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至杭州,北虜占退
王彥領軍民南下,走九日,遇方國安接應之軍,随心中稍定,只是回望身後,卻不見李泰祯部追來彙合,心中随有些不安。
軍民一路風塵,至杭州城外時,終有敗兵逃至杭州,王彥見之,五千子弟,只餘七八人,不禁悲從心來。
敗兵哭訴曰:“李将軍身死,胡為宗不知所蹤,北虜之兵,已尾随而來。”
王彥聞之頓時悲呼道:“今失泰祯,如斷一臂也!”
百姓知為他們斷後的李泰祯會同五千揚州子弟,盡折在吳淞口,亦是默默垂淚。
王彥悲痛中派遣諸生王士繡,去吳淞口收斂李泰祯屍體,但當王士繡秘密抵達時,松江士紳已經自發收斂吳淞口的數千明軍屍身,并合葬于一大墓,上書:“國破家亡欲何之,吳淞江畔有王師,五千義士慷慨死,不負神州不負君。”
這時,王彥留于身後的哨騎,前來禀報,言:“虜騎離杭州只有二十餘裏,哨騎已經同敵騎接戰,北虜之兵旦夕可至。”
李泰祯于吳淞口阻虜七日,終換得揚州軍民平安奔至杭州城下,若是他早一日潰敗,北虜便能在軍民南下的途中追上,那後果将不堪設想。
這時,王彥只得收拾心情,先令何剛、曲從直、王缵爵等人擁百姓入城,而後親領大軍留後,防備北虜騎兵殺至。
城牆上,潞藩會同馬士英、阮大铖等大小臣公,看着城外軍民随着王彥令旗揮動,戰鼓擂起,頓時分流成兩股,百姓扶老攜幼,進入杭州城,士卒則拿槍操刀,寒光閃閃的向王彥身後的營旗彙集而去。
三萬大軍,随着鼓點,在諸多軍校的指揮下,很快在城外擺好陣型,最前為一百輛大車,上載佛朗機兩門,後立長槍手,镗钯手,而後鳥統手居前,三眼統、火箭于後,最後則是大批整戈待旦的步軍。
揚州城外,八萬清軍丢盔棄甲而逃,王彥獲得的物資堆積如山,他從中挑選出最精良的铠甲、武器裝備大軍,整個三萬人馬便顯得異常精銳,比之方國安部,賣相要好上幾個臺階。
這時王彥親領中軍,陳于階在前,王威在左,王志端在右,還有近千騎兵游走兩翼,使城下彌漫着陣陣肅殺之氣,讓城上的潞藩等人微微一震,心中暗贊道:“真乃雄兵也!”
二十多萬百姓,會同一萬多方國安部湧入城內,沒有一個時辰無法全部通過城門,王彥為使百姓平安入城,随同大軍嚴正以待,準備迎擊即将殺來的清軍。
午時,數十騎自天際縱馬狂奔而來,正是王彥留于大軍之後的明軍哨騎,只見他們個個帶傷,有甚者還背插羽箭,一路不停的奔回陣來。
中軍令旗揮動,立馬為這些哨騎讓開一條通道,待他們入陣,大軍又立馬合攏起來。
劉順一路奔到王彥身邊,翻身下馬,插在背上的羽箭随着他的動作一陣震動,“将軍!北虜騎兵近兩萬,皆是真滿州和蒙古兵,片刻便至!”
王彥聞言,先讓劉順退下查看傷勢,随即一臉肅然,揚州之軍,一直都憑城而戰,未同北虜騎兵進行過野外浪戰。雖他出揚州時改造近百大車為車營,卻從未經歷過實戰,不由還是有些擔心。
一刻過後,天邊揚起漫天塵土,明軍将士情不自禁的握緊了手中器械。
慢慢的一騎,兩騎,最後變成滿山遍野的北虜騎兵,自遠處而來,仿佛一片移動的地毯,又如決堤而洩的洪水,氣勢驚天。
明軍陣中,擂鼓立起,號角連連,以壯聲威,三萬明軍跟随着鼓點節奏,齊聲大呼:“泱泱大明!血流不幹!死戰不退!”
戰場上,一股股殺氣,鋪天蓋地的蔓延開來,而疾馳奔來的北虜騎兵,卻在離明軍大陣五百步外,急停下來,顯得彪悍無比。
清庭護軍統領圖賴忙謂多铎曰:“王爺,我大清鐵騎所向披靡,為何不趁勢一舉沖破明軍,擁入杭州城,如此大功可成!”
多铎觀察着城外明軍大陣,見陣型嚴整,又有戰車相護,不禁眉頭一皺,開口嘆道:“本王來遲矣!王士衡以有準備,且其兵馬重于我軍,恐不能破之。”
多铎南下,已經損失近萬八旗兵,對于滿清撮爾小族而言,已經是很大的損失,他不敢再消耗八旗的兵力,加上他內心對王彥的忌憚,随沒了一戰的勇氣。
“後退十裏!”當下多铎一揮手,而後調轉馬頭道:“且先紮下營寨,等候李成棟等部趕來,在做打算!”
騎兵上萬,萬馬奔騰之勢,要遠比近萬步軍,更加具有威勢和壓迫感。
城牆上觀戰的潞藩等人,平生未見過兩萬騎兵縱馬奔馳,塵土蔽天,大地都跟着顫抖的場面,心中不禁十分驚懼,畏懼北虜騎兵之勢,默默為城下王彥之兵,而感到擔心,懷疑能否抗住北虜騎兵的猛烈沖擊。
眼看一場大戰将起,城上衆人卻見北虜騎兵忽然前隊變後隊,慢慢轉向,徐徐從明軍陣前,往來時的方向退了回去,不禁紛紛驚訝萬分。
“哈哈~”潞藩見此,剛才對北虜騎兵的忌憚不禁一掃而空,開懷道:“此北虜懼怕王将軍之威名,不敢一戰爾!”
一旁的馬士英聞之,見潞藩如此看重王彥,不禁臉色一沉。
騎兵來去如風,片刻過後,已經不見蹤跡。
當下王彥待百姓全部進城後,亦領着兵馬進入杭州。
從揚州至杭,行走十餘日,整日擔心北虜突然追至,今入堅城,王彥心中頓時大定。
入城後不久,王彥随領衆多下屬,去潞王府朝見監國。
至殿中,潞藩見之,立馬大喜,令人賜座擺茶,馬士英、阮大铖等亦得以入座。
“将軍至杭,此天降棟梁,助本王收拾河山也!”親眼見王彥逼退多铎大兵,潞藩已經視王彥為臂膀依靠,“今本王欲守住祖宗基業,将軍有何教本王呢?”
王彥聞潞藩問計,随思量後行禮道:“禀監國,臣以為當下之要務,唯用賢才,收人心,破故套,行王道,安定軍民之心,莫起黨争也!”
“将軍言之有理,和氣致祥,家不和則事不成。”潞藩聞之深以為然,而後又看向一旁的馬士英道:“今日之事,本王要多依靠将軍,朝中大事,就托付于将軍同馬輔思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