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奔舂陵佐皇室
兩人一起想拼死一搏,拿着大刀對張杳開始發起進攻,王校尉主攻上盤,跟班主攻下盤。張杳雖未身經百戰,但也經過最近幾次打鬥增長不少經驗,看到兩人合作自己先躲了一陣,看看對方套路到底如何,三五個照面過後,張杳就看出來兩人其實沒有什麽本事,這個校尉應該就是拿錢買來的官,而那個跟班也就是會拍馬屁,這種人在世就能禍害人,這也讓張杳下定決心要送兩人走好這人生的最後一程。
兩人還是沒有什麽進攻的成果,不免有些心急,互相使個眼色,繼續上下齊攻。張杳現在已經摸清了兩人的套路,把刀耍開,不再去一味地躲閃,而是看到兩把刀在面前晃動的時候,用自己的刀來打亂對方的戰術。伸出的第一刀就擋住了王校尉橫掃過來的刀,可是下盤還有跟班的刀在快速移向自己,張杳順勢用刀壓下王校尉的刀,縱身躍起,讓跟班的刀走空,趁着兩刀對自己沒有威脅的時候朝着跟班的腦袋就是一腳。
跟班并非練家子,在軍營裏也是胡亂地練習,沒有什麽實際的本領,所以沒有料想到張杳竟然能在空中躲過自己的刀沒有落地的情況下就踢出這一腳。所以腦門直接中腳,“哎呦”一聲倒在地上。
王校尉一看跟班一下就被打倒在地,自己心裏也更加發虛,不過自己确實不像跟班,還是會一些武藝的,而且這是拼死一搏了,會不會的招數都往外招呼,要是僥幸能夠勝了張杳,自己也就再找別的機會看看能不能活命。即使不能活命也得找個墊背的。
張杳面對這個沒有章法的打法卻也感到有點頭疼,畢竟見招拆招,自己還不能判斷王校尉的下一招是什麽,這樣就要把大量心思放在王校尉身上,那麽那個跟班再來搗亂,就怕自己一時疏忽會有危險。想了這些東西,張杳決定不再給對手一個好的進攻機會,自己轉為先手進攻,讓他倆去防守,自己主動就能更快地解決戰鬥。
張杳不再去管王校尉的招數,只管自己出招,對着他用刀斜砍下來。這下王校尉還是不變招數,自己就打自己的,真是想要拼命了,只要能砍到張杳,不惜自己也被砍到,畢竟自己現在已經離棺材板不遠了,所以不像常人那樣該攻該守分工明确。張杳看到這幕,感覺還是得等機會了,不能自己為了這個瘋子受傷啊。所以收回了刀,應付王校尉的進攻。
跟班在一旁躺了一小會也就恢複精神了,又要參加到戰鬥之中。張杳發現這個跟班簡直太弱了,這個人要是能快點解決,那麽王校尉也就真的能被吓破了膽,表面瘋狂的人都是為了掩飾一個脆弱的內心,現在這個王校尉也就是在崩潰的邊緣了,所以張杳抛開王校尉,直接閃到跟班的面前,跟班伸刀就來砍張杳,可是張杳速度比他快得要多,沒等跟班的刀碰到張杳呢,張杳的刀已經貼到了跟班的脖子上。
只見一灑紅血随刀飄飛,灑落地面點點櫻紅,跟班就跟着倒在了地上,然後脖子汩汩流出自己軀體之內罪惡的血液。
王校尉在一旁看着,腿已經開始顫抖了,不知是因為自己的跟班死在面前還是濕濕的褲子被風一吹真的很冷。手上的刀更是一頓亂砍了。張杳再看王校尉,發現此時的刀法更亂,而且漏洞已經很明顯了,于是跳到近前,用刀撥開王校尉淩亂的刀影,自己頓了頓心神,向前刺去了自己下定決心的一刀,沒有意識的王校尉沒有去躲這刀,反而有點自己往刀尖上撞去的感覺,可能是他也知自己沒有活下來的機會了,只有早死早托生了。“噗”的一聲,世上又少了一個惡人。
看着王校尉倒下的身影,衆道士和張杳及“家人”,無不心裏一陣舒暢;可是那些士卒們卻一個個如驚弓之鳥,驚慌失措,生怕這些道士不守信諾,讓自己也得到這樣的下場。
嚴道長對着張杳說:“做得好,将帥之才不可不上戰場,除去惡人,百姓才有過上太平日子的機會。”轉過頭又對這些士卒說:“你們看到作惡的下場了吧,他們罪有應得,不過你們以前做的錯事也是由于此兩人的教唆,現在王校尉已死,你們可以選擇自己以後的路:一條是跟着我們一起推翻王莽的暴政,一條是回家務農,還有一條是繼續回去給即将倒臺的王莽賣命。這幾條路我剛才也和你們說了,看你們自己的選擇了。願意和我們一起的,留在這;回鄉務農的褪下兵甲回去;繼續助纣為虐的拿起自己的武器走出清平觀。”
所有士兵,都在互相觀望,沒人敢先做出舉動。
文天在一旁也開了口:“師父他老人家一言九鼎,你們只要選擇好自己的路,我們不會勉強,趕快行動。”
衆士兵聽到催促,其中一人脫下了自己的甲胄,走到了一旁,其他士兵看到有人領頭作出決定了,也紛紛脫下了自己的甲胄,所有人全是一個結果,沒有人願意和這些不認識的道士做逆天之行,也沒有人敢當着衆道士的面說自己還是當兵要剿面前這些匪徒的。
這個結果也不出乎嚴道長的意料,道長說:“好的,你們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那就回去吧。”
文天在內的道士們都覺得師父這個決定有點草率,畢竟這些人出了觀就有可能回到軍營去報信,調來大軍,清平觀就不保了。于是衆人紛紛建言“師父,不能放他們走啊”,“師父,殺了他們吧”,“一個也不能放啊”,“……”
Advertisement
“我說了放他們走,就是放他們走,為師怎麽能欺騙這些晚輩呢,而且他們也都做了自己的選擇——回鄉務農,我相信他們也不會欺騙我這一年過半百的老道士的。”又對着那些士卒說:“你們都散去吧,不過要記得你們自己的決定。”
脫去盔甲的士兵們急忙感謝嚴道長不殺之恩,匆匆離去。
張杳還是不安地問嚴道長:“師父,他們真的不會回到軍營去調遣大軍來麽?”
“這個你不用擔心,這樣丢盔棄甲的士兵,沒能保護好自己的統帥,即使回到軍營報信,也是要以軍法處置的,回到軍營等待他們的只有斬首,就算将功折罪也會被編制成其他校尉的士兵,那麽失去以前統帥的士兵就再也擡不起頭了,永遠在軍隊裏受氣了,所以沒有哪個士兵會傻到這種程度的。”
“哦,原來如此啊,師父想的太周全了,那我們下一步怎麽辦?”
“我們去舂陵,劉秀剛剛起義,應該沒有裝備。我此次早已想到這些士兵不會跟着我們去反王莽的,所以要他們脫下盔甲,丢掉武器,這些正好我們可以拿去給劉秀裝備軍隊。文天,帶幾個人去找來馬車,一會把這些東西裝到車上,準備帶走。剩下的人先把這些兵器捆綁起來,甲胄卷好,等車來了,就裝車。”
“是”衆人答應道,各自忙開自己的活,并且把觀中僅有的一點財物也都帶了出來,很快大家就都完成了自己的工作,來到天井集合。
嚴道長對大家說:“各位弟子,如今天下不再太平,清平觀也無法在這亂世之中獨享清平,為師今天已經決定不再享受清平世界。放眼神州大地群雄崛起,誰人才是這救世之主?當今世人多思前朝,漢人王室正統為劉氏。舂陵劉秀即是漢高祖之九世玄孫,也是當日為師的第二個俗家弟子——金和。此前王莽亂政,殘殺劉氏三百口,劉氏子孫多更名改姓。劉秀此次揭竿正為他的兄長劉演在舂陵廣交豪傑,如今時機已成熟,衆望所歸。入觀學道本是清修之事,不應再為世俗所擾,各位弟子都是遁入我道之人,也不應再去相争于世,為師不勉強你們,繼續學道的為師可以推薦你們去另外的道觀清修;有欲留戀世俗之人也可回去,我這修道之人沒有什麽財物,可以拿出來給以做回鄉盤纏;願意為天下百姓謀取清平盛世的就随為師一起去舂陵追随劉秀,助他推翻王莽暴政。”
多數道士都是想過平平淡淡的修道生活,所以大家都想着去別的道觀繼續修行。文天作為大師兄,出于要照顧好大家的目的,也和嚴道長說:“師父,弟子不孝,不能再師父面前多盡徒弟之事了,張杳師弟的超凡脫俗定會學成師父的授教之能,弟子實在放心不下各位師弟的修行,故要離師父而去,照顧好各位師弟,若有緣分,弟子還會再回師父座下。”
“好,文天要好好帶領大家學好道,也不枉為師對你一片期望。”
文然走到師父身邊說:“師父,弟子願跟随師父。”
“然兒為何不去繼續學道啊?”
“然兒本是師父在荒野之中撿回來的,如若沒有師父,早已離開人世,學道并非然而本意,師父以後的起居正需人照顧,然兒就此拜別各位師兄弟,留在師父身邊,也省得師兄弟們的惦念。”
張杳幾人在一旁默默地看着這感人的場景,無不心裏難受。多情自古傷離別,師徒之分別,不是父子之別,卻勝父子之別。而且此生是否再見還未曾知。
嚴道長叫過文天:“我這就修書一封與你帶去襄陽黃玉觀陳連道長,他會收下你們的。”說完便很快寫完了這封信,給了文天帶去。
“大家盡快起身上路,省得夜長夢多。”嚴道長囑咐道。
文天帶着大家拜別師父,帶上各自的東西匆匆上路去往襄陽。
觀中只剩嚴道長、文然、張杳、李直、金香兒、小燕六人。
嚴道長說:“我們也盡快動身,這裏不宜久留。”
“是,師父,我們直接去舂陵麽?”張杳問道。
“不,我們先去白水鄉,舂陵現在的情況我們不了解,到了白水鄉駐腳打探一下,再去不遲。”
“那先請師父上車,我們這就出發。”
于是幾人離開空空的清平觀,踏上英雄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