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柿子
小雨淅淅瀝瀝,總不見停,小沙彌只在李宅門前停留了幾息工夫,大概是急着回寺裏,雨勢才稍稍柔緩,便告辭離去。
劉婆子和寶鵲在竈房收拾了一包水靈靈的鮮棗和素油炸的面果子,還從米缸裏摸出幾枚拳頭大漚得綿軟熟爛的柿子,用荷葉仔仔細細裹了,紮上曬幹的細草繩,送到門前。
周氏接過捆好的荷葉包,親自送到小沙彌手中,笑道:“小師傅也太客氣了,家裏雖是茅檐草舍,避雨的屋子還是有的。“
小沙彌不茍言笑,鬥笠下的面容精致而疏冷,宛如泥胎木偶,神情不見一絲波動,接過荷葉包,躬身朝周氏行了個禮,轉身離開。草鞋踏在松軟的泥地上,留下一串清淺的腳印。
李绮節這才注意到,小沙彌身上的僧衣*的,衣擺還在往下淌着水滴。
寶珠湊到李绮節身邊,朝間壁朱家的方向努努嘴巴,冷哼一聲,道:“真是作孽,昨晚小師傅在朱家的門檐前躲雨,朱娘子硬說他晦氣,把他趕走了。小師傅可憐見的,整整淋了一夜的雨!“
李绮節恍然,難怪小沙彌的臉色那麽蒼白。那她昨晚起夜時聽到的斥罵聲,也不是朱娘子在打罵朱盼娣幾姐妹,她那會兒應該是在驅趕小沙彌。
李家村靠近竹山,山上風景秀麗。瑤江縣本地村人很務實,虔誠供佛的同時,也信神仙鬼怪,平時沒事拜拜佛許個心願,不管用的話,就去求點符紙燒符水喝,再不管用,繼續去寺廟裏拜佛,如此循環往複,端看哪家神佛有空。
潭州府儒道佛并立,所以竹山上既有寺廟,也有道觀,還有庵堂,和尚、道士相處融洽,結伴同行是常事。
常常有比丘、尼姑下山化緣,夜裏他們往往就在鄉下人家的草棚屋檐下過夜。村人淳樸,對比丘們很尊敬,不僅會大方送上自家最好的米糧飯菜,熱情的還會把僧人請到家中休息洗漱。
昨晚小沙彌進村時,已經是亥時三刻,村裏人早已睡得呼嚕直響,沒人察覺。直到今天早上,去江邊放牛的村人看見小沙彌在谷場上的草堆裏困覺,才知道朱娘子昨晚不讓小沙彌在朱家門檐下躲雨,硬把小沙彌趕到村外去了。
寶珠義憤填膺:“平時看朱娘子也是個可憐人,沒想到她的心竟然這麽狠!怠慢出家人,不會有好報的!“
李绮節暗暗嘆口氣:朱娘子遇人不淑,丈夫不學無術,婆母苛刻吝啬,村裏人可憐她的處境,平時對她多有忍讓。只要她眼圈一紅,哭訴起自己的境遇,連老人們都得讓她幾分。朱娘子嘗到甜頭,漸漸養出一副欺軟怕硬、愛占小便宜的脾性,她不敢反抗婆婆和丈夫,就整天打罵女兒,對外人撒潑,把自己的痛苦轉嫁到別人身上。村裏人覺得她實在可憐,不想也不敢和她計較。可耐心總是有限的,朱娘子再這麽作下去,只會把村裏人對她的最後一點同情全部磨光。
寶珠就是頭一個對朱娘子由憐愛轉為憎惡的:“咱們家逢年過節往朱家送米送肉送衣裳,朱盼娣和朱想娣還總在村裏說三娘的壞話,怪道都說人生人鳳生鳳,她們母女幾個都長了一副黑心腸!“
李绮節眉毛微微揚起,笑了笑,扶着周氏往裏走,朱盼娣竟然還在孜孜不倦地抹黑她,她在大明朝的頭一個“仇人“,比她想象中的要執着多了。
“十三……“周氏忽然一跺腳,喃喃念了一個數字。
Advertisement
李绮節一臉莫名:“嬸嬸?“
“小師傅!“周氏輕輕推開李绮節的胳膊,轉身跨過門檻,揚聲叫住已經走遠的小沙彌,疾步走到他身後,顫聲道:“小師傅俗家是不是姓張?“
小師傅身形微微一滞,鬥笠上的雨珠嘩啦啦綴在肩頭,僧衣上的水跡沿着瘦削的肩背,暈開一大片。
他頭也不回地走了。
李绮節走到周氏身邊,輕聲道:“嬸嬸認得他?“
自明朝建立以來,一直奉行休養生息、鼓勵農業的國策,天下太平已久。永樂年間,明朝國力達到鼎盛,府縣鄉鎮日益繁華昌盛,商業發展蓬勃,又不是吃不起飯的災荒年間,誰家舍得把十幾歲的兒郎送到寺廟裏去苦修?
更何況小沙彌生得如斯俊秀,瑤江縣,不,整個潭州府應該都找不出第二個人品這般出衆的少年郎了。
縱是上輩子見多識廣,閱遍網上各種美男的李绮節,也不得不誠心贊一句小沙彌生了一副好相貌。她要是有這麽個哥哥,恨不能天天把好吃的好玩的都讓給他,絕不可能讓他流落到夜宿荒野的境地。
周氏看着小沙彌遠走的背影,幽幽嘆了口氣,“他是張家十八娘的兒子,從小送到西山廟裏養大,我上一次看到他時,他連話都不會說呢,抱起來和小貓咪一樣,輕飄飄的。一轉眼,已經長這麽大了。“
語氣頗為唏噓。
張十八娘?
李绮節仔仔細細回想了一遍,确認自己沒聽過這個人。想要問問周氏,周氏卻忽然忌諱起來,怎麽都不肯往下說了。
李绮節發現周氏難得露出幾絲傷感,眼中的疑窦之色更濃。
古代交通不便,加上安土重遷的思想觀念和變态的戶籍制度,遠行需要鼓起很大的勇氣。
首先,想出門旅個游必須先跟官府打個招呼,然後得做好家裏長輩的思想工作,最後備上銀兩、幹糧、鋪蓋、衣物、馬桶、照明取暖工具等等林林總總一大車行李,辦好各種文書路引憑證,終于可以出行了,路上還必須提心吊膽、時刻警惕——因為有各種各樣的天災*,天氣預報是不可能有的,洪水、山火突如其來、防不勝防,野豬、老虎、野狼、毒蛇神出鬼沒,山裏有山匪,江上有水匪,醫療水平又低,淋個雨、摔個跤都很可能翹辮子。
在明朝,如果來一場想走就走的旅行,結局基本上是走不回來了。
徐霞客能到處游歷,還不是因為他家老母親持家有道,思想也開明,能夠供得起他的全部花銷,對于土豪來說,什麽問題都可以不成問題。一般人,還是老老實實待在家鄉比較實在。
所以,在這個時代,除了靠南來北往販賣貨物生財的商人、書生游子和富貴人家,大部分人往往一輩子都蝸居在一座小小的縣城當中,有些人甚至幾十年不會走出小山村。
本地人祖祖輩輩都生活在一座小小的瑤江縣中,自然而然的,各大宗族和姓氏之間形成了非常錯綜複雜的姻親關系:叔叔家的堂弟娶了舅舅家的表妹,姑姑家的侄兒嫁了間壁鄰家大郎,一家幾個妯娌是同族姐妹,都是常事。
比如李大伯和李乙兄弟,雖然父母早逝,近親所剩無多,但如果從太爺爺上面一輩算起,還是能找到幾戶親戚。
于是每到紅白喜事時節,去別人家赴席,李绮節基本上是見人就笑,看到長輩就行萬福禮,所有同輩異姓兒郎都叫表哥表弟,所有同輩異姓小娘子全喊表姐表妹,因為她知道鄉鎮所有人家幾乎都是自家遠親。基本上,從瑤江縣回李家村的路上,站在船頭舉目一望,凡是有農田的地方,必有人家,凡是有人家的地方,都可能有她的親戚。
因為親戚太多太難記,怕在人前失禮,李绮節特意列了一張單子,把所有和李家沾親帶故的人家全部列成表格,時時翻看,加深印象。
據她初步估算,她目前記下的那些有名有姓的表兄弟,已經突破了三位數——表哥們的數目實在驚人,她暫時只能用外號去記憶,才不會弄混。
未婚夫楊天保,是悶葫蘆表哥。
孟四郎孟雲晖,是假正經秀才表哥。
花相公家的花大郎,是腦袋很大的大頭表哥。
而張十八娘這個人,李绮節可以确定是頭一次聽說。
李家和張家的來往算得上親近,張大少奶奶昨天才來李家擺了一回少奶奶的譜兒,李绮節自信對李家村的張家這一支還是很熟悉的。
張家人口多,論排行,十八這個排名不出奇,可李绮節以前曾經悄悄和寶珠八卦過,說張家陽盛陰衰,每一輩都只得兩三個小娘子,所以張家女兒都格外尊貴。就像現在的張二娘張桂花,是寶字輩唯一一個長大的小娘子,張老太爺那麽扣扣索索的一個人,都快把她寵上天去了,绫羅綢緞,金銀珠寶,只要是張桂花喜歡的,張老太爺恨不能堆滿她的屋子。媳婦張大少奶奶天天要領着丫頭去竈房炊米造飯,而張桂花,獨獨有四個丫頭服侍,長到十二歲,從未踏出過張家門檻一步,是鄉裏出了名的嬌美人。
小娘子和小郎君是分開排行的,有張十八娘的話,那肯定還會有十六娘、十七娘,張桂花是寶字輩的二娘,那十八娘,只可能是上一輩的了?
又或者是另一個張家的十八娘?
接下來的一整天,李绮節圍在周氏身邊,幫忙拿東遞西,做小伏低,極盡讨好之意。周氏剛坐下,她趕緊湊上去為她捶腿。周氏要出門,她立刻撐起油紙傘在前面引路。周氏嗓子幹,她一溜煙去竈房提熱水,親手沏一壺香甜的桂花茶,送到周氏手邊。
周氏白天看到小沙彌單薄可憐,原本有些傷懷,一天下來,硬是被李绮節逗笑了,輕輕一捏她粉嘟嘟的臉蛋,嗔道:“罷了罷了,總歸才過去十幾年,你要是有心探問,總能打聽到一點蛛絲馬跡,這事瞞不了人。“
李绮節迅速抓住周氏話中的重點:“為什麽要瞞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