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夜戲
五娘子和周氏都是愛說話的人,談起八卦來更是滔滔不絕沒有歇嘴的工夫,兩人說得高興,從楚王的王府有多氣派多威風,說到楚王妃生了幾個兒子,楚王世子納了十幾房小妾,忽然話題一轉,議論起前幾日的采選。
五娘子嘆了口氣,道:“這回縣裏挑走了二十個女孩子,都是十一二歲的小姑娘,作孽喲!“
周氏連忙道:“都是誰家小娘子?“
五娘子道:“沒有咱們李家村認得的人家,不然縣裏早派人來報喜了。“
周氏松了口氣,拍拍心口:“阿彌陀佛,幸好我們家三娘連夜出城,不然官人和我也得擔驚受怕。“
五娘子笑道:“三娘是訂了親的,倒是不用怕采選。“
周氏點點頭,目光不經意間從李昭節和李九冬姐妹倆身上掃過,又添了件心事。
兩人一邊說着話,一邊往外走,李绮節牽着姐妹倆的手,跟在嬸嬸周氏後面,裝乖巧文靜。
孟雲晖低頭走在母親五娘子身邊,胳膊底下還夾着皮球。
李九冬生怕孟雲晖把皮球帶走,踮起腳跟,伸手去夠皮球上的彩綢帶子,嘟着嘴巴道:“孟四哥,還我。“
孟雲晖一拍腦袋,歉然一笑,把皮球塞進李九冬懷裏。
李昭節忽然劈手奪過皮球,拔腿就跑。
李九冬愣了半天,氣得面色漲紅,一叉腰:“李昭節!“
氣鼓鼓地跟了上去。
李绮節搖頭失笑,姐妹倆一天十二個時辰,除了睡覺、吃飯的時候,其他時間就是在争吵、和好、打架、哭鬧、和好之間循環往複,也虧她們倆精力無限,能一直這麽折騰。
耳邊忽然響起一聲問詢:“三娘喜歡聽戲嗎?“
Advertisement
聲音非常清晰,孟雲晖不知道什麽時候已經站到她身旁,和她離得只有幾步遠。
李绮節心下有些詫異,不動聲色退開半步:“什麽戲?我只愛聽漁鼓戲。“
漁鼓戲是潭州府本地的傳統表演方式,開演的時候,藝人豎抱竹筒制成的漁鼓,拍擊豬皮、膀胱膜或是羊皮制成的鼓面,邊說邊唱,唱詞大多取材自民間的英雄故事、神話怪談、傳奇小說。
漁鼓戲唱腔優美,活潑生動,鄉土氣息濃郁,主要是唱詞簡單口語化,非常通俗易懂,很符合李绮節這種外來人士的口味。
孟雲晖怔了一下,擡眼看向李绮節,面露疑惑之色。
李绮節莫名其妙,大大方方任孟雲晖打量,我就喜歡看俗氣的漁鼓戲,咋了?
孟雲晖摸摸鼻尖,避開李绮節的眼神:“三娘什麽時候會說官話了?“
李绮節一時啞然,這才發現,孟雲晖是用官話問的,她答的,也是官話。
原來他是奇怪她說話的口音,而不是鄙視她的審美愛好。
她笑了笑,道:“四哥的官話是在武昌府學的?“
孟雲晖點點頭,看李绮節似乎沒有回答的意思,也沒接着問,自己岔開話道:“今天是中秋,金家請戲班連唱三天夜戲,三娘去看嗎?“
孟雲晖說的金家就是瑤江縣首富金家,他家祖上不是潭州府本地人,是幾十年前遷移到潭州府的外姓之一。金家發達以後,想融入本地的世家圈子,贏得本地人的擁護,每年中秋節都會自掏腰包請戲班子到鎮上唱戲。屆時鎮上分外熱鬧,十裏八鄉的村民都會搖着小船去鎮上聽戲,連縣城裏的人家也不例外。
戲班子是草臺班子,三教九流都有,說書、變戲法、漁鼓戲、唱小曲、南戲、北戲,樣樣都能來兩出,老百姓們愛看什麽就演什麽,從不端架子,在民間很受歡迎。看戲是瑤江縣人茶餘飯後最熱衷的消遣方式。
李绮節搖搖頭:“夜裏江風大,我要留在家裏陪嬸嬸祭月。“
孟雲晖徐徐吐出一口氣,笑了笑,“原來如此。“
像是松了口氣似的,加快腳步跟上周氏和五娘子,沒再找李绮節說話。
徒留李绮節一頭霧水:秀才公,您啥意思?
正自疑惑,寶鵲忽然從前門跑進來,面色惶急:“太太,張大少奶奶來了!“
周氏臉上一僵,扭着二藍色手絹直咬牙:李乙和李子恒還沒回來,滴酥鮑螺還沒備下,張大少奶奶怎麽提前來了?!
張家和李家離得不遠。
張家原本家大業大,光是庶兄弟幾個,就有幾十人口,自早年張家老太太去世後,張家便分了家。
現如今張老太爺帶着長子一大家和幼女住着鄉裏最大的一處宅院,素淨淡雅的青磚黑瓦院落,嵌了镂花窗的白圍牆從竹山的這邊一直綿延到竹山的那頭,攏共能有好幾十間屋子。
朱漆大門,油黑欄杆,張家門口一般沒有家丁戍守,只蹲了兩只幼童大小的小石獅子,模樣并不威嚴,憨頭憨腦倒顯得有些可親可愛。
雖然張府并不像省城大戶人家那般氣派莊嚴,但是于鄉鎮幾百戶人家來說,張老太爺可是十裏八鄉頂頂富裕的財主老爺。
不過財主老爺早年也是泥腿子出身,家裏雖則發跡,但并不豪奢。至今張老太爺還在後院種着兩畝瓜果菜苗,隔一天才許廚房炖一回肉湯。家裏雇傭的仆從丫頭也不多,老太太生前只有兩個丫頭伺候,嫡出的少爺小姐們,都是一個婆子,兩個丫頭。
家裏掌事的大媳婦張大少奶奶時常親自下廚,為張老太爺和張大爺張金寶置辦酒菜吃食,張府上上下下平時都只穿棉衣或是布衣,出門見客才許穿衣料華貴的綢緞紗衣。
饒是如此,張大少奶奶還是能在周氏和整個鄉裏的婦人們面前擺譜兒,只因她是望族嫡女。
李绮節在明朝生活幾年下來,已經充分認識到家世門第的重要性,這個時代宗法道德是維護社會的紐帶和根本,出身名門大戶的人天然比別人多幾分底氣。
五娘子看周氏像是有點不高興,笑道:“府上今天真熱鬧,張大少奶奶也來了。“
話音剛落,幾個打着辮子、穿青花布衫褲的丫頭,扶着一個嬌小玲珑的美婦踏進內院。
今天是中秋,張大少奶奶/頭上勒着鏡面輕紗抹額,穿的是八成新銀泥色滾邊繡月季藤蔓窄袖對襟春綢短襖,湘黃色暗花長裙,蓮步輕移,由兩個小丫頭攙扶着,顫巍巍走到周氏跟前,眼皮微微擡起,“周嫂子。“
聲音像黃莺一般,柔婉動聽。
輕飄飄掃了旁邊的五娘子一眼,見她面皮粗黑,穿着寒酸,便沒有搭理。
五娘子不以為意,主動招呼道:“大少奶奶這身衣裳真好看!“
張大少奶奶嘴角輕輕一挑,面露鄙夷之色。
正準備避讓到外院去的孟雲晖眉頭皺起,遲疑了片刻,沒有吱聲,悄然離開。
李绮節默默打量着張大少奶奶,心中暗暗道:傳說張大少奶奶能整治一手好湯水,而張老太爺為了儉省,堅持要媳婦親自掌廚,不知道這位少奶奶站在鍋臺前炒大菜的時候,是不是也這麽嬌滴滴的,站都站不穩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