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小問題,早有預料
第70章 小問題,早有預料
戲志才氣笑了, 這個郭奉孝,不說實話也就算了,還拐彎抹角要把他也挖走。
郭嘉見狀, 趕緊把人拉到一邊:
“唉,志才, 既然你已經發現了不對,那我也不瞞你。曹孟德雖有枭雄之姿, 奈何不幸遇到了嘉的主公, 日後只怕竹籃打水一場空。”
所以為了小夥伴的前途考慮,郭嘉覺得有必要勸志才迷途知返。
戲志才肯定不是第一天意識到不對了,他又不像荀彧那麽忙,應該早有察覺。然而這麽長時間過去,他都沒有向曹操告狀,顯然是有所考量。
要麽是為了好友情誼, 選擇隐瞞。要麽就是心中産生了動搖,于是默默考察數月, 看秦正是否為明主。
郭嘉認為, 前者可能性不大。
再怎麽是好友,如果真心追随一位主公的話, 發現這麽嚴重的事怎麽可能瞞着?
頂多是私底下勸好友回頭是岸, 然後坦然表示自己肯定會告密的,以後大家兵戎相向時不要傷了情分。
端看戲志才之前都按下不提,今天突然跑來挑明,就能猜到戲志才其實就是來投誠的。
約莫是考察了這麽長時間, 覺得可以跳槽了。還在思索怎麽找機會提出此事呢, 正好碰見曹孟德要帶兵出征,簡直天賜良機。
郭嘉笑吟吟地反問:
“志才正煩惱于如何拒絕随軍出征, 嘉替你想到了個好借口,你不感激,還怪嘉對你有所隐瞞。”
要是戲志才想改投,這次就不方便跟曹操亂跑了。
秦正眼看着就要奪取兖州,兩邊遲早打起來。到時候戲志才裏外不是人,曹操問策他是說還是不說?
Advertisement
戲志才嘆氣:
“郭奉孝啊郭奉孝,你知道的太多了!”
他就問了那麽一句,奉孝便心思玲珑地弄懂了他的想法。而後直接給出了解決方案,真是聰明得讓人生氣。
郭嘉得意地拍拍他肩膀:
“主公那邊,嘉去替你說一說。曹孟德這頭,就得你自己解決了。”
戲志才點點頭:
“那是自然,不好拖旁人下水的。”
任何人去替他開口把他留下,都容易落人話柄。
偏偏戲志才之前有點拼命三郎的架勢,為了立功日夜操勞,根本不可能因為日後會生病就自請不去随軍。
所以戲志才想要脫身,最好的辦法就是先跟着曹操走。曹操急于複仇,應該會令大軍急行,屆時戲志才自己大概率會生病。
生病之人無法快馬加鞭跟着趕路,只能留在後面慢慢走。而曹操恐怕會叫他先在原地休養一陣,身體好了再跟來。
郭嘉暗示他可以在原地多養幾日的病。
戲志才心下了然,拖到秦正發難後,兖州會脫離曹操掌控。到時候他這個留在兖州的曹操謀臣,就能順理成章地被“抓”回昌邑了。
秦正自己不好幹這種事,所以約莫還有個替罪羊。
戲志才心裏盤算着這些事情,回去收拾行囊了。
沒兩天,大軍開拔。
但令人意外的是,荀彧這次沒有随軍。不知道是否荀文若察覺到了異樣,選擇了留在昌邑坐鎮。
曹操手下還有別的謀臣,可以替他調度糧草,倒也不是非要荀彧跟随。
歷史上這一次荀彧就沒有随軍,反而待在濟陰郡的鄄城。不過那個時候曹操将兖州治所從昌邑挪到了鄄城,所以荀彧留守此地很合理。
後來兖州易主時,唯有幾座縣城還在曹操掌控中,其中就包括鄄城。
這次曹操當上兖州牧之後沒着急挪。
一是當時秦氏父子在昌邑附近,他還沒把人籠絡到手。挪到北邊的鄄城之後,互相之間來往就更不方便了。
當時曹操曾經打算過,如果秦正不肯出山,自己可以主動過來問策。而轉移了州府治所,以後跑來會很費勁。
二是因為兖州士族在背後勸阻,陳宮和曹操的矛盾經過挑撥越發深厚。既然如此,兖州士族當然不樂意曹操把班底挪去更接近他大本營的東郡附近。
再加上呂布跑去占了東郡,導致原本安全的鄄城反而變得不如昌邑安全了。
而與此同時,曹操和東南邊的徐州打了起來。
鄄城不如昌邑靠近徐州,戰時挪治所不方便不說,也會給自己打仗調糧增添麻煩。一來二去,就拖到了現在。
陳宮試探荀彧:
“文若這一次為何留守昌邑了?”
荀彧目光沉靜地看着他,似乎要将這個人看透:
“昌邑距離徐州不遠,在此地行事也算方便。且大軍走得急,許多事情還未置辦妥帖,須得彧留下善後才行。”
陳宮心理素質極佳,被荀彧這麽盯着也不心虛。大大方方地點點頭,仿佛計劃并未被打亂一般。
然而扭頭就去找兖州士族商量對策了。
荀文若居然沒走,那麽想要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奪取昌邑,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他們原本的策略是迎呂布入昌邑,挾持城中的秦正等人。
光一個秦正在,或者光一個荀彧在,他們可能還可以出其不意地取得成功。如今兩人俱在,互相策應,只怕很難成事。
荀彧已經開始調動昌邑的軍隊了,就好像在防備着什麽一般。
秦氏府邸中。
郭嘉陳群等人也在商議此事。
郭嘉頭疼地說:
“文若也太敏銳了。”
扶蘇悠哉地抿了口蜜水:
“他要是不敏銳,也不是荀文若了。”
這麽長時間了,他們做了這麽多小動作,荀彧又不是個遲鈍的傻子,哪能一點端倪都發現不了?
多虧他阿父經驗豐富,才能把一切遮掩妥帖。哪怕荀彧費盡心思地調查,也抓不住任何把柄,頂多有一點隐約的預感。
否則換一個人來,之前一年在昌邑折騰出了那麽多事,肯定留了一堆小辮子。荀彧接手昌邑中的政務後,要不了多久就能查出問題來。
陳群若有所思:
“看來文若應當也對曹孟德提過自己的憂慮,曹公才會答應讓文若留守後方。不然以他往日對主公的信任,至少會提前和主公商量一番,再将文若留下。”
結果這次荀彧留守的消息是臨走前突然決定的,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趙俨補充:
“文若沒有證據,只是一個猜測而已。曹公不一定盡信,不過是以防萬一罷了。想來他方才出發之前,有私下尋過主公進行解釋吧?”
始皇颔首:
“他說這是為了叫陳宮等人沒有防備,才不曾提前告知我。”
這個邏輯是通順的,畢竟之前曹操決定誰随軍、誰留守時,陳宮等人确實在場。而為了不走漏消息,曹操只和荀彧一人私下裏商談也能勉強說得過去。
郭嘉一針見血:
“可見曹孟德心中最信任的仍然只有文若一人,否則如此大事,多加一個主公,三人秘密商談也無妨。”
無論是荀彧不讓曹操叫上秦正,還是曹操自己心裏有個疑影,這才沒有叫上秦正,結果都是一樣的。
扶蘇慢條斯理地總結:
“有文若在,誰也比不過他。曹孟德表面一視同仁,私下卻有偏愛。若他手下颍川士族獨大還好,如今兖州與颍川抗衡,他端水端不平,必生禍患。”
颍川人才或許會服氣荀彧,但其他地方來的、有心氣的大才就不一定了。人家一看在這裏永遠壓不過荀彧,驕傲點的幹脆走人不伺候了。
其實每個諸侯身邊都有類似的情況。
袁紹身邊謀臣争寵非常激烈,偏偏那邊沒有一個能壓住所有人的。日後蜀漢那頭諸葛亮在世時能穩壓衆人,可等諸葛亮死了,又是争權奪利。
曹操端水其實端得還行,荀彧也足夠争氣。從頭到尾非要和荀彧争的不多,也就陳宮那麽寥寥幾個。
然而,歷史上的是歷史上的,現在的曹操身邊多了個秦正。
荀彧顯然壓不過始皇,所以曹操一旦端水失敗,他就得被迫做個取舍了。
扶蘇微微一笑:
“看來曹孟德有荀文若就夠了,我阿父還是另投‘明主’吧。”
衆人嘴角一抽。
始皇心中早有數個方案,荀彧可能留守的情況也在他的預測之中。所以既然方案甲行不通,改走方案乙也不過是多費點事。
他掃了一眼衆人:
“下個月陳留郡會出現問題,我需親自前往處置。爾等與梓桑皆留在昌邑,待我回歸。”
衆人于是便明白了:
“呂布趁主公不在奇襲昌邑,張邈與呂布交好,應是二人行了調虎離山之計。主公為救君郎設計掌控陳留郡,再以陳留之兵回攻昌邑,拿下呂布。”
反正呂布是自己人,扶蘇落到呂布手裏又不會真的遇到危險。既然是做戲,始皇就不擔心把兒子單獨留在昌邑了。
除非荀彧察覺到一切,抓住扶蘇威脅呂布和始皇。然而扶蘇又不是柔弱小白花,到時候誰抓誰還不一定呢。
郭嘉搖了搖扇子:
“可憐我等盡是文臣,又無兵馬傍身。空有一身才華計謀無處施展,只得被呂布一介莽夫破城俘虜。”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兵力懸殊過大,再聰明也沒轍。和兖州士族交好的秦正不在,剩下一群全是颍川來的,與兖州士族關系不睦,被一網打盡合情合理。
新的計劃就這麽落定了。
昌邑恢複了平靜,大家各司其職,沒事也不過多來往。表面看上去一切如常,完全瞧不出衆人其實另有其主。
荀彧暗中觀察了衆人多日,依然一無所獲,莫非真是他猜錯了?
外頭打仗的曹操日子也不好過。
曹操知道自己刻意避開秦正和荀彧密謀一事肯定會得罪先生,讓先生覺得自己不夠信任他。
可曹操生性多疑,又有荀彧也說覺得事情不太對勁。思來想去,他還是決定試探這麽一番,若是自己想多了再好不過。
所以曹操不斷給昌邑送信,企圖用書信把人給哄回來。可惜秦先生的反應總是淡淡的,不冷不熱,大有維持尋常主從關系的意思在。
這就很糟糕了,哪有心腹謀臣和主公這麽生疏冷淡的?
曹操頭大得很,奈何身邊的大老粗還不如他會哄人。問了一圈都不知道該怎麽辦,只能先将此事按捺下來,打仗要緊。
或許是糟糕的事情容易堆在一起。
剛到兖州和徐州的交界地帶,戲志才因為急行趕路病倒了。
對方這一路上又要趕路又要忙着調度,幹活加班一點沒打折扣,确實累得夠嗆。畢竟要想騙過別人,裝病是下下之策。
曹操因此于心不忍,勸說戲志才回兖州境內休養。而後不由分說将人遣送回去,反正打一個陶謙也用不着太多謀士幫忙。
在戲志才進入山陽郡休整的同時,陳留郡開始鬧事了。
荀彧看着奏報眉頭緊皺:
“志才身體不适無法随軍,偏偏陳留又出事。如今徐州那頭需要重新派一人前去支援明公,陳留也得有人過去處理。”
他目光掃過衆人,一時竟然不知道誰才可信。好友們看起來似乎都很可信,又都不那麽可信。
郭嘉故意搗亂:
“不如文若讓嘉去前線吧?嘉與志才一向想法相類,曹公身邊就缺一個嘉啊!”
荀彧立刻拒絕了:
“你去了也得病倒,讓伯然去吧。”
趙伯然此前随軍幾個月,與明公相處時日不短,互相也了解。比起旁人,荀彧覺得趙俨更像自己人。
趙俨:……
趙俨再一次後悔他之前為什麽要自請去曹操身邊當說客。
荀彧很快又說起陳留的事情。
陳留那邊鬧的事情不小,雖然大家都能處理,但最好過去一個官職比較高的人。始皇為了避嫌什麽都沒說,安靜地等荀彧做出決斷。
荀彧卻陷入了兩難。
始皇這時才道:
“你我二人去一即可,左右幾日便能回返。”
扶蘇不贊同地小聲說:
“阿父,橋松才剛來昌邑,正是惶惶不安的時候,他最是依賴你了。文若也有要是走不開,不如還是讓我替你們去吧?”
扶蘇反正是覺得他和阿父誰去都行,既然荀彧斟酌不定,那他就順勢提出第三個選擇。
就是把兒子丢給父親的話,相當于給了兒子跟祖父獨處的時間。醋缸扶蘇不是特別情願,不過他願意為了大計妥協。
荀彧見秦梓桑說得真情實感,似乎當真不想讓秦正離開。沉吟片刻,還是把決定權交給了父子倆。
總之荀彧自己肯定是不會走的,他這次說什麽都得留在昌邑盯着。
既然是父子倆決定,那肯定按計劃走。
始皇以“你和橋松太過生疏,你這個當爹的自己多陪陪他”為由,強行決定了最終結果。
第二日,始皇就帶着涉間和秦氏新來的将領們出發了。
這回護送小郎君橋松的秦氏部曲,看似好像是一個領頭帶一堆尋常護院,其實是一位大将帶一群小将。
為首之人正是韓信。
打個漢末還用不着王翦等大殺器出場,同樣也用不着韓信出場,奈何韓信閑不住非要過來。
其他二代三代的小将們最近也陸陸續續下來了,像是章邯、王離這些年輕人。
這一波将領裏,同齡且能服衆的只有韓信。所以韓信理所當然當上了那個首領,剩下的都給他當小弟。
他們也懶得想名字了,幹脆一個兩個改姓為秦。這個叫秦邯,那個叫秦離。
秦氏的部曲嘛,都跟本家姓很合理。
這搞得涉間十分懊惱,早知道他也對外說自己叫秦間了。
荀彧沒見過這群人,他也不會閑得沒事把秦氏部曲都看一遍。所以聽聞秦正為了安全起見,将部曲都帶上随行保護自己,并未往心裏去。
秦正離開之後,秦氏來人只剩下扶蘇父子和幾個“婢女”。
婢女一號楊明舒,楊端和之女,大秦女将軍,天生巨力。看見院落中的石桌放置的位置不在樹蔭底下之後,習慣性彎腰把石桌搬去了旁邊的陰涼處。
過來找扶蘇玩耍的郭嘉正好撞見了這一幕。
郭嘉:……
郭嘉後退三步:
“女壯士,你這力氣可真大!”
面相看着像柔弱淑女的楊明舒掩唇一笑,輕聲細語地表示自己從小習武,實則是負責保護小郎君安全的女護衛。
郭嘉假裝自己信了。
後頭進屋看見婢女二號,忍不住懷疑這人是不是也有一身好武藝。不過二號是文職的官員,過來湊熱鬧的。
扶蘇把兒子抱起來往外走:
“奉孝,走,我們去找奕兒玩。”
郭嘉欣然答應:
“早知道方才過來我就把奕兒帶上了,也省得再跑一趟。”
好在大家住得近,也就兩步路的事。
三歲的郭奕正在家中學認字,來了昌邑之後同齡的孩子多了幾個,比如荀彧家的長子。不過他今日沒去找對方玩,因為最近玩太多了,已經把功課落下了。
扶蘇懷裏的是大橋松。
關于繼承人的問題,他和始皇商量之後羅列出了三個選擇。
一和二都是讓橋松來,區別在于是選大橋松還是小橋松。三是找到這個位面公子高的後人,他們是始皇血脈裏唯獨幸存的。
其實選項三是最好的選擇,畢竟無論是哪個橋松都無法留下後人。想要皇位繼續在自家傳承,當然得選能生孩子的。
可惜選項三不是一時半會兒能達成的,要找到他們不容易。四百年過去了,改名換姓、戰亂遷居,誰知道都跑去了哪裏?
所以這個可以往後推,不行就讓橋松長大了收養公子高的後人當嗣子,現階段還是選橋松最為合适。
然而聯絡上地府才知道,小橋松居然還沒下來。
倒是大橋松那邊已經忙完了,鬼界和妖界都交接給了其他大秦先王。既如此,他們便把有空的大橋松叫了過來。
前面說過,鬼魂變小會影響心智。
扶蘇壞心眼地忽悠兒子先變成一歲多的模樣,再給人弄了身軀,現在就是帶着剛滿一歲的兒子到處晃悠。
而一歲的大橋松基本上和真小孩沒什麽區別,除了顯得格外聰明一些。
扶蘇就把人往郭奕跟前一放:
“奕兒,弟弟以後就交給你照顧了,你記得多帶他出去交朋友。”
郭奕認真地點頭:
“我等下就把他介紹給荀恽和曹彰。”
扶蘇滿意了:
“好孩子,那你們去玩吧。”
郭奕于是牽着小短腿橋松出門去隔壁找小夥伴們了。
郭嘉摸摸下巴:
“不說我都忘了,曹孟德的親眷還在鄄城呢。”
扶蘇不以為意:
“回頭給他全須全尾地送回去。”
郭嘉挑眉:
“是嗎?我還當主公攻入長安之後,會在長安天子身邊紮根。到時候兖州這個跳板就沒用了,可以重新還給曹孟德,以此作為拉攏。”
扶蘇對此報以微笑:
“奉孝總是如此敏銳。”
他們确實只是想借兖州一用,實際上他和阿父這次走的根本不是地方諸侯打天下的道路。
像歷史上三國那樣以諸侯身份一個個打過去太吃虧了。哪怕曹操表面上奉迎天子,別人也認定他就是個逆賊。
誰看不出來他曹操表面曹丞相,背地裏曹異姓王?
既然要借天子名頭行事,那就把事情辦漂亮一點。
先幫漢室把天下九州都收回來,做出忠心耿耿的樣子,其他的分文不取。在天下一統之前,不要暴露野心。
反正小皇帝好對付,哪怕他皇位穩固也不怕拉不下來。協助始皇收複天下的功臣們難道還真的會阻攔始皇廢帝登基嗎?
所以只要始皇當上了丞相,那麽兖州還給曹操也不要緊。到時候曹操就只是臣下,換誰當這個臣下都是一樣的,始皇有自信壓得他們無心造反。
歷史上曹操還沒把南邊收複呢,先讓所有人都看出他不把小皇帝放在眼裏了。那麽東吳和蜀漢自然有充足的理由和他打擂臺,還不用擔心擔上一個不敬皇帝的罪名。
郭嘉笑吟吟地說:
“想來主公當上丞相之後,做的第一件事便是要勸說陛下效仿昔年光武帝,廢棄州牧之職,只用刺史了。”
扶蘇心道不止。
在他阿父看來刺史也很多餘,各郡有個郡守不就夠了嗎?幹什麽還把一堆郡合并成一個州,再弄個州府長官出來?
要是大漢天下只有郡,如今就不是十八路諸侯,得是一百八十路諸侯了。諸侯數量越多,勢力越小,越是好對付。
哪怕非要在郡之上設立一個行政單位,才十三州也太少了。最起碼翻個幾倍,三四十個才比較合适。
扶蘇看了一眼郭嘉:
“我發現,你們确實更擅長戰場上的謀劃。”
玩弄權術這一方面,漢末的名士們很多都稍顯力不從心。手握皇帝和重兵還壓不住地方諸侯,混得也太慘了。
是時候給大家一點來自中央的打擊了。
廢牧立史只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