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刑律·明
第35章 刑律·明
【接下來是明朝, 明朝刑律的內容可以簡單概括為三個詞:三法司、《大明律》和《大诰》。】
[簡單明了]
[我背書也喜歡這麽背]
[不是學歷史的,但是這塊兒感覺好熟悉啊]
[熟悉就對了,電視劇上都演過]
明, 1381年(洪武十四年)。
天幕總是提到“電視劇”一吃,朱元璋猜測可能就像雜劇那樣表演出來,但又覺得不太對, 後世的東西那麽神奇,令人猜都猜不到。既然猜不到就不想了,憑空煩惱。
大明律法非常好,朱元璋坐直身體,準備仔細聽天幕誇獎他們大明。
一旁的朱标一眼就看出了他爹的意思, 他摸了摸鼻子,做好了被抨擊的準備。後世那個小辰姑娘對他們“古代”這個看不上眼那個看不上眼, 一整個大嫌棄的狀态。
【三法司指刑部、大理寺, 都察院, 就是司法機構嘛,遇到大案發生的時候, 由三法司會審。也就是我們看電視劇經常聽到的三司會審。其中,刑部負責審理案件;都察院負責糾察;大理寺負責對冤案、錯案的駁正;由皇帝最後裁決。三法司間體現了職權分離、相互牽制的特點。三法司的設立, 标志着完備的司法體系的建立[1]。這種“标志着”一定要背, 說不定哪兒就用上了,尤其是選擇題喜歡考。】
[是噢]
[我又不考哈哈哈哈哈哈哈我就是看我不用學習別人學習比較開心]
[這種好賤啊]
[哈哈哈哈哈哈哈你隔着網絡你又打不着我]
[分分分學生的命根, 等就業之後, 又是不停的考核嗚嗚嗚嗚嗚嗚嗚]
[人活着好累呀]
[可你好歹活着啊]
明, 1494年(弘治七年)。
丘濬無所奈何, 後世之人明明有那麽好的條件,卻不知好好利用, 學習只是浮于表面,活着卻不追求理想只覺得累,這就是沒有精神內核支撐的後果。
【然後是洪武六年朱元璋命令刑部尚書劉惟謙等制定開始制定洪武七年完成的《大明律》一共30卷,606條。這一版沒什麽特殊的,比較特殊的是洪武二十二年,朱元璋命令翰林院同刑部修訂的以名例冠于篇首,下按六部官制,分吏、戶、禮、兵、刑、工六律的《大明律》。洪武二十二年的這部《大明律》一改隋唐以來沿襲八百年之久的法律體系結構!刑罰還是那五刑共二十等,五刑之外,又有淩遲、刺字、充軍等刑。其量刑标準體現出“輕其輕罪,重其重罪”的特點。衆所周知,洪武朝是對大臣極度不友好的一個朝代,《大明律》還設了“奸黨”一條,以懲治大臣結黨。估計朱元璋被宋朝文人結黨的事情吓得不輕。不過也沒啥用,到明朝後期什麽東林黨亂七八糟的黨派都出來了,王朝末年黨派之争都很嚴重的。[1]】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屁!誰被文人黨派吓得不輕?”朱元璋“嚯”得一下站起來,差點兒把沉重的實木椅子帶倒。
朱标熟練的給朱元璋順毛:“爹別生氣,天幕裏面的人又沒有見過您,更何況知道您的想法呢。”
“咱就知道那群文人不安好心!朕都把‘奸黨’放在《大明律》裏了,他們居然還敢結黨!還把大明給弄亡了!”朱元璋生氣中帶着些挫敗。防宦官篡權,他專門立了一個“宦官不得幹政”的牌子被摘了,搞得一個皇帝丢人丢到瓦剌家裏;防文人結黨,專門白紙黑字寫在律法裏,他也沒指望那群文人會不結黨,但這條法律一點兒用都沒有豈不是給他臉上扇巴掌?
“爹爹爹,不生氣啊不生氣,都是幾百年後的事情了,子孫後代不生氣,我們做祖宗的有什麽辦法呢?”朱标生怕他爹給氣出病來。他爹脾氣急,以前就喜歡生氣,但這麽頻繁惹他生氣的,也就一個天幕了。天幕背後可不止一個“小辰”姑娘,也怪不得他爹會被氣成這樣。
朱元璋一拍大腿,“可不是嘛!都是子孫後代的事情,趕緊把朱棣給咱捉回來!以為逃跑就不用挨打了嗎?”
“已經派人去帶他回來了,可能還要過兩天。”
“小兔崽子跑得倒快——那群文人不是閑着沒事兒幹嗎?讓他們抓緊時間把洪武二十二年編出來的那部《大明律》給朕提前弄出來!”朱元璋生着氣也沒忘記正事。
【《大明律》的條目簡于唐律,精神嚴于宋律,無論是在形式還是內容上都表現出優于前代法典的特點;其主要目的是維護中央集權,但是對保護小生産者的人身及財産安全,維護社會秩序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總體來說進步性還挺大的。】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突然感覺氣兒順了很多,被天幕嫌棄的多了,好不容易聽一句好話,就感覺心裏舒坦的不得了。
朱标笑了笑,他爹真好哄。所以他要好好活着,他娘也要好好活着,雄英也要好好活着。他爹雖然暴躁了些,但真的不是天幕所說的那種殺人狂魔。
【另外提到明朝的法律,就不得不提起《大诰》了。洪武十八年十一月,朱元璋親自編撰了《大诰》,後來又頒行了《大诰續編》《大诰三編》《大诰武臣》。】
[我去,居然還編了這麽多本,我以為只有一本來着]
[我看小說都說是厚厚一本]
[好像說是保命符]
[保命符什麽的也太誇張了些吧]
漢,前198年(高祖九年)。
劉邦琢磨了琢磨,覺得這個叫朱元璋的皇帝有些意思,聽天幕的意思,後世的那些皇帝跟他一樣,只負責下令和把握大方向,剩下的自然有丞相和其他人去做。只有這個叫朱元璋的居然親力親為編撰律法,還挺新鮮。
【四編《大诰》用白話文寫成,彙集了大量懲治官民貪贓受賄、轉嫁賦役、侵吞稅糧、抗租誤役、流亡隐匿和使用淩遲、枭首等重刑的案例。其目的是“警省愚頑”,用以威懾及警戒臣民,使之安分守己,不敢輕易犯法。四編《大诰》是朱元璋用嚴刑峻法治理臣民的記錄,也是朱元章朱元璋推行專制主義的一種手段。我原來以為朱元璋用白話文說是為了讓百姓聽得懂呢。】
[肯定是為了讓百姓聽得懂啊]
[明朝很多聖旨都非常口語化]
[我看過,真的很有意思诶。]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點頭,用白話文當然是為了讓百姓聽得懂啊,這後世小娘子沒說錯。
【不不不,我的表述有誤,就是在我的概念裏吧,我以為他是愛惜百姓的,用白話文讓百姓聽懂,可以反抗那些壓迫剝削他們的地主,可是他居然是為了警告百姓,和我想的有億點點偏差。】
[朱元璋不就是這樣的嗎?]
[他挺殘/暴的呀]
[洪武大逃殺沒有聽過嗎?]
明,1381年(洪武十四年)。
朱元璋,這天幕什麽意思?他怎麽就不愛惜百姓了?整天在地裏刨食的百姓沒有開化,跟他們講法律根本講不通,只有讓他們怕了才不會犯法,無論是佃戶還是地主,無論是平頭百姓還是達官貴人,犯罪的都要受罰,他震懾的又不只是百姓。
【清朝刑律內容比較少,最主要的《離主條例》。大家都知道滿族的前身是女真族,是一個奴隸制的少數民族,努爾哈赤的時候還一窮二白什麽都沒有,皇太極即位以後,不僅改國號為大清、改族名為滿洲,還進行了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為女真部族向封建制社會形态轉變做出了重大貢獻。政治上沒什麽好說的,背就行了,軍事比較有意思,清宮劇非常非常火,裏面選秀的時候經常出現什麽上黃旗之類的,八旗制度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的過程中創立的,但是清朝皇帝直接控制“上三旗”是從皇太極才開始的[1]】
[我覺得這種制度還挺神奇的]
[等級特別分明,感覺壓迫感好重啊]
【皇太極為加強皇權統治,于天聰五年七月頒布《離主條例》,規定除八旗旗主,其他奴隸主如犯有私行采獵和私自隐匿出征所獲,奴仆首告審實後可以離主;包括旗主在內,若犯擅殺/人命、奸/污屬下婦女、隐瞞部下戰功不報等罪者,奴仆首告審實後也可離主。《離主條例》提升了奴仆的地位,促進了女真部族向封建制社會形态的過渡,打擊了八旗旗主勢力并加強了皇權。[1]】
唐,636年(貞觀十年)。
李世民搖了搖 頭,難道那些不都是應該的嗎?居然還需要奴仆告發。
【清朝的成文法典是順治元年着手制定的,在甚至四年編修完成,基本承襲了《明律》的內容,名字叫做《大清律集解附例》,這名又難讀又難記。律法是不停變化的嘛,然後康熙二十八年的時候又将《現行律例》附入《大清律》,後來不停的增加删減,逐漸完善。乾隆的時候重修律例,乾隆五年的時候頒行了《大清律例》,一共四十七卷,分別是例、吏、戶、禮、兵、刑、工律七篇。是不是覺得有點眼熟?反正就是新瓶裝舊酒呗,主要內容還是規定了什麽五刑八議十惡。】
[真的一用用了千年]
[古代百姓才是真的牛馬]
[我覺得我也是牛馬,天天領着窩囊費]
[你還有窩囊費可以領,古代活着都難]
漢,前129年(元光六年)。
“窩囊費?”劉徹非常好奇,這是什麽費用?
【但是清朝嘛,不愧是文字獄高發地,律法裏充斥着政治高壓和思想高壓,其條例之嚴、刑法之庫均超越前朝。我記得好像有一本書叫個什麽《明清十大酷刑》,反正感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保管刺激得睡不着覺。反正我想象力比較豐富,有一次好奇看了看,當時家裏就我一個人,還不是夜裏,把我吓得連滾帶爬跑到了閨蜜家,為親愛的閨蜜提供了一周笑料】
[主播膽子真小]
[很正常吧,要我我也害怕]
[我也看過,是那種帶圖片你們知道嗎?真的一整個頭皮發麻要炸掉了。]
[姐妹兒,你膽子夠大呀!只看這本書名我都不敢看]
[怎麽會有圖片啊?不都是文字版嗎?]
[有帶圖片的吧?但是好像搜不到]
[好好奇啊]
【《大清律例》已經很變态了,還有更變态的呢。清朝和刑律沾邊兒的還有剃發令、圈地令、逃人法之類的法令,教材裏歸屬于清初的社會矛盾壓迫政策那塊兒,其中主要是“剃發、衣冠、圈地、投充、逃人”五事,這些在書上也就簡簡單單半頁紙,但真的血腥壓抑,飽含着人民的苦難,也怪不得反清複明呢。】
[穿清不造反,菊花鑽電鑽。]
[不要這麽惡毒,反正我穿越了我是不敢造反的,最多刺殺皇帝,九族消消樂來着]
[刺殺皇帝還不叫造反啊]
[不算吧,又不是推翻清朝]
[……]
[我估計是立馬自殺,能不能回去先死一波再說]
[我不敢,我估計就找個地兒茍着了]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輕哼一聲:“沒有志氣。”若是他穿越了,必然滅清,重新建立大秦。
清,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
玄烨剛昏迷過一次,聞言差點又暈過去,他們大清富足興盛,哪裏有天幕說的那麽差?!
【剃發、衣冠大家都知道,就是要求所有文武官民剃一個小老鼠辮穿一身清朝制式的衣服,不然就死拉死拉滴~】
[咦~惡心心~]
[小老鼠辮兒?]
[就是細到可以從銅錢孔裏穿過去的小辮兒,其他地方都光禿禿]
[就像一個鹵蛋拖着一根老鼠尾巴]
[嘔!先吐為敬]
秦,前221年(始皇帝元年)。
嬴政嫌棄地皺了皺眉,老鼠尾巴?什麽玩意兒?
漢,前129年(元光六年)。
劉徹皺着眉頭,天下之大無奇不有,後世居然能讓草原蠻族占領統治之地,那些漢人都是幹什麽吃的?他很高興大漢影響力如此之大如此之久遠,但劉徹聽到漢人被欺壓就忍不住生氣,他們大漢的人怎麽能被欺負?
【圈地、投充、逃人也可以算做一件事吧,清軍入關後,八旗貴族和官兵各種圈地,你說你占無主的荒地還有前朝皇室貴勳遺留的田地也就行了,但古代為什麽說“兵痞”“兵過如篦”呢?形容的非常形象,大批的民田被圈占,八旗的貴族、官員和兵丁按照地位高低分到了數量不等的土地。】
[土地真的太重要了]
[對吖]
[現在農村為了地打架都能打出火氣來]
[不止吧,頭破血流的很多]
[現在年輕人回家我弄的很少,徒弟好多都流轉了。]
[城市裏的土地也很貴呀,開發商買地不都是拍賣的嗎?]
[天天房價漲這麽高。]
[現在不是跌了很多嗎?]
[想再等等,等再跌一跌再買房。]
[萬一長上了怎麽辦?]
[趁着還沒長到原來的價錢趕緊買呀,漲了買了也不虧]
宋,1056年(嘉佑元年)。
蘇轼笑了笑,前有白居易京城居不易,後有後世人買房買不起,這樣顯得他也不是很孤單了不是嗎?買房是一個大難題,什麽時候才能攢夠一個買心怡房子的錢呀?
【但是他們也不會種地,帶的人也不夠怎麽辦?管田地的人就威逼當地漢人投充為莊丁,沒有人身自由可以被随意買賣,書上明白寫着“地位相當于封建農奴”。以前不了解的時候是真的沒想到,資本主義萌芽,萌芽着萌芽着居然跑農奴那邊兒去了,簡直驚呆了。不過也确實是這樣才發展不起來,才被欺負啊。】
[要是明朝争氣一些就好了]
[或者吳三桂他們争氣一些也行啊]
[大勢所趨,唉]
[學個歷史在這兒多愁善感什麽?都已經發生過了有啥好感慨的]
[可是歷史就是怎麽讓人感情充沛]
【漢人被投充為莊丁後肯定不願意啊,人家本來活得好好的,清軍過來不僅搶人家的地,還把人家當做農奴,這不逃跑就是傻子。逃跑的人被稱作逃人,統治者為了保護八旗貴族利益,對逃人和窩逃者嚴加處分,就,蠻離譜的。】
[真的好離譜啊]
[穿到清朝一定要造反]
[那可不一定啊,萬一穿成了獲利的統治者,誰願意把吃到手裏的吐出來?]
明,1494年(弘治七年)。
朱祐樘倒吸一口涼氣,他是一位仁天子,根本無法想象大明滅亡之後百姓竟然會遭到這樣的對待。
王陽明咬牙切齒,轉頭就奔到屋裏收拾行李準備去邊疆,被小厮死死的攔住了。書童抱着王陽明的腿:“哥你真的不能走!爹會打死我的!”
“你跟着我一起走。”王陽明試圖忽悠。
書童死死阻攔:“你上次就是這麽說的!”
清,1685年(康熙二十八年)。
玄烨深吸一口氣,天幕真是沒完沒了。先帝和多爾衮他們做的事情已經過去了很久,他已經很努力的安撫漢人了,天幕卻跳出來搞事,簡直在用力逼迫他前進。可他卻絲毫沒有辦法,只能捏着鼻子給鞋底還有天幕擦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