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二十章
伊芙琳的心中滿是對人類的厭惡。她看着人類在有限短暫的生命裏忙碌奔波,卻往往被最原始的欲望所驅使。他們追逐着權力,在那狹小的名利場上争得頭破血流。政客們為了選票和地位,互相傾軋,編織謊言,煽動民衆的情緒。他們将自己的利益置于民衆的福祉之上,在權力的漩渦中逐漸迷失了人性的本真。伊芙琳看到這些權力的角逐者,就像看到一群在腐肉上争食的禿鹫,貪婪又醜惡。
人類的自私也令伊芙琳惡心。在資源分配的問題上,人類很少能做到真正的公平。富人們坐擁着大量的財富,享受着奢華的生活,卻對貧困者的疾苦視而不見。那些在貧民窟裏掙紮求生的人們,每天都在為了一口食物、一片遮風擋雨的地方而發愁,而富人們卻在浪費着大量的資源。他們寧願把食物倒掉,也不願意分給那些挨餓的人;寧願讓房屋空置,也不願為無家可歸者提供住所。這種自私自利的行為在伊芙琳看來,是人類低等的證明。
再者,人類的殘忍也讓伊芙琳難以忍受。戰争是人類最殘忍的游戲,他們為了土地、信仰或者資源,發動大規模的殺戮。戰場上,無數的生命消逝,無數的家庭破碎。士兵們被當作棋子,被驅趕到戰場上互相殘殺,鮮血染紅了大地,慘叫回蕩在天空。而且,人類對待動物的方式也極為殘忍,為了獲取皮毛、象牙或者僅僅是為了娛樂,他們捕殺野生動物,将它們從自己的栖息地趕走,破壞整個生态的平衡。
伊芙琳覺得人類的壽命有限,卻在這有限的時間裏制造了如此多的罪惡和醜陋。她認為人類的靈魂仿佛被黑暗籠罩,無法自拔。在她眼中,人類就像一群被本能驅使的蝼蟻,在短暫的生命裏不斷地制造混亂和破壞,沒有一點高尚之處值得她去欣賞或者尊敬。她厭惡人類這種生物,這種充滿缺陷和罪惡的生命形式,她覺得自己與人類有着天壤之別,她以自己的再生能力為傲,同時也更加鄙夷人類那脆弱又不堪的本質。
從她那深邃的目光裏,流露出對人類一種複雜的情感。她從心底覺得人類的本質是陰暗的。在她漫長的觀察中,她看到了人類的貪婪。那些為了財富可以不擇手段的人,他們的雙手沾滿了罪惡,在利益的驅使下,不顧他人的死活,将良知抛諸腦後。就像那些為了開采珍貴資源而破壞自然的人,他們眼中只有那閃閃發光的金錢,卻看不到大地的傷痛,森林的悲泣,河流的幹涸。他們如同蝗蟲過境,所到之處一片荒蕪,這種貪婪就像是人性中的一抹濃重的陰影,揮之不去。
伊芙琳也目睹了人類的嫉妒。在人群中,嫉妒就像一顆毒瘤,肆意生長。那些嫉妒他人成就的人,不會去努力追趕,而是選擇用诋毀、污蔑的方式去試圖拉低別人。她看到過才華橫溢的藝術家被同行的嫉妒所打壓,他們的作品被惡意抹黑,他們的聲譽被無端損害。這種嫉妒之心讓人與人之間充滿了隔閡與惡意,讓原本美好的人際關系變得扭曲不堪。
還有人類的虛僞,這也是伊芙琳所深深厭惡的。人們在表面上總是戴着一副和善的面具,說着甜言蜜語,可是背後卻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在社交場合中,那些虛僞的笑容背後,可能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有些人在面對權勢時,會極盡谄媚之态,而一旦權勢消失,他們就會立刻換一副嘴臉。這種表裏不一的行為,在伊芙琳看來,是人類陰暗本質的又一體現。
然而,瑪格麗特覺得伊芙琳或許也未曾真正全面地理解人類。她忽略了人類在困境中展現出的勇氣,那些在災難面前挺身而出的人,他們不顧自身安危,去拯救他人。她沒有看到人類的善良與同情心,那些無數次對弱者伸出援手的舉動,那些對流浪動物的關愛,對孤寡老人的照顧。她也沒有看到人類的希望與夢想,那些為了探索未知而勇敢前行的科學家,那些為了和平而不懈努力的和平使者。
人類固然有陰暗的一面,但也有着足以與黑暗抗衡的光明之處。而伊芙琳,站在她那再生的優勢角度,僅僅聚焦于人類的陰暗,這或許也是一種片面的認知。如果她能更深入地走進人類的生活,感受那些溫暖的瞬間,她或許會對人類有一個全新的、更為全面的認識。但在她目前的認知裏,人類的陰暗面就像一團烏雲,遮蓋了她對人類可能存在的美好一面的發現。
可是随着人類的發展,陰暗面漸漸蓋過了光明的一面,瑪格麗特也漸漸對人類失去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