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安利希望小學
皇帝說的迅速果然是迅速,朝堂的輿論很快平息,皇帝正式頒旨天下。皇商招标的消息一放出,民間各行各業的大佬蜂擁而至。
至于希望小學,則是頒布聖旨後皇帝親筆寫的一篇文章,說是感念自己當年被慈善堂收留的恩德,希望能重建一座蒙館造福更多有心讀書的寒門子弟,并提前為之賜名。
聞弦知雅意,有心選入皇商的商人自然而然将聖旨與文章聯系到一起。他們可不在乎花上那點錢。而這些商人打着捐助的名號,聖旨與文章又毫無幹系,言官也無可彈劾。
而在朝中,寧大人也有感于皇帝的仁慈,自願捐出家産,建造蒙館。當然,有寧家帶頭捐款,朝中的大佬們也很是割了塊肉。皇帝自然不會說一個不字,全部接收,并且特意點名表揚了首先慷慨解囊的寧大人。
寧大人帶頭捐了一萬兩,他的同僚們為着不得罪皇帝,就算比他少也不敢少太多,只能捏着鼻子認下了。想想這人被贊揚一副假惺惺的模樣,再想想寧妃在宮中得寵的架勢,大多數人都把這一肚子暗火撒在了他身上。
寧大人自然能感受到同僚上司隐隐的針對,可是他也很絕望啊。尤其是每次別人豔羨地提起宮中以男兒身蒙聖寵的寧妃,他只能一邊強笑應和,一面在心中怒罵不孝子。
随他怎麽罵,淩彥在宮裏的生活越來越滋潤。
工程緊鑼密鼓地展開,第一座希望小學在京落成。淩彥代皇帝出席剪彩。皇帝還親筆題寫了建館碑文。首批入學的是附近幾個慈善堂的孩子,以及聽說了費用數額後主動前來的附近的獵戶農民的孩子們。
再怎麽說,不過一座蒙館,真正到場的主要是當時出資的商戶,淩彥在其中自然是被衆星捧月的對象。
淩彥對于這種場合習以為常,盛贊各位商人為國之棟梁慷慨解囊的慈悲心腸,把他們稱作儒商,大加稱頌。馬屁拍到位,當然要談後續捐款的落實了。淩彥可不允許自己的項目上出現詐捐這種事。
古代的剪彩,與現代的剪彩并無什麽區別。誦讀了皇帝陛下的賀文後,大家都請寧妃來發言。淩彥毫不含糊地上臺,開口先吟了一句名人名言:“少年強則國強。”
這個時代沒人知道這句名言的出處,于是一群人為寧妃娘娘的才學拍手叫好。
淩彥大談特談教育的重要性,再繼續給周圍的贊助商們發洗腦包,也是為後面的話埋下伏筆:“皇商三年一選,如今有哪位願意接管慈善堂的費用,經官府擇選合格,可入皇商候補序列。”
這也是淩彥的注意。從拿到第一筆錢之後,如何進行可持續的薅羊毛就成了淩彥一直思考的問題。皇商的名號那麽值錢,自然不能終身制和世襲制,但也要給商人們留下盈利的空間。淩彥與皇帝商量的結果是如選秀一般,三年一次。如發現有頂着這名號為非作歹的,可提前除名。
除此之外,國庫也需要充實,這才是根本。
淩彥一門心思想着怎麽賺錢,而聽他發言後,那些商人都振奮起來:三年一選,皇商總能落到自己家的!還有人想得更深,若是能長長久久地連任,這口碑的影響自然不言而喻了。相比之下,承包一個蒙館的開銷,又能花多少錢呢?
前往官府報名的人絡繹不絕。大量的銀兩流水一般流入了皇宮。
皇帝在綜合各方面考慮後,選擇了三戶商戶,從此三年皇宮各項用度都有他們負責提供。而在淩彥的勸說下,皇帝也給予了他們更多不被人诟病的榮耀:比如為他們題寫招牌,比如
準許他們彩綢衣裳,坐雙人轎子。
這些對皇帝來說無關痛癢的恩賜取得的效果确實立竿見影的。在發現除了商業上的利益,還有地位上的提升後,原本對那些口碑加成不屑一顧的大商人也動心了。
淩彥幾乎是一心撲到了希望小學的建設上。他準時出宮前去考察希望小學的教學情況,還走訪了附近人家,勸說更多人把孩子送到學校裏。
一開始的先生主要是一些不第舉人和試子。他們給這些童子開蒙綽綽有餘了。而皇帝規定選官時一條是看有無在蒙館教書的資歷,更是鼓舞了越來越多舉人前來任教。除此之外,淩彥還邀請當地縣衙的捕頭不時來上個體育課。
老師一多,淩彥就琢磨着把學生按照年紀和有無底子分成了三個年級,讓先生們因材施教。淩彥參考科舉的範圍,按照《四書五經》和各種律令判诰劃分科目,統一規定了學生們的學習大綱,檢查先生備課。舉人們從沒見過這樣教學生的,還要提前背課以供檢查,還是和縣衙捕頭這些粗人在一起教學,心裏便些不大樂意。
這份不樂意中還有一個不便言說的理由。那就是他們這群讀書人,最最看不起的,就是寧妃這般明明是男子,卻以床笫之事獲寵的佞臣!
淩彥自然感受到了他們敷衍之下的隐隐不屑,理由更是一想便知。他也不氣不惱,只是在某次皇帝又傍晚晃到他宮裏瞎聊時正色道:“臣有一事相求。”
“何事?”皇帝納悶。
“臣請陛下休沐時去希望小學看看。”淩彥一本正經地說道,“孩子們若能一睹天顏,共沐天恩,想必會更加上進。”
皇帝彈了彈桌面,仍是不解。“有你在不就夠了嗎?”他表情一變,立刻就明白過來。“怎麽,那些人敢頂撞你?”他的語氣陰森森的,立馬找回了一國之君的龍威。
“陛下息怒。”淩彥四個字就給這些蓋棺定論。“臣不過是見陛下也惦記,索性去看看。再說陛下也許久沒有出宮過了吧?”
皇帝默認。淩彥便繼續說道:“久居宮中,不知外面的百姓生活如何,這對您自然也不好。”
皇帝終于點點頭,“好吧,你這麽說,朕是不得不去了。”
本來以淩彥的想法微服出宮,在希望小學露個頭也就夠了。但是皇帝卻選擇找個理由,光明正大地出宮。
理由也好找,就是視察,順便題一塊匾——少年強則國強。
淩彥萬萬沒想到自己只是借鑒了一下一句名人名言,就被記下來流傳千古成為罪證了。他一開始還試圖勸一下皇帝,但皇帝表示莫名其妙:“你這句話說的這麽好,朕看挂在這希望小學裏正好!”
淩彥剛不過皇帝,只得認慫。
皇帝為了給淩彥撐場子,與他一同坐馬車,牽着他的手走進希望小學。淩彥在無數次同床共枕後,對于牽手這一行為适應良好。牽手就牽手吧,好朋友牽牽手又有什麽不得了的,反正也是牽給別人看的。
而那些任教的舉人們,心情就比較複雜了。能夠一睹天顏自然是求不得的榮幸。但是心裏知道皇帝寵愛男妃,和親眼見到這一幕的感覺,卻是完全不同的。
他們敢鄙夷寧辰是以色侍君的佞臣,卻不敢對皇帝産生任何不敬的念頭。而不少人已經開始為自己從前在寧妃面前擺譜的行為暗自惶恐。
擺平這些做老師的,淩彥就開始放心地放手搞建設了。廣播體操是首先解決的。皇帝很良心地在選地的時候給周圍圈了個院子,其占地面積讓所有學生做個操是綽綽有餘的了。淩彥拿出當年編廣場舞的架勢,捏合自己從小到大做過的廣播體操裏還記得的動作,再添加想象,畫出一套健身長拳。
他先手把手教會了先生,再教孩子們就更容易了。從此以後每天準時上下課,中午定時做操,成為了一道風景。
校服就更簡單了,若幹贊助商裏自然有做綢緞布匹生意的,淩彥給他們大致描述了自己想要的款式,就讓他們批量生産了。皇帝反正也不管,随他折騰。
圖書角反而是最困難的一個,因為在古代書籍的珍貴性和有限性,使得輕而易舉攢一書架圖書變得不太可能。除了拿出了自己宮中的存貨,包括買的書和手抄本外,淩彥又把魔爪伸向了朝中大臣——都是科舉出身,誰家裏還沒幾套四書五經?就算是充面子,誰還沒有個書房?
皇帝一發話,大家再怎麽委屈,也不情不願地各自捐了書出來,經過咨詢系統和許妃,淩彥篩選了一部分正經的書籍和游記放在圖書角,另外則先存着,留待以後的學校。
淩彥又通過走許妃的門路,使得國子監也親情贊助了一部分書籍。
忙完了希望小學那頭,淩彥又在想充實國庫的事。淩彥并沒有急着增加希望小學的數目,而是先考慮賺錢,就是因為,歸根結底只有國庫有錢了,皇帝說話才有底氣,想建多少建多少。
而充實國庫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做生意。
淩彥能忽悠了皇帝建學校,就能忽悠他為了建學校去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