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6
第52章 《穿成趙光義後我打開了葵花寶典》6
【開武舉前, 先發獎勵。
這也是趙光義留下的爛攤子。
空口許諾打仗勝利給士兵獎勵,堂堂帝王最後竟然食言。
哪怕趙光義已經不知道死去哪裏了,被迫給趙光義擦屁股的趙意依然想殺人。
別說是身為帝王, 哪怕是普通男人,一言既出驷馬難追的道理不懂嗎?君子的“仁義禮智信”被狗吃了嗎?
都說趙光義文治厲害, 但是這種失去信義的行為, 與君子之道毫無關系。】
趙光義咬牙:又罵他!又罵他!
趙匡胤也咬牙:“帶兵打了勝仗不封賞,你哪裏來的臉讓他們為你賣命?真以為你當了皇帝天下人都得為你生為你死?”
他就算“杯酒釋兵權”, 也沒剝奪武将的賞賜,各種厚賞重賞, 為了什麽?
什麽都不給, 你這個皇帝憑什麽讓別人效忠!
貪官污吏都知道給手下人好處!
【趙意第一次辦武舉, 也是第一次在古代辦報刊。
大宋的出版行業印刷行業經過前朝幾代的發展,已經成熟了許多。歷史上,邸報小報也是在宋朝市民文化興盛後開始興起,趙意只不過是提前了幾十年,大宋有這個發行的條件,也有這樣的人才。
邸報最初就是宋朝官府的公文,發行給內部傳看。後來民間多了的小報不僅刊登朝政時事, 也記載民間新聞,甚至還嘲諷某些官吏。
趙意親自要辦的報刊,打算朝官方報紙靠攏, 這樣即使日後有了民間小報, 輿論的大方向還是由朝廷把控。
Advertisement
這份報紙,被命名為《大宋月報》——以古代的交通條件, 一份報紙想要鋪向全國,做日報完全不可能, 做周報也得在後面考慮,先用月報試試水。
《大宋月報》的第一版頭條,就是宣傳武舉,并且支持全國武才來參賽。
第一版頭條以下,同樣是重磅新聞,刊登了趙意的“罪己诏”,和給士兵的獎勵。
是的,趙意又得為趙光義的“禦駕親征”“驢車逃離”擦屁股。
她發下“罪己诏”,為趙光義的行為道歉。發下“平賞令”,給之前勝利過的士兵補發獎勵,以及給陣亡的士兵家屬發撫恤金。她特意命将軍統計了陣亡的士兵名字,刊登在報刊上,把撫恤金的數量也計上,就是為了讓士兵家屬知道朝廷發到手上的撫恤金有沒有被貪污,有沒有縮水。
在沒有網絡的年代,趙意能想到的向民間百姓傳遞朝廷真正的聲音的手段,就依賴于報紙了。
哪怕宋初百姓沒條件人手一份,但是她相信,民間的說書先生、書生、有條件的富商富戶們,口口相傳也能把這麽震撼的消息傳播出去。
無論是大宋的戰敗、帝王的冒進和逃跑、士兵的死亡,原本的趙光義或許想掩埋,想死要面子不承認是自己的錯,但是從百姓出身的趙意不會。
趙意曾經也是士兵,親眼見過戰友戰死後家屬的悲痛欲絕。
那時她最害怕的就是送戰友的骨灰回家,面對戰友家屬的哭泣,趙意會覺得自己非常的無能。
現在陰差陽錯之下,趙意不僅女穿男,還成為了古代的帝王,需要對全天下的百姓、對更多士兵的生命負責。
她雖然不擅長政治,也想以自己的真誠來将心比心,來讓士兵的家屬過得更好一點。】
宋太宗趙光義聽了這麽多,原本忿忿不平的情緒,突然平靜下來了。
皇帝真的可以這樣做嗎?
可若是說做不到,漢武帝劉徹經常被罵暴君,卻也發過“罪己诏”。
若說帝王不知道體恤百姓,漢文帝劉恒取消了百姓的賦稅。
若說帝王不相信百姓,唐太宗李世民曾放囚犯回家與家人團聚,讓囚犯團聚後再回來。而囚犯們最後守住信義,回去繼續服刑,李世民為之感動,全部赦免。
趙光義張了張嘴唇,卻什麽都說不出來。
.
在民間,百姓聽着聽着,眼裏先是滿懷期望,看着天幕,仿佛要透過天空看向遙遠的未來,想看看未來的世界皇帝是不是這樣的體恤百姓。
但是聽到最後,又有些沮喪了。
有什麽用呢,又不是大宋的皇帝。
“真有這樣的皇帝,是女人我也認。”一位在田壟上幹活的老農,提着鋤頭磕了磕土,“只要能讓我吃飽肚子,讓我兒能在戰場上活着回來、就算是戰死也能不白死,讓我孫兒們冬日不被凍死,什麽皇帝我都認!”
其他的村裏人聽了附和有之,遺憾有之。
最後化為一句話:
“哪有這種好事!”
【第一次武舉是在戰敗後展開,民間對此抱有懷疑的聲音頗多,加上地方并不是京城,參加的人數不多。
盡管如此,也彙聚了一百來人。
在這一百來人裏,趙意驚喜地發現了兩個人才。
一人看似十分低調樸素,沒有花招,但是一招斃命,幹淨利落。
趙意看得瞪大了眼睛:大妹子!這不就是軍中的軍體拳嗎!還有截拳道、散打甚至是太極的影子,難不成是她的同胞?
這位非常厲害的大妹子,以專業的姿态,幹翻了所有對手。
趙意以同行的眼光看出,對方可能是部隊的“兵王”,還是那種身份保密連家人都不能透露所在部隊的特種部隊。】
武将們聽到這話頓時來了興趣。
王翦若有所思:“後世的女兵如此厲害嗎?兵王?這是怎麽比出來的?”
王家也有女兒,他的兒子孫子雖然都是武将,總覺得差了點什麽。
要不,也培養一下女兒和孫女?
李信非常有興趣:“特種部隊是什麽意思?身份保密,死士?細作?還是帝王專門養的刺客?”
昔日孟嘗君養門客,門客各有所長,在李信看來,那就像是孟嘗君一支特殊的侍衛。
尉缭眉頭微皺,撫須苦想。
連家人都不能透露,那得是什麽士兵?刺客都是單打獨鬥明顯不是部隊,又是兵王又是特種部隊,這得多厲害?
還有那軍體拳、截拳道、散打、太極,聽起來都很厲害,一名女兵會如此多的武技,那男兵呢?
後世的武學如此發達嗎?
.
劉徹頗為心動,甚至差點一激動,想也征女兵入軍中。
理智很快把他拉了回來。
人口也很重要,征了女兵,誰來生孩子?
但他又真的很眼饞天幕裏那樣優秀的兵王。
最後,劉徹打上了武舉的主意:“大漢也辦武舉,男女不限,擇優錄取。”
李廣性格偏保守,本能的不喜,但畢竟是老臣,知道帝王的脾性,謹慎問道:“陛下,這武舉的具體項目我們還未知……”
劉徹颔首:“不錯,先聽聽,學一學,籌備起來。”
李廣還要再說,劉徹一句話讓他沉默了:“就算朕不辦武舉,諸侯國會不辦嗎?那些人才不到朕的手中,豈不是就要到諸侯的手上?”
全大漢都能看到天幕,而諸侯國,是有養兵的資格。
李廣不說話了,其他有些排斥男女一起參賽的大臣齊齊閉嘴。
劉徹滿意了:“諸位将士家中如若有擅長武技的女眷,也可大方參加。朕用人不拘一格。”
這一次,大臣們又開始心動。
肉爛在自家碗裏,當然沒問題!
“諾!”
.
“阿姐若是在後世,怎麽也會是一位兵王吧。”李世民再次想到了平陽昭公主,想到對方的芳年早逝,頗為遺憾。
長孫皇後微微垂眸,更是遺憾。
平陽昭公主之後,大唐竟然再也沒出過這樣的巾帼英雄,公主們無一人善武,也無法走出深宮走向戰場上。
紅纓長槍娘子軍,從此成為了絕響,怎麽不讓人遺憾!
.
不止尚武的秦漢人會如此作想,屢屢被批評的大宋人算是明白為什麽總是挨罵了。
“原來後世連女兵都如此厲害。”在大宋不受重視的武将們與家人議論道,“長樂所在的年代,定然是個武德興盛的時代,真想親自去看看。”
【等到武舉結束,趙意迫不及待接見了前三甲。
然後單獨接見武狀元時,英姿飒爽的大妹子還為她帶來了一份特別的禮物——土地雷。
趙意驚喜地恨不得當場封這位武狀元為将軍!
有了土地雷,打贏宋遼之戰不是夢!
“土地/雷”之所以有這個“土”字,是因為做法适合鄉土,在抗戰期間,由鄉村的民兵自行制作來作為攻擊敵人的武器。
土地/雷的制作者,原本也是一位老兵,是這位女兵的爺爺。
兩爺孫是跟全家人一起在大宋酒樓聚餐,塌了之後一起穿到了大宋,其他人不确定穿到哪裏,目前就兩人再次穿越成一家人,而且從爺孫變成了兄妹,看到了報紙猜到有同胞一起穿來特意找來的。
土地/雷有個缺點,它不像正規的軍用地/雷,埋在地裏只要踩上就可以觸發。土地/雷需要手動拉引線觸發。所以我們看抗戰片經常能看到,民兵埋下地/雷後需要躲在附近,等敵人靠近,已經進入地/雷區,手動拉線,才能讓土地/雷爆炸殺敵。
在宋初,主要是冷兵器作戰的時刻,土地/雷也夠用。
騎兵的馬很容易受驚,戰場上人馬密集,只要爆炸聲一起,人仰馬翻毫不誇張。
趙意小時候就是看電影《地/雷戰》長大的,而這部電影反應的就是膠東地區的軍民利用地雷英勇抗擊日寇的真實寫照。電影中,機智勇敢地給我軍送情報、埋地/雷炸敵人的“玉蘭姑娘”的原型,是善于使用地/雷的全國民兵英雄孫玉敏。
地/雷戰裏,各地民兵不分男女老少,都在戰争中發揮自己的力量。他們創造了鐵雷、石雷、絆雷、□□、夾子雷、連環雷、子母雷、滾雷等,甚至還有用頭發絲做的頭發絲雷,用木板做的踏板雷,就地取材,有什麽用什麽。
這也成為了決勝的關鍵,對日寇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因為古人貧窮,顯得更為蒼老,老兵爺爺穿到古代四十歲的男人身上,竟然還沒現代八十歲的自己身體好。趕了幾天路累得不行,沒法參加武舉,看起來也像個五六十的小老頭。
女兵穿到了十七歲的小姑娘身上,因為常年幹農活,顯得成熟粗壯,很有一把子力氣。
趙意把二人一起請到上座,一番商量後,趙意找來武将,與兩位現代同胞一起,研制大宋版的土地/雷。
為了保密,躲進了當地的道觀裏——畢竟道士煉丹本就會炸爐,而火藥本身也來自煉丹,煉土地/雷的黑/火藥還可以就地取材,與道士合作一番。】
武将們急得不行:“這土地/雷到底是怎麽做得,你倒是仔細說啊!”
在對武器的渴望下,哪怕是最保守的文臣也顧不上“爺孫”變“兄妹”這種離奇的穿越故事,同樣很着急。
不急不行,靖康之恥還在後面等着,宗室和大臣一起被擄走,大臣裏沒準就有他們的後代!
“頭發絲都可以做武器?難怪軍隊和民兵都有女兵。道士和村民都可以制作,這土地/雷造法看來很簡單,材料也易得。”趙匡胤摩拳擦掌,“這一次答題必須全對!大宋很需要這一次的獎勵!”
趙光義斜眼:還不知道獎勵的書籍是什麽,急什麽。
趙匡胤瞥到弟弟的眼神,想抽人的手蠢蠢欲動。
【除了現代穿越過來的人才,本土同樣也有不少人才。
要知道,後世的武俠小說裏,許多大俠和門派都是有原型的。
比如少林與武當,從宋朝開始就成為了武學集大成所在地。
“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走的是門檻低廣納百家所長的路子,而武當走的是貴精不貴多的路子。還有專門收女弟子的峨眉派,都是真實存在過的。在宋朝時抗金抗元,到明朝時還有與朝廷合作的僧兵抗倭,保家衛國義不容辭。
趙意就打算學習明朝,也學習現代抗戰時期的經驗,團結一切可團結的力量,先把幽雲十六州拿回來,然後一統天下。
想想一場場需要打的硬仗,需要花錢如流水般掏出去的軍費,趙意深感任務艱巨。
而排在最前面的任務,就是先大批量制作土地/雷,把遼國再打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