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章
第 16 章
果然接下來就是沈海問沈荷她們今天的收獲了,沈荷直接将炮制好的槐花數量一說,沈海的眼睛都亮了,“五斤啊,單論炒槐花那價兒來賣都有不老少錢了吧。”
秦黍也興奮,“外祖,今兒我一算可比上次掙得多了。這次不僅是數量上要比上次的多上一些,連帶着槐花炭也比上次的多。這次槐花炭足有三斤多呢,再加上兩斤多的炒槐花,那都有一百三十文呢。哪怕其中有一些質量稍差上一些的,藥鋪老板價兒算低一點兒,那咱們最少也能掙一百一十文左右呢。”
秦黍小賬算得啪啪響,那些數字都是脫口而出,秦家幾個大人都有些恍惚,心內不由同時道,這麽一想,那一場水還是落得好啊,不然也不能得了這參天的造化!
在秦家都是文盲的的情況下,算一下幾文錢的小賬還行,一旦扯上幾十文的大錢,家裏的人不說都迷糊了也差不多遠了。
這個時候也就經常在大集上販魚的沈海因為過手的錢數有一些,掰着手指花上一些時間勉勉強強能算上個大概數字出來,秦家其他人卻是都不行的。畢竟古代的算術也是一門重要學科,沒有在書塾受過正規教導的,這些稀松平常的小賬普通農戶是算不明白的。這樣一對比下,可不就顯出了秦黍的那場造化的可貴了嘛!
秦黍不是這幾個人肚裏的蛔蟲,自然是不知道他們心裏的想法的,所以她還在自顧自地說着她的想法,“外祖,鎮上離我們這裏太遠了,我們要是只為去賣槐花跑上這許多路程尤其還是在這兒農忙時節還是有些不值當的。您不是會捕魚嘛,要不咱再捕些魚一起帶過去。這樣不僅能多換一些錢回來,還能順便打個掩護,不然時間長了,村裏的人瞧見了我們老是去鎮上總會要問上一句的,到時候……”
沈海沉吟幾秒,他不得不承認秦黍考慮得比他們周全甚至他們這些大人都還沒想得到的事情她居然先一步已經先想出來了。
他目光掠過一抹深思,看來他回頭還是要再關照一下秦關夫妻倆,可千萬不能因為秦黍的年齡和個頭就還把她當普通孩子一樣對待。
沈海的顧慮是有必要的,畢竟就連他有時候都還是囿于秦黍的外表,還是将她當一個孩子對待。可是在樹下得過造化的秦黍卻是經歷過生死輪回的,要真是按每一世的年齡來算,她的年齡都要趕上他們幾個加在一塊兒都不止了。
沈海心裏警醒一番後,也贊同秦黍的意見,“那我稍晚一點便和你爹一起去将漁網放下去。”說到這裏他想起老李頭的話,“老李頭說他前些時候也捕了一些魚蝦,魚倒是在家裏養了幾天等着大集開了在大集上賣了出去了,只是那些蝦太小了,身上沒什麽肉都沒賣出去,最後只得喂了家裏的雞。”
他們家隔壁地頭的那一塊田地就是老李頭家的。老李頭因着自家地和秦家的田地挨着,又因着他和沈海都會捕魚所以和沈海一向交情好。
秦黍有些可惜,“咦,蝦子太小是沒什麽肉,但大集上沒有人換回家去做醬嗎?”秦黍現在滿腦子都是生意經,依她看小蝦子也是能變出錢來的。
當然秦黍這想法是沒錯的,但她忘記了一點,這裏是各種資源都缺乏的古代,蝦子變成蝦醬,多了一道工序價格自然上漲,但與此同時也意味着成本也上漲了,畢竟蝦子不能平白無故地變成蝦醬不是。
“蝦子制醬得添糁還得加鹽,這兩樣都不便宜。能用得起蝦醬的人家是不會到大集上來的。”沈荷也是會做各種魚鲊的人,對于這些醬制品腌制品的成本心裏是門兒清。
雖然沈荷這樣說,但秦黍還是沒打消自個兒的念頭,秦關一看她面上的表情,便道:“你是想做蝦醬這門生意?”
“不止是蝦醬這門生意,我們還可以将河鮮的生意都做起來。”秦黍考慮問題是系統性的,既然秀水河這條大河擺在這裏,秦關會捕魚,而沈荷會魚鲊,這已然形成了一條自産自銷的産業鏈了,所以不防将原有的産業鏈再拓展一條出來——他們還可以再發展一下河鮮燒烤業。
秦黍将自己的想法一說,秦家人都開始思考起來,沈海第一個提出問題,“咱們手上沒錢也沒人力。”
沈海會捕魚這門手藝不是一天兩天了,沈荷會魚鲊這門手藝也不是一天兩天,但為什麽迄今為止他們從來沒動過去鎮上做生意的念頭?
一來是因為秦關這一支勞動力不夠,就分下來的田地就夠家裏人忙活了,沒有餘力再去想別的事了。這是人力不夠的問題。
二是手上沒有餘錢。田地的收成得看天氣還得看各種災害,這裏的災害不僅限于旱災水澇等,還有一些蟲災和稻災。再加上現有的畝産量不高的原因,就秦關家三口人一年的忙活,交完兩次稅收後家裏也不剩下什麽了。這也就是為什麽沈海沈荷秦關都算是勤勉之人,手上還會一些手藝但家裏就是沒餘糧的原因了。手上沒有餘錢就沒有本錢去做生意,現如今鹽鐵都是官營,那些腌制品單是鹽一項就要不少錢了。
但這些在秦黍這裏卻都不是問題,她覺得本錢可以從槐花這裏、還有掌櫃說的那些止血的藥草那裏開始慢慢攢。這些東西只需要些花些人力和時間,算是成本最低的買賣了。
秦黍将這個一說,秦關和沈荷都有些猶豫。他們并不舍得将到手的錢去當作成本去夠那些還不知道能不能成功的生意。畢竟秦黍設想再好,那只是一種理想狀态,任何的生意都是有風險的,他們也不能肯定他們就能從這上面掙到錢。長久的種地的生活讓他們思想趨于保守,更喜歡一些低風險最好是無風險的賺錢方式。
秦黍在秦關沈荷這裏得不到支持便将目光看向了沈海,老實說,沈海也是猶豫的,但他因為販魚的經歷在大集上算是見得多,多了一些見識,因此比秦關夫妻倆要多一些魄力。
他可能沒有秦黍那一套現代人最前衛的豐富知識做依傍,但他卻有更腳踏實地的生活經驗。就他販魚的經歷來說,販魚也是要承擔風險的,畢竟魚死了也就賣不出去了,換不到稻谷、菜蔬、布匹這些物什了。當然如果只靠這一點他還是很猶豫的,但上一次和秦黍一起去鎮上藥鋪成功賣槐花的經歷又給了他一些信心,再加上秦黍得造化這事兒,沈海不免信心就更足了一些,于是他便咬着牙點了點頭。
沈海算是秦家的鎮海神針,秦家的一些大事上的主兒都是他做的,而秦關夫婦倆也信服他。
這下見他也點了頭,秦關夫婦也不好再說什麽反駁的話,便也點了頭。
于是秦家第二條的生財之道就麽定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