請帝國主義來主持公道。
朱爾典說:這個事兒啊,簡單啊,你們明明是有袁世凱的,只要讓他出來主持工作,肯定能夠解決問題。
帝國主義發話了,朝廷無奈,不得不下诏,讓退休老幹部袁世凱出山。
接到诏令之後,袁世凱立即叫來正在他家裏吃飯的閑人們,召開會議,商量對策。與會人員計有:王錫彤、楊度、段芝貴及阮中樞。會議上諸人衆口一詞,都認為清廷已經死定了,沒戲了,所以這個诏令,那是絕對不可以奉行的,就假裝沒收到好了……
裝沒收到怎麽行?于是袁世凱吩咐秘書阮中樞,立即寫了個謝恩折,折子裏東拉西扯,離題萬裏,不說接受诏令,也不說不接受诏令,讓清廷看得滿頭霧水,好不痛苦。
武昌起義10天後,袁世凱的鐵哥們兒、內閣成員徐世昌奔赴洹上村,與袁世凱關起門來秘密商議。商議的結果,是向朝廷提出六個要求:
第一條:明年召開國會。
第二條:組織責任內閣。
第三條:寬容武昌起事人員,不可秋後算賬。
第四條:解除黨禁。
第五條:讓袁世凱總攬軍權,再給他多多的軍費,否則不給幹活。
第六條:調袁世凱手下的小兄弟王士珍、馮國璋、張錫銮、倪嗣沖、段芝貴、袁乃寬等,一同赴戰。
此六條中的前兩條,是朝臣并咨議局一再請願,要求清政府做到的事項。可清政府抵死不依,堅決不幹,眼下到了政權崩盤的節骨眼上,這才不得不做出讓步。
袁世凱率北洋精銳齊出,與武昌大肥仔黎元洪形成對峙。由此,将有三個人運籌帷幄,布局天下,鼎定中原。
第一個出手布局天下的,卻是國學大師梁啓超。
梁啓超不唯是國學大師,編起瞎話來,卻也是一把好手。早在慈禧老太太剛死之時,梁啓超和他的老師康有為,兩個人就點燈熬油,給清政府寫奏章,告袁世凱的黑狀,請誅袁世凱。
康梁師徒給袁世凱編造的罪名,總計有三:第一條,謊說戊戌變法之所以失敗,都是因為袁世凱使壞。因為袁世凱當時想兵圍頤和園,殺掉慈禧老太太,所以才……實際上,這個主意是康有為想出來的,這時候卻硬往袁世凱腦殼上扣。
康梁師徒給袁世凱編造的第二個瞎話,是說袁世凱乃義和拳匪的幕後主使人,連八國聯軍侵華,都是袁世凱幹出來的。這個瞎話明顯太過離譜,橫豎也沒人相信。
康梁師徒給袁世凱編造的第三個瞎話,是說甲午海戰,清國水師敗績,都是因為袁世凱使壞,不殺袁世凱,國無寧日啊。
總之,梁啓超這人,很有想象力。
【10.布局天下論文武】
早在辛亥革命槍起之前,富有想象力的梁啓超就拟定了布局天下的八字要訣:
哪八個字?
和袁、慰革、逼滿、服漢。
和袁,就是拉攏袁世凱,不再罵袁世凱,而是要求袁世凱積極投身到憲政事業中來。慰革,就是安慰革命黨,支持革命黨的暗殺與起義。逼滿,就是運用革命黨的暴力,強迫清政府屈服。服漢……就是讓漢人都心服口服,鹹與維新。
而梁啓超動用的布局棋子,就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赫赫有名的士官三傑:吳祿貞、張紹曾和藍天蔚。
棋子布下,梁啓超躊躇滿志,乘海船自大連回國,可他的腳還未踏到地面,就聽說士官三傑,吳祿貞不明不白地被其身邊人刺殺;藍天蔚遭遇到了蓋世枭雄張作霖,被趕出了東北;最慘的則是張紹曾,起事失敗,不得不逃亡到了天津,從此閉門不出。聽到這個消息,梁啓超當機立斷,連船也不下,就在船上補票,又逃回日本去了。
國學大師梁啓超退出,輪到了第二個布局者:袁世凱。
袁世凱是經典的武布局,以北洋及南方民軍的實力為棋子,具體說起來招數就兩個:一是奪取漢陽,展示北洋的軍事力量,讓南方革命軍膽寒;二是讓出南京,形成南北對峙,迫使清政府妥協和談。
梁啓超兩手空空,布局失敗。袁世凱手握軍權,布局輕而易舉。但是,只有袁世凱的武局還不成,還必須要有一個富影響力及政治智慧的人物出來,非如此,目前的南北對峙之局,就無法如願地走向憲政或共和之路。
于是第三個布局者應聲而出。
惜陰堂,趙鳳昌。
所以我們說:袁世凱是民國之父,而趙鳳昌是民國之母。沒有袁世凱的武局,趙鳳昌也沒得文局可布。可如果沒有趙鳳昌的文局,袁世凱的武局就沒有意義。
那麽,趙鳳昌又是如何成功布局的呢?
趙鳳昌布局天下的第一步,是要拿下狀元公、實業家張謇。
說起這場辛亥革命,給狀元公張謇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早在辛亥年4月27日,張謇赴武昌逗留了9天,讓自己的紗廠業務,取得了決定性的進展——在鄂督瑞澂的支持下,他拿到了湖北的紗、布、麻、絲四廠的承租權,這就意味着滾滾財源,很快就要流入張謇家裏。
當時,興奮的張謇欣然赴了湖北咨議局局長湯化龍的宴會,并在宴會上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在宴會上,狀元公張謇說:穩定,穩定,當前最重要的就是穩定。不穩定,老子哪有錢可賺……不是,我的意思是說,沒有穩定,就沒有中國經濟的發展,人民群衆的幸福生活,也就無從談起,所以我們一定要穩定……
講話完畢,張謇登船離開武昌,去了洹上村拜會離休幹部袁世凱,逗留數日後,乘船而歸。正歸之際,就聽一聲炮響,武昌方向,烈焰焚天,武昌起義的槍聲,已經正式打響了。
張謇在他的日記中,這樣記載當時的情景:
舟行二十餘裏,猶見火光熊熊上燭天也……
來之不易的穩定局面,就這樣遭到了破壞,狀元公的投資也化為了烏有。氣急之下,張謇夜奔南京,勸說江寧将軍鐵良、兩江總督張人駿立即出兵,幹掉武昌城中的亂黨。真是太不像話了,人家剛剛拿到合同,他們那邊就鬧起了起義,還讓不讓人家賺錢了?
奇怪的是,江寧将軍鐵良和兩江總督張人駿,卻斷然拒絕了張謇的建議,而湖廣總督瑞澂也逃出武昌,局面徹底失控。
悲憤之下,張謇就來上海找趙鳳昌,希望趙鳳昌能夠幫助他恢複穩定,繼續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