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漢武大帝
第074章 漢武大帝
【儒家的“重農輕商”、“重義輕利”, 使得工商業地位極其低下,失去了自我創新的活力,社會生活逐漸僵化。商人擁有巨大的財富,卻沒有社會地位, 商人之子不能參加科舉, 徹底斷了他們改換門庭的道路。因此,官商勾結, 利益輸送, 就成為了心照不宣之事。】
始皇想起了那個被他稱為“仲父”的人,他曾經助自己良多, 可惜貪心不足,終究被欲望反噬。
他又想起了巴寡婦清和烏氏锞, 他們雖也是商人,卻提供了很多大秦朝廷需要的東西。可見,并不是所有的商人都是于國有害的,可是要如何分辨呢?
制度!
只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限制商人的貪欲, 讓他們遵紀守法, 為朝廷做出貢獻!
這才是法家的作用!
始皇只覺得心中迷霧消散, 思緒一片清明。
桑弘羊對此深有感觸, 他出身商賈之家, 為了與朝廷大員結交, 父親不知送出了多少財物,若不是有幸遇到陛下, 他也只是一個走街串巷的商人, 哪裏有機會立于明堂之上,指點江山……
想到這裏, 桑弘羊對着漢武帝深深的施了一禮,漢武帝心裏莫名其妙,面上卻坦然的受了這一禮。
劉豬豬:看我們君臣關系多融洽!
【孔子被尊稱為“文聖”、“聖王”、“至聖先師”,在思想領域是高于一切的存在,儒家學說成為了亘古不變的真理,使得春秋戰國時期百家争鳴的盛況再也沒有出現。】
孔子黑着臉道:“老夫提倡‘禮’是要恢複周朝的君君臣臣之道,貴賤有序,長幼有別!天子做天子的事,諸侯做諸侯的事……什麽等級就做什麽等級該做的事,後世将老夫推到這麽高的位置是何居心!”
你們自稱儒家學子卻不讀書嗎!
【由于缺乏其他學說的良性批判,儒家也失去了改造自己的條件,形成了文化專制的局面。從秦朝的焚書,到漢朝明朝的黨争,清朝的文字獄,一次次思想上的高壓政策極大地打擊了國人創造精神與理性思維。】
漢武帝:“黨争?”
Advertisement
主父偃思索片刻道:“黨即因各種關系形成的團體,争是争鬥,想來是兩方人彼此争鬥。既然能與秦朝的焚書淪為一談,說明其對我朝影響極大!”
還是很壞的影響。
朱元璋對于黨争并不陌生,他也是熟讀史書之人,只是沒想到大明也會出現黨争。“咱廢除了丞相,六部直接歸咱自己掌管,怎麽還會有黨争!”
朱标想起前幾次天幕的內容道:“父皇,您忘了,明朝沒有丞相卻有首輔,首輔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朱元璋:“不要讓咱知道是哪個不肖子孫設置的首輔,身為皇帝連勤政都做不到,廢物一個。”
下面站着的皇子們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反正不是大哥的子嗣就是老四的子嗣,與我們有何關系……
【當一種學派成為整個國家的統治者的意志,這個學派便離死不遠了。儒家從上到下構造了自己的道統,從堯舜禹,到成湯、周文王、周武王、再到周公、孔子、孟子,這些上古的賢人成為禁锢思想的牢籠,後世再也沒有一個能夠超越孔孟的思想,只能在千年前定下的框框裏打轉。】
董仲舒無奈道:“那可是聖人,誰敢說自己比聖人強呢。”
【這種情況愈演愈烈,到了明清甚至以“八股文”取士,将所有人的思想程序化,規則化,最終導致了思想文化界的萬馬齊喑,難以應付時代的巨變,被西方列強後來居上。】
【當西方用堅船利炮打開我們的國門時,一種否定一切的傾向出現了。當時的學者推崇新文化,打到舊文化,推崇民主和科學,猛烈的抨擊以“孔孟”為代表的舊思想。被禁锢兩千年的思想終于迎來了徹底的解放——以一種摧毀一切的方式。】
評論區
“矯枉就要過正!”
“袁世凱打着尊孔複古的旗號複辟,簡直就是開時代的倒車。”
歷朝歷代的儒家子弟都繃不住了,後世人怎麽能批判聖人呢,若是沒有儒家,我們還能相信什麽?還能堅持什麽?
孔子卻明白了,當一種思想深入骨髓,想要打破他,就要将其徹底摧毀,否定他的道統,改變他的思想,扭轉他的意志!“老夫只想做個老師,宣傳自己的學說,希望統治者遵循周禮,希望戰亂可以減少一些啊!”
“其實,當時的先生們反對的并不是儒家的學說,而是反對将一家學說擡高到治國之道的位置。儒家被神化的太久了,已經深入了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徹底打倒儒家就無法解放思想!”
“為了打破這樣的局面,解放國人的思想,甚至有人提議全面廢除漢字,改用拉丁文字,與國際接軌。”
“不要啊,我不想學英語!”
“漢字是華夏民族的瑰寶,是世界上唯一沒有斷代,一直傳承下來的古文字,從現代漢字還能看到四五千年前甲骨文的影子,這是拉丁文字所不具備的。”
“……”
歷朝歷代的統治者無比明白文字的重要性,自從始皇統一文字後,華夏大地便有了交流的渠道。北方人可能聽不懂南方的鄉音,但一定能看懂南方人寫下的漢字。
原來所謂的百年屈辱居然如此慘烈,就連自己的文字都無法保全!
他們對造成這一切的清朝産生了濃濃的厭惡之情,就連雍正康熙等有所作為的清朝統治者都被深深震撼!
雍正:“朕的肩上擔負着的不只是大清的天下,朕不能讓華夏大地在朕的手中沉淪!”
【漢武帝思想統一與始皇帝的政治統一交相輝映,共同鑄造了華夏民族的民族特性,使得我們兩千年來始終能維持大一統的局面,從這方面來說,漢武帝功莫大焉!】
天幕下的人有些不解,好壞都讓你說了,所以,獨尊儒術到底該不該繼續?
天幕提供了完全相反的兩種看法,聰明的統治者已經有了自己的判斷。華夏需要一種統一的文化認同,但卻不能将其擡到神聖的位置,不能壓抑其他學說的成長。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竟放春滿園!
與其被儒家裹挾,不如改為儒家為我所用,還有法家、道家……凡是有用的學說都是我華夏的瑰寶。
【統一了國內的思想,造就了“九世之仇尤可複”的社會輿論,漢武帝開始了自己的大動作——外事四夷,定漢疆!】
始皇:“朕倒要好好看看,這個後輩有何武功能得個武帝的谥號!”
在始皇心中,他是開天辟地第一位皇帝,開創了前所未有的大一統制度,上古三皇五帝都不及他的功績,無人能與他相提并論!
這時天幕上出現了一幕場景:一位持節使者身處匈奴王帳中,面對匈奴單于的威脅,臨危不懼,侃侃而談:“南越殺漢使者,屠為九郡;宛王殺漢使者,頭懸北闕;朝鮮殺漢使者,即時誅滅。獨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兩國相攻,匈奴之禍,從我始矣!”
劉邦贊道:“霸氣!”
武帝也目露贊許之色:“這個使者是何人,臨危不懼,揚我大漢國威,這才是我大漢男兒的風範!”
【畫面中這位漢使的名字,我們都知道,他叫蘇武,是西漢傑出的外交家,民族英雄!《漢書》贊其“使于四方,不辱君命!”】
未央宮中有大臣驚呼:“蘇武!”
武帝看向那人的方向,原來是平陵侯蘇建,武帝轉念一想,大漢朝廷的官員多是祖輩恩蔭,莫非這個蘇武也是蘇家人,這般想着,他便問了出來。
蘇建忙答道:“回陛下,小臣次子名叫蘇武,不知是不是天幕所言之人。”
他有些後悔,自己幹嘛要發出聲音,若天幕說的是自家兒子,那萬事好說。若不是,豈不是冒領功勞,以後自家父子還如何在朝中立足。
衛青看出他的窘迫,便開口道,“蘇武是得天幕稱贊的外交家和民族英雄,天幕定會介紹此人生平來歷。”
漢武帝太缺人才了,見到任何一個有能力的人都想扒拉到自己碗裏。
蘇建心裏則是對長平侯感激涕零,侯爺對他恩重如山,他恨不能為侯爺赴湯蹈火,在所不辭!
【漢武帝建元元年,蘇武出生在長安。此時他的父親蘇建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軍官。蘇武十三歲那年,蘇建以校尉之職随車騎将軍衛青北擊匈奴,收複河套一帶,以軍功封平陵侯!蘇武從一個普通軍官之子,一躍成為侯府公子。】
【随後,蘇建多次跟随衛青出擊匈奴,屢建戰功。蘇建的三個兒子都得到恩蔭,官拜郎官,蘇武便是其中之一。】
蘇建松了一口氣,沒想到真是自家兒子,看不出來,那個小子居然能得青史留名。下朝後便去祭拜祖先,看看是不是祖墳冒青煙了……
見蘇武果然是本朝之人,武帝很是高興,“平陵侯,你家孩子得天幕肯定,定是忠勇雙全之人,明日便來未央宮做個郎官吧。”
蘇建忙謝恩,随後又有些不确定道:“陛下,小兒今年剛滿十八歲,什麽都不懂,只怕會沖撞了陛下!”
武帝對自己看中的人容忍度是很高的,當即笑道,“無礙,冠軍侯也是幼年便在朕身邊受教,蘇武若能得冠軍侯幾分風采,也能為你蘇家再掙個侯爵!”
蘇建心中激動不已,忙謝恩領命。
群臣有些騷動,他們羨慕的看着蘇建,這人真是好運氣!原本只是一個沒有名氣的武夫,若不是跟着長平侯出擊匈奴,哪裏能封侯拜将。現在他的兒子也得了陛下青眼,眼看着三代富貴手到擒來!
不過,漢武帝也有些想當然了,蘇武與霍去病可不是同一賽道上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