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9
第55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9
【趙德昭, 或者說被穿越之後的趙德昭,原名趙德,早就懷疑趙光義被現代人穿越了。
他就算不是歷史專業, 也看過電視劇,知道宋太宗時期沒有報紙, 更沒有地/雷和女性武狀元。
趙德昭多多少少有一些自己的力量, 尤其是趙光義失蹤期間,不少大臣蠢蠢欲動要倒戈, 送上來不少誠意。
哪怕後來趙光義回來了,倒戈的大臣迫不及待甩脫幹系, 但趙德也借此機會, 更熟悉了穿越後的情況。
他知道, “趙光義”在高粱河受傷後性情大變;也知道,“趙光義”辦報刊開武舉後,選拔了一些特別厲害的人才,其中那位神奇的女性武狀元跟“趙光義”一見如故,當晚就被召見,一度被懷疑“趙光義”看上那女子想選後妃。
結合“趙光義”前後的變化,和新出爐的事物, 趙德可以确定,那幾人都是穿越者同胞。
越是這樣,趙德越是不敢面對趙光義, 所以明明聽到了風聲也一直躲着。
甚至還有原本趙德昭的支持者慫恿他去拉攏新出爐的武狀元、拉攏武狀元那位據說會造神兵的兄長, 趙德吓死了好嘛!
他特別擔心真面對面見到了,那兩人會把“神兵”砸到自己身上!
因為, 趙德正是大宋酒樓的老板,那個摳門到私自加蓋違章建築、導致大宋酒樓二樓突然坍塌砸死許多無辜顧客的兇手。
如果是古人趙光義, 趙德還想憑借自己的現代知識和一手好廚藝混成個人上人,從一介商戶小老板混成貴族諸侯之類。
但是是現代人穿越的趙光義,還是這麽巧的時刻,趙德就不得不懷疑可能是自己酒樓死的那些顧客了,更不得不擔心被穿越後身份更高的遇害者直接用上最殘酷的刑罰處死他。
一直到回到汴京,避無可避,歷史上的趙德昭也快到了被趙光義“問罪”然後“自殺”的時刻,左右是個死,趙德只能親自進宮請罪。
再然後,就有了趙德承認自己穿越者身份的這一幕。】
“商人就是生性狡詐!”
Advertisement
宋仁宗趙祯對這“趙德”的舉動頗為不喜,下意識吐槽一句,想起了先帝在位時期的事故,不由對着左右心腹大臣感慨:
“不過這加蓋樓層原來還可能坍塌,天幕都這樣說了,汴京的百姓怎麽也得聽從了吧?”
汴京,因為商業快速發展,房價瘋漲,人口也瘋漲。
許多在朝為官的外地官員都沒法買到屬于自己的房子,只能租房為生。更不用說許多外來謀生的大小商販。
在房價的威脅下,許多人也選擇了類似後世加蓋二樓商鋪的做法,用木板加蓋二樓、或者做隔間——是的,無論是二房東還是隔板房都不是現代人的獨創,在北宋就已經存在了。
然而這樣帶來的危險非常大,除了木板房的穩固性更差,防火性也更差,以致于宋仁宗的父親宋真宗在位時,出現過慘痛的火災事故。
恰好,天幕也說到了這裏。
【趙意問清楚趙德的身份後,當然是生氣的。
但是氣歸氣,她也的确缺人,于是要求趙德将功贖罪。
首先,趙德領了一項特殊任務:就是把大宋酒樓的穿越者集體調查并且集中起來。這種任務趙意不方便交給帝王親信,他們不好分辨。也不方便交給其他幾位穿越者,大家都有自己的任務,非常忙碌。
包青青一回到汴京,就埋頭去查大宋累積的陳年舊案,一邊查案一邊想結合宋朝的情況寫一本法醫書籍,在大宋刑獄機構推廣;
武狀元呂劍蘭已經忙着去“調/教”自己的新屬下,誓要建立現代化的軍隊,堅決不能讓宋朝的弱兵再次出現;
呂劍蘭的爺爺,哦或者說兄長,呂建國,正忙着建立火器監,到處招納工匠研發火器。
趙意本人,除了總攬大局,還需要對城市進行改造。
宋朝的商業貿易一直被人所稱贊,大家提起宋朝都城,尤其是北宋都城汴京,首先想到的就是好一派繁華景象。
尤其是宋人孟元老南遷到臨安,寫了《東京夢華錄》,懷念汴京的昔日美好,更讓人對汴京的繁華十分向往。
但是繁華之下,卻也有很大的風險。
比如,火災,和疫情。】
“火災怕什麽,朝廷有設置望火樓和潛火隊,能及時處理。”宋太宗時期,趙光義對天幕的說法不屑一顧。
北宋汴京和南宋臨安城都有專設“望火樓”和“潛火隊”來治火。
每一個坊巷之中,隔三百來步設有軍巡鋪屋一所,鋪兵五人,夜間巡警。在地勢高的地方有磚砌的“望火樓”,樓上有人守望,是屬于“古代版本的空中立體監測報警系統”。樓上有士兵日夜執勤,白天用旗幟作為信號,晚上則用燈火作為信號。
望火樓下是潛火隊的營房,這種軍營稱作“防隅”,數量大概有數十處,以南宋臨安府為例,城內十四隅,城外九隅。
潛火隊規模達百餘人,所配備的專業救火工具也有許多種:大小水桶、噴灑、麻搭、梯子、斧鋸、火叉、繩索、鐵錨兒等等。
當然,這種軍營的人數有限,萬一遇到特大火災,還是需要從城外直接調軍隊過來撲火。
除了防火隊體系完善,朝廷對救火員的獎勵也非常高昂。若是救災成功,将領一次能領到數百貫賞賜,相當于一年收入。普通士兵每次也有十貫賞錢。若是救火時受傷,根據傷勢輕重,朝廷也有不菲的獎勵(1)。
趙光義自信滿滿,只覺得自己除了領兵作戰,其餘的地方無可挑剔。
至于高粱河戰役的黑歷史,天幕已經給出了建議,大不了以後不給軍陣圖,還可以博一個“虛心納谏”的美名。
誰料,下一秒,趙光義就被打臉了。
【兩宋時期,汴京和臨安都發生過十分慘痛的火災。
宋真宗時期,火災從榮王趙元俨府邸燒起,從深夜燒到了第二天的中午十二點,王府、朝廷的左藏庫、皇帝直接支配的內藏庫和秘閣史館集體被燒,這裏珍藏的上萬本珍貴書籍付之一炬,太祖、太宗兩朝積累的財富被付之一炬。
榮王府與其他王府連在一起,自然集體受災。大火燒完王府燒皇宮,燒完皇宮,連燒中書省、門下省、鼓司、審宮院後,又燒到了汴京街頭的民居。
大火燒毀了房屋2000餘間,救火而死者1500人,汴京百姓無辜遭殃,死傷無數。
宋真宗趙恒後來為此下“罪己诏”,這也是大宋唯一一位下“罪己诏”的皇帝(2)。
但這并不是兩宋唯一一次慘痛的巨大火災。
到了南宋,短短一百五十餘年,史料有記載的臨安府嚴重火災就有7次,其中甚至有燒毀了十萬戶人家的超大火災。
除了火災,還有城市的地下排水系統做得非常差,在人口密集、生活污水無法順利排出後,首先帶來的就是疫情。
汴京加上臨安,排水溝共計二百五十三條,污水直接排入黃河。沒有河道就用滲井,地下水的盡頭依然是黃河。溝渠有限,人口過多帶來的結果就是溝渠、滲井時不時堵塞,生活污水積累,再然後就帶來了病毒、蟲害、疾病和瘟疫。
宋朝皇帝選擇都城時,首選原因是出于政治,但是從城市建設來看,真的不如長安城和大興城。
隋唐時期的坊市制度有一個很有效的作用,厚土牆的坊牆能有有效地把火勢隔絕在局部地區,所以隋唐經濟最興盛時期也沒有發生宋朝時期這樣幾乎燒掉了半座城的特大火災。
趙意不想等人口繁華時期再臨時抱佛腳修溝渠修房子,當然是趁人口還沒到巅峰時期趕緊補救。
宋朝沒有坊牆,也是有好處的,有利于夜市經濟的興盛,宋朝的勾欄瓦舍就成了商業繁榮之地。
但是木質建築也的确更為容易着火,所以趙意按照現代的城市規劃,把城市分為生活區、商業區、教育區等區域,再通過挖溝渠、種植綠化帶、一定大範圍內建造坊牆來進行分割。
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好在大宋人才濟濟,在建造的過程中不少本土人才在帝王的重視下也顯露出本來的才華。】
“火災的确是個問題,只是如此嚴重的火災,竟然沒有攔截下來,官府都在幹什麽?”李世民完全不能想象,長安城若是發生如此嚴重的火災官府無法控制火勢會造成多大傷亡,想想就來氣。
聽到後面沒有坊牆,李世民有些理解,也有些慶幸:“還好長安城有。”
“宇文恺的确是個建築人才。”同樣的建築人才閻立德佩服地說起這位前輩。
宇文恺出身于武将世家,但是自幼博覽群書,熟悉歷代典章制度,精練多種工藝技能,反而在建築上成為奇才。
他參與了隋朝的多個經典大型建築,大興城、新都洛陽城、仁壽宮、隋文帝皇陵、觀風殿和廣通渠等等,都是宇文恺負責的工程。
大唐時期,把大興城更名為長安城,在此基礎上再次擴建;隋唐兩代帝王都去的避暑行宮,是仁壽宮。
“立德,你也不差。獻陵,昭陵都是你負責營造的,還有翠微、玉華宮、永安宮,長安城外郭和城樓,都有你的功勞。”李世民對自己的大臣贊美的話語那是滔滔不絕,“你這個工部尚書,實至名歸!”
閻立德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的弟弟閻立本、未來的工部尚書,看向兄長,對視一笑。
在場還有兩人很高興。
一位是皇四子李泰。原因無他,閻立德是他的岳父,閻立德的長女閻婉在李泰還是越王時就嫁給他,被封為越王妃。後來李泰改封為魏王,又改封魏王妃。
一位是唐儉,唐儉的兒子娶了閻立德的次女,兩人是親家。
而閻立德本人的母親,是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女兒清都公主,也就意味着閻立德、閻立本,都是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外孫,閻家也是世家名門。
大臣們此時不存在什麽鄙薄工匠的說法,因為本就都是世家人。
【衛生環境,對國民身體健康和壽命有很大影響。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趙意希望宋人首先有個健康強壯的身體。
華夏建國之初,首先做的就是“除四害”,消滅老鼠、臭蟲、蒼蠅和蚊子。要知道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生物攜帶了許多病毒,會帶來許多傳染病,比如霍亂、鼠疫以及瘧疾、絲蟲病、流行性腦炎、登革熱等等。
宋朝在發展商業經濟時,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都相當發達,但是在古代沒有疫苗的時代,外來人口也會帶來外來疾病。
趙意重用各地醫者,開辦醫學院,也把現代的防疫措施搬到了宋朝,還成立了防疫局和檢疫站。
在這個過程中,趙意錄用了大量的女性,女醫,女護士,女護工,女醫學生等等。女性好學細心,勤勞還很有上進心,這種後世認證過的精英勞動力怎麽能因為古代那些迂腐男人的性別歧視放棄?
有老學究官員非常反對,誰反對趙意直接把他扔到檢疫站,去給民間做檢疫科普。
不到一周,官員就受不了了,天天罵“愚民不可理喻”“秀才遇上兵有理說不清”。
官員艱難地度過了一個月,離開之後不但自己不再出言反對,還非常支持女性擔任,到處說女人天生擅長照顧人,去照顧病人非常合适。
趙意知道後一點都不意外,不親自體驗一下,還真以為當醫生是什麽占便宜的好事。
知道後世說什麽“勸人學醫,天打雷劈”嗎,醫護人員不知道多辛苦,工作時長工作壓力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大宋這些下朝還可以去花天酒地的文官能承受才奇了怪了。】
“爹!你看,連天幕都認為女性天生更擅長當大夫!”
北宋,一位想要學醫的小娘子指着天幕激動地說道。
“你不是在跟那張小娘子學醫嗎,為父又沒攔着你。”老父親悻悻地說道。
小娘子撇撇嘴,還沒攔,天天罵她這不叫攔?
她想說什麽,被母親使了個眼色,眼珠一轉,就往家門外跑:“那我去找張小娘子拜師學醫啦!”
因為父親的阻攔,之前她學醫只能打打下手,現在天幕都這樣支持,小姑娘當下就決定,要正式拜師學醫!
那老父親還想再說什麽,小姑娘已經借着這個機會快速跑遠,最後只能把一肚子抱怨咽下去。
這天下,自從天幕到來,到底是不一樣了。
在其他朝代,許多醫家人家中,還有許多女性勇敢地發出自己的聲音。
誰說女子不如男,只有傳男不傳女。
天幕都說了女性明明也可以更擅長,更有上進心,為什麽還不允許?
借着這個機會,有人松動,允許女兒孫女一起學習;也有人始終頑固,嚴厲地呵斥了回去。
但是只要開了一個口子,當醫者出門行醫,看到越來越多的女醫時,最終也會受到影響。
【在衛生環境和醫療健康達到了初步成就後,趙意終于露出了真正的目的:成立軍事學院!
大宋明明是武學發展趨向成熟的年代,卻因為朝廷重文抑武浪費人才,趙意每每想起多心痛啊!
趙光義不行,她趙意親自來。
單獨的武學學校趙意沒上過,但是軍事學院,她是專業的。
趙意不僅當過軍事學院的學生,還曾經去當過講師,對此頗為熟悉,決定成立軍事學院後,親自選址籌備、選擇教師、選擇學子等等。
只是這個在古代歷史上從沒出現過的軍事學院,從一開始就出現了重重阻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