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秋收冬耕
第20章 秋收冬耕
這炖雞雍月吃的是滿嘴流油,滿嘴留香。
小嫩雞被炖的骨頭軟爛,雞肉也是入口即化,就連蘑菇也吸足了湯汁鮮美無比。再加上蒸好的稻谷飯,雍月覺得此刻的自己圓滿了。
“晚膳在做一頓送給阿母,剩下的這些你們分了吧!”吃完的雍月抹了一把嘴上油,對着屋內一直吞口水的衆人說道,其中便包括了春雁和蒙直,“你們倆也留下嘗嘗吧,如此炖雞不來一口,枉來一生!”
“可是小公主……”
見春雁和蒙直兩人明明都饞的不像樣子,還要堅守崗位,雍月也不是那種鐵石心腸的人,當即表示,“沒事,我就站門口坐會兒,你們在屋裏吃也能看見我。”
将雍月如此勸道,兩個人也不好再說什麽,加上炖雞的誘惑便同意了雍月的提議,并紛紛表示,小公主你可千萬不要亂走,走之前一定要叫奴婢/小人。
“好了好了,我知道了!”
将兩個人好不容易勸走,雍月這才得空到院子內消食。瞧春雁和蒙直那樣,真趕上兩個老媽子了,連趙姬都沒有他們啰嗦。
在樹蔭下随便找個石墩坐下,雍月擡頭望向天上的日頭,心中不禁感嘆,就是不知道這樣的日子還能持續多久,自己到底能不能活過秦王9年。
*
時間如流水般過去,雍城又過了幾個月,到了收獲的季節。
秦朝使用颛顼歷,該歷采用十九年七閏法,以冬十月為歲首(一年之始),輪至九月為年末。該歷法以十月一日為元朔,即一年的開始,而不是現代人通常的正月。而且秦朝的一年是390天,平常為一年十二個月,閏年的閏月置于年末九月之後為後九月,即歲末置閏法,有十三個月。
雍月之所以現在提有關歷法的事,就是因為收獲祭祀和豐年宴會的日子正是十月一日這天。也就是說,大秦快要過年了。
因為雍城不少黔首使用了雍月推廣的肥料,今年雍城的收成比往年整整高了近三成,有的照顧的比較好的農田甚至到了四層。不過由于雍月的試驗田是新田,沒有往年對比,但是從試驗田的收成比其他農田都高的情況來看,雍月才是這次豐收季節的魁首。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啊!”
Advertisement
看着被塞滿倉庫的糧食,雍城的官員們簡直樂的合不攏嘴,這都是他們今年的政績啊!就沖這一袋袋的糧食,哪怕到鹹陽述職,他們的腰板子也硬氣。
“這可多虧了小公主啊!”
“是啊是啊!”
“确實如此!”
某位農事官高興之餘不由感慨,其他人想到堆肥法和曲轅犁的功勞也跟着點頭。
“要不我們把這事也寫在奏折裏,給小公主記一功,畢竟……”
“別亂來!”
“不能寫!”
“快住手!”
提出記功的某官員話還沒說完,便被其他同僚按住。不是他們怕功勞被搶,而是小公主身份特殊,哪怕他們知道小公主身份神異,但世上總是不缺那種蠢人,萬一給小公主招禍可怎麽辦,他們可不能恩将仇報!
鹹陽朝中什麽情況他們又不是不知道,說不定就招來鬼了呢!別跟他們講有呂相在如何如何,人家田農事官在私下裏可跟大家說過,呂相因為‘某個閹人’遷怒過小公主,誰知道到時候他會不會落井下石。大家可都知道青瓷的生意小公主有一半的錢拿,那可不是筆小數目,一旦呂相心有歹意……
想到這所有人都沉默了,關于小公主的功績上報是不能上報了。不過考慮到小公主年齡還小,他們倒是可以在其他方面給予補償,雖然可能比不上真正的賞賜,但也聊勝于無。所以在秋收的時候,官員們講小公主請到試驗田這邊來——玩。
雍月:“……”
你們是不是忘了這片地其實是我的,我到這邊來還需要用你們請!不過看他們也是出于好意,雍月也不打算跟他們計較什麽,便欣然前往自家(重音)的試驗田了。
直到到了目的地後,雍月才知道他們所謂的補償其實就是幫雍月重翻農田。
在秦朝有在收獲之後重新翻耕農田的習慣,主要就是為了農業生産的連續性。農田中的作物殘渣和根系留在土壤中,翻耕可以将這些有機物質混入土壤深層,促進土壤吸收增加肥力。同時翻耕還有助于打破土壤板結,改善土壤結構,增強土壤的透氣性和保水性,為下一次耕種提高良好的土壤環境。
不過說到為下一次耕種提高良好土壤環境這事,雍月就有些糾結,她這塊試驗田可算不上什麽好田,就算這群官員們幫她翻耕了,可是基礎在那裏再拔高也沒啥大用。但是這群人的想要幫忙的心,雍月倒是很受用。
正好他們将試驗田的地都翻新了,她可以試試冬小麥的種植。
雍月如此想,她也如此做,拉上早讓蒙直帶來的小麥種子,當即便要播種下去。吓得一衆官員差點跪地哭嚎,勸說雍月收回成命。
他們哪見過有人會在冬季種植糧食的啊,簡直就是浪費行為!這要是自己家的娃娃敢這麽幹,他們一個大耳刮子就會扇過去。可是這是小公主啊,他們哪裏有這個膽量,但見過浪費糧食的,還沒見過這麽浪費糧食的,哪怕你喂雞喂鴨他們也認了,可是這在冬天種在地裏,這根打水漂有什麽區別!
而且浪費耕田可是觸犯秦律的啊!
官員們哭嚎的慘烈,雍月聽得也頭疼無比,重點是種植冬小麥還真沒有什麽前車之鑒和案例分析,她連解釋小麥并不會凍死這件事都沒辦法。
只有蒙直還算冷靜,經過雍月接連好幾次搞事的洗禮,他對小公主會做出什麽匪夷所思的事都不會奇怪了。剛聽到雍月說要種冬麥的時候,他也是震驚了一下,但是在瞄到雍月那泛金的雙眸後,便下定決心幫忙。
畢竟冬麥之事一旦成功,大秦的糧食那可是會翻一倍啊,比堆肥的效率可高多了!
因此,見這些本來是過來幫忙,現在卻搗亂的雍城官員們,蒙直也不客氣,直接拿大秦律說事。
“此試驗田乃今年所耕,直到來年春耕前都不算在稅收中,小公主種什麽都不算觸犯秦律,”蒙直喊的是大義凜然,‘溺愛’之心日月可鑒,“而且這是小公主自己的田,各位只是來幫忙的大人們,你們是不是管的有點寬啊!”
“蒙先生怎能如此說,明知此事不可為而為之,難道這就是蒙先生的道理嗎?”某位官員氣得直吹胡子,恨不得張嘴就罵。
蒙直的話确實有點不中聽,但也不是沒有道理,畢竟是別人家的田。可是就事論事,哪怕蒙直先生只是出于愛護小公主,奈何冬麥種植真的實在是太過天方夜譚,他們這群人真的不想尚且年幼的小公主知錯犯錯啊,在大秦浪費糧食就是錯!
争吵的雙方各有各的道理,直到蒙直的好友田農事官站出來說了句公道話。
“大家不要争吵,小公主神異之處大家都有所耳聞,有水車、曲轅犁、蝗蟲之法在前,不如聽聽小公主的真實想法,”見兩人眼看就要動手,田農事官連忙擋在兩人中間,然後對着雍月高聲喊道,“小公主可否!”
“可!”
雍月其實也不想蒙直跟這群老頑固起沖突,先不說敬不敬老的問題,單就說秦律有規定,當街鬥毆,貲二甲或黥為城旦。當街互相打鬥,要麽就被罰兩件鎖甲,要麽就去幹苦力。就為了冬麥種植的事,兩人被罰,不至于真的不至于!
然後就是,雍月小課堂開課的時間了。
講什麽呢?冬麥的種植原理。
說一千道一萬,這群人之所以這麽不松口,不就是怕麥被凍死嗎!其實雍月考慮過了,她只要跟大家講明白,種下的麥在冬天不會凍死的原理後,估計就不會有人再反對了。
“麥,是一種可以通過春化階段積累足夠的營養應對寒冬的植物。再入冬後,它們表面不在生長,但是根系卻在低溫下保持活性,為麥提供必要的水分和養分,讓它們不會再冬季‘餓死凍死’。”
見衆官員的表情松動,雍月趁熱打鐵,“關于熊會冬眠的事大家都知道吧!”
衆人點頭。
“就跟熊冬眠是一個道理,麥也會冬眠,而且跟熊不一樣,熊是一整個冬天不吃不喝僅靠睡覺維持生機,但麥卻有根系運作吸收土裏的營養來維持生機。再加上冬天下雪會在麥上蓋一層‘被子’保溫,所以麥在冬季的成活率并不算低……”
雍月恨不得将這些知識點碾碎揉給他們看,講解的也發仔細。而聽完雍月細致解說的衆官員們的臉色也平緩下來,沒有之前的急躁,皆暗暗考慮冬麥的可執行性。
“下官覺得小公主說的确有幾分道理。”某個跟田農事官交好的官員小聲道。
不少人聽後,也跟着點頭,一開始據理力争的某些官員也不再說什麽,而是靜靜地退後後方,無聲的表達自己不再反對的意思。
至此,雍月終于松了口氣,冬小麥種植開始執行!
*
關于種植冬麥之事大家都是新手,所以衆人皆只能按照雍月之前教授的知識慢慢探索運用,努力不讓此事失敗。
由于試驗田這邊幹得熱火朝天,連附近無農事的黔首也過來湊熱鬧。因為跟雍月的試驗田相近的緣故,水力灌溉他們這群人也跟着吃了不少‘紅利’,因此見這邊有活,便紛紛跑過來主動幫忙。
“咱老秦人還是很淳樸的呢!”小團子雍月在視察冬麥種植的時候心下感動,對着身邊的蒙直如是道,“一會兒幹完活這群人回去前,你給他們拿點磨好的面粉,不用多每人半斤麥,就當我們雇他們幹活。”
“諾。”
蒙直應下後便轉身去準備了。
見蒙直走了之後,雍月再次看向那群在地裏幫忙幹活的人,這才發現好像哪裏不太對。
“這些黔首難道不怕冷嗎?怎麽都光着上身,雖然還沒到冬季,但秋季也不是可以光膀子的季節吧!”雍月歪了歪頭有些疑惑,而且她都看到了,耕犁旁邊都挂着衣服,不是沒有而是沒穿。
“回小公主的話,奴婢估計是這些黔首們家家都不富裕,他們是怕幹活的時候把衣服磨破,所以才沒穿上衣。”
“哦……”雍月想了想,扭頭道,“既然買不起衣服,那咱們也別送麥了,幹脆每人準備一件衣服好了!你趕緊去跟蒙直說一聲。”
“喏。”
半炷香的時間後,蒙直和春雁拿着準備好的衣服回來了。
雍月興致勃勃的走過去,結果湊近一看,貓臉懵逼。
“這……這是啥?這麽看起來這麽……額……還有點揦手……”雍月搓了搓衣服的布料,擡頭疑惑道,“這麽這樣,難道就沒有什麽更好的料子了嗎?”
“回小公主,現在黔首們穿的都是這種料子的衣服,如果給他們更好的恐會招來禍事。”
蒙直的考慮也不無道理,這個時代人命最賤,秦法嚴格但也不是沒有那種見錢眼開之人。雍月要是真賞賜給這群黔首什麽好的衣服,确實容易招惹禍事,反倒是普通一點的更好。
“可是現在已經入秋,馬上就要到冬季了,這衣服你們覺得能過冬嗎?”
抱着衣服的春雁第一時間便搖頭,她是窮苦人家出身,自然知道黔首的冬天有多不好過。這種粗麻衣服也就能起個遮體作用,保暖過冬想也知道不可能。
“算了,你們先把衣服給他們送過去吧!”
見兩人沉默,雍月也不再多說什麽,揮揮手便讓蒙直去送衣服,随後轉身往回走。
其實代替麻制品的不是沒有,雍月就知道一種,那就是衆所周知的經濟作物——棉花。但據雍月腦內百科的資料記載,棉花是在後漢才傳進華夏的,距離大秦整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