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家族傳說(2)
正在幾個大內高手互相疑惑之際,崇祯把那四個宗室之後叫到跟前來,給他們一個人手中放了一塊碧綠通透的小巧的玉佩,從成色上看可以看出這四塊玉佩是從同一塊玉料上取材。
而這玉料真是大有來頭,它是崇祯登基那年,天下突然幹旱,金陵舊皇城附近河水幹涸以至于露出了淤泥,就這樣暴露出一塊色澤上好的石料,上面有篆刻,可能由于年代久遠,只能隐約辨認其中一個字是“漠”,好事者找來工匠剖開這塊藏于淤泥之中的石料,裏面卻是一塊上好的碧綠通透的玉料,地方諸侯聽聞此事覺得怪異立即将玉料送去了京城,崇祯聽說原委之後立即召來國師察看,國師看過之後說是神器,說這塊來歷奇特的玉料只有真龍天子才能鎮得住。
崇祯聽說遂派能工巧匠把玉料分割,雕成了四塊精巧的玉佩,每一塊小巧的玉佩上面陽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朱雀神獸的圖案,翠玉水潤通透得像幾滴清晨的露珠,仿佛手捧着一汪水,一不小心水就會從指縫間溜走似的。
此時崇祯便将這四塊玉朱雀交給了四個宗室之後,然後才轉過頭鄭重地對身邊這些武功頂尖的護衛們道出了安排他們保護宗室之後而不是嫡系皇子的隐情:“朕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為朕知道,嫡皇子們兇多吉少,重賞之下必有愚夫,為了重賞總會有人出賣皇子們的,他們就算逃得了一時,并不能夠保全一世。至于宮外的皇親貴族也未必能保命,賊寇勢必要将朱家視為心腹大患趕盡殺絕……”
說道這裏崇祯已淚流滿面,護衛們也紛紛紅了眼眶,崇祯哽咽地繼續說道:“你們是朕最信任的親信貼身護衛,要好好保護這四名朱家宗室之後,不要一起走,容易一損俱損,你們即刻分為四路,分別從東南西北四個宮門出去,以後隐姓埋名就以所出走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為姓氏,并且都拿着朕給的信物,日後也好相認,倘若艱難,也不必非要互相尋找相認,更不必有報仇之心,就從此安心生活,為朱家保留一點血脈于世上。”
聽到這裏護衛們縱使都是頂尖的武功高手,卻也不禁開始拭淚,紛紛說道:“皇上,臣等也能保護皇上安全出宮!”
崇祯聽罷把袖子一拂,堅定地說道:“朕乃一國之君,理應和江山共存亡,你們去吧!”說完轉過身去不再看他們。
王承恩也含淚沖他們揮揮手,說道:“皇上這裏有老奴照應。”
護衛們知道事關重大,和宗室後人紛紛最後一次跪拜了崇祯,急忙離去。
……………………………………………………………………
北陌上在小的時候就聽父親講起過這段家族傳說,相傳他們北家正是當初從紫禁城北門逃出的那一支明朝宗室之後,所以就姓了北。
至于他們北家這一支具體是皇族中誰的後人已經是無從知曉了,也是因為當初謹遵——始終隐姓埋名只以方向為姓不再過問前事這一條最後的皇帝旨意,所以世世代代對前事也謹慎地絕口不提以至于徹底無人知曉也無從考證,再後來随着時間久遠甚至後代們也漸漸開始打趣,覺得這些傳說無非是祖輩想和皇族攀親戚胡亂編出來這個故事,大概是後來意識到這種攀親戚的行為愚蠢又危險,所以為了自身安全趕緊閉口不提了。
說是胡亂編出來的故事,但是玉朱雀卻又是真實存在的,在北陌上少年時候,父親北思源就曾經拿出來那只和家族傳聞有着緊密聯系的玉朱雀給對歷史有着濃厚興趣的北陌上看過,那只玉朱雀是一塊小巧通透的翠玉,通體碧綠,潤得似乎能滴出水來,翠玉上面陽刻着一個栩栩如生的朱雀神獸,拴着玉朱雀的是一條五彩絲線編制的繩子。
有時候北陌上甚至覺得自己能感覺得到自己的祖先在那一天經歷的悲壯,覺得自己仿佛可以如同一個看客,看到那個遙遠的年代的崇祯在王承恩的攙扶下站在煤山的山頂,天還沒有完全亮,初春的清晨還是異常寒峭,主仆二人都有些瑟瑟發抖,寒風吹得他們的發梢還有身上寬大的袍子都淩亂地飄揚,束手無策地看着已經到紫禁城門的炮火,無比凄涼。
北陌上能看到崇祯悲傷的神情,似乎一剎那之間還能體會到崇祯內心的痛徹心扉的感覺……
崇祯凄涼地望着朱氏江山就這樣一寸一寸地在自己手中被賊寇蠶食,他是必定要殉國的,但是死後又有何面目見朱家列祖列宗……想到這裏他心如絞痛。
Advertisement
他又想到自己十幾年的努力付之東流,清除閹黨、嚴懲貪官、節儉自律、堅拒美色、禮待文官、重用武将、對抗賊寇、抵禦外敵,然而……然而怎樣努力也是無力回天,仿佛一拳打在棉花上的無力感……
無力回天這四個字,再沒有誰比他更有體會了。
“不知賊寇會不會善待朕的子民。”想到這裏崇祯不由得又是一絲苦笑,歷來都是成王敗寇,現如今的他還有什麽資格稱呼李自成等人為賊寇呢?
如今雖然國破但山河仍在,只是這山河馬上就不再姓朱,天亮之後這江山就要改姓李了。
雖然江山易主,那麽久只希望戰亂終止,百姓能安居樂業從此不再受戰亂困擾吧……
也希望逃難的皇子和宗室之後能得皇天庇佑,如果說改朝換代是順應天道無法逆轉,那麽只希望他們從此隐姓埋名,深藏身份,懂得自保,做個普通人已經是幸福,延續一點血脈下去足矣。
想到這些崇祯長嘆一聲,寫下血書求李自成等人能夠善待百姓,之後飲恨上吊自盡。
而一直跟随着的太監王承恩也是早已下定決心既然相随便是生死相随,所以也絕不肯離去,侍奉崇祯自盡之後痛哭一場,顫顫巍巍地在不遠處選了一棵略矮于主人上吊槐樹的一棵樹,從容自盡随崇祯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