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赈災
“哥哥,父皇他不會只派了你去吧?”河道重修,安置災民,調配物資這種都需要專門的官員。
“工部和禦史臺的人已經先行趕赴益州了,我們速度快些應該能追上他們。”李睿回道。
李晃點點頭。
傍晚,李晃他們在一處驿站趕上了工部尚書吳諸良等人。
衆人到達下一個驿站時,天色已經漆黑,松火已經不能照明,無奈之下,他們只好住進了驿站。
驿站官員雖然猜到朝廷會派出赈災欽差,但沒想到會是太子,驿站簡陋,恐太子不喜。正急得冒汗,李睿卻說道:“本宮奉旨赈災,事急從權,随意安排下榻之處即可。”
第二天卯時,衆人便又上路了。一路換了八次馬,終于在第三天進入了益州轄域。
大雨終于收勢,轉成小雨。衆人一路頂着雨,道路泥濘,速度便緩了下來,好在官道沒有被封,道路暢通,直到午時才抵達了益州府城。
衆人臉色都不太好,一路走來,大部分地區洪水雖然消退了,但是洪水肆掠後的農田已一片狼藉,最嚴重的是,很多房屋都已倒塌。一路走來,竟很少見到人煙。
到了城門,守城的守衛見他們這麽大陣仗,猜測是朝廷的欽差大員。一名守衛上前詢問:“請問來者何人?”
工部一個官員出來說道:“我等乃赈災欽差大使,速向梁太守通禀。”
按理說,益州新任太守梁斌鴻應該早就得到他們到來的消息,卻不見出迎,一些官員私下就開始嘀咕起來。
那名守衛跑去跟守将請示,守将大驚,連忙迎了上來。
守将上前來,拱手說道:“諸位大人,梁大人清早就已出城赈災去了,請諸位大人先進城,末将帶領諸位大人去府衙。”
工部的人面面相觑,李睿在馬車裏說道:“有勞這位将領。”
益州城地勢較高,且有城牆保護,城裏面倒是沒有受到水災影響。
到了府衙,守門的衙役看到他們這陣仗也是吓了一跳,連忙跑進去通報主簿。
主簿袁沛初趕忙迎了出來,他們收到消息說會有欽差前來,但災情不等人,梁大人命他留守府衙,自己清早就去了災區。
“下官袁沛初拜見諸位大人。”袁沛初并不知道其中有王爺和太子,所以只是彎腰行禮。
李睿走上前問道:“如今情況如何了?”
袁沛初往一邊讓了讓,說道:“這位大人,請先進去,下官再将情況給各位大人詳說。”
李睿點點頭,率先走了進去,工部等官員跟在後面。太子禁衛軍四下分散開,将府衙團團守住。李晃的幾個暗衛跟在他們後面,進了府衙。
衆人坐定,也沒人上茶,袁沛初站在廳正中,開始講災區情況。
“諸位大人,受災區域集中在河道下游方圓兩百裏的榕縣、聊縣、淮寧縣,河道決堤前有些預兆,上游的都水監派了快馬到下游發了水報,三縣百姓大多數在決堤前疏散到了高地。傷亡失蹤人數都還在統計中,目前死亡二十三例,失蹤七例。”
衆人聽了稍松了口氣,情況總算沒有太糟。
李睿站起身來,對衆官員說道:“諸位大人,事不宜遲,我們這就趕赴災區,視察情況。”
衆人稱是。
袁沛初帶着他們坐着馬車往淮寧縣去了,太守梁斌鴻在那裏。幾個工部的官員和兩個禦史跟着李晃他們去災區視察,幾個護衛和暗衛騎着馬跟在後面。其餘官員各司其職留在了府衙。
一個時辰後,馬車停了下來。
袁沛初的聲音傳來:“請各位大人下馬車,後面的路,馬車過不去了,須步行。”
李晃走出車廂,只見馬車停在了一條河邊。渾濁的河水十分湍急,水位高漲,漫出了河床。河面上有一座簡陋的橋,用四根鐵索拉通,底下兩根鋪着木板,上面兩根作為護欄。
袁沛初取出準備好的氈帽,發給衆人戴上避雨。
衆官員看着那座好像十分不牢固的鐵索橋,都躊躇着不敢上。李晃率先踩了上去,試了試腳感,鐵索橋跟着她的動作晃晃悠悠。
袁沛初說道:“諸位大人,這鐵索橋是剛拉上的,以前的石橋已被沖垮。諸位大人不用擔心,橋很牢固,運送物資都是靠它。”
李晃見幾個官員還是面有懼意,不敢上去,不耐煩地喝道:“愣什麽,都給我上去!萬一掉下去淹死了,不要擔心後事,不僅厚葬,妻兒老小也都給你照顧周全了!”
官員們見她發火,不敢再猶豫,都小心翼翼地慢慢走上橋去。
一旁的袁沛初看得心下驚訝不已,這年輕人是什麽來路?說話這麽沖,看那些官員們還像是很怕他,沒聽過朝裏有這麽年輕的位居高位的大員啊。
等官員們戰戰兢兢地過了橋,李晃跟在李睿後面也過了橋,護衛在後面跟着他們。
官員們都吓得面有土色,手腳發軟,有些走不動路。在橋上不小心往下一看,湍急迅猛的水流吓得人頭暈目眩,鐵索還一直左右晃悠。
李晃卻不管他們,示意袁沛初繼續走。幾個官員心裏叫苦不疊,又不敢吭聲,勉強跟在後面。
“目前能赈災的糧食,藥材有多少?”李晃邊走邊問一邊的袁沛初。
袁沛初臉色發苦,說道:“府庫裏如今糧食不足三百石,城裏的藥材,米糧等必需品的價格,自災後就開始成倍翻漲,如今不過收購了五車藥材。”
李晃臉色倏地一沉,冷笑道:“這些商人趁機發天災財,夜裏不知他們是如何安枕入眠!”
李睿聽了臉色也是一沉。
袁沛初無奈道:“這也沒辦法,梁大人曾下令限制價格,但是價格一限,那些商鋪便不肯再出售藥材米糧,無奈只能放開限制,價高,但好歹還能買到。”
李晃沒有再說話。
過了河,到處都是淤泥,分不清哪裏是路,只能深一腳淺一腳的往前走,靴子上早就被淤泥裹滿,看不出原樣。衣袍下擺也沾上了泥,李晃将衣袍撩了起來,紮在腰上,露出底下白色的底褲。李睿是太子,自然不能像李晃這樣随心随欲的把衣擺紮起來。
其他人剛開始抹不開面子,最後官服衣擺上的泥裹得都要妨礙走路了,才後悔不疊。已經很髒了,再紮在腰上的事大家都幹不出來,只好将就着走。等到了目的地,除了李晃和那些護衛以及袁沛初還算幹淨,其他人渾身都是泥。李晃自小練武,身姿自然輕盈。
袁沛初來過無數次了,已經有經驗了。他看着一身還算幹淨的李晃,心裏驚奇。
據袁沛初介紹,李晃他們到的地方叫川陵,是淮寧縣受災最嚴重的地方。
入眼之處,已經不能稱之狼藉了。沒有一棵立着的樹木,沒有一棟完整的房子。地上的淤泥沉積有兩尺左右深,到處都是破布頭,破木板,死禽随地可見。
李睿深吸一口氣,略有些焦急地問道:“這裏的百姓可安全撤離了?”
袁沛初道:“大人不必擔心,百姓都已撤離到高地。”李睿和李晃的身份還沒來得及被介紹,故而袁沛初還不知道他們的身份。
李睿點點頭,率先走上一條破木板鋪成的路,路通向遠方的一處丘陵,丘陵上似乎有些房子。
走進才看清,那些不是房子,而是一排排臨時搭建的小木棚。
木棚沒有門,李睿一間間的看過去,木棚極其簡陋,一間小小的棚子裏至少擠着四五個面色愁苦的百姓。裏面沒有床,只堆着一些雜物。他們大多只穿着一件破舊的粗布衣衫,呆滞地坐着,李睿等那麽一大群人路過,也引不起他們的關心。
李睿聽着一聲聲咳嗽,臉色越來越沉。很快他們就到達了一處略寬敞的棚子。
袁沛初率先進去報信。很快就有一個面色有些憔悴的中年男子迎了出來,他沒有穿官服,穿着一身便服,戴着一頂氈帽,帽沿邊露出幾縷亂發。
“諸位大人,下官梁斌鴻有禮了。”梁斌鴻朝李睿等人拱手一拜,面上不見谄媚,語氣也不見恭卑。
李睿卻走過去,親自将梁斌鴻扶了起來,沉聲說道:“梁大人辛苦了,本宮不勝感激。”
這時終于有個有點眼色的工部官員上前介紹道:“這位是太子殿下。”說着又轉身介紹李晃,“這位是寧樂王。”
梁斌鴻一聽,便要跪下行禮,李睿扶着他的手臂不讓他跪。袁沛初卻得一驚吓,趕忙跪下行禮,誰能想到跟他走了一路的毫無架子的欽差,竟是太子殿下和寧樂王爺!
李睿看着衣衫上盡是泥污的梁太守,心下感嘆,若是一開始的太守就是這位梁大人,河道如何會決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