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歷朝歷代,日食的發生都被視為陰陽嚴重失調的表征,在星占中往外意味着臣下的專權犯上。本朝的救日禮無非有三:天子規避日食,罷朝;二可行助陽祛陰之式;三則要禁止一切娛樂宴會活動。
可翌日早朝照常,依然是立後的主題,仿佛昨天什麽也沒發生一樣,也是罕事。
李臯蘭入主建康母儀天下,已成定局,只剩一幹人在那聆聽太常沒完沒了的禮儀奏報,光是用耳朵,英奴便能不勝其煩,心累。
這一遭,他不是沒受過,當日登基大典,禮官唱導不休,雅樂奏得綿長。他一套接着一套衣裳換,說什麽話,往哪裏走,面上永遠都得持着最莊重的表情。幾個時辰下來,人餓得頭暈眼花,筋疲力盡,連暗罵這些破規矩的精神都提不起,更何況再同那些廷臣虛與委蛇。
此刻,太常的臉忽近忽遠,時而清晰,時而模糊,那些無聊的言辭流水般歡快地淌着,英奴忽羨慕起那些名士來,整日标榜風流任性,從來不用守這些亂七八糟的禮制。
到底是什麽人,能制定出這麽繁瑣的一套!英奴強忍不适,壓着那股不耐,若有可能,他真恨不能下去把那太常扇暈,這麽想着,心底生出幾分快意,斜睨着底下衆人,不知他們此刻作何想。
如此胡思亂想了半日,太常何時閉的嘴,他竟沒注意到,還是衆人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才意識到太常終于結束了那一套又長又臭的長篇大論。
“太常所言甚是,就按此拟旨。”英奴張嘴就來鬼話,态度之懇切,自己幾乎都要信了。
底下諸位神情無恙,誰知道腦子裏在想什麽!英奴揶揄地瞥了一眼,目光在大将軍身上稍做逗留,很快移目他人,他的皇叔躊躇滿志,倒從不屑掩飾,可謂真性情。
偌大的太極殿裏,煙壓壓一衆人,放眼望去,沒有一個值得信任的,英奴不無悲哀地想着,孤家寡人,孤家寡人,他只要坐在太極殿上,那種要命的孤獨感就更加強烈,猶如孟浪的潮水,一下下湧上來,要讓人溺死其中。
既然立臯蘭為後,那麽河朔鐵定也自會插上一腳,英奴胸口憋悶,一口氣尚未喘完,就見太史令忽緩緩出列,看樣子這朝一時又退不了了。
“今上,昨日巳時,日有食之,此乃天露其慝以告示焉,還望聖裁。”太史令徐徐奏道,一時四下裏寂寂,衆人心裏明白,這一茬到底還是要提,可誰知道這話頭要往哪裏引,便都屏息凝神瞧着太史令。
英奴漫不經心應了聲,腦中略略一轉,這言外之意是在說人君有瑕?昨天日食,他又不是瞎子,本也以為今日朝會可免,自己只需撤樂,減膳,素服便算修省避災。
可內宮一點動靜都沒有,早朝如常,廷臣們議起事來極其忘我,此刻怕是正事說完,又想起這茬了。他倒沒什麽好怕的,天下治亂,在天子一人,人君象日,自然是他德行有虧,慢天地,忽鬼神,才會有了日食這等壞事。
等着他表态而已,說些動聽的話,在他,并不是難事。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備得任其職焉,”太史令繼續不緊不慢說着,可話鋒至此,衆人已察覺出苗頭,不免擔憂起來。
Advertisement
此番說辭,後面自然是廢話,重點在前一句,在場的都聽得明白。果不其然,太史令下面便再也無需遮掩:
“還請今上免斥臣下以避災,以救禳。”
瞧瞧,用意原在這上頭呢,英奴來了興致,不動聲色掃了一圈,太史令這話抛得容易,自己得想清楚如何接,免斥臣下,呵呵,免斥誰?
“諸位同僚,你我在朝為官,便要為今上分憂解難,方才太史令說的好,前朝有逢日食策免三公的舊例,臣以為,”大将軍自動出列,和太史令無縫對接,倒省了英奴思量。
“偱此舊制,便妥當。”這話續得鄭重,衆人聽得變了神色,面面相觑,太傅早已被誅,大司馬韋公罕有露面,徒剩太尉溫濟之,今日因瘧疾剛剛告假,前一段大将軍剛把溫濟之架空,眼下這是逼着太尉告長假的節奏?
成去非離大将軍不遠,此刻只默默垂首,面上一絲表情也沒有,大将軍這招簡直神來之筆,昨天剛發生的事,一夜便生了詭計,借日食的名頭,合情合理,再自然不過。
太尉本就被奪了軍權,如今雪上加霜,連虛名都不用擔待了,成去非冷冷想着,擡首輕瞥了一眼太史令,複又低首,如老僧入定般動也不動。
他十分清楚,太尉下去之後,便是父親。外頭豔陽高照着,太極殿上卻暗流湧動,一片肅殺之氣。
坐上的英奴早倒吸了口冷氣,穩穩心神方道:“上天降下災異,是警告天子的,朕若委于臣下,這不是聖主的做法。萬般有過,罪在朕躬,朕唯有下诏罪己,方可一消天怒。”
峰回路轉,今上竟扳回一城,衆人不免驚喜,再仰面瞧今上,皆若有所感,這番舉動,倒像明君呀!
大将軍知道他這是在護着溫濟之,便先順水推舟:“今上此心精誠可感天地,不過,三公職責所在,今上倘執意為之,恐怕也不合陰陽,君有君命,臣有臣道,今日太尉若在,定勇當其職,今上怎忍心毀太尉半生忠義?”
高帽子甩的及時,大将軍嘴皮子功夫漸長,此刻神情悠悠,卻自有攝人儀态,殿上氣氛再次凝重起來。
英奴一時無語凝噎,迅速瞥了成家父子一眼,兩人皆半點動靜不見,心裏不免有幾分惱意,冷笑想:溫濟之遭殃,烏衣巷還能遠哪裏去?
早朝便在這不甘中戛然而止,大将軍意氣風發出了大殿,快意平生的感覺真是甚好。今日早朝,大将軍奇招驟發,打了個衆人措手不及,知道溫濟之無論如何也逃不過這一劫,唯有上表卸職的份兒,多少還能存些義不容辭的顏面。
果真,第二日,便如大将軍所願,溫濟之太尉一職被罷免,從君父到黎民,皆無須再擔憂上天忽降無妄之災,可謂皆大歡喜。這一事了結,封後大典便提上日程。
長長的送親隊伍自河朔大地出發,迎着東方第一縷晨曦。
一路颠簸,夢都醒了無數次,臯蘭再一次踏上南下的征程。淮河邊柳樹成群,配着江水蘆洲,竟帶着河朔才有的浩蕩雄風。等行舟過了長江,那柳映着長堤板橋,就有了江南特有的綿渺幽思。無數綠障,炊煙夕照,起起落落,看得人滿眼柔媚。
等到太極殿撲入眼簾,她身處其中,遠遠看見那些朝臣走來,修飾整齊的胡須,白皙的肌膚,他們雍容莊默的舉止,高高在上的傲慢眼神,自己腦中那些粗粝的面龐漸漸湮沒在鐵馬朔風中,似乎一下就遠去了。
禮節照例冗長細繁,臯蘭十分有耐心,并不覺無聊,直到高居殿上,看階下衆生匍匐,才意識到自己是要撐起一個太過隆重的夢,一切皆已改變,她,不再是河朔馬背上的少女,而是要母儀天下。
待到紅燭暖帳,臯蘭并無多少女兒羞怯,心胸間莫名激蕩,仿佛明日便是一輪風起雲湧,而自己只能迎浪而上,她的背後是河朔大地李氏一門……英奴自身後輕笑,走上前來:“你這般正襟危坐,倒像要同我對簿公堂。”
臯蘭忍俊不禁,擡眉打量起他,依然舊時模樣,到底湧起幾分似水甜蜜,“我做今上的皇後,今上可還鐘意?”
這神态看着自有嬌媚處,英奴攬她入懷,她便順服在他懷中。
“蘭妹妹是故人,朕還真是歡喜,若蘭妹妹肯真心待朕,朕會更歡喜的。”他在她耳畔深深吐氣,言辭半真半假,有那麽幾分隐晦的酸楚,臯蘭聽得心直跳,只緊緊擁緊了眼前人,身子底下雲一般柔軟。
同時冊封的還有周文錦,顧清兒,張雲三人。一番後宮事宜,從大鴻胪到太常,從殿庭到祭祖,裏外忙碌一遍,竟也得一派熱鬧喜慶,簡直讓人産生太平盛世的錯覺。
宮裏開始為妃嫔們新建五院,大将軍的奏表寫得激昂:天子造殿,不廣大不足以壯觀,不富麗不足以樹德。英奴看了心底冷笑,好似他真的就只能在酒色上安身立命了。底下人的差事卻得照舊,一層層下來,各得其利。皇帝的德行,全在于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