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與武後靈魂互換後,李治發現了新大陸》10
第44章 《與武後靈魂互換後,李治發現了新大陸》10
【武後無語, 你知道你動手動腳的夫人曾經是個男人嗎?
生平第一次遭受這種委屈的李治只覺得奇恥大辱:“我勾引你?就你這醜東西,還配得上我來勾引你?”
華服青年見武後面色陰沉不說話,以為她是生氣被夫人戴了綠帽子, 立刻委委屈屈:“夫人,上次在酒樓見面, 你對我眉目傳情, 還約好在寺廟花前月下,我這才特意翻牆趕來, 你如今怎麽不認了?”
他甚至還甩出一條繡帕證明是李治給自己的定情信物。
李治這時一摸才發現,自己的繡帕不知道什麽時候不見了。因為他畢竟是男人, 對這種小玩意不怎麽在乎, 華服青年不拿出來他還以為沒帶。
而武後瞥了那條繡帕一眼, 聽到青年說什麽定情信物想笑。
這繡帕是宮中繡娘繡的,要憑借繡帕傳情,怕是得跟繡娘傳情。
雖然她不信,但是寺廟人多眼雜,客堂雖然分了男女還有其他人,客堂其他女客被驚動,出門而來, 恰好聽到這話,還有些憤怒:“什麽人竟然敢在寺廟幽會外男?知客僧呢,快來把這些人趕出去!”
李治:???都不問問就這麽給他定罪了?
李治又氣又怒。
不僅僅是因為他被倒打一耙, 也因為他親身經歷了被騷擾被冤枉, 而且背負罪名的是“武後”。】
“我就說話本子裏動不動小姐留下發簪或者手帕給書生定情不靠譜,沒準是書生偷得呢!”
乾隆時期, 陳端生在杭州的家中,一邊吐槽, 一邊不耽誤自己寫書。
書桌上,滿桌的書稿中紛繁複雜。有她聽天幕裏的故事聽到精彩地方寫下來的摘記,也有受到故事啓發記錄下來的靈感。
她聯系着身邊街頭巷尾、家族鄉裏聽來的故事,把它們都寫成自己喜歡的故事,給世間不平之事用文學創造一個理想的結局。
Advertisement
“先前聽說有些酸儒腐儒,女兒去寺廟拜佛被登徒子唐突碰了手臂,就認為是女兒不守婦道不幹淨了,把女兒的手臂給砍了。這叫什麽父親!分明是登徒子的問題!”
就如同天幕上的那位華服青年,從一開始就那樣輕浮浪蕩,後來又是翻牆又是偷竊,還動手動腳騷擾,分明是男子品行不堪,但他一番颠倒黑白之下,路人就真相信是女子的問題。
就算這件事解決了,名聲被影響更大的也會是女子,大家會各種非議,會憑借自己猥瑣的想象力幻想幽會場景,甚至會寫書造謠,寫得無比香豔。
陳端生對此非常厭惡,但偏偏她生活在出版業和小說行業已經非常發達的時代,這種事沒少見。
“書生只會寫狐妖書生中狀元娶公主,我自己來寫。我好好寫,讓大家都來看我的小說,更相信我的內容!”
立下決心之後,陳端生仿佛找到目标,寫起文來有了明确的方向。筆下的文字也有了靈魂,有了自己的精氣神,開始慢慢從紙上從書面站立起來。
.
“男子果然是不靠譜,還是科學更有趣。”
同樣是乾隆時期,從安徽天長遷居到江寧的王貞儀,在理科方面大放光彩。
“天文學,數學,都是如此精彩,比凡世間俗人有趣多了。”
她研究梅文鼎的數學,研究甘德和石申的星經天文學,同時還研究新流入大清的西學,吸收西方不一樣的數學。
在知識的海洋中沉醉着,她非常快樂,一度忘卻了現實中的種種煩惱。
但是,這并不代表王貞儀不知道這個時代對女子的約束。
“當男人真好啊,做錯了事誣賴女子也有人相信。”王貞儀想起無端對她污辱責罵的那些男人,他們甚至完全不認識,只因為她的性別就對她有無數偏見。
在看她的文的時候,各種欣賞;一看到她的名字是女子,本人是女子,立刻翻臉,開始各種譴責。
但是那些批判她的人,有幾個學術上比她厲害?
“自己不行,就靠诋毀他人來顯得自己品行高潔,這不也是一種外強中幹、色厲內荏?”
想到這裏,王貞儀自信一笑,再次提起筆來。
她要好好寫,多寫幾本書,讓世人越來越多的認識她這位優秀的數學家、天文學家,氣死那些只會耍嘴皮子功夫的男人!
【武後當機立斷,快速派人把這幾個人全部拿下,直接進入客堂審訊。
她不相信一切如此巧合,李治也是如此想着。
這一審問,華服青年才發現大事不好,自己調戲的人竟然是當朝皇後?他連連叩首,稱呼自己不過是見色起意從酒樓跟蹤到了寺廟。
而咋咋呼呼的女客也自稱是來求子的官員夫人,一切都只是巧合。
李治本來不相信,然而派人調查後發現,還真是這樣。
這位華服青年最喜歡禍害良家女,已經這樣幹過很多次,而且按照他的話說,已婚婦人就算吃虧了為了名聲也不敢說出去,不然他倒打一耙名聲盡毀還會被夫家休妻。
他的語氣十分熟稔,态度甚至還有些得意,武後稍作思考,派人暗自調查才發現,華服青年已經逼迫的有良家女被休後不堪忍受風言風語自殺,還有人被他欺辱後想要報官反而被家族打發到了寺廟出家,還有人真報官後竟然被官吏調戲,說她本就是不幹淨的人了矜持什麽!
武後越看越生氣,李治也把調查的結果拿過去看,看完之後李治只有一個态度:“那玩意留着也是禍害人,閹了。”
武後非常支持,連夜回宮,落實這一項刑罰。
回宮之後,李治憤怒平息後才回過神來,本來說留在寺廟換魂,怎麽又回來了?
可是平平靜靜睡了一夜後,李治清晨醒來,感受到了熟悉的頭痛,突然發現不對勁。
等等,這好像是自己的身體?
李治連忙起身下床去看,這才發現,他真的換回來了!】
李治長松了一口氣。
總算是換回來了。
折磨人,真是太折磨人了!
這種折磨終于結束了!
武後有些遺憾,許多女子才有的體驗,陛下還沒體驗到呢,怎麽就換回來了?
太平公主卻是受到了奇怪的鼓勵:“我也要出去抓賊!我也要去閹了大流氓為民除害!”
兩位父母大驚失色:“你還是個孩子!”
“好好讀書!”
身為兩父母最小的女兒,父母自然最為疼愛,誰會願意讓她去做那麽危險和血腥的事!
【你以為,這就結束了嗎?
沒有。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李治與武後的換回來,與寺廟無關,但是與處罰壞人有關。
後來李治也發現了這點,當華服青年這位虛僞又惡毒的強/奸/犯被閹割後又被罰去挖礦做苦役的消息傳遍長安城,有不少人家偷偷慶祝,偷偷感謝武後。
——因為當時是李治以武後的身份要求閹割強/奸/犯,寺廟裏的夫人和知客僧被放回去後自然傳了出去,只是大家都覺得武後這是幹了一件好事,是為民除害。
李治松了一口氣,最近因為出宮,他沒少為武後招罵,能讓民間多感謝武後也不錯。】
武周時期,武曌再次思念起了前夫。
“先帝啊。”
她只說了一半,沒有再說下文,但悠長的語調,滿眼的懷念,不難看出其中的深情。
他們互相懷疑過,猜忌過,但也真切的相愛過,關心過。
他們是天底下最為特殊的夫妻,也是古往今來最為特殊的帝後。
“可惜了。”武曌看向乾陵的方向。
未來,她依然會回到他的身邊,一起在黃泉再度相見。
【在這之後,李治依然與武後時不時靈魂互換,但是漸漸的,李治發現是有規律的。
民間有冤案,上告無門時,帝王會受到懲罰,他就會換到武後身上。
比如之前的華服青年,第一個被這位惡毒流氓污辱後還倒打一耙說是女子勾引他後導致女子自殺的事件,女子自殺時間正好是李治與武後互換靈魂的同一天同一時刻!
而當李治懲治了壞人,就會換回來。
每次換魂後的遭遇,還與民間女子所受的苦難有關。
比如連環強/奸/犯一案,數名女子被跟蹤被騷擾,他最後也是如此。
後來有女子被殺害還被冤枉是殺夫後認罪自殺,李治也差點被吊死在荒郊野嶺。
武後及時趕到救人,并派人調查,發現那個所謂被妻子殺死的丈夫不但沒死,還藏在高門裏做了別人的上門女婿。他造假了自己的身份,說是出身大戶人家,怕窮人父母和娘子找上門來,就造假自己已死,結果被自己父母冤枉是妻子殺夫,反而讓父母憤怒之下殺死兒媳。
或許因為李治是一國之君,得為自己的子民負責。
也或許因為武後也是一國之母,母儀天下需要對天下女子負責。
兩位帝後在奇妙的換魂體驗中,越來越深入民間,經歷了種種奇遇,破案無數,在民間擁有了越來越高的聲望。】
“這樣倒也不錯。”
聽着原來是破案就能換回來,李世民松了一口氣,還覺得這個說法頗有意思。
“民間有冤案,官員不盡力,最後只能留下民憤。”李世民對着滿朝文武諄諄告誡。
長孫無忌詭異地想到了李世民的昭陵,和大唐後人有冤情時去“哭昭陵”,難不成,是因為陛下生前就專門管過冤假錯案?
可是現在陛下還沒駕崩,太上皇也還在,民間百姓想要上告帝王可沒那麽容易,那去哪裏哭?
“長安和洛陽都有登聞鼓,但是遠遠不夠,加設。”李世民已經開始一步步加強百姓告狀的途徑,“有人撾登聞鼓,主司即須為受,不即受者,加罪一等!”
【好了,長樂介紹到這裏,剩下的大家自己看。後面不僅僅有帝後攜手破案的精彩故事,還有滿朝文武集體男女靈魂互換的超精彩畫面哦!
想想高宗朝的名人,全部變成女人:長孫無忌、褚遂良、王方翼、裴行儉、薛仁貴、黑齒常之、蘇定方、狄仁傑、李勣……
想不想看!哈哈哈哈!】
“不想!”
貞觀年間,長孫無忌更崩潰了。
他被各種懷疑不說,竟然還有他變成女人的劇情!
可千萬別再往下介紹了,再介紹就要到自己了!
裴行儉也沒好到哪裏去:“我那時候都那麽大年紀了,還讓老夫受這種刺激……天幕可真是……”
他從隋朝幹到高宗朝,伺候過的帝王有隋炀帝、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但是問他哪個最難伺候,他一定會說唐高宗!
在前幾位時期都沒受過這種變女人的委屈!
.
高宗朝,其他被點名的大臣也沒好到哪裏去,在家中一個比一個崩潰。
雖然李治在宮中看不到大臣的臉色,但是只要一想他們遇到的刺激,心裏舒服了。
不是他一個人這樣就好受多了,看別人的笑話真是開心,哈哈!
【好了,這一本的劇情就介紹到這裏。】
【歷史上,李治的确因為疾病頭痛眼疼精力不足,所以選擇了武後做他的眼睛。
假如讓太子監國,他可能就得變成太上皇——大唐,是太上皇最多的朝代。
但是讓妻子監國,大權依然掌握在他的手中。
大臣诟病武後十分能理解,畢竟哪個皇子謀逆背後沒有大臣挑撥離間、投機倒把呢?
為了從龍之功,大臣選擇某位皇子依附,挑撥篡位逼宮,一直是封建帝制社會常态。
流水的皇帝,鐵打的世家。
多少大臣改朝換代後服務于新的朝代新的皇帝,繼續書寫家族的輝煌。而皇室就不一定了。】
一番話落,不少大臣尴尬了。
——這裏特指投降下一個朝代的大臣。
在史書中,他們會有一個專門的分類“貳臣傳”。也就是投向貳主的前朝舊臣。
甚至還有,前朝宗室。
比如,趙孟頫作為宋朝宗室,為忽必烈效力時,漢人文人對他是非常不屑,民間罵聲一片。
“趙孟頫身為宋太祖子秦王趙德芳之後,五世祖為宋孝宗的父親、秀安僖王趙子偁、四世祖為崇王趙伯圭,竟然為那蠻子效力,實在是不可饒恕!”趙孟頫的族兄趙孟堅一聽到這裏,恰逢趙孟頫要來拜訪,怒氣沖沖:“讓他從後門進來!”
趙孟頫尴尬地進來後,趙孟堅又是一陣冷嘲熱諷:
“你我的同宗兄弟趙孟磊在南方舉兵抗元,一度收複明州。後來元軍反撲攻城,明州城破,趙孟磊被俘虜後拒絕投降,被淩遲處死,何其壯哉!
福王之子趙孟采,謀起義兵攻紹興,事情提前敗露被捕,被元軍派遣投降的漢将範文虎來審問,反被趙孟采痛斥一番,後趙孟采被殺。
我文不成武不就,沒那起兵的本事,只能和其他舊臣一樣龜縮一角。
而你呢?
定居在對元人最為痛恨的江南,卻先後效力于元世祖忽必烈和元仁宗,最後成為一品大員。你過得可真潇灑!”
趙孟頫低着頭,又慚愧又內疚,可是不知道該如何解釋。
他不僅與自己的同族兄弟行為大相徑庭,也與宋朝許多被元廷要求做官但是糊弄一番就離開的舊臣完全不同。
不僅漢人明裏暗裏罵,南宋遺民群體對他深為失望。友人鄭思肖宣布與他絕交,趙孟頫的族兄趙孟堅對他深惡痛絕。
就連忽必烈也沒那麽看得起趙孟頫,命他寫詩嘲諷變節的南宋狀元宰相留夢炎,實則指桑罵槐。
看似享受到了榮華富貴,卻也沒那麽好過。
話不投機半句多,兩人沒說幾句,再次不歡而散。
等趙孟頫一離開,趙孟堅立刻吩咐仆人:“來人,把他坐過的座位用清水好好洗洗!”
【其實李治這樣的做法非常明智。
從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讓皇後或者太後監國,最終還是傳位給前一位皇帝的直系子嗣* 。但是兄弟可就不一定了。
比如宋朝,趙光義當皇帝後,趙匡胤的兒子隔三年死一個,隔三年死一個,然後弟弟趙光美也隔三年死了。不得不說趙光義是個講究人,還給了他們守孝三年的時間,非常講究孝道!】
趙匡胤罵罵咧咧:“孝,趙光義你死了你哥我也能為你守孝!”
趙光美罵罵咧咧:“還有我!”
趙光義心虛低頭,眼神中飽含怨恨。
原來他歷史上是能成功的,怎麽偏偏天幕來了!
天幕誤他!
【如果不是靖康之恥,金人抓走了三千宗室大臣和兩個皇帝,趙構因為運氣好不在汴梁,逃出生天當了皇帝,但是逃亡過程中傷了身體沒有子嗣,皇位這才又回到趙匡胤子嗣一脈手上——嗯,接手一個爛攤子,給趙光義後代擦屁股。】
從前面推文提到趙光義毒害李煜開始,趙匡胤已經把趙光義圈禁起來,但還是沒有親手殺弟。
這一期的推文,趙匡胤與兄弟子女大臣一起聽時,趙光義已經是戴罪之身。
但是聽到靖康之恥,趙匡胤忍不住了,有些想殺弟。
他親手打下的江山,背負了欺負孤兒寡母背叛舊主名聲,卻被趙光義奪走了皇位。
奪走就罷了,趙光義的後代還不成器,這靖康之恥前朝從未有過,簡直是奇恥大辱!
原本還有攀附晉王的大臣為趙光義說好話,但是聽到這裏坐不住了。
趙光義的後代這也太爛了吧,金人都打到都城,還抓走了皇帝宗親和大臣!
這不相當于把皇室和滿朝文武全抓走了嗎?!
“金是哪個國家!”
“現在還沒有啊,天幕怎麽不多說點!”
事關自己未來的後代,大臣們急的火燒屁股,終于有人義憤填膺:
“陛下,晉王萬萬不可繼承大統!”
趙匡胤冷眼看着:呵!現在知道他不行了!
.
“靖康之恥!”
大秦朝臣驚呆了:皇帝宗室大臣全被抓了,這不就是一鍋端!都這樣了宋朝還沒亡國還能續命?
嬴政聽了直搖頭:“宋這個國名不吉利,聽起來都很不能打。”
他曾經的對手宋國也不行,宋襄公更是成為諸侯國嘲笑的對象,泓水之戰明明宋國士兵更多,宋襄公非要等待齊國兵馬列陣,以禮待之。結果就是宋軍大敗。
此後宋襄公不服,屢戰屢敗,屢敗屢戰,明明自己不擅長軍事讓将軍上就行了,公孫固、公子目夷等文臣貴族也是明智者,但偏偏最不通軍事的國君非要親自出馬,最後受重傷回去死了。
嬴政吸取教訓:“帝王不通軍事者還是不要幹涉打仗為好,善于用人就夠了。”
看看他的大秦武将,用得好滅六國一統天下,成為最後贏家。
武将們紛紛點頭:沒錯!能得到君王的信任專心打仗是武将最大的幸運!
.
“這不就跟匈奴打到長安差不多?”劉徹不理解中還帶着震驚,“他們沒有邊軍守城嗎?”
沒有衛青大捷前,漢軍雖然騎兵不行,邊關老被匈奴人騷擾,但是長安從沒失守過!
哪個将軍讓匈奴人打到長安,那不就是妥妥的廢物嗎,還當什麽将軍!
就連前朝大秦,各路起義軍也是千辛萬苦才打到鹹陽,也沒說把大秦君臣全給俘虜,這宋朝就這樣了還能有後續?
劉徹也搖頭:“後世真是什麽人都能當皇帝。”
而武将們第一次與他達到了高度統一:後世仿佛什麽人都能當武将,真是……
.
李世民的心情也沒好到哪裏去,甚至覺得是一種侮辱:“這麽弱的宋朝,怎麽取代的大唐?”
被比自己更強大的朝代取代也就罷了,來這種,李世民有種想騎馬打到大宋的沖動。
尉遲恭環視一番貞觀朝堂上的武将,他的厲害同僚們,突然生出一種生不逢時的感覺。
生在唐初,武将競争真是太激烈了,也不知道他跟他的同僚誰更出名。他竟然是一門神,總覺得有些不甘心,若是什麽武神劍神劍仙之類的就好了。
若是生在那宋朝,他豈不是無敵,一人蓋壓滿朝武将?
.
朱元璋不屑道:“北宋亡國于金,南宋亡國于大元,宋人明明有火器,還打不過草原騎兵,真是弱的不行。一群迂腐書生!”
玄烨道:“滿人騎射不能丢,不能成為宋人那樣。”
靖康之恥,足以讓後世的所有君王警惕,當成一個典型的反面教材。
當局者迷,他們此時還都不知道,教訓吸取了也沒用,自己的後輩能創造新的“教訓”。
【既然提到了宋朝和趙光義,自然是與下一期的推文有關系。下一期的推文十分不一樣哦,這裏留個懸念,先不說了,咱們下周見!】
【下一期,我們講述宋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