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作品相關
【全本精校】《謎蹤之國Ⅰ:霧隐占婆》作者:天下霸唱小說簡介
神秘寶物把游擊隊員逼入絕境,古老的詛咒是否真能預言闖入者的生死?
故事講述的是以司馬灰為首的緬共游擊隊員,戰後退至緬北野人山,被脅迫加入了山匪玉飛燕帶領的探險隊,為尋找一件深藏地底的神秘貨物而親入險境。一行人闖進“幽靈公路”,又被超強熱帶風團“浮屠”追趕,長蛇顯身、強光引路,他們受雇于人,卻不知雇主不惜一切代價要尋找的貨物究竟是什麽。
曾經消失的蚊式特種運輸機無聲地飛過終日被濃霧遮蔽的山谷,濃霧下顯露出一座占婆王建造的黃金蜘蛛城……但是,探險隊裏卻多出一個“影子”成員……
《謎蹤之國》是繼《鬼吹燈》之後推出的又一部長篇系列探險小說,它講述一個名不見經傳的主人公跟随一支肩負神秘使命的考古隊深入地下世界,由此而展開了一段驚心動魄的死亡之旅。本書為《鬼吹燈》的姊妹篇!
【人物群像】
司馬灰:自幼拜過“文武先生”,身手敏捷、膽色出衆,又能言善道,懂得江湖辭令,十五歲後獨自在“黑屋”地區謀生,之後參加緬共游擊隊,橫掃緬寮百戰百捷,在之後密林尋寶、險境求生的經歷中,司馬灰以他的聰明才智和綠林手段,屢次化險為夷,成為探險隊的核心人物。
玉飛燕:原名勝玉,祖輩是關東晦字行裏的人,他們成幫結夥,一直在馬六甲海峽附近走私獲利,或到泰柬邊境盜挖墳墓,通過走私販賣文物為生。表面上是探險隊隊長,實際上是經驗豐富的盜墓者。玉飛燕一路帶隊深入野人山,尋找一件神秘的貨物,卻差點讓全體隊員命喪原始森林……
羅大海:體格魁梧,相貌堂堂,身高和體力都超出同齡人許多,又愛管閑事,專要打抱不平,所以在同夥中很有號召力。只是他小時候在東北把嘴凍壞了,造成說起話來口齒不太清楚,可偏偏話多,因此上得了個綽號“羅大舌頭”。和司馬灰在黑屋一同打天下謀生,并一同前往緬共游擊隊和參與密林尋寶等活動。
阿脆:湖南女孩,曾在插隊的時候曾做過赤腳醫生,懂得些藥理,尤其擅長給人接骨。與司馬灰、羅大海一同參加了緬共游擊隊,後擔任軍醫和通訊員,部隊潰散後随同司馬灰、羅大海加入了玉飛燕的探險隊,善良細致,負責料理傷員,數次把隊友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
趙老憋:祖上關東人,早年混跡江湖,如今以憋寶為生。驕陽似火的三伏天,仍不知冷熱地身着長褲子長襖,因此被小小年紀的司馬灰窺破行藏,但司馬灰仍在趙老憋眼下,失眼定風珠,夜陷螺蛳墳,好好地上了一課。奈何趙老憋貪財太過,為了曠世奇寶雷公墨身埋地底。
姜師爺:祖籍浙江紹興,是個老江湖兼盜墓老手,更是勝玉的叔伯輩,也算是她的半個師傅,因此勝玉對他格外尊敬,呼為“姜老”,言聽計從,是探險隊的智囊。與司馬灰等人在密林中遭遇後即坐下來大盤海底,摸清了司馬灰等人的底細後即脅迫他們入夥。
Karaweik:無家可歸的緬甸孤兒,有中國血統,瘦得像只猴子,憨頭憨腦,整天一副嘻皮笑臉的傻模樣,游擊隊裏的人都稱他“Karaweik”。Karaweik的祖父曾是中國遠征軍中的一員,留下的筆記上面記載了野人山間的所見所聞以及地形地圖,因此被玉飛燕等人觊觎,脅迫“Karaweik”等人加入了探險隊伍。
白熊:擅長爆破的蘇聯流亡者,原名契格洛夫,生得膀大腰圓,心狠手辣。曾經受過酷刑,舌頭被人割去了多半截,有口難言,所以總是沉默無聲,但他運用炸藥的經驗格外豐富,只須粗略估計一下炸藥用量和爆破方向,就與實際相差無幾,是玉飛燕雇來的爆破專家。
【名詞解釋】
占婆文明:占婆是東南亞古國之一,國土範圍橫跨越南和老撾北部,是最早有史可考的國家之一。轄地內盛産黃金美玉、象牙寶石,財富強極一時,因此令周邊諸國垂涎三尺,屢受侵襲,但占人北抗中原,南據柬越各王朝,始終未落下風,直到元世祖派大軍征伐才逐漸衰落。1720年,最後一個占城王和大部分國民逃入了柬埔寨,這個文明古國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征占日程》(越南文人作,着者未知)裏面記載了幾件奇異的事情,說占城有“飛頭蠻”,沒有身體,只有一頭飛來飛去吃人。還有占城國內多有一種食人魚,即使在小溪裏面人也只敢乘筏子。本書所述大部分發生在緬、寮、泰交界的原始森林,這裏正是古代顯赫強盛的“占婆王朝”的所在地。而書中提到的“黃金蜘蛛城”,是一個流傳千年的傳說:相傳占婆王朝在阿奴迦耶王統治時期,曾有一座以黃金鑄造的城池,嵌滿了各種寶石和翡翠,城壁上浮雕有無數寶塔,奢華璀璨幾乎可與日月争輝。不過此城非城,只是由于規模巨大,按古制十裏為城,因此才得了一個“城”字。至于裏面有些什麽,或者說城中是否存在宮殿屋宇,從來都無法證實。之後入侵征服占婆的各個王朝,卻都沒有發現這座城池的蹤跡,所以大多數人認為黃金蜘蛛城可能僅僅是個傳說而已,未必當真存在于世。
Advertisement
黑屋:一個小鎮的別名,鎮子恰好位于兩片禿山夾裆,人窮地瘦,非常偏僻。戰争時期,這裏曾經遭受過飛機轟炸,随後又發生了一場大火,濃烈的硝煙把殘垣斷壁都熏黑了,所以當地人以“黑屋”相稱。直至十年內戰,黑屋地區也未得到重建,多年無人回來定居。但是由于黑屋廢墟當中有條鐵路貫穿,每天都有數趟運送貨物的火車經過,所以吃鐵道的人多來投奔此處,久而久之,就逐漸演變成了社會底層人口的聚集之地。
憋寶:凡是風水好的地方,都有寶物埋藏,因傳說受鬼神所護,若随便觸動,就要招災惹禍,必須以奇門古術攝之,才能到手。所以對外從不能說是盜寶、掘藏,而是要說“憋寶”。據說“憋寶”之術起源于江西地區,打嬰兒剛一降生落地,就得關在暗無天日的地窖子裏,等到一百天頭上才抱出來,從此這孩子的眼力就異于常人,能夠無寶不識,這叫“開地眼”,至于此類傳說的真假,外人就難以得知了。
蠍子倒爬城:又喚作“倒脫靴”。據說“蠍子爬”本是民間雜技中的一門,在舊時會使這套本領的大多是受朝廷招安的綠林盜賊,他們偷城踹營的時候,能夠倒立起來,頭頂向下,雙膝彎曲,用腳尖勾住岩縫,張開的雙手交替支撐重心,猶如一只倒立的壁虎,貼在壁上游走而行,故稱“蠍子倒爬城”。在傳統公案小說《大八義》《小八義》中,均有神偷以此為絕技做案。薩蘇的博文《蜘蛛大俠黃象明》所掌握的腳上頭下的爬牆絕技即為此術。
緬北野人山:位于緬甸最北方、喜馬拉雅山南麓的一片未開發的原始森林,歷史上為中國領土,新中國成立後,劃界為緬甸國土。由于山大林密,瘴疠橫行,據說原來曾有野人出沒,因此這片方圓數百裏的無人區統稱為“野人山”。地形極其複雜,原始森林中植物茂密,終年雲封霧鎖,潮濕悶熱,瘟疫蔓延,毒蟲滋生,相傳密林深處栖有數十米長的巨蟒,能夠吐霧成雲,水裏邊還有成群結隊的食人魚出沒,根本無人膽敢接近溪水河流。
幽靈公路和象門:1944年,中國軍隊在滇西和緬北大反攻勝利後修通了一條自印度東北部雷多終至中國雲南昆明的公路,在槍林彈雨中為中國抗日戰場運送了5萬多噸急需物資,被稱為“抗日生命線”,以當時美國派駐中國國民政府的軍事參謀長史迪威的名字命名。修築“史迪威公路”之時,美軍工程兵參考了緬甸一座寺廟中的古老地圖,圖中描繪着野人山裏的“象門”。象門是條很深的山谷,谷中環境陰冷潮濕,據說是野象群埋骨之地。美軍工程兵依照這幅古圖将公路修得蜿蜒如蛇,并希望打通英軍遺留下來的廢棄路段,既可節約財力又能将天塹連通,可惜最後未能如願。這段位于緬北山區死角沉寂地帶的公路,漸漸被世人遺忘,終于成為了一條名副其實的“幽靈公路”。
蚊式特種運輸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的“蚊式”飛機因其敏捷靈活而被廣泛使用于氣候複雜多變的熱帶地區。蚊式飛機有幾大特點:一是采用全木結構,這在四十年代飛機中已很少見;二是改型多;三是生存性好,在整個戰争期間戰損率只有千分之六點三,是充滿了傳奇色彩的一代名機。蚊式飛機型號和種類很多,如戰鬥機、魚雷反潛機、輕型轟炸機、拍照偵察機、特種運輸機等等。曾經有大批的蚊式飛機在緬甸服役,以輕型轟炸機和夜間偵察機居多,特種運輸機卻不常見。
柬埔寨食人水蛭:又稱“女皇水蛭”或“蛭母”,在熱帶雨林的暗河裏才能生存,以柬埔寨境內所存最多,習慣寄生在腐屍死魚體內。蛭母本身并不食人,只是周身上下滿是吸血肉盤,異于常類,能在一瞬間吸淨整條水牛或野象的血液,在西南荒僻之地,多有以此物施邪法害人者,因而民間呼為“食人蛭”。生命力極其頑強,僅憑普通刀槍很難将其殺死,但只要不接近水面,就會相對安全得多。
地球望遠鏡計劃:在1960年到1962年間,太空競賽期間經濟利益與國家自信心結合,促使前蘇聯科學家計劃鑽出一個“俄羅斯超深鑽探(Russian Mohole)”,這樣做是為了趕在美國鑽探項目之前到達地殼與地幔之間的界面即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簡稱莫霍面),Mohole一詞即由莫霍洛維奇(Mohorovicic,最早發現地殼與地幔之間界面并命名的克羅地亞科學家)和hole(洞,鑽洞,鑽探)一詞共同組成,意為莫霍鑽探,超深鑽探。這個最初目标确定後,前蘇聯便在人跡罕至的帕欽加地區鑽出有史以來最深的洞,洞深超過7英裏(約11.2公裏)。
憂昙婆羅:佛經上對“優昙婆羅花”有很多記載。《法華文句》四上:“優昙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慧琳音義》卷八所說:“優昙花,梵語古譯訛略也。梵語正雲烏昙跋羅,此雲祥瑞靈異。天花也。世間無此花。若如來下生、金輪王出現世間,以大福德力故,感得此花出現。”相傳憂昙婆羅,千年一現,剎時枯萎,這種花的出現意味着将有轉輪聖王在人間正法。轉輪聖王是不用武力用而用正義轉動正法的輪、以此來支配世界的理想王。
佛經裏記載的優昙婆羅花也只是一種隐喻,它是否存在,至今衆尚無定論,不過最接近其原形的植物,大概就是本書中提到的野人山裂谷裏生長的地底植物,外形近乎霧狀蒲公英,按照相物之說,這東西“根如菌、葉如蒲、茁芽怒生,無異于仙樹靈根”。此物可以附身在枯木磚石上存活,它近似由無數細微小蟲聚集而成的菌類,生命極其短暫,眨眼的功夫就會消逝無蹤。這到底是确有其物,還是作者杜撰呢?
序章
清末民初,是段改朝換代的動蕩年月,綱常敗壞,法紀弛廢,綠林盜賊多如牛毛。僅在京津兩地,就先後出現過四個比較有名的飛賊巨盜,做下了許多驚天動地的大案子,為禍不小。
但無論什麽大事小情,只要在民間流傳開來,就免不了會被改頭換面、添油加醋,關于這四個賊人的傳說也是如此,他們成為了當時大街小巷、酒樓茶肆裏紛紛談論的熱門話題,更從中衍生出許多評書、唱曲、戲文,加之各種小報上連篇累牍的不斷報道,幾乎是家喻戶曉、老少皆知。可實際上,這四賊并沒有傳說中那樣富有神秘色彩,但是能有如此作為,總有些出衆之處,也不是安分守己之人可比的。
四賊之首,也就是最早成名之人,還要屬康小八。這位康八爺其實算不上飛賊,此人家中極窮,本是個游手好閑的地痞無賴,居住在京東康家營一帶,因為機緣巧合,被他從英國公使身邊偷了柄轉輪洋槍在手,從此狂得都快不知道自己姓什麽了,到處殺人劫財。
康小八心黑手狠,看誰不順眼就對誰開槍,身上不知背了幾十條人命。單說有一回康小八去剃頭,剃着半截他問剃頭匠:“聽說過康八爺嗎?”剃頭的順口答道:“知道,那小子不是個東西。”康小八心中暗暗動怒,又問:“怎麽不是個東西?你認識他?”剃頭匠說:“不認識,聽說他淨胡來。”康小八說好:“好,今兒就讓你認識認識。”說着話就掏出六響洋槍來,把那個剃頭匠當場打死了。
康小八殺人如麻,積案累累,但他膽小心邪,殺的人越多,就越是疑心有人要暗算報複他。黑夜裏走路,聽見後邊有腳步聲比他快,也不問來人是誰,立刻回頭就是一槍。後來康八爺耍到頭了,終于被五城練勇拿住,給剮在了菜市口。
民國時有不少好事之徒,為了嘩衆取寵、聳動視聽,硬把康小八歸入綠林盜賊之中,為他寫了新戲,茶樓書場和三流傳奇小說裏也多有講他的,想不到在戲文評書裏,竟然将此人演義成了武功高強的江洋大盜,都能和窦爾敦、趙四虎之類的綠林豪傑相提并論了。
四賊中排在第二位的是宋錫朋,此人成名的時間,與康八爺大鬧北京城的年代相去不遠。不過宋錫朋并不是北京人氏,他祖居在天津衛南大寺附近,自幼跟個老回回習武,天生氣力過人,能夠單手舉起百斤石鎖,圍着場子走上一圈,也照樣面不改色,更有一身橫練的硬功夫,刀砍一道白印,槍紮一個白點,人送綽號“石佛宋”,曾經在镖局子裏做過幾年镖師。後來山東鬧義和團的時候,各路拳民打着扶清滅洋的旗號北上進京,石佛宋也憑着一身真功夫入夥做了大師兄。
庚子年剿滅拳匪,義和團遭到殘酷鎮壓,許多人都被官府捉去砍了。宋錫朋逃亡在外,做起了土匪草寇,他又聚集了一夥水賊,到天津劫奪鹽道船艙裏裝運的官銀。這種銀子舊時稱為“皇杠”,都是一百兩一個的大元寶,十個裝一鞘。宋錫朋精于用镖,百發百中,甩手镖底下打死了五名官軍,一劫就劫了三十萬兩“皇杠”,自知惹下了彌天大罪,當即與同夥分掉贓銀,潛逃到滄州隐蹤逆跡。
一年後,宋錫朋以為風聲過去了,便暗中回天津尋親,沒想到剛一露面,就讓“采訪局”的人盯上了。這回他再想走可走不脫了,只好當街亮出家夥動起手來,終因寡不敵衆,被緝盜捕快一湧而上按翻在地,來了個生擒活捉。
這件大案驚動了朝庭上下,紫禁城裏的慈禧太後正閑得難受,聽說在天津鼓樓拿住了使镖的巨賊,于是想要看看他究竟是怎樣一條英雄好漢。李總管就命禦前侍衛給宋錫朋戴上手拷腳鐐押到殿前,請太後老佛爺一觀。不過您想想,惹下重罪的囚徒落到這個地步,他還能精神得了嗎?所以慈禧看後很是失望,只是不冷不熱地說了句:“敢情就是這麽一個人啊。”沒過幾天,宋錫朋便被斷成“斬立決”,解到法場內枭首示衆,人頭在城門樓子上懸挂了整整兩個月。
四賊之三,是民國初年,在北平城裏做案的燕子李三,據說李三爺幼年貧苦,曾遁入空門出家為僧,藝成後才還俗,平生以擅長輕功着稱,可以施展“蹬萍渡水”等獨門絕技,飛檐走壁,高來高去,不留蹤跡,堪與江南神偷趙華陽齊名。他僅用一個晚上,就接連偷盜了八大商號,并在現場留下“燕子镖”為憑,一時之間,名聲大噪。
事實上燕子李三未必有此神通,不過他也的确有幾分真本事,此賊慣能攀爬,蹿房越脊不在話下,作案時腳上要穿五六雙襪子,為的是輕而不滑,落地悄無聲息,而且他素有賊智,機巧過人,官府雖然圍捕多次,卻始終都沒能将他擒獲。
但李三爺身上染有煙瘾,每天都要吸足了上等“芙蓉膏”才有精神,有一回也該着他倒黴,尋思着“燈下黑,最危險的地方反而最穩妥”,夜裏就躲在偵緝隊辦案的房頂上歇着,後半晌煙瘾發作難熬,便用洋火點起了随身帶的煙槍。
結果不巧被街上巡邏的偵緝隊發覺了,那偵緝隊長看見一片漆黑的夜晚,房頂上忽然亮了一下,顯得極不尋常,料定是有飛賊藏身,立刻在暗中布置人馬,從四面八方圍住房屋,來了個甕中捉鼈,燕子李三畢竟不是能飛的真燕子,只好束手就擒。
天剛蒙蒙亮,偵緝隊就将人犯押送至南城監獄,官府擔心李三用“縮骨法”逃脫,就挑斷了他雙腳後根的兩條大筋,又拿鎖鏈串了琵琶骨,使他變成了殘廢人,又加之煙瘾折磨,還沒等到臨刑,李三爺就先屈死在了獄中。
四賊中的最後一位,其實是對同胞兄弟,兄長是人稱“滾地雷”的田化星,二弟是“坐地炮”田化峰。那時正好有大批軍閥盜掘皇陵,軍閥部隊挖到康熙皇帝的景陵時,炸開了墓門,卻不料地宮裏湧出大量陰冷的黑水,怎麽排也排不空,工兵們無法進入,只得暫時放棄。
誰成想這件事被一夥山賊草寇知道了,土匪頭子正是田化星,他是旗人出身,得過“十三節地躺鞭”真傳,常自诩膽大包天,世間沒有他不敢做的事情。大概是深受舊時說書唱戲等民間曲藝影響,田化星知道以前有段“楊香武三盜九龍杯”的故事——據說康熙皇帝有件價值連城的寶物,喚作“九龍杯”。那是個玲珑剔透、雕琢精湛、巧奪天工的玉杯,每當在杯中倒滿瓊漿玉液,杯底就會顯出九條蛟龍,活靈活現的旋轉翻騰,歷歷在目,越看越真,世人稱此奇景為“九龍鬧海”。
田化星聽族中老人們說起過,真正的玉杯雖然沒有傳說中那樣離奇,但玉質潔白無暇、細膩透明,雕镂工藝精湛非凡,教人嘆為觀止,也絕對是一件稀世的皇家珍寶,而且景陵裏确實藏有九龍杯陪葬。他對此動了貪心,跟手下弟兄們商量要去盜墓,并且說:“眼下這空子,正是個發橫財的機會,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如果咱們兄弟盜得了景陵珍寶,別的東西我全不要,只要康熙爺身邊的九龍杯,其餘的你們大夥随便分。”
衆人一拍即合,當晚趁着月明星稀,群盜各帶器械闖進陵區,這夥人遠比軍閥熟悉當地的地形,沒廢多大力氣,就找到位置截斷了水脈,随後冒死潛入陵寝地宮,打算把皇帝和嫔妃的棺椁一一撬開,以便搜尋明器寶貨,誰知田化星剛撬開一塊椁板,借馬燈照進去,就見那棺中躺着的死人沖着他發笑。
有道是:“做賊的心虛,盜墓的怕鬼”,或許是自己吓唬自己,可那時燈燭恍惚,誰也說不清到底發生了什麽,反正田化星吃這一驚,非同小可,被吓得雙腳發軟癱倒在地上,臉色慘白,牙關打顫,抖成了一團,三更裏被幾個同夥擡回家中,連口熱湯也灌不進去,不等到五更天就一命歸陰了。
田化星雖然兩腿一蹬“嗚呼哀哉”了,可他二弟田化峰仍是不顧死活,轉過天來再次夜探景陵地宮,終于盜得了“九龍杯”,但在打開內椁的時候,忽然從椁中冒出一股綠色火焰,将他的眼睛灼瞎了一只,面容也給毀了大半,從此落了個“鬼臉”的綽號。
不出半年,包括“鬼臉”田化峰在內的這夥盜賊,便都在河北保定被官府擒獲,就地執行了槍決,賊人所盜珍寶盡數得以追繳,但景陵中的寶物,随後竟在官庫中全部下落不明了,至今查不到去向,留下好大一個謎團。
前邊所說的這四個盜賊,雖然俱是綠林出身,惹下的案子也曾一度震動天下,但要論起資歷和本事來,最多僅屬三流腳色,只不過他們的事跡流傳廣了,在民間傳說中增添了許多傳奇和演義成份,都被看成是俠盜之流。
然而這綠林手段,可大可小,上者盜內府寶器,中者盜大院珍物,下者盜民間財貨。真正有本事有作為的人物,卻往往埋沒于草莽塵埃之中,未必能在歷史上留下蹤跡。以前在湖南洞庭湖裏就有是一路字號稱為“雁團”的盜賊,始于清朝末年,首領姓張,排行第三,人稱“賊魔”,曾在軍中為官,據傳此人有神鬼難測之術,可與古代“白猿公、紅線女、昆侖奴”之類的人物相提并論。
到了民國之時,舊姓張家傳到了張葫蘆這輩兒,由于前人數代積藏,家底殷厚,早已收拾起手段,不再輕易使用,而是遷回祖籍,在平津等地開了幾家當鋪,做起了正經生意。
以前大戶人家都有家廟,裏面供着“宅仙”。這宅仙是各種各樣,根據各地風俗不同,供什麽東西的都有。有供五通神的,也有供奉金珠寶玉的,而張家供的是一只“銅貓”,是件靈驗異常的古物。但沒想到的是,張葫蘆在搬家的時候,竟把家中供養的“宅仙”給遺失了,結果難免有禍事找上門來,家道漸漸衰落。
有句老話說得好——同行是冤家,當初北平城裏最大的是“盛源當鋪”,東家姓穆,為人貪得無厭,與官府多有勾結,把同開當鋪的張葫蘆視為了眼中釘肉中刺,而且他還無意中得知,張家地窖裏藏有許多罕見的古董,都是從古墓山陵或皇宮內苑裏盜取出來的稀世奇珍,便起心要謀占這份産業,千方百計害掉了張家好幾條人命,兩家為此結了很深的梁子。
那時的張葫蘆年輕氣盛,受欺不過時,竟找個月黑風高的晚上,作起了“暗行人”,潛入穆宅,殺了仇家老少十一口,統統割下人頭,又順路把警察局長的腦袋也給剁了下來。随即施展祖傳絕技蠍子倒爬城,将這一十二顆血淋淋的首級,拴成一串,全部懸挂在了城樓子的檐角上。最後張葫蘆還覺得不解恨,一把火燒毀了“盛源當鋪”總號,才肯罷手。
這回案子作得太大了,天底下再無容身之所。按以往的綠林慣例,在惹下如此大禍之後,也只有遠走高飛,才能躲得過海捕通緝。那時僅有的幾條出路,無非就是“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張葫蘆不得不舍了家産,背着老娘來到山東地面上,漂洋過海逃到關外,從此隐姓埋名,改用了母親的姓氏,是複姓“司馬”,同時為求生計,仍舊重操祖業,上山做了“馬達子”。
後來到了東北實行土改,民主聯軍剿匪的時候,張葫蘆和他的弟兄們棄械投降,被部隊收編,參加了三下江南、四保臨江等戰役,跟着大軍自北而南,入關後直取兩廣。
這其間哪怕沒有功勞,也有十分的苦勞。但因為張葫蘆出身綠林,底子不清,在軍中始終得不到重用,解放後被安排到長沙工作,并且安家落戶,娶妻結婚,1953年得了個兒子。可張葫蘆對舊事從不敢提,惟恐說出來牽連甚大,惹來不必要的麻煩,所以給兒子起名時,戶口本上寫的是“司馬灰”。
因為綠林中人,大多是作觸犯官禁的舉動,常年在刀尖子上打滾,說不定哪天就把身家性命賠進去了,對能夠推測吉兇禍福的“金點先生”格外信服,所以張葫蘆特意從老家請人來給兒子批了八字。按早年間的說法,命是死的,運卻是活的,人的名字是一個人的終生代號,必須要合着命裏格局,才能夠助漲運勢,其後代雖然是隐姓埋名,那也得有些講究才對。
時下雖然是新社會了,但張葫蘆畢竟出身草莽,觀念比較陳舊,對這路會算命的金點先生格外信服,而且這種信服是根深蒂固、滲入骨髓之中的,怎麽改朝換代也難轉變。
只見那老先生搖頭晃腦地掐指算了半天,最後算出這孩子的八字屬土,是個“土命”,按照八門命格來講,這“中央戊己土”剛好列在第八,若以動物八仙的排位順序,第八家恰是灰家,也就是老鼠。以前戲班子裏都供“灰八爺”,為的是防止耗子把箱中道具服飾啃壞了,民間俗傳“灰八爺屬土”,所以得叫“司馬灰”。
張葫蘆乍舌不下,他說“司馬灰”這名字倒是響亮,但別人初聞此名,必然會以為司馬灰的“灰”字,用的是“光輝顯赫、輝煌燦爛”之輝,誰也想不到竟是以“灰暗、灰燼、骨灰”的灰字為名,這個灰字可……可真是取得太有門道了,但盼他将來能有一番作為才好。
張葫蘆畢竟出身于綠林舊姓,總覺得新式學校裏教的東西沒多大用處,也不想讓祖宗的手段失傳,于是幾年後就把司馬灰送到北京,跟着本家一位隐居在京的“文武先生”學藝,從此下苦功,起五更、爬半夜,熬過兩燈油,頗得了些真實傳授,直到他十三歲時師傅去世,葬在京郊白馬山,這才算告一段落。
在《謎蹤之國——考古工作者的詭異經歷》第一部裏,是說的是司馬灰年輕時,跟随一支境外探險隊,從原始叢林中死裏逃生的經過。有道是“人無頭不走,話無頭不通”,至于司馬灰是怎麽混進考古隊的,必須從此說起,就權且充為開場的引子,做個得勝頭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