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勇斷後,泰祯成仁
王彥護百姓南行,日行二十餘裏,然長江口至杭州,路程兩百餘裏,須十日才能到達,李泰祯至少要阻敵七日以上,才能保證揚州軍民,平安進入浙中。
長江口,炮聲隆隆,清軍兵船帽着炮火,沖進吳淞江,同李泰祯部進行炮戰,戰況慘烈無比。
時間已過四日,多铎大軍依然被阻隔在吳淞江西岸,清兵數次強渡,都被明軍擊退,無法突破防線。
“大兵十萬,二十倍餘敵,卻跨不過小小的吳淞江,簡直豈有此理!”多铎在軍帳中,憤怒無比,斥責着諸多清将。
南下以來,八旗兵便一直沒有什麽損傷,可謂順風順水,書寫着滿萬不可敵的神話,但自從遇見王彥和他的軍隊後,勇猛無敵的八旗兵,就不知怎麽滴,突然疲軟了,居然連連受挫。
圍揚之初,真滿州正白旗損失兩千餘人,漢軍正籃旗損失一千餘人,後王彥破圍,真滿州正白旗又損失三千之衆,漢軍正藍旗則損失兩千人,如今又損失蒙古兵四千之衆,對于總共才二十多萬的八旗來說,可謂損失慘重,真滿州正白旗和漢軍正藍旗幾乎已經失去任何戰力,這如何能讓多铎不怒,他根本無法向多爾衮交代。
“王爺!吳淞江小而淺,大船無法沖入,只能派中小型戰船,駛入江中同明軍作戰,火力并不占據優勢,加之江面狹窄,不利于戰船躲避,而明軍憑塞用炮,炮擊江面,奴才人馬雖衆,大船卻只能在長江游弋完全使不上勁,小船又不是明軍對手,所以致使渡河失敗!”張天福連忙伏地解釋道。
“既然已知緣由,可有解決之法?”多铎怒氣不消的問衆人道。
“王爺!”張天福道:“奴才以為,吾兵衆,而明軍寡,不如分一軍,于他處渡江,攻其後,必能破明軍營寨!”
多铎原本以為等水師和步軍趕來,破李泰祯易如反掌爾,卻不想十萬大軍,卻始終突破不了吳淞江防線,這時只能采納張天福之言。
“此法甚好!本王納之!”多铎沉思後道:“李成棟,張天福聽命!”
“奴才在!”兩員清将,連忙應道。
“明日本王繼續領兵正面渡河佯攻,汝二人則乘大船,沿長江東下,尋合适之地登岸,襲李泰祯之後,同本王夾擊明寨!”多铎随下命道。
“喳!奴才遵命!”
次日,天還未亮,李成棟部便乘大船,悄悄東下,但卻依然被明軍察覺。
訓哨告之李泰祯和胡為宗,二人随于江邊眺望,果見黑暗中,一艘艘兵船,如一座座小山般,在江面上移動,二人臉色不禁一變。
Advertisement
胡為宗謂李泰祯曰:“将軍,此北虜欲斷吾後路,兩面夾擊也!”
“本将亦知,然我兵少,無奈何也!”李泰祯嘆道。
明軍只有五千,而多铎之兵卻有十萬,李泰祯縱使明白清軍之策,也沒有兵力去阻止清軍繞道攻其後。
胡為宗道:“将軍既知北虜欲行夾擊之事,何不趁其兵未至,先行撤離,不然後路被斷,豈不陷于死地!”
“吾以五千兵馬,擋多铎十萬大軍,全賴吳淞之險,若棄此處,放北虜主力過河,北虜有騎兵之利,吾軍必不能敵。”李泰祯搖頭道:“若吾敗,指揮使亦有危險,不如以堅寨困守此地,為指揮使贏得一些時間!”
王彥雖被弘光朝廷封為忠義伯,但聖旨卻始終沒有傳入揚州,傳指之人,也随着鎮江之敗,煙消雲散,所以王彥現在雖統兵數萬,卻依然只是個營指揮使而已。
胡為宗聽了李泰祯之言,便知道他已經存了必死之心,心中不禁一陣激蕩,随開口道:“将軍既然已經意決,為宗願随将軍守寨,拖住北虜,以保揚州父老平安入浙。”
“如今,亦唯有死戰爾!”李泰祯看着黑暗中,駛過的清軍兵船,滿臉決然。
李泰祯部同清兵相比,力量太過懸殊,一旦多铎全軍渡河,以二十比一的巨大優勢,明軍必然迅速失敗,所以李泰祯明知将要被清軍切斷後路,陷入包圍,卻依然決定堅守在吳淞江邊,以便多抵抗一些時間。
天明,東去的清軍兵船以不見蹤影,但李泰祯知道他們很快就會出現在營寨的後方,于是讓胡為宗守西面,而他則守東面,等後清兵迂回之軍的到來。
卯時三刻,太陽冉冉升起,吳淞江西岸的清軍,率先渡河發動佯攻,意圖吸引明軍注意,以便李成棟部發動突襲。
江面上炮聲隆隆,看似激烈,但雙方卻都未盡全力,不多時,李成棟之軍果然摸到明軍背後,猛然沖擊,但卻迎面撞上一片彈雨,突襲瞬間變成強攻。
激戰一日,因為李泰祯早有防備,清兵依然為能破其營寨,多铎只得含怒收兵。
次日多铎再發兵,兩面夾攻,卻仍未破營,不禁大怒,令人縛最先退下陣來的張天福于帳前,張天福連忙求饒,但多铎卻不予理會,怒曰:“屢敗之将,留汝何用?”随令親衛,推出營門斬之。
一衆綠營将領見此,心中無不驚恐。
李泰祯接連與清軍大戰,五千兵馬已經折損過半,但也擋住了清軍六日時間。
是夜,李泰祯謂胡為宗曰:“今已阻敵六日,明日便大功告成,為宗可于今夜帶領數百老卒出營,速去浙中同指揮使彙合,吾獨守此營,以盡全功!”
胡為宗卻曰:“豈有主将為副将留後耶?要走也是将軍走,為宗留下守營!”
二人俱不願離營,随只得作罷。
天明後,清軍再次攻營,有張天福之鑒在前,綠營将領不敢不催兵死戰,李成棟部更是從福船上拆下數十門佛朗機火炮,炮轟明營。
苦戰數日的明寨終于被清軍攻破,李泰祯領百名殘兵突圍,被李成棟擋住去路,李成棟大聲喊道:“泰祯與吾,昔日皆興平伯帳下為将,今夫人與世子早降,泰祯何不降之,同吾等舊識,共立一番事業!”
“夫人之恩,吾只能來世再報,今吾奉命阻敵,是為大義,豈可降虜!”李泰祯聞言斷然拒絕道。
當下他便領殘兵,向李成棟沖去,揮刀死戰,人困馬乏,自知以無突圍可能,随仰天長嘯道:“大丈夫在世,得以抗虜而死,幸也!”
不多時,李泰祯力竭,為清兵亂刀砍死,殘兵俱被李成棟俘虜。
後人有詩贊曰:
中華英雄士,泰祯願殺身。
臨危得将令,孤軍禦胡夷。
血戰有七日,力竭終成仁。
至今吳淞口,猶吊漢将軍。
李泰祯戰死,胡為宗亦被清軍逼上絕路,他眼看身邊明軍越來越少,一路同殘兵從殺到吳淞江邊,最後同軍士盡投水中。
多铎得聞攻破明軍大寨,心中頓時大喜,連忙渡江,入明寨,李成棟随将所俘獲的百名明軍縛至。
多铎問曰:“爾等降否?”
衆明軍皆大叫曰:“不降虜,願随将軍同死!”
多铎聞之大怒,讓清兵将衆人盡縛于營外,一字排開,逐一問曰:“降者免死。”
“不降!”明軍士卒回道,随被殺。
多铎再問:“降者免死!”
“不降!”又被殺,百名明軍,并無一人言降。
直至殺盡,終無一人降虜。
多铎見此,剛有的一絲喜悅,不禁一掃而空,那一句句不降,令他感到恐懼,深深懼怕這些死士身上的力量。“王士衡不死,大清難得天下。”
後人有詩贊曰:“古有田橫五百士,今有士衡麾下兵,一死成仁震胡虜,忠義無雙不偷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