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3
第73章 四大發明與工業革命3
【華夏的印刷術雖然經歷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兩個重要階段,實際上,它的起源是先秦時代的印章。】
“印章啊,所謂雕版原來如此。”聽到印刷術的起源,大秦時期的官員很快就明白了。
秦朝,文武百官都有自己的印章。
秦朝以前,無論官印私印都稱為“玺”。
秦統一六國後,規定帝王的印獨獨稱為“玺”,臣民稱為“印”。
不過到漢代之後諸侯王、王太後的印也可以稱為“玺”,漢代将軍印稱為“章”。
淳于越有心印刷儒家書籍來傳播儒家思想,思考道:“印章一般字數比較少,這雕版印刷若是印書想必做石刻太難太費時,莫不是換了其他材質?”
這時有人随口道:“莫非是木板?聽聞有人官印遺失之後用木頭刻印章代替。”
嬴政:???
還有這事?
他靜靜地看向說話的人,哦,是誰呢,是李信。
“誰的官印遺失了?”
李信頓時阿巴阿巴,不敢看嬴政的眼睛。
嬴政:“嗯?”
李信一咬牙,硬着頭皮道:“是臣自己。”
嬴政也不管李信是替人隐瞞,還是真得是自己弄丢了自己的官印,只淡淡道:“去将作監補。”
李信大喜:“謝陛下!”
嬴政:“記得把補官印的費用一起交上來。”
李信:嘤!
【先秦時期的印章和石刻啓示了印刷術,用紙張在石碑上用墨拓印的方法,逐漸形成了後面的雕版印刷。】
天幕放出各種印章,有陰文,陽文之分。
陰文是指凹下去的文字或者圖案,沾上紅色印泥引出來同樣是紅色的背景和留白的字體;
陽文是指突出來的文字或者圖案,印刷出來的效果通常是實體的字。
印章不僅僅是身份的象征,在重要時刻也是帶着保密的作用。
在紙張沒有出現之前,文字寫在竹簡上,寫好之後用麻繩紮好,在打結處用黏性的泥封好,然後将印章蓋在泥上,稱為“泥封”。
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是類似後世蠟封的一種保密手段,通常用來傳遞公文和密信。
在紙上出現以後,泥封演變為紙封,就是在公文紙的接縫處或公文紙袋的封口處蓋印。
也或許正是因為從先秦時代就開始使用黏性膠泥,所以啓發了畢昇的泥活字。
“石刻啊,秦始皇出巡時沒少刻。”劉徹想起了史書上看到的秦始皇。
去泰山封禪,刻石;出巡,見到大海了,作琅琊臺,刻石;
遇到盜賊了,刻石;尋仙求長生,刻石……
相傳始皇帝留下來的刻石有六處之多,劉徹沒見過,但是最有名的《琅琊石刻》被人拓印下來,劉徹是見過的。
《琅琊石刻》擁有最長的石刻文,記錄了秦始皇車同軌、書同文、統一貨幣和度量衡的功績,并且成為了歷代文人喜歡瞻仰的地方。
劉徹也有封禪泰山的雄心壯志,一想到天幕将他跟始皇帝并稱為“千古一帝”,劉徹甚至野心勃勃想超越始皇帝。不如,他也去刻個石?要比琅琊石刻更大,更壯觀的!
剛想到這裏,有大臣受到天幕的啓發。
“陛下,手抄書容易出錯誤,不如在太學門口樹立書籍的石碑。”蔡邕看到天幕提起石刻啓發了印刷術,頓時來了靈感。
假如在太學門口立下石刻,太學學子豈不是都可以近距離學習和拓印聖賢書籍?
蔡邕越想越覺得能行,看到劉徹颔首,一副很有興趣示意自己繼續往下說的态度,頓時更有信心地接着往下介紹:“比如《詩經》《尚書》《周易》《禮記》《春秋》《論語》《公羊傳》等聖賢經典,可以讓天下學子去抄寫真正的聖賢書。”
“好!”劉徹很爽快就答應了。
始皇帝沒有刻聖賢書吧?
他的太學就有!
“不拘于儒家書籍,其他各個學派都可以。”劉徹多提了一句,“比如天幕提過的農學和其他知識,都可以。”
個人記錄難免記錯,立個石刻在那裏,人人都可以去學習。
就算有印刷術有書籍也不影響什麽,大漢才剛剛造出紙張,無論是造紙還是印刷都需要一個過程,在初期注定價格會很昂貴,不是每個學子都能買得起紙張和書本的。
【華夏現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868年,大唐時期印刷的《金剛經》,全稱為《金剛波若菠蘿蜜經》。
這本木板印刷的經文原本存放在敦煌莫高窟石室,因為氣候幹燥歷經幾千年依然保存了下來。但是在1907年,被英籍葡萄牙人斯坦因盜走,現存于英國倫敦博物館。】
天幕放出《金剛經》的長卷照片,隔着玻璃展示櫃的照片,拍得并不清晰。
看似薄薄的一層玻璃,隔開的不僅僅是兩個國家的距離,還有擁有權易主的遺憾,千年輝煌落魄後的惋惜。
每次在海外博物館看到華夏文物,沒有人能笑着走出來。
《金剛經》不僅僅是經文,是6個紙張粘接起來的16米長的經卷,卷首詩圖畫,描繪釋迦牟尼佛在竹林精舍向長老須菩提說法的故事。
根據卷末的印章,落款是鹹通年間監制,而鹹通,是唐懿宗李漼的年號,木刻《金剛經》于鹹通9年誕生。
“竟然是大唐的佛經。”李世民受到皇後的影響,對佛經也有所研究,《金剛經》這樣的經典自然是熟悉的。
看到大唐的《金剛經》被外邦人偷走,又變成了國外博物館裏的藏品,李世民再好的脾氣也忍不住:“1907年,朕記得大清是1912年亡國。”
禍害自己也就罷了,連着前朝一起禍害,這清朝隔着幾千年禍害大唐,真是害人不淺!
尉遲敬德慫恿道:“陛下,天幕說那清朝是北方民族,說不準是什麽突厥後代,我們先把突厥打趴下。”
這個主意,李世民也很心動。
但是突厥的颉利可汗剛剛送了那麽多牛馬給大唐,立刻翻臉就打也不太好。
主要是,大唐的內憂外患也沒平息,不是最好的時機。
李世民只能按捺住自己也蠢蠢欲動的心,看着天幕:“天幕的四大發明裏還有指南針和火藥,一聽就是跟司南和後世的火器相關,先學着,學會了再去打突厥事半功倍。”
【雕版印刷出現的更早,根據雕版印刷與先秦石刻的關系,2000年前應該已經出現了雕版印刷。】
【因此,雕版印刷在印刷史上,有“活化石”的美稱。】
華夏最古老的雕版印刷,是凸版印花。在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凸版,用來印刷陶器上的花紋。
到春秋戰國時期,凸版印花被使用在織物傷。
西漢時期有了較高水準,馬王堆出土的印花敷彩紗就是用3塊凸版套印再加彩繪制成的,這可以說是後期木版畫套色印刷的雛形。
劉徹第一次對工匠的手藝起了興趣:“想不到這些平常的服飾花紋印刷後世如此重視。”
他擡起衣袖,看着自己衣袖上的花紋,饒有興致地撫摸着,打算有機會親自去看看工匠們是如何操作的。
後世既然如此重視,說明有其值得重視的地方。
在漢宮中,染匠們聽到天幕提到西漢的印刷彩繪之類與他們工作相關的詞語,這才從低頭的忙碌幹活中擡起頭,這一擡頭就看到了天幕上放出的染布印花彩繪布料。
“這不是我們染印的花樣嗎!”一位匠人驚喜地指着天幕。
那個布料,那個花色,是諸侯王才有資格穿的,只有他們這樣的宮廷匠人才有資格和能力去染印。
兩鬓微白的匠人用手指擦了擦額頭上的汗水,他的手指尖很有特色,因為常年被植物染料染色,不同的染料混合在一起,變得有些發褐色:“是啊,沒想到我們也能青史留名。”
年輕氣盛的匠人還有些不甘心,糾正道:“是我們的布。”
“對我們這樣的匠人來說有什麽區別。”中年匠人眼角的皺紋笑的蜿蜒開來,帶着幾許欣慰。
年輕匠人:“區別大了,宦官都能憑借造紙手藝封侯,還有這活字印刷術的畢昇,說不定又一個封侯拜相……”語氣裏的羨慕之意整個院子裏的匠人都聽出來了。
但是其他人也顧不上嘲笑他,因為他們誰不羨慕呢。
“若是我們也能改良出新的印刷術就好了……”年輕匠人低聲道,心裏一個種子在緩緩發芽。
若是可以憑借自己最擅長的技術改變出身地位,他這輩子是死也值了!
【不過,華夏歷史上最早雕版印刷的書籍,是大家都沒想到的,長孫皇後的《女則》】
唐太宗時期,長孫皇後搜集了歷史上後妃和其他婦女的故事,編寫了一本書,這本書就是《女則》。
636年,年紀輕輕的長孫皇後去世。
她去世後,生前伺候長孫皇後的宮人将此書作為遺物送到唐太宗那裏。
“陛下,這是皇後娘娘生前所作的書籍。”
李世民非常悲痛:“朕痛失一良佐!”
他翻閱着妻子親筆書寫的《女則》,一邊看一邊落淚,悲傷之餘,不想讓皇後費盡心血所著的書被束于箱籠之中。
于是,李世民下令,把《女則》用雕版印刷印制出來,在民間發行。
隋末唐初時期,雕版印刷已經在民間普及開來,當時受佛教影響,普遍印刷佛經和佛像。李世民要求官府印刷的《女則》,是華夏歷史上最早雕版印刷出來的書籍。
“觀音婢!”李世民聽到長孫皇後去世,瞬間猶如被大錘重擊大腦,一瞬間蒙蒙的,條件反射緊緊抓住長孫皇後的手。
“母後!”尚還年幼的李承乾和李泰擔心的看着母親,幾個女兒早已齊齊激動地撲向長孫皇後,拉着母親看來看去,難過的眼淚都快流出來了。
至于李治,得等兩年後才出生。
長孫無忌也擔憂地看着妹妹:雖然知道觀音婢身體不好,但是卻沒想到如此不好!怎會年紀輕輕就去世!
636年,按照天幕的紀年法,現在是公元626年,也就是說長孫皇後只還有十年壽命。
十年後,她也才三十六七歲,正值壯年!
“太醫!太醫快給皇後看看!”李世民大聲呼喊着太醫,急的都顧不上是在大臣們面前。
“陛下,臣妾沒事。”長孫皇後連忙安慰丈夫,但是生死大事,哪怕是往日有效的安慰,此時也顯得很無力了。
【可惜,長孫皇後嘔心瀝血用一生時間寫,唐太宗推廣天下的《女則》,宋朝以後,因為女子不得幹政,這本後妃教科書失去了應有的價值,最終失傳。】
劉娥出身不高,入宮之後才有機會讀書寫字,聞言也起了好奇心:“皇後寫得書,為什麽不讓後妃看?”
說起來,皇室藏書那麽多,她好像都沒好好讀過,或許遺漏了許多財富。
“去宮中藏書閣找找,有沒有《女則》。”
很快,宮人帶着《女則》來複命。
盡管當權者不喜,但是出于帝王家對天下知識的壟斷權,和古人對書籍的看重,也沒有毀壞,只是讓它封起來在角落蒙塵。
宮人自然是擦幹淨之後送來的,劉娥翻了翻,意外地睜大眼睛:竟然是這樣的內容?難怪會被禁。
劉娥原本找書是想自己看,突然有了新的想法:“既然還有,為了避免日後遺失,将《女則》印刷後傳到民間。”
李世民身為男子,都能大大方方把《女則》傳閱天下人,她身為掌權的女性,更不會約束女子發揮自己的能力。
雖然可以想象,一定會遭到那些迂腐大臣的阻攔,以往劉娥還會忌憚自己的身後名,現在已經不在意了。
從她專權開始,從她屢屢用龍袍試探與龍椅的距離開始,就注定會為男性當權者不喜。
反正左右是不喜,她為何不更大膽一點,直接把那群老頑固氣死,也可以讓自己耳朵清淨點。
想到這裏,劉娥甚至悠然往龍椅上一靠:“如此好書,當為天下人欣賞,等書重新刻印後,給各位大臣都送去一份。”
【這裏為長孫皇後平反一下,雖然很多人聽到《女則》這個名字以為又是什麽女德書籍,其實不是,它跟《女誡》等女德書不一樣,從宋朝以後的統治者讓它逐漸失傳的态度就可以看出。】
【現存有關《女則》的書籍,是從其他人的書籍中記錄的只言片語。】
《女則》與《女誡》是兩本截然不同的書,卻因書名相近的緣故被很多人混淆。
《女則》是長孫皇後采集古代婦女主要是歷代後妃的事跡并加上自己的評注,用于時刻提醒自己如何做好皇後的一部評論集。比如書中有提醒自己約束外戚,還可以從長孫皇後的詩歌,以及李世民受到《女則》影響,下令編纂《晉書》來窺探。
《晉書·列女傳》是歷代各色由男人書寫的“列女傳”中,對女子貞節表揚的最少、但是對智慧女性表揚最多的史書。
比如謝道韞老年遇到賊寇拔劍殺賊的故事,就出自此書,并且表揚謝道韞有“林下之風”。
還有許多例子:
苻堅妾張氏“明辯有才識”,上疏力勸苻堅南征。
毛氏“壯勇善騎射”,軍營被姚苌攻破時,她“猶彎弓跨馬,率壯士數百人與苌交戰”,直至被俘。
慕容氏“有才慧,善書史,能鼓琴”。
辛氏“聰朗有才鑒”,其弟辛敞按照她的指點處事,在錯綜複雜的曹魏政治鬥争中如魚得水……
比起宋明清時期表彰的“節婦”“孝女”,《晉書》上記載的魏晉女子能文能武,聰慧過人,懂軍事懂政治。
【其實《晉書》的作者同樣是男性,共二十一人,說出名字各個在後世都是鼎鼎大名。】
負責監修的是後世鼎鼎大名的名臣和文豪:房玄齡、褚遂良、許敬宗;
負責天文、律歷、五行等三志的作者是玄學大佬——李淳風;
其他十六位編纂者裏同樣有許多名臣。
比如巾帼女相上官婉兒的祖父上官儀,上官儀自己也是著名詩人和文豪,當做宰相;後來武瞾的心腹、成語“笑裏藏刀”的來源李義府,也當過宰相;還有編纂了《藝文類聚》《周書》和《唐高宗實錄》的著名史學家令狐德棻,等等……
除了衆多名臣,唐太宗李世民還親自為司馬懿、司馬炎、王羲之和陸機寫史論。
衆多文武兼備的文豪名臣修書寫的《列女傳》,挑選的女子楷模充分說明唐初的風氣,更注重的是女子自身的才識和技藝,而相對忽視傳統三從四德的“婦道”。
後世修前朝史書都會受到當朝文化風氣的影響,《晉書》這樣的“魏晉風流”與其說是魏晉風氣,不如說是大唐的開放包容,比起欣賞女子守貞守節,更在意女子的能力。
欣賞女子的才藝甚于婦道的《晉書》既然符合李世民的心意,自然也符合皇後作品《女則》的核心主題。
李世民聽到後世懷疑長孫皇後的書,比自己的書被質疑了還生氣:“《女誡》?觀音婢寫得書怎麽是那寫給自家女子看的私書可以比得!”
長孫皇後安撫着李世民,比李世民還要看淡生死。
她對自己的身體其實心裏一直有數,此時天幕說她芳年早逝,對她來說,不過是提前解開謎底。
事實上,她的注意力在另外一點。那就是天幕之前提過的女皇武曌的心腹和女宰相的祖父,原來都參與修過《晉書》。
這豈不是意味着,貞觀朝的這麽多名臣,都留到了武氏當權時期。
但是這一時期,別說還沒見到武曌本人,上官婉兒也還沒有出生,連靠着李治東宮舉薦的李義府都還不知道在哪裏。
民間的李義府此時才12歲,但半大孩子早已開始學習,他自幼就頗有城府,看到天幕上對自己的介紹,完全不覺得是恥辱,反而頗為向往。
“笑裏藏刀,這個名頭可不太好。”但是能當上宰相,成為帝王心腹,哪怕是女皇,照樣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義府眼眸閃爍:明天就去改名,關系到一家前程,想必父母親族也會配合。
【宋朝時期,雕版印刷發展到全盛時期,從開始只有單色印刷發展到“單版複色印刷”,并且以這種方法印刷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因為單版複色印刷時顏色容易混雜滲透,印刷效果不好,後來印刷工人發現分板着色,分次印刷效果更小。于是發展出了“多版複色印刷”,又稱“套版印刷”,現在木版畫印刷基本也就是單色和套色,可以說是老祖宗幾千年前的研究打下的基礎。】
朱元璋看着天幕裏的印刷方法,想起自己去官刻廠見過的畫面,給兒孫們解釋:“現在南京的官刻書主要也是這兩種印刷法子。”
洪武年間,大明的官刻機構,或者說官方印刷廠,就設立在南京,許多官刻書都是在南京刻板,比如《南藏》,這本明初時期在應天府刻成的官方版本《大藏經》命途多舛,刻成後沒多久就遭遇火災,因此永樂年間再次刻本。
嘉靖以後,南京成了彩色套印中心。
到了永樂年間,朱棣設立經廠,北京變成了官刻機構中心,在北京刻板了《北藏》和其他正統道藏書籍。
一直到清朝年間,清朝帝王依然還在使用北京的刻板,比如雍正時期的《龍藏》,就是北京刻板。
《龍藏》是歷代官刻大藏經裏極為重要的一部,不僅僅是漢文大藏經,還收錄了經、律、論、雜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經版79036塊,是歷代集大成者的經典著作。
【正是在北宋繁盛的印刷環境中,書肆刻工畢昇發明了新的活字印刷法,一下子把印刷效率提高了幾十倍。】
畢昇先用細膩的膠泥制成小型方塊,刻上凸面反字,用火燒硬後看起來就像是一個個單字的印章。
他批量制作了組多膠泥“印章”,按照一定的順序規整的放在木格子裏,然後在一塊鐵板上鋪上松香或者蠟和紙灰,用來做泥模子的黏合劑,按照字句、段落,把一個個膠泥字模子擺放好,最後框上鐵框,用火加熱。
等到黏合劑冷卻後,依然不能立刻使用,需要用平板把版面壓平,等完全冷卻泥模變硬之後,就可以開始刷上墨、覆上紙,加上一定壓力,開始印刷。
印完之後,再用火烘一烘,黏合劑融化之後,泥活字還可以拆下來留着下次使用。
“畢昇!真的是你!”
北宋慶歷年間,一處書肆裏,各個印刷工匠羨慕地看着畢昇。
原本聽到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他們以為是重名,以為會是什麽大人物——就算那造紙術的宦官,也是宮裏伺候皇帝皇後的人物,對他們來說也算大人物了。
沒想到如此詳細的介紹,還真不是什麽大人物,就是書肆刻工,就是他們身邊的同伴!
畢昇同樣感到不敢置信。
他伸出雙手,看着手指上還殘留的膠泥,原來,他的發明除了沈家小公子,還是會有很多人欣賞的嗎?
原來,他雖然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的發明創造卻影響了幾千年的後世,他的一切努力,沒有白費!
“活字印刷活字印刷,原來是這麽個活字!”
唐朝的工匠是最激動的。
大唐的造紙工藝已經很厲害了,雕版工藝同樣成熟,不缺優秀的匠人,只缺效率。
再簡單再好刻的木板,一版一版刻下來也是費時費力。
現在有了活字印刷,大的書肆若是匠人一起合作,多印刷幾次積攢許多的膠泥模子,日後都不需要自己刻木板了。
匠人們熱鬧地讨論着:“果然比雕版省事!還可以改錯別字!”
“還比雕版省地方!”大批的書版存放不方便,若是遇到陰雨或者老鼠還會被損壞,壞一兩個字整版都無法用了,看着就心疼。
“這做一批活字可以反複使用,而且做得越多,後面越省事,都可以不用做新的直接找舊模子,多方便!”
“但是泥活字容易變形吧?泥巴還是太軟了點,而且輪廓模糊,若是用來刻米芾懷素那樣的草書,就不好看。”
有匠人順手在地上抓起一團泥,捏成方方正正一長條,用樹枝在底部刻字,刻完看着那模糊的模樣直搖頭,不好看,單獨看都不好看,印刷出來更糊更不好看。
“不知道木活字成不……”
【畢昇在1041-1048年制成膠泥活字,實行排版印刷,完成了印刷史上的重大革命。】
【活字印刷術影響了幾個世紀,一直到現在,凸版鉛印雖然材料和設備不同,但是印刷的基本原理依然是北宋時期畢昇的活字印刷技術。】
【畢昇在嘗試了泥活字後,還研究了木活字,雖然當時畢昇覺得木料紋理疏密不勻,沾水後容易變形,但是木活字對後世影響最大,僅次于雕版。】
【後世不但有漢字木活字,還有西夏文木活字、回鹘文木活字,明清時期普遍使用木活字,因為原料易得成本低廉,這也是明清時期書籍普遍的重要原因。】
天幕放出各種不同文字的木活字,因為是修複後的文物,大多有些磨損,這也是木活字的缺點——不如金屬耐磨。
現如今保存比較好的木活字,已經都是近代的。
從古墓裏偶爾出土的木活字,剛出土跟竹簡一樣,黑黑的一團看起來像朽木,修複起來極為艱難。
畢昇看着看着,眼眶濕潤了。
原來大家都在用他的木活字啊……
哪怕他不出名,哪怕他生前沒推廣開,也不重要了……
聞詢趕來沈括安慰地拍了拍他的肩膀:“恭喜你,青史留名了。”
他本就對各種工藝感興趣,經常與畢昇讨論活字印刷術,也正是因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的記載,才讓畢昇沒有被歷史遺忘。
畢昇含淚激動地點頭:沒錯,他的活字印刷術和木活字,已經幫他名留青史了!
【可惜的是,畢昇生前活字印刷術一直沒有得到重視,一直到他去世,活字印刷術都沒有能推廣開。】
【但是這并不代表活字印刷術沒有用,相反,當它傳到國外,非常受重視!】
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後,最先影響的首先是東亞文化圈。
首先,傳到了朝鮮,而且朝鮮首先發明用銅活字印刷,目前朝鮮現存的《清涼答順宗心要法門》,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金屬活字本;
朝鮮人還創造了自己的木活字,1376年出現木活字《通鑒綱目》,又創造了鉛活字,1436年再次用鉛活字刊印《通鑒綱目》。
16世紀末,日本用活字刊行《古文孝經》和《勸學文》。
【對歐洲的影響也很早。】
【意大利商人帕菲洛卡·斯塔爾迪見到了馬可·波羅從華夏帶回去的活字版書籍,采用活字印刷術後,意大利人将活字印刷術傳入歐洲的成功歸功于帕菲洛卡,特意在他的出生地樹立雕像作為紀念。】
【法國漢學家儒蓮,曾經将沈括《夢溪筆談》中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史料翻譯成法語,儒蓮也是最早将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介紹到歐洲的人。】
【1440年,德國發明家約翰內斯·古騰堡以華夏書籍為印刷藍本,将歐洲的多項技術整合,發明了鉛字的活字印刷,很快在歐洲傳播開,并且推進了印刷形成工業化。】
【西班牙歷史學家傳教士岡薩雷斯·德·門多薩在自己著的《中華大帝國史》中提出,古騰堡受到華夏技術影響,法國歷史學家都同意門多薩的論點,并且稱“畢昇是印刷史上的偉大革命家”。】
古騰堡最大的貢獻是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的印刷機,金屬字母排列成印刷樹葉,字母可以被重新使用。但是木刻地底板不能重新使用。
但是他同樣為活字印刷的工業化帶來了做出了巨大貢獻。
“多謝沈公子!”聽到天幕說是因為沈括的《夢溪筆談》,才讓自己的的技術流傳到西方,進而流傳到全世界,畢昇對沈括行了個大禮。
沈括立刻扶起他,哈哈一笑:“同喜同喜!我又被天幕誇了一次!”
兩人敘舊情沒說多久,齊齊被德國人的印刷機吸引了注意力。
“這印刷機有意思!”畢昇和沈括異口同聲說道。
接着兩人相視一笑:“看來,我們又有新任務了。”
已經知道泥活字和木活字後世留名,但是還有更好的金屬活字,甚至還出現了速度更快的印刷機。
參考物就在眼前,還有什麽理由不去繼續研究?
原本感覺自己垂垂老矣的畢昇瞬間什麽年齡負擔都遺忘了:他還年輕!還可以再造一個新發明!
【當活字印刷術經過德國,傳播到10多個國家後,文藝複興到來了。】
首先,可以自由印刷書籍後,打破了宗教的壟斷。
16世紀,馬丁·路德稱贊印刷術為“上帝至高無上的恩賜,使得福音更能遠揚”。
當民間的文藝作品越來越興盛,開始出現人性與自由的主題,對神權開始質疑,對傳統權力開始挑釁,并且開始成立自己的學說,促成西歐社會脫離“黑暗時代”。
【印刷術甚至促成了美國的獨立】
萊克星頓戰役打響後第9個月,著名政治思想家托馬斯·潘恩著作了一本小冊子,名叫《常識》。
看起來好像是寫生活常識內容,實際上這是一本政治宣言書籍,引導北美殖民地人民反抗英國,擺脫英國統治獲取殖民地獨立。。
《常識》的內容很短,僅有幾十頁,但是在戰争期間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定價低廉,內容簡短,通俗易懂,以致于只有300萬人口的殖民地賣出了50萬冊!
50萬人在閱讀一本號召他們反抗英國統治的書籍,還在與家人、朋友傳閱,分享,讓《常識》的內容深入人心,快速颠覆殖民地人民的思想。
曾經,他們是英國派遣來美國開辟殖民地的勞動者,以為接受英國政府的統治和剝削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現在,他們發現了真正的常識——
“美洲與歐洲隔着遼闊大海,根本不是一個國家!”
“美洲如此巨大,英國如此渺小,我們根本不應該被一個小小的島國統治!”
“什麽是常識?被英國統治是常識嗎?不!獨立才是常識!”
“我們要獨立!要自由!”
最後,獨立的口號響徹整片大地:
“要獨立!要自由!”
“獨立!自由!”
弘歷看得頭皮一陣陣發麻。
反清複明的漢人屢禁不止,他大興文字獄就是怕漢人被文人煽動起來,現在怕什麽來什麽,天幕上的這美國人,不就是被一本書煽動的嗎?
可是天幕明明白白嘲諷過他的文字獄,現在繼續管控只會刺激的漢人反抗的更加激烈。
弘歷不由地怒罵天幕:“你只記得批評,倒是出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這一本《常識》對美國的影響一直影響到現在,美國如今動不動喊“自由民主”,因為那是他們的立國理念,哪怕他們并不是真的“自由民主”。包括美國全稱“美利堅合衆國”,也起源于這本書,托馬斯在書中命名了美國的全稱。】
【最早提出“自由民主論”的托馬斯·潘恩也因此被稱為“美國體制之父”】
嬴政開始認真思考,秦國的立國理念是什麽。
父皇,大父,先祖們,喊過什麽口號沒有?
好像沒有?
雖然奮六世之餘烈,歷代秦王一直以統一六國為目标,但是論喊口號,似乎不如這美國人。
這可不行。
嬴政認真地看向李斯:“這種簡單的書籍很适合發放給百姓統一思想,你也去想一想怎麽寫。”
李斯撫須的手微微顫抖:陛下,您還記得自從天幕出現以來,交給他多少新任務了嗎?
【感受到輿論和印刷品帶來的政治效益,美國人開始應用在方方面面。】
【首先,不會缺席的就是戰場。】
【在二戰期間,美國印刷了上千份投降的宣傳單,然後真把意大利人勸投降了。】
二戰時期,美國抵達西西裏島時,遇到了意大利軍隊,雙方實力差不多,打得激烈而焦灼。
美軍将領撤退後十分焦慮:“不能再拖下去了,再拖下去對整個同盟軍戰局都不利。”
副将看着剩下的槍支彈藥發愁:“但是他們實力和武器裝備也不差。”
參謀團在一旁吐槽:“聽說意大利軍隊反戰情緒很高,這也沒看出來。”
“我還聽說因為反戰,意大利軍隊總喜歡投降。”
“也沒見他們投降,那種撬不開彈藥箱選擇投降的好事我們怎麽沒遇到。”
将領突然福至心靈:“等等,我們好像也沒勸降?”
“試試。”幾位高級軍官彼此對視一眼,立刻達成一致意見,“趕緊制作勸降傳單,今晚就空投。”
當晚,“唰唰唰——”的傳單在意大利的陣地上空,下雪一般白花花的落下。
紙質勸降單印着意大利人最喜歡的葡萄酒和意大利面,加上勸降話術,趁夜快速空投出去。
美軍将領一夜等待,當天晚上就發現:還真有了效果!
淩晨時分,就有接到傳單的意大利士兵摸黑主動找到美軍,拿出勸降傳單問美軍:“你們這個是真的嗎?不是騙我們的吧?”
美軍士兵被送上來的戰功驚喜到了:“是真的是真的!”
“宣傳單太少了,我們搶的都打起來了,我好不容易搶到的,還受傷了。”意大利士兵還抱怨,“還有,我的意大利面和紅酒呢?”
“馬上就來,馬上就有!”
“好的,謝謝。”
意大利士兵十分配合,看到承諾的意大利面和紅酒被送到自己手上,主動繳槍,乖巧地蹲進戰俘營,然後開始美滋滋吃面條喝小酒。
他并不寂寞,因為沒多久,其他意大利士兵很快相繼來陪他了。
“嗨,兄弟。”
“嘿,你竟然已經吃上了!我的那一份呢!”
“我的!”
“還有我的!”
“除了紅酒,還有音樂嗎?我想聽小提琴謝謝。”
……
美軍靠着犧牲自己的補給,輕松地打贏了一場戰争,這其中勸降單的作用必不可少。
朱橚看得目瞪口呆:“這都可以?”
雖然他相對其他兄弟文弱了點,不擅長騎馬打仗,但也知道打仗很辛苦,怎麽天幕上的打仗看起來輕輕松松?
“沒聽說,反戰情緒嚴重嗎。”朱元璋恨鐵不成鋼,他兒子怎麽這麽好騙,白瞎了自己平時的教導。
太子朱标一邊咳嗽一邊解釋:“這麽想要食物,說不定軍營已經食物匮乏。”
“可是看起來也不像僵持很久糧草跟不上?”朱棣也迷惑了。
“主要是不想打咳咳。”朱标咳嗽的更嚴重了,臉上甚至泛起一絲病态的潮紅。
朱元璋擔憂地詢問:“标兒,你身子還好吧?”
“沒事,只是偶感風寒。”朱标剛說完,喉嚨又是一癢,他感覺有熟悉的血腥味沖上來。
當着父皇和兄弟們的面,朱标強行把血液吞了下去。
朱棣疑惑地看了大哥一眼:他怎麽覺得,老大的狀态有點不對勁?
【其實從一戰期間,各國為了攻心,專門成立了宣傳站,不單單是美國,德國、英國都有,專門空投勸降宣傳單,還離間攻心。】
從一戰開始,德軍就開始用飛機在上空撒投降的宣傳單,上官想阻攔也沒用。
城市上空,傳單漫天飛舞。
不需一個士兵,就可以讓敵人自亂陣腳。
上官挨個逼問:
“你們有沒有拿傳單?”
“有沒有拿傳單?”
“你們是不是想投降?”
“大聲說,是不是!”越是嚴苛,越是起到反效果。
只是因為撿宣傳單就被懲罰的士兵彙聚在一起嘀咕:
“還不如投降了算了……”
“正好晚上,不如趁夜……”
草莽出身的朱元璋開始分享自己的經驗:
“打仗時不想打了很正常,甚至想要投降敵人,被更大的利益誘惑想通敵的也正常。我軍隊中也有,還有人私信聯系敵人,我都知道。但是,我也可以裝作不知道,只要你壓得住,不要自亂陣腳,士兵還是會聽你的。”
朱棣連連點頭:“父皇說得對!”
【美國發現了宣傳單的好處,開始研發“紙片炸彈”,把火藥與印刷結合起來,用在多個戰場。】
美軍在二戰時期,開始研發“紙片炸彈”。
因為飛機投放容易被盯上,于是美軍直接研制遠程炸彈,可以遠距離投放過去。
比如美國海軍的“超級大黃蜂”戰鬥機,曾經就是負責投放航空宣傳炸彈,使用集束炸彈,一次發射,多個子母彈發射出去,子母彈裏就是多個“紙片炸彈”,會同時在多個地方爆炸出無數的宣傳單。
美軍第一次在航空領域上投放宣傳炸彈是在二戰時期,後來,在越南戰争、阿富汗戰場、伊拉克戰場,均投放過紙片炸彈。
美國的紙片炸彈雖然對敵區的心理影響比較大,有人稱這種炸彈威力“殺人誅心”。
【除了戰争時期擾亂軍心,勸降敵軍,戰争後期和大後方同樣用印刷品立下奇效。】
【海灣戰争中,美國發明了通緝撲克牌,為戰後抓捕伊拉克高層立下大功。】
【值得一提的是,發明通緝撲克牌的不是什麽高官,是一名印刷廠的普通工人,斯普林斯頓。】
美軍一開始想到的通緝伊高官的辦法相當傳統,是以普通傳單和通緝令形式在伊拉克大量投放,這一任務交給了斯普林斯頓工作的那家印刷廠。
由于印刷工作量太大,工人們經常在休息時打撲克來放松。
年輕的印刷工人斯普林斯頓正在和工友們打牌,一邊打牌一邊罵:“戰争還不結束,天天加印,天天加印,累得都不想幹了!”
工友嘲笑他:“你要是一夜暴富就可以不用幹了。”
男人們随意地打着牌,東一榔頭西一榔頭地聊着。
“聽說伊拉克戰場沒?高層都跑了,高價通緝,如果我們要是抓住一個,後半生無憂。”
“想得美,通緝令要是真那麽有效果,至于挂那麽久嗎。”
“要想賺錢,拿着通緝令去找,找到就有錢了哈哈!”
“我有病吧還随身帶着通緝令不成,誰記得通緝令上的家夥長什麽樣,看過就忘記。”
工友說着,一張撲克牌甩在了臨時用來當小桌子的板凳上。
斯普林斯頓看着撲克牌上的人頭圖案,猛地爆發一個想法:人不會随身攜帶着通緝令,但是會随身攜帶撲克牌。
尤其是累到疲憊的士兵,在軍營裏也不敢喝酒放松,只能靠打打牌來娛樂。
“何不把這些通緝對象都印到牌上?”
斯普林斯頓腦子裏浮現這個想法後,一直憋着。
下工後,他回家立即登上美軍中央司令部的網站,給負責官員發了一封郵件,講了自己的想法。
沒想到,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斯普林斯頓的創意被采納了。
不但被采納,撲克牌通緝令也開始快速生産,斯普林斯頓所在的印刷廠開始生産他發明的撲克牌通緝令。
美國印刷了海量的撲克牌通緝令,不僅發放給自己的軍隊,讓駐伊聯軍士兵幾乎人手一副,還給當地居民特別是巴格達市民分發了近百萬副。
撲克牌通緝令一共55張,比普通撲克牌多1張,多出的這張沒任何花色和數字,是一幅簡單的伊拉克地圖,标明了伊地形特點和行政區劃,能讓玩牌的人對伊拉克基本情況有個了解。
牌中的大王、小王不是人們先前以為的薩達姆和庫賽,大王是伊軍官軍銜的英文與阿拉伯文對照,小王是對伊拉克人姓名的說明。
其餘的52張則分別是通緝的伊高官的照片、姓名和官職說明。
撲克牌通緝令比常規的通緝令更随處可見,士兵、居民天天打撲克天天看,時不時調侃幾句。
“我若是抓到這家夥,一夜暴富!”
“看我的大王!這可是價值三萬美金的大王!”
等到有人在街頭無意中瞥到通緝犯的面孔:“這個人好像有點眼熟……”
立刻有人回憶起撲克牌通緝令上的頭像:
“這是那個三萬美金!”
【撲克牌通緝令的速度是相當高效率的。】
【2003年4月12日,美軍中央司令部新聞發言人布魯克斯準将亮出撲克牌通緝令,全世界關注伊拉克戰争的人都感到出乎意料。
2003年5月2日,17名撲克牌上的伊拉克前政府高官落入美英聯軍之手,伊拉克前副總統馬魯夫投降。
2003年12月13日,前總統薩達姆被抓,被處死。12月22日,薩達姆兩個兒子被抓,被處死。】
“短短的9個月!短短9個月!”
十年時間滅六國、至今留下不少六國餘孽的嬴政羨慕的眼睛都紅了!
這麽快!這麽快!
“這印刷術,一定要迅速研究出來!”
大秦已經有紙,也有顏料,有善于寫實的工匠,天幕上的這些撲克牌游戲看着也不難,大秦完全有條件學起來。
此時此刻,嬴政想起了自己被刺殺的那些年,想起那些久久沒找到的刺客,也想起了至今還沒找到的大才張良。
“哼,現在看你們往哪躲!”
他還不知道,在某些時候,刺客和大才,可以合二為一。
【在這一段時間內,前國防部長、前石油部長、前財政大臣、前內政部長、前貿易大臣、前軍事工業部長等等一系列重臣,全部很快被抓被殺,前總統的兄弟和家人早他幾個月就被抓被殺。】
【可以說,論通緝尋人,通緝撲克牌立了大功,當時的美國媒體和軍部同樣認可這個事實,并且給予了發明這個創意的印刷工人重賞。】
唐朝時期,民間看着撲克牌游戲,覺得十分親切,這不就是葉子戲嗎,他們常玩。
“我們也有葉子戲,也可以印刷。”
北宋時期,詩人楊大年看着自己改良的馬吊:“原來馬吊後世叫做撲克牌,還可以有如此用處。”
明朝時期,玩馬吊的更多了。
因為吳地最喜歡玩馬吊,也被叫做吳吊。當時的馬吊牌同樣有了畫像人物,流行繪制《水浒傳》人物,相當于大王的萬萬貫畫有宋江。玩法是每人先取八張牌,剩餘八張放在桌子中間。四人輪流出牌,類似玩大老二。
清代時,馬吊又衍生出“鬥虎”、“紅樓葉戲”、“詩牌”等游戲,聽名字就知道,與紅樓和詩詞相關,玩的比較文人風雅。
但并不是沒有普通民衆玩,明清時期沉迷馬吊的百姓太多,以致于曾有文人痛斥,說“明亡于馬吊”,“清賭博風氣太盛”。
【目前普遍認為,現代撲克起源于葉子戲,葉子戲是現代撲克、麻将、字牌的鼻祖。】
【而李約瑟博士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将橋牌的發明權歸于華夏,但是華夏卻從未想過,橋牌不止是娛樂和玩物喪志。】
荊咕說着也深深嘆氣。
這該歸罪于誰呢?
相傳最古老的葉子戲起源于漢朝,是韓信發現軍中将士無聊發明的葉子戲,怎麽說跟戰争也是相關的,但為什麽華夏人就是沒有人想到把葉子戲運用于戰争?
【在戰争的大後方,因為男性上了前線,政府為了鼓勵女性也參與到戰争生産中來,出現了各種招貼海報。】
美國對于戰争時期的宣傳很早就開始了,一戰時期就建立了一個宣傳部,專門來宣傳戰争的各種好的情況。
二戰時期,美國被卷入戰争後,開始一邊用招貼海報征男人去前線,一邊鼓勵女性進入工廠生産軍工武器。
著名的征兵海報就是“山姆大叔”需要你,用色鮮豔,意喻明顯;
然後鼓勵女性的海報以女性為主角:
女性挽起袖子,露出肌肉,打螺絲釘:“我們做得到!”
年輕夫婦手拿鋼叉:“這個夏天去農場工作。”
美國小姐行軍禮:“勝利就在你的手指上!”
軍隊需要速記員,開始讓女性成為軍隊文職人員。
“想念不會讓他馬上回來,趕緊工作吧!”
“姐妹兒,幹得好,我沒想到你能做男人的活!”
“美國婦女做得最好!”
……
論洗腦,美國是專業的。
當你在各地都能看到這樣的洗腦标語,哪怕一時間不以為意,依然會受到影響。
事實也證明,這是有用的。
【據美國勞工部女性事務處在1944年的一份統計,制造業,尤其是軍事制造業,女性工人中有将近一半是珍珠港襲擊之後才加入。在這些來後才加入制造業的女工中,大多是曾經的全職家庭主婦,也有一部分之前還是學生。】
說到這裏,荊咕想起了明朝時期衆多的“節女”“孝女”書籍,想起明朝那麽發達的印刷業用在這事上面就來氣。
【華夏發明了造紙術和印刷術,卻沒發明如何在戰場上給敵人洗腦,光顧着給國內的女同胞洗腦,怎麽不給侵略性如此強大的蠻夷洗洗腦呢?】
【你們眼裏只有女人,沒有世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