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漢武大帝
第072章 漢武大帝
【年僅十六歲的劉徹成為了大漢的皇帝, 一個新的時代即将拉開帷幕。劉徹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統一思想——尊崇儒學,定“漢魂”!】
【建元元年,劉徹任命兩位外戚魏其侯窦嬰、武安侯田蚡為丞相和太尉,這兩個人雖然是兩位太後背後的勢力, 但他們卻都推崇儒家。又任命儒者趙绾和王臧為禦史大夫和郎中令, 他們是魯詩學和春秋谷梁學大儒申公的弟子,從這套新的執政班子就可以看出劉徹的崇儒意志。】
扶蘇神情專注, 不知這位與父皇齊名的漢武帝會如何啓用儒家, 儒家能作為國朝的統治思想嗎?
鹹陽宮中的儒家學子也興奮的看着天幕,他們恨不得投生在武帝朝, 一展抱負!淳于越撚着自己的胡須,忘記了動作;叔孫通也停下了記錄的筆記。
法家的李斯等人則有些不悅, 就憑儒家那些天真的,仿佛停留在五百年前的學說,能适應現在的朝廷嗎?
他們都在等着漢武帝的下一步動作……
【劉徹與他的父祖所面對的情況有所不同,經過七十多年,三代人的治理, 大漢擁有了豐富的物質財富。劉徹又是一個有信心, 有膽量, 有氣魄, 敢于征服一切的帝王。因此漢初“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無法得到新的統治者的青睐。】
劉邦是沒得選才定下了黃老之學, 後代有能力改變自己的決定, 他只會為自家子孫自豪,“也不知, 這孩子會怎麽做?”他要是能有這樣的物質條件, 也想跟匈奴幹一場,也想快刀斬亂麻, 廢了所有諸侯王!
呂雉道:“天幕不吝溢美之詞的誇贊不就說明了他的成功嗎!”
【可惜,年輕的劉徹還不能決定大漢的走向,因為在他的頭上還壓着兩座大山,太皇太後窦氏和皇太後王氏,劉徹處理任何朝政都必須向兩位太後彙報。太皇太後窦氏崇尚黃老之學,阻撓儒學改革。】
【禦史大夫趙绾提議:陛下已經加冠親政,不必将政務一一彙報給太後。被太皇太後知道後,利用她搜集到的證據,将二人打入大牢,趙绾與王臧死于獄中,窦嬰、田蚡也被罷免,劉徹的改革還沒有開始便被全盤否決。】
劉恒嘆了口氣,吩咐侍人宣皇後前來,一起看天幕。
真沒想到,一個活的長久的皇後對朝廷的影響遠比死去的皇帝重要,他要不要找機會開導皇後一番……
等到皇後窦氏來到前朝,劉恒沒有對她的所作所為提出批評,因為她也是站在穩定朝局的立場上做出的決定。就像劉恒自己,根本想不到自己的一項政策會帶來什麽樣的影響!
【劉徹的滿腔抱負無法施展,只能韬光養晦,沉湎于微服出巡和狩獵。但他也不是什麽準備都不做,劉徹發布了招賢令,召“賢良方正,直言敢谏之士。”組建自己的幕僚團隊。又派遣張骞出使西域,希望能找到幾十年前與匈奴征戰的月氏國,将來與大漢夾擊匈奴。】
Advertisement
【建元二年(前139年),張骞與堂邑父率領一百多人的使團出使西域,當時誰都沒有想到,張骞這一走就是十三年……】
武帝朝所在的時間是元朔六年,張骞已經回到了漢朝,正位列朝堂之上。
劉徹感慨道:“朕也沒想到,十三年啊,朕還以為你再也回不來了!”
張骞也想起了三年前,他歷經千辛萬苦回到長安的事,去時一百多人,回來時只剩下了他與堂邑父兩個人,在西域的那段經歷至今回想起來依舊後怕不已……
如今已經被封為“博望侯”的太中大夫張骞道:“天佑大漢,天佑陛下,臣得天之幸才能死裏逃生,回到大漢。可惜,臣若能早些回來,便能早些将西域的境況禀報陛下,我大漢勇士也能少幾個孤魂……”
武帝卻擺擺手,“你已經做的很好了,有你提供的西域地圖,與匈奴作戰便再也不是聾子瞎子了。等過些年,朕還要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卿可願再去一次!”
張骞俯身恭敬道:“臣敢不從命!”
鹹陽宮中,始皇吩咐蒙毅:“記下來,我大秦也要派出使者出使西域,将西域各國的情況都探查一番。”
蒙毅:“唯!”
始皇出使西域可不是為了打匈奴,而是想看看西域各國有沒有什麽價值,值不值得派出大秦勇士前去經略!
【直到建元六年(前135年),窦太皇太後去世,劉徹才能徹底掌握朝政,此時的他剛剛二十二歲!】
劉邦啧啧稱贊:“這小子才二十二,急什麽!乃公快到五十歲還無所事事呢……”
蕭何,呂雉等人:無力吐槽!
劉恒與劉啓若是聽到劉邦的話,也只能感慨自己的短命了,他們還沒有活到五十歲呢!
【劉徹罷免了窦太後任命的許昌、莊青翟,啓用自己的舅舅田蚡為相,韓安國為禦史大夫,将朝中重要官職都換成了自己的心腹。】
【經過秦始皇時期的“以吏為師,以法治國”的失敗,漢初“黃老之學”“無為而治”的弊端也逐漸顯現。大漢朝廷急需一種新的思想統一天下人心——以董仲舒為代表的儒家抓住了這個歷史機遇,推出了經過改造後的新儒學。】
鹹陽宮中引發了一陣騷亂:“來了來了……”
“新儒學是什麽?”
“難道我們現在都是舊儒學?”
不止是秦朝,漢武帝之前的所有時空都在等着天幕的解釋,就連孔子孟子都放下了手中的竹簡,專注的看着天幕。其餘諸子百家之人更是帶着批判的眼光看問題,就等着嘲諷儒家呢!
【新儒學不同于先秦的舊儒學,它趨向功利、皇權、等級、秩序。從“以禮理民”到“禮法并用”,從“民貴君輕”到“三綱五常”,從“不語怪力亂神”到“天人感應”。改造後的新儒學以《公羊春秋》為依據,将陰陽家、道家、法家與儒家的思想結合起來,迎合了統治者的口味,得到了漢武帝的青睐!】
孔子皺眉:“這還是老夫創建的儒學嗎?”
孟子哼了一聲:“統治者的權利來源于民意,統治者的合法性在于民心所向!什麽三綱五常,天人感應,這不是縱容統治者獨斷專行嗎!”
法家商鞅:“禮法并用,儒家把我法家的思想也包含了進去。”
顏回憤怒道:“我等與法家的刑名之學怎能混為一談!”
法家起源于周朝的“理官”,成熟于戰國時期,也叫“刑名之學”。管仲、子産、李悝、吳起、申不害、商鞅等改革家都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直到韓非将他們的思想總結歸納,編纂成為集法家之大成的《韓非子》!
法家都是實幹家,是積極參與社會改革的一個群體。所以,對推崇周禮,希望複古的儒家,自然極其看不順眼。
李斯直接當面開嘲諷:“原來這就是新儒學啊,淳于博士覺得怎麽樣。若是淳于博士改造儒家的過程中需要了解我法家學說,老夫定會不吝賜教!”
淳于越憤怒至極,一撮胡須被他拽了下來,他都沒有感覺到疼。
大概只有叔孫通是暗暗慶幸的,因為有比他更加叛逆的儒家學子出現了,想來其他人也不會再盯着他一個人欺負了吧。
可惜他想的太美了,董仲舒在另一個世界,淳于越等人打不到他,為了發洩他們的憤怒,叔孫通就成了最好的替罪羊。
先秦儒家很好的繼承了孔子的優良作風,一言不合就動手!
陰陽家委屈:“儒家憑什麽将我陰陽家的學說當成自己的!”我們不配擁有性命嗎!
道家則比較佛系,他們不主動找事,但若是有儒家學子來挑釁,這個新儒學便是最好的回擊!
【漢武帝立五經博士,罷黜百家,表彰六經,将儒家奉為大漢的統治思想。】
【儒學能夠力壓法家道家,成為勝利者,一方面是因為其全面繼承了周朝的詩書禮儀等文化。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儒家能夠給統治者提供合法性依據。】
【董仲舒提出“天人感應”的天命論,“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确立了皇帝統治的合法性,也強調了君王造福民衆的責任和義務。天降災禍是對統治者的懲罰,人君為政應“法天”行“德政”,否則,天就會降下種種災異以警告人君。如果這時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會使人君失去天下。比如,秦末的農民起義就是上天的意志的體現。】
評論區
“董仲舒還是想限制統治者的權利的,只是後來的儒家變成了統治者利用的工具。”
“還是因為科學技術不發達,無法了解天災的真正成因。”
董仲舒暗暗點頭,君王的權利若是不受限制,就會變成秦二世那樣的暴君昏君。只是,後世的儒家子弟能不能争點氣,怎麽能被統治者利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