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漢初人傑
第067章 漢初人傑
天幕下的平行時空也有很多人在為文帝站臺。
劉淵:“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 升平漢道。”
司馬遷:漢既初興,繼嗣不明,迎王踐祚,天下歸心;蠲除肉刑, 開通關梁, 廣恩博施,厥稱太宗。
李世民:“文帝是朕的榜樣, 若将來能得個‘文’的谥號, 朕便知足了!”
劉邦也喃喃道,“天幕的标準也太高了吧, 朕雖然沒見過幾個皇帝,但劉恒做的已經夠好了, 遠遠超出了朕的預料。”
呂雉冷靜的分析道:“陛下,天幕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評價帝王的,與我等看待問題的方向完全不同。”
定是這些政策沒有真正惠及百姓,無法得到後世的認可……
【漢初,劉邦采取的黃老無為之道作為治國理念, 只是不得已的權宜之計。劉邦建國後大肆分封諸侯, 實行郡國并行制。實際上, 大漢朝廷的政策只能覆蓋郡縣制所轄之地, 無法通行全國。】
【既然管不了, 那就不管了, 朝廷無為而治,諸侯國卻自行其是。朝廷規定三十稅一, 到了諸侯國便會加碼到十五稅一, 地方豪強再次加碼,直接十稅一, 農民一半的收入都要上交。這樣的層層加碼,底層百姓怎麽可能過上好日子。】
評論區
“後世統治階級為何稱贊文帝,因為他會放權給地方……”
始皇眉頭微皺,雖然漢文帝的執政風格與他大相徑庭,不過他也承認,漢文帝是個不錯的君王,沒有辱沒皇帝這個名號。
可是,一個無法掌控天下的君王,不就是另一個周天子嗎!
扶蘇也在思索,這樣的欺上瞞下,損公肥私,漢文帝真的知道嗎?他可曾有過解決之法?
劉恒自言自語道:“朕的放任居然會帶來這麽嚴重的後果!為何滿朝文武無人上谏?”
Advertisement
是啊,朝中大臣都是爵封列侯,稱霸地方之人,如何會自揭其短,将這種事捅出來。不僅損害自家的利益,還會得罪一群同僚!
不過也有頭鐵之人,不畏權勢,能超脫出自己的階級,看到社會的弊端。只有這樣的人才是真正憂國憂民,為國盡忠之人!
【賈誼曾上書:“漢之為漢,幾四十年,公私之積,尤可哀痛,失時不雨,民且狼顧,歲惡不入,請賣爵子。”】
【漢朝建立快四十年了,國庫和個人的積蓄還少的讓人痛心。一旦錯過季節沒有下雨,百姓就憂會慮,年景不好的時候,百姓就沒錢納稅。朝廷要買賣爵位才能維持國庫收入,百姓要出賣兒女才能活下去。】
【百姓生活困苦,國庫沒有積蓄,所有的好處都被地方豪強和諸侯國攫取,因此在文帝時,便有農民生活不下去,奮而起義!】
李世民微微汗顏:“這……”
李承乾好奇的問道:“阿耶,這是真的嗎?”
李世民支支吾吾,有些答不上來:“高明啊,天幕有一點說的很對,任何人任何政策都不能只看一面。世間萬物有利就會有弊,只看其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你要有自己的判斷!”
李承乾若有所思,他年紀尚幼,還不太明白父皇話裏的意思。
但已經成年的長公子扶蘇卻明白:“文帝的政策是一種妥協,他在努力尋找一種微妙的平衡,諸侯與諸侯,諸侯與功臣,功臣宗親與皇帝之間的平衡,并且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将其掌握在自己手裏。”
始皇欣慰的點點頭,“不錯,一旦後繼之君沒有他的手段,漢朝的形式就會崩盤!”
劉啓悄悄的看向渾身散發冷氣的父皇,他還從沒有看到父皇如此生氣過呢?
劉恒在憤怒,一方面憤怒于天幕的毫不留情,更多的憤怒是對着諸侯王——他給了諸侯王足夠的體面和優容,他們卻不思報效,橫征暴斂,引發農民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才過去多久,中原的硝煙味尚未散去,他們便都忘記了嗎!
陰謀論一些,說不定那些農民起義就是他們暗中促成的……
【到了景帝之時情況更加嚴重,晁錯上書“今農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能耕者不過百畝,百畝之收不過百石……有者半賈而賣,亡者取倍稱之息,于是有賣田地鬻子孫而償其責。”】
景帝劉啓的脾氣可沒有他的父皇那麽好,畢竟是有名的“大漢棋聖”,手持棋盤,無人敢擋!
他不痛快了,就要讓其他人和他一起不痛快。
正好,七國之亂早已平息,諸侯王又有些不安分了,他已經磨刀霍霍,誰敢冒頭就削了誰!
【而文景時期的輕刑也不過是改名換姓罷了,比如将宮刑改為死刑,還有株連滅族的刑罰,在呂後時已經廢除,在文帝時卻死灰複燃……班固在《漢書》中說:“外有輕刑之名,實則殺人。”】
評論區
“我支持廢除所有肉刑和不人道的刑罰,不過真的有人寧願選擇死也不選宮刑嗎?”
“意思就是,本來該割掉你的鼻子,但肉刑太不人道,還是把你的腦袋砍了吧……”
始皇早已發現天幕對“苛法”的批判,這些評論裏的諷刺之意更是溢于言表。
他決定做出一些改變:“李斯,秦律也要有所修改了!”
李斯忙躬身行禮,想勸陛下收回成命,律法乃國之根本,如何能擅自修改!但他不能睜眼說瞎話,天幕多次提及秦律的弊端,百姓苦秦律已久,便是為了安撫百姓,也要有所改變了。
【至于前文提到銅錢堆積如山,則是因為漢朝初年開放鑄幣權,諸侯豪強都有權利鑄幣,為了擴大利益,總會有人缺斤短兩,發行不合規的錢幣,不可避免的發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呂後時對貨幣進行了管控,文帝時再次開放鑄幣權,允許民間私鑄,他的男寵鄧通便獲得了鑄幣權,富可敵國……再者,雖然有滿滿幾庫房的銅錢,但漢文帝卻還要靠賣爵位換取黃金,那些銅錢的價值可見一斑……】
評論區
“所謂藏富于民,富得流油,是特指諸侯王和地方豪強吧。”
“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貨幣是朝廷的信用,鑄幣權是國家的權力,文帝将鑄幣權下方到地方,就是将自己的權利下放,朝廷便得不到貨幣帶來的利潤。但這份福利也不可能真正惠及基層百姓,還是被諸侯王和豪強攫取了。”
……
劉恒也在思考這個問題,它開放鑄幣權,自然也會有制衡之策,朝廷鑄造的四株錢就是範本,凡是不達标的都不能流通,但在缺乏監督手段的漢初,這樣的政策真的能有實際效果嗎?
若是用朝廷的錢養大了諸侯王的野心,喂飽了地方豪強,會不會引起更可怕的後果呢?
若是某個諸侯王的錢幣比大漢朝廷的錢幣更受百姓歡迎,會不會取代朝廷的權威,成為新的隐患呢?
也不知後世的朝代是怎麽做的,劉恒開始對天幕接下來的講解産生興趣了……
鄧通則被吓得不輕,他一向是個謹慎的人,雖受漢文帝寵愛,但他一慣安分守己,不敢也沒有能力作妖。因此,聽明白天幕的意思後,他第一反應便是請求陛下收回鑄幣權,他寧願過清貧的日子,也不想為日後埋下隐患。
【我們縱觀整個封建歷史,就會發現,文帝劉恒乃是恰逢其時,正好遇到了人心思定的時代,還有呂後早已為大漢打下的政策基礎,他只是一個“守舊之君,無能之輩。(□□)”。所有政策都是“蕭規曹随”,繼承祖宗之法,對于內憂外患一味忍讓,并沒有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天幕一條條解釋下來,漢文帝的功績與過失皆歷歷在目,平行時空的古人也不知該如何反駁了,畢竟天幕列舉的都是當朝賢臣的谏言,難道一個百年後的人還能比當時的人更清楚朝政的利弊嗎?
只有那些嘴硬之人還在争辯,不為漢文帝,而是為了自己。他們自認都是有頭有臉的人,說出口的話就是“真理”,不容他人反駁!
【那麽整個漢朝最有作為的皇帝是誰呢,當然是漢武帝劉徹!】
【他的雄才大略,他的遠見卓識,他的銳意進取,為華夏賦予了開拓進取的靈魂底色,成為一個偉大民族不朽的風骨!其晚年頒布的《罪己诏》敢于承認自己的錯誤,否定自己的國策,将走上歧路的大漢朝廷重新拉回正軌,“有亡秦之過,而無亡秦之失!”漢武帝是能與始皇帝比肩的帝王!】
如果說漢文帝得到歷朝歷代一致好評,漢武帝則毀譽參半,他的功績和過失都很典型,他的強勢統治讓以中庸文化為核心的儒家學子非常不适。
無數文人抱着“以德服人”的理念,将武力征伐當做窮兵黩武,立志用自己的愛感化異族,讓他們學習中原文化,自願成為漢人。
所以,對于天幕的稱贊,不少人将不服之色表露于面。他們的意見沒有天幕傳播的速度快,那便多得幾個評論機會,在天幕上與人對線!
漢武帝的表情很是奇異,得到天幕的認可讓他內心激動,但這份認卻是踩着父祖的名聲建立起來的,這又讓他無法做出高興的神色。出于孝道,他必須譴責天幕,為父祖彰名!
聽到後面的《罪己诏》,他所有激動的情緒一掃而空,像是突然被潑了一盆冷水,整個人都涼涼了。
他還記得天幕之前提過的“巫蠱之禍”,再加上“亡秦之失”,所以他晚年到底做了什麽可怕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