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第二部分(30)
《遙遠的救世主》第二部分(30)
韓楚風開着車說:“這盤菜不是人人都能吃的,如果扒着井沿兒看一眼再掉下去,那就真是飽了眼福,苦了貪心,又往地獄裏陷了一截子。”
丁元英說:“所以,這事得拆分成發燒友的公司和農民的生産兩個部分,允許幾個股東去扒井沿兒,能不能爬上來取決于他們自己。對農戶,從基礎設置就不給他們期望天上掉餡餅的機會,我救不了他們,我能做的,就是通過一種方式讓他們接受市場經濟的生存觀念,能救他們的只有他們自己。”
韓楚風沉思了一會兒,說:“你是在農民的地盤上跟農民打交道,如果不把農戶納入公司統一管理,産品質量和成本怎麽控制?各方面的利益矛盾怎麽解決?”
丁元英說:“不能管,一管就死了,連解決問題的機會都沒有。”
韓楚風不解,問道:“怎麽講?”
丁元英說:“農戶生産,農民得從吃飯睡覺的房子裏擠地方,得呼吸油漆的有毒氣體和立銑、打磨的有害粉塵,得聽各種生産噪音。這裏有勞動時間問題,有使用童工和老年工的問題,有社會保險、勞動保護和環境污染的問題……農戶能拼什麽?拼的就是在不是人呆的地方幹不是人幹的活兒,拼的就是不是人。如果納入公司,公司在法律條款面前一天都活不下去,農民馬上就會跑來跟我說這兒睡着太擠了,那兒幹活不舒服,所有的矛盾都會轉嫁為農戶跟公司的矛盾,那時候就不是産品質量和成本問題了,是怎麽伺候好爺的問題。”
韓楚風說:“一管就掉進坑裏,有道理。可是不管,那就得亂成一鍋粥了。”
丁元英往車窗外彈了彈煙灰說:“農戶不是鐵板一塊,沒了這個矛盾有那個矛盾,有利益驅動着,讓他們自己鬥去,用小農意識治小農意識。”
韓楚風問:“怎麽個治法?”
丁元英說:“在各道工序的農戶之間實行小農經濟的買賣關系,打磨板子專業戶向下料專業戶買毛坯板,噴漆戶向磨板子戶買膩子板,包裝戶向噴漆戶買成品板,現金交易,一環制約一環,誰出問題誰承擔損失,不影響別人的利潤。允許他們有一個出次品、報高價的過程,讓市場去糾正他們,用經濟杠杆解決質量、成本問題。這事不适合學院派的打法,我這是不入流的野套路。”
韓楚風輕輕點點頭,說:“法無定法,存在決定意識。有道道。”
…………
他們一路閑聊着駛向五臺山,到了五臺山的入山口付了每人80元的進山門票,繼續沿着山路往山上行進。這個季節來五臺山的游客已經不多了,越往山上走氣溫越低,連綿峰巒之中舉目可見若隐若現的寺廟,讓人不禁感到這座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莊嚴與神秘,仿佛落進了一只在冥冥之中操縱一切悲歡離合的如來之手。
3
汽車沿着山路前行,沿途遇到過幾座寺廟,都因為車輛不便通行而繞過了,直到接近頂峰的時候終于遇到了一座道路平坦而又便于停車的寺廟,走到近前才看清楚這座寺廟的名字叫“一禪寺”,寺院門口的停車場停着一輛旅游中巴車,有幾個閑散的游客。
Advertisement
一禪寺依山而建,是一座小有規模的寺院,門前鐘樓雄偉壯觀,具有中唐時期的建築風格。兩扇厚重的木門上布滿了銅釘,院子裏正對大門的是一棵巨大的古槐,此時已是葉落枝禿,只有蒼勁的樹身向人們訴說着歲月的滄桑。寺院的後面依山而上是一條陡峭的石梯路,長長的石階好像一條蜿蜒的綢帶一直向上延伸,漸隐于缭繞的雲霧中。
丁元英和韓楚風下了車來到守門的僧人跟前,丁元英禮貌地說:“打擾師父,我們來五臺山是希望有機會拜訪一位佛法造詣精深的大師,煩請師父能指點一下。”
守門僧人答道:“阿彌陀佛!本寺的智玄主持就是施主所言佛法造詣精深的大師,法師深居簡出精研佛法,不輕易會客。施主若是入寺參觀請購買門票入內,若是拜見高僧請到其它寺廟造訪,各寺廟都有高僧主持。阿彌陀佛!”
丁元英把裝有5萬元現金的文件袋遞給守門僧人,說:“麻煩師父,請你把這個交給智玄大師,就說有兩位客人誠心求見。”
守門僧人接過文件袋單手作揖,說了聲“請施主稍候”就進去禀報了,過了一會兒拿着文件袋回來交還給丁元英,說:“師父回話,非也。”
韓楚風當着守門僧人的面從自己手裏的黑色皮包裏又取出5萬元現金,從丁元英手裏拿過文件袋把錢裝進去,重新遞給守門僧人,說:“請師父再給通報一次。”
守門僧人接過文件袋又單手作揖,說了聲“請施主稍候”就再次進去禀報了,過了一會兒又拿着文件袋回來交還給韓楚風,說:“師父回話,非也,非也。”
多了5萬元,換回來的只是多了一個:非也。
10萬元的進香都不能與大師見上一面,韓楚風一時沒了主意。這時丁元英從懷裏取出一個普通信封再次遞給守門僧人,說:“請師父再辛苦一趟把這個交給大師,如果大師還是不肯接見,我們就不打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