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四大文明古國20
第20章 四大文明古國20
【時間來到21世紀,華夏這條沉睡已久的巨龍重新沖上天際】
奧運會帶給大家足夠的震撼之後,荊咕做出了新的特效,來預備為這個“四大文明古國”單元做結尾。
【我們包容萬象,海納百川,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我們依然在使用】
天幕上四大文明古國的地圖再次出現,這一次,所有的古老文明箭頭都指向了華夏。
華夏地圖放大,上面一個個彰顯各國文明的景象出現。
最能體現各國文明的,大概是一個個取名十分豪橫的小區,可以在這裏見到各國文明。
古埃及獅身人面像,古希臘石膏雕像的各種女神,古羅馬的凱旋門……不知道的還以為是世界文明展覽。
“豪庭,世家,學府,天城,雅苑,這一定是某個大貴族的府邸。”古代的貴族們看着那華麗的大門,被那大大的牌匾上霸氣的小區名字震撼到了。再看看後面幾十層高的樓層,不由羨慕極了,“這麽大,這麽高,後世的貴族一定更有錢!”
古人看着在門口的保安贊嘆:“看,他們的門房還守在門口,還有橫杆攔住不讓人進出,不錯,嚴格。”
看着人來人往進進出出的景象羨慕:“好多人,這一定是個豪門世家!”
但是也有清醒人,小聲嘀咕:“我怎麽覺得那像是一個村,甚至是一個鎮?”
那些一出門各自三五成群的,明顯很多人互相不認識嘛。
【四大文明古國裏,古埃及是最古老的文明古國,也創造了許多個第一】
【它是第一個書寫歷史的民族,建造了人類的第一個花園,也出現了最早的中央集權的君王統治的王朝,有了人間法老】
【注意,“法老”這個詞語并不代表統治者本人,而是代表神授給統治者的居所。這既表明了法老統治的宗教性,也表明了它的男女平等】
Advertisement
【古埃及人沒有男尊女卑的想法,統治者只講究肥水不流外人田,所以無論是法老的兒子還是女兒都有繼承權,甚至包括法老女兒的丈夫】
【我們現代可以看到法老的雕塑裏,無論是法老王和妻子,還是法老女王和丈夫,都是并肩而坐,他們共同分享權力】
荊咕放出特意找到的法老國王雕塑,《門考拉夫婦像》是并肩站立的夫妻像,《埃及王子和妻子像》是并排坐立的夫妻像。
他們雖然膚色材質不同,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男女同等大小,坐着或者站着的位置是同一高度,這也象征着一種平等原則。
華夏古代書畫或者雕塑,甚至包括其他文明裏,一般是地位越高身形越大。
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步辇圖》,李世民是整個畫面裏最大的,前來拜見的番邦部落首領其次,首領帶的兩個仆人再次,擡起李世民步辇的宮女最小。《乾隆南巡圖卷》圖裏同樣如此,長卷長達21米,迎接乾隆的官吏那麽多人,就乾隆最大最醒目。
已經登基稱帝的武則天聞言輕笑:“看來二聖臨朝并不是天皇獨創。”
太平公主看着天幕,一時間眼神有着茫然,心底卻又有些莫名的雀躍。
原本以為,自己是公主,繼承皇位跟母親一樣名不正言不順。現在才知道,原來并不是所有地方都是這樣。
“無論兒子還是女兒都有繼承權……”
她總覺得,自己深受父兄寵愛,若是像母親一樣篡了大唐的江山是背叛父兄。所以哪怕她知道了權力的重要性,也拉攏了一些朝廷重臣聽命于她,但依然從沒想過要邁出那一步。
直到現在,她心動了。
如果父兄真得疼愛她,一定會給她跟其他皇子們一樣的繼承權吧……
【古埃及的紙莎草大家應該都從歌曲裏聽到過,印象深刻】
【紙莎草對于古埃及人來說,草芯可以食用,草可以做紙甚至還可以做船——但是,紙莎草的紙只是草木本身的纖維壓平風幹使用,因為豎着的纖維折疊易碎,所以莎草紙不能折疊只能卷起】
【所以在歷史上,東漢的蔡倫依然是被視為發明造紙術的第一人,他的蔡侯紙才被認為是真正意義上的“造紙”】
東漢時候,蔡倫呆愣愣看着天幕:“蔡侯紙,我這是憑借造紙封侯了嗎?”
身邊的小太監們連聲恭維祝賀,但蔡倫都沒有聽進去。
此時正逢劉肇已将鄧綏封為皇後,蔡倫知道鄧綏喜好舞文弄墨,為了投其所好,甘心屈尊兼任尚方令,主管宮內禦用器物和宮廷禦用手工作坊。
目前,他已經總結了前朝的造紙經驗,正在改進造紙工藝,但是改進工作并不順利。
蔡倫設想利用樹皮、碎布、麻頭、魚網等廢棄易得的原料來造紙,試驗了多次并沒有成功,還被不和的同僚嘲諷。眼看着要放棄又不甘心,正準備咬着牙繼續新的嘗試時,天幕上說出他未來竟然憑借造紙青史留名,蔡倫頓時什麽權勢什麽争鋒都抛到了腦後。
天幕這時放出了後世人為蔡倫建的紀念園,由蔡倫生祠擴建而來的紀念園裏還有他巨大的青銅雕像,蔡倫看得雕像眼眶發熱。
是他的塑像,是他!
在蔡倫墓的西面,後人還建立了蔡倫紙文化博物館。館內展出了不同時期的造紙遺址圖片、造紙工具及紙張樣品,還有完整的視頻在播放蔡倫造紙術的過程。
把樹皮、碎布、漁網等物進行浸泡、蒸,搗爛後再切料、搗漿,直到它們全部變成漿糊一般的紙漿。再不斷地攪拌,制絮,用方方正正的紗網抄撈起來,一張些微殘留植物纖維的紙張就成型了。
這還沒完,還要把紙張疊起來、又分開糊在牆壁上,等幹了再揭下來等一系列工藝。
蔡倫看得是眼睛都不敢眨,這是他在借鑒另一個世界的自己的經驗!
等到天幕開始換了個畫面,蔡倫才遺憾地回過神來。
雖然視頻太短,還好跟自己設想的差不多,再嘗試一兩次應該就能成功……
剛想到這裏,蔡倫突然發現旁邊多了個人,定睛一看,這不是伺候皇帝陛下的鄭公公嗎?!
蔡倫緊張了,雖然算是同僚,這位皇帝面前的紅人也是自己需要仰視的:“鄭公公……”
“莫急,陛下傳喚你,随我過去便是。”昔日在小太監面前趾高氣揚的鄭公公今日格外好說話,笑眯眯地做出邀請的手勢。
蔡倫的心中大定。
再看一眼天幕,蔡倫想,什麽權勢,能青史留名嗎?面前的這位大太監鄭衆比自己權勢大多了,也沒見天幕提他一個字。
還不如好好做事,歷史和後世人會記住他。
【古埃及文字和蘇美爾文、古印度文和華夏的甲骨文,都起源于圖畫文字,最終的發展結果都是象形文字】
【但是很可惜,甲骨文經過煙花成了世界上應用人數最多的文字,而比甲骨文誕生更早的古埃及象形文字卻在歷史的長河中漸漸消散】
天幕放出了不同文明的原始文字:
古埃及的圖畫文字,色彩豐富,圖像生動,帶着某些神秘的象征意義;
古蘇美爾的楔形文字,抽象線條刻在泥板上,簡潔概括;
古印度的印章文字,刻在石頭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一個個文字看起來更像是一副做祭祀的神秘圖畫;
古華夏的甲骨文刻在龜殼上,拙樸神秘,帶着歷史的厚重感。
天幕上象征着時間的數字快速變化,5000年前,4000年前,3000年前……
對應的時間下面,不同的文字同樣在不斷地演變。
當外來文明入侵,文化斷層,文字也漸漸消散在了被征服的歷史長河中。
只有華夏文字在不斷地演變,但是始終能看出最初的模樣。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
文字不斷發展,甚至發展出了各種字體的藝術,成就了許多書法大家。
這都是華夏文明延續幾千年的見證,是文明強大生命力的象征。
【古埃及人對現代最大的影響,就是歷法】
【古埃及人把一年分成12個月,每個月30天。因為尼羅河泛濫的間隔時間是365天,所以他們在歲末再添上5天,這和天文歷法中的365.25天僅僅相差0.25天】
【後來羅馬的儒略·恺撒采用古埃及太陽歷,加上閏年改良為儒略歷,中世紀羅馬教皇格列高利又被儒略歷加以改革,成為了沿襲至今的世界性公歷】
“以基督耶稣的誕生為元年,就這麽決定了。”教皇做出了改變世界的決定,來表達對他的主的虔誠。
而剛剛看文字演變看得心潮澎湃的古代人頓時如同被潑了一盆冷水。
“現在的歷法不是華夏自己的歷法?”嬴政看到天幕裏有自己“書同文”的小篆,正高興着,聽到歷法用國外的立刻臉色陰沉了下來。
扶蘇不解:“為什麽要用外邦的歷法?”
老謀深算的李斯看了扶蘇一眼:“公子,六國餘孽猶在,為什麽六國人要用我大秦的小篆?”
扶蘇一哽,很快反應過來,不自覺地看向了高高在上的父皇。
因為,六國已經被父皇掃平了。
【古埃及的獅身人面像成了旅游勝地,也成了影視劇的常客】
【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不但在博物館裏展覽,影視劇裏動不動就複活一下】
荊咕這裏做了個惡作劇,截取的是影視劇裏木乃伊複活的畫面。
于是古人看到天幕上先是一個渾身裹着髒兮兮布條的人型生物躺在一個長長的棺材似的木匣子裏,鏡頭不斷拉近,看到了那布條的細節,幹巴巴的手指、瘦的骷髅架子似的身體。
古人還在讨論“這麽瘦肯定是貧民,吃的不太好”“壽衣幾塊破布一看就很窮”,只見那木乃伊幹癟的臉上突然睜開眼。
“喝!”
大秦朝廷上,君臣集體吓一跳。
扶蘇被吓得後退幾步,正要為自己的失态道歉,一擡頭發現父皇雖然沒什麽動作,臉色也有些微白。
他明智的選擇将被吓到這件事略過,但是胡亥在一旁咋咋呼呼:“木乃伊?這不是屍體嗎?”
扶蘇這才反應過來:“法老的木乃伊?這是帝王的屍體?”
嬴政的手不由自主握住腰間的劍。
始終緊緊握着,好懸地控制住了脾氣沒有爆發。
把帝王的屍體用來展出還做戲子一般演出,嬴政表示不能接受。
想起前面天幕提到自己的皇陵和兵馬俑,嬴政心裏更郁悶了。
這後世怎麽回事,對帝王不恭敬挖墳盜墓也就罷了,連帝王的屍體都不放過。
他一定要在自己的地宮裏挖出支流繁多的地下河,在地下河裏注滿水銀,等自己駕崩後,睡在棺椁裏,棺椁漂流在長河上,再讓棺椁流動起來,位置不固定,讓後人根本找不到!
【最重要的是,古埃及的貓!】
【十二生肖裏是沒有貓的,因為貓并不是我國的本土産物,比如秦朝和先秦時期就沒有貓】
【相傳是張骞開辟絲綢之路之後從西域帶回來的,而西域極有可能是從古埃及引進。目前有記錄的最早馴化家貓的就是古埃及。】
【包括現代也認為,貓的起源環境就是沙漠地區,所以它不愛喝水】
對貓寵愛到極致的宋朝人集體高興了起來。
宋朝人接貓回家,還要用柳條串着魚或者鹽去給大貓和大貓主人做聘禮,柳條象征着“留”,表示大貓舍不得孩子,古人竟然折柳送別也是取諧音的挽留之意。魚自然是補償給大貓的食物。
陸游懷裏抱着貓,擡起貓的頭看天幕:“粉鼻你看,天幕在說你的祖宗呢!”
——陸游聘貓用得是“鹽”,還寫過聘貓過程“鹽裹聘貍奴,常看戲座隅”。
黃庭堅正在窗前寫詩,紙面上俨然是一句“聞道貍奴将數子,買魚穿柳聘銜蟬”。
“天幕也在說貓,巧了,正要去聘貓。”黃庭堅放下毛筆,迫不及待去折柳把準備好的魚兒串起,準備去剛生了小貓的友人家聘貓。
【根據最早的記錄,貓的族譜可以追溯到塞浦路斯和埃及。】
【古埃及人非常愛貓,有嚴格的法律禁止出口貓。然而,貓非常擅長捕捉齧齒動物,它們很快就登上了尼羅河上的駁船,成為捕鼠者,并成為船長和水手的夥伴。】
碧藍的大海上,一艘輪船正在海面上航行。
一只常見的貍花貓戴着威風的帽子,大搖大擺蹲在船舵上,透過舷窗眺望遠方。
往來的水手見到它,笑嘻嘻敬個禮,喊一聲:“船長好!”
“船長辛苦了!”
“船長吃小魚幹嗎?”
看起來像是貓成為了這艘船上的“貓船長”。
沒有出海過的內陸人覺得不可思議,連貓都還沒有的朝代更覺得好奇:貓是有多大魔力,直接當船長去了?
他們不知道的是,在必須儲存幹糧才能堅持海上航行的海船上,一旦有老鼠,就意味着不但幹糧會被偷吃、酒桶可能被咬破洩漏、還可以傳播鼠疫等疾病,所以貓在船上十分受歡迎。
即使到了現代不需要貓抓老鼠了,西方的許多海船依然保持了養貓的習慣,作為船員們的精神安慰,是他們最佳的夥伴。
——可能等水手們喝醉後,也會是最佳的樹洞。
【貓還登上過那些前往地中海沿岸國家的船,這些國家包括古希臘古羅馬等地。慢慢地,貓遷移到了古華夏,也就有了我們現在的貓奴們。】
“喵~”嗲嗲的貓叫響徹不同時空,有貓的沒貓的全被叫得心裏癢癢。
荊咕放出了最愛的貓咪剪輯,看看萬能的小貓咪什麽都會。
抓老鼠,抓蛇,抓鳥,抓兔子。
孩子睡覺,母親還沒醒,貓給扶着奶瓶,看到主人來了一個鄙視的眼神:這個家沒我得散。
孩子睡覺,來了蛇,一巴掌拍拍拍。
大人睡覺,來了鱷魚,也被貓給拍走了。
無所畏懼的小天使,兇猛的打完怪回到主人身邊蹭蹭睡覺,仿佛什麽都沒發生過。
甚至還可以打鱷魚,打海豹,打小熊,打水牛,打鄰家狗子……
“哈哈哈哈!”陸游撸完粉鼻,雪兒、小於菟又來撒嬌,陸游忙得不亦樂乎,覺得又有靈感了,今天又可以給貍奴寫幾首詩了……
【簡單說完古埃及對華夏的影響,我們來說古巴比倫】
【古代兩河流域先誕生的是蘇美爾文明,然後是古巴比倫王國文明】
【前面我們提到古埃及使用十進制,因為原始時代人們用手指計算數學,數到十就得重新數,很自然就産生了十進制】
【古蘇美爾人比較富有想象力,用五根手指結合一年的十二月,産生了六十進位制,這是絕無僅有的進制法】
【到了古巴比倫時期,人們把太陽在天宮中的歷程分為12宮,1天分為12小時,1時分為60分,1分分為60秒;一周天分為360度,1度分為60角分,1角分分為60角秒】
天幕上畫面一轉,放出了阿拉伯數字的計時:
19:15:59。
一秒後,跳成了19:16:00。
……
19:59:59。
一秒後,20:00:00。
【古巴比倫人還建造了七星壇祭司七星神,把一個月分為四周,一周分為7天,這也就是我們至今仍在使用的“星期制度”。一個星期7天制,我們至今仍在使用。】
【明朝時期,星期制度經過基督教傳到華夏,因為基督教徒做禮拜,所以星期又叫做“禮拜”】
朱棣奇怪道:“是嗎,我大明沒聽所過。”
他不知道的是,星期制度雖然在明朝時傳入大明,但是并沒有流傳開來,大家還是習慣于使用自己的時間計算方法。
一直到清朝末年,被迫開放港口後,在新式學堂裏才開始使用。
根據光緒28年,清廷頒布《欽定學堂章程》裏可以看到,當時的新式學堂史稱“壬寅學制”。
這份文件裏面清楚地規定了全國中等高等學堂都必須采用星期制,上六天課星期天休假一天。
不久之後,科舉制度正式廢除,星期制也大範圍的流傳開來,所有的政府部門都開始實行星期制,民間也漸漸地效仿,也開始使用星期制。
這也意味着,華夏的封建王朝,終于從天朝上國的思維轉換,開始看到外面世界的厲害之處。
可惜的是,已經太晚了。
荊咕當然沒忘記,把這星期制度的演變也一起剪到視頻裏,平等的創死明清的每一個皇帝。
【蘇美爾是世界醫學的發源地,擁有世界上第一部 藥典】
【現如今,考古學家曾發現了一批阿卡德文醫學文獻,包括治療結膜炎、感冒發燒、自然分娩和治療陽痿的處方】
“有幫助分娩的處方嗎?”女人們滿懷期待,希望天幕能放出相關的處方。
“治療陽痿的……”男人嘴上不說,心裏的期待更大。
可惜的是,天幕讓他們失望了。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我們聽到的寓言故事《伊索寓言》裏有許多部分來源于五千年前的蘇美爾文明】
【蘇美爾人崇尚動物,許多神明都是人身獸足或者人面獸身,他們創造了許多與動物相關的寓言,比如經典的農夫與蛇】
【伊索是搜集者,類似《格林童話》的格林兄弟,搜集民間童話彙集成冊一樣,這對我們了解上古文明極其有利】
秦朝的小說家集體眼前一亮:“學到了。”
先秦時期,不少賢者的著作中也有以動物比喻人的,比如“一鳴驚人”“兔死狐悲”“鹬蚌相争”等等。但是小說家以記錄民間街談巷語,并呈報上級等為主,自己并沒有明确的政治主張,也沒有明确的著作,導致寫有小說家觀點的資料後世基本失傳。
秦朝建立之後,嬴政很明顯的重視法家,其他儒家、墨家也不過是保持朝堂平衡的工具,小說家這樣只在民間有基礎的流派很快淪為下九流,在朝堂上根本沒有立足之處。
諸子百家其實不只百家,只是大部分随着戰亂已經分散、失傳。
小說家衆人本以為自己已經走到了窮途末路,直到看到天幕說《伊索寓言》《格林童話》都是搜集民間故事彙集成書,仿佛黑暗中終于找到了一條道路。
他們也可以試試!
【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一起講,因為二者都是城邦文明,而且古羅馬很多文明,尤其是神明,基本都是延續的古希臘的神明】
【首先,古希臘影響深遠的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也就是我們前面剛說過的,奧運會】
【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每4年舉辦一次,先後舉辦了293屆。後來近代奧林匹克運動之父、法國教育家顧拜旦予1896年重啓,第一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在雅典正式舉行。】
【現代奧運的“聖火”便是為了紀念古希臘人,無論在何地舉行,象征奧運精神火炬的火種,都是取自希臘奧林匹亞山上的“聖火”】
【而且無論在哪個國家舉行,希臘永遠是第一個出場】
在古希臘,奧林匹亞聖山上,男人們競賽拼搏,直到獲得勝利。
勝利者獻上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桂冠,開拓凱旋門,舉行凱旋儀式,還會為了他在神廟樹立雕像。
在現代,奧運會場上,運動健兒們依然揮汗如雨,奮力拼搏。
當他們獲得勝利,依然戴着象征和平的橄榄枝桂冠,但是多了對國家榮譽象征的升國旗。
當看着象征自己祖國的國旗高高懸挂,站在最高的位置緩緩上升,在全世界矚目的情況下奏起國歌,對國歌行禮,哪怕是隔着千年時空也忍不住熱淚盈眶。
“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這宏亮的聲音在每個位面震耳欲聾!
“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
這犀利的歌詞敲打在封建王朝每個人的心頭!
帝王們感到了來自靈魂的顫栗,仿佛聽到了農民起義軍對自己發起的進攻宣言。
這麽大膽的歌詞,這後世,到底是個怎樣的國度!
【馬拉松長跑同樣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來源于希波戰争時雅典的勝利】
公元前490年,波斯大軍橫渡愛琴海,在雅典城外的馬拉松平原登陸。
城邦的統領緊張中向手下看過去:“我們需要向斯巴達城邦求助。”
他的目光定在長跑能手斐力庇第斯身上。
斐力庇第斯深呼吸一口氣,知道這件事自己是最好的選擇,他站起身來:“我去。”
統領拍了拍他的肩,将營救的重要責任交給了他。
斐力庇第斯也不負所望。
兩百公裏的路程,長跑能手斐力庇第斯一天時間就抵達了斯巴達。
“月不圓不能出兵。”然而,斯巴達搖頭,拒絕了出兵。
斐力庇第斯苦苦哀求也沒用,只能再趕回雅典回複。
“雅典是永遠保持自由,還是戴上奴隸的枷鎖,關鍵就在你們。”統領并沒有放棄,而是把全體公民組織起來,甚至把奴隸也編入軍隊,抵達馬拉松後,軍民一心,最終以少勝多贏下戰争。
“敵人有十萬軍隊,我們只有一萬軍隊和一千的援軍!但是,我們做到了!”
打贏了這場不可思議的勝仗後,大家集體歡呼。
“我們做到了!”
“誰回去告訴我們的雅典同胞這個好消息?”
“我!”斐力庇第斯興奮中主動請纓。
他不顧身體的疲憊,再次長途跋涉,快速返回雅典城後,對着迎接的人們說到:“歡樂吧!雅典人,我們……勝利了!”
說完裴裏庇第斯一頭倒下,再也沒有醒來。
【裴裏庇第斯當年經過的路線全程42公裏零200米,1920年重新測量,發現是42公裏零195米,所以現在的馬拉松賽跑就是42公裏,裴裏庇第斯的名字随着馬拉松賽跑一代又一代的流傳于人世間】
全世界的馬拉松賽跑。
各種膚色,各種頭發,各種眼眸,彙聚成一條人潮湧動的海洋。
“原來跑步也能有這麽大影響力?”喜好創造奇觀的嬴政內心蠢蠢欲動。
後世既然還記得長城,要不他弄個環繞長城跑步比賽?
嬴政目光在自己的兒女中環視一圈,最後定睛在了自己不成器的小兒子胡亥身上:為了表示對這件事的重視,皇室公子要先帶頭。扶蘇這些年長的有正事要忙,不如讓胡亥去帶頭跑步。“這不就是傳信兵嗎?傳信兵有什麽好紀念的?”劉徹不解了,他大漢為了打匈奴,那麽多哨兵傳信兵,都要紀念怎麽紀念的過來?
“古希臘沒有馬的嗎?為什麽要用人跑?”弘歷也迷惑了。五百裏加急就是從清朝時期開始有了,在他眼裏,快速抵達的通信根本不罕見。
但是,現代就是這樣紀念,而且是全世界紀念。
這是隔着幾千年時間、隔着東西方距離的巨大差異。
【希臘的文化對世界也有深遠影響】
【希臘字母形成于公元前11世紀,是世界上第一種元音-音素文字,起源于腓尼基字母,不斷改進後傳入東歐和意大利半島後形成斯拉夫字母體系和拉丁字母體系。現如今的俄文、英文、意大利文等字母又是在希臘字母、拉丁字母的基礎上演變發展而來】
【希臘文明很出名的還有一個家喻戶曉的故事集,那就是《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并非伊索一個人所寫,是古希臘寓言的彙編,個別篇章還來自于亞洲和非洲,比如前文提到的蘇美爾文明】
烏鴉和狐貍,農夫和蛇,狐貍吃葡萄,當天幕快速放出一個個簡短的寓言故事時,秦漢時期的人笑得最歡。
這不跟他們先秦時期的成語故事很像嘛!
【大家如今學習的數學《幾何原本》,作者歐幾裏得也是古希臘時代人,雅典城邦的科學家。他學習的地方是在柏拉圖建立的柏拉圖學園,工作是在亞歷山大裏亞圖書館數學部,可以說古希臘對數學家、哲學家是非常理想的學習居住城市】
【直到今天,《幾何原本》幾乎一直是歐洲各大學院中公認的教科書】
【還有發明了“阿基米德原理”的阿基米德,用窮竭法将圓周率的計算精确到了3.140854~3.1428571。】
【我們現在依然在學習他的杠杆原理,他還是力學、流體學的奠基者】
“三千年前的數學書,千年後還被如此重視,真好。”祖沖之在家中長籲短嘆。
他的兒子祖暅在一旁安慰道:“父親,沒你算得準!”
“可能我的書根本沒傳到後世吧。”祖沖之摸摸胡須,有點心虛。
最近他在寫書,不過不是什麽正經書。
既不是儒家學說,也不是數學,而是集合民間鬼故事的故事集,名字都想好了,叫《述異記》。
原本他自己都覺得自己是不務正業,現在看到各種民間故事集後世很受歡迎,《述異記》沒準也能傳到後世?
【不過最強的還是我華夏的數學家】
【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在劉徽開創的割圓法基礎上,首次将圓周率精算到小數第七位,即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而我們現代已經得出圓周率的精确數值約等于3.141592654……】
【可以看到,祖沖之的數值更精準!不得不說一聲,還是老祖宗牛掰!】
祖沖之驕傲的胡須都要飛起來了。
牛掰的老祖宗就是他!
天幕都這麽誇自己了,朝廷應該會用上自己的數學了吧?
祖沖之高興完,就忍不住看向宮中的方向。
最近他修的《大明歷》一直沒有被陛下采納,他總是忍不住想,如果畢生都不采納,自己會不會死不瞑目。
“我就說還是父親更厲害吧!”祖暅為父親驕傲,“我以後也會跟父親一樣厲害!”
“好小子,有志氣!”祖沖之聽到兒子的話語,回神拍了拍兒子的肩膀,笑哈哈地對妻子誇獎,“景爍是吾的麒麟兒!”
妻子笑呵呵附和,一時間一家人其樂融融,把祖暅發過的誓言抛在了腦後。
祖暅不知道的是,自己說到,也做到了。
祖暅後來也成為了一位優秀的數學家,和父親一起解決了球面積的計算問題,得到正确的體積公式,并提出了著名的“祖暅原理”,比西方的數學家早一千多年。
【古希臘還有另一位重要人物,醫學生應該都知道,那就是歐洲醫學的奠基人,“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
【希波克拉底提出了四液理論,認為人類機體是由血液、粘液、黃膽、黑膽四種□□組成,這四種□□不同的混合比例造成了人的不同氣質,哪一種□□占據優勢,便體現哪一種氣質。一旦□□失調,人體便會生病。這個理論在現代演變成了各種性格小測試,甚至是心理測試】
【希波克拉底對後世最大的影響,就是為醫生這一職業确立了道德規範,這就是後世通稱的“希波克拉底誓詞”。1982年,世界醫協大會通過了以“希波克拉底誓詞”為藍本的《日內瓦宣言》。次年,世界醫協大會将它列為國際醫務道德标準,從此成為了全人類的寶貴誓詞】
天幕上放出了現代醫務工作者宣誓的畫面:
“值此就醫生職業之際,我莊嚴宣誓為服務于人類而獻身。我對施我以教的師友衷心感佩。我在行醫中一定要保持端莊和良心。我一定把病人的健康和生命放在一切的首位,病人吐露的一切秘密,我一定嚴加信守,決不洩露……”
莊嚴肅穆的氛圍,讓所有古人感覺到了對生命嚴肅對待的态度。
而有男有女的畫面讓經過天幕一次次提高新認識的女性有了新的想法。
“原來女性也可以從醫!”
“後世的女性似乎沒有什麽行業不可以。”
“也沒什麽傳男不傳女……”
她們或者明說,或者暗藏心裏,在心中埋下了一顆執著的種子。
而這,僅僅只是一個開始。
天幕放完醫護工作者宣誓,就放出了醫院的畫面。
看着滿醫院來來往往的白大褂,嬴政根據與周圍病人衣着的差異猜出了雙方的身份。
再看到那麽多的女性白大褂,嬴政若有所思地敲了敲桌案:“後世女子從醫的倒是挺多。”
夏無且回憶着天幕裏的畫面說道:“女子心細,善于照顧人,我看那些女大夫做得挺好。”
夏無且不是一個迂腐的人,或者說這個時期男女大防并沒有後世那麽嚴重。吃不飽穿不暖,生存都艱難,若是多幾個優秀的大夫,無論是男是女都得用上。
嬴政動了心思:“你家中可有女子有這天賦?”
大秦剛剛平定六國,男丁在戰争中死傷無數,連女子都得拉去服勞役。現在天幕展示醫家原來如此重要,男丁不夠女子來湊,他大秦女子定不比後世女子差。
夏無且想起家中的孫女,但不知道孫女自己意下如何,謹慎地回道:“老夫回去問問。”
其他大臣見到這一幕,紛紛心思活絡起來。
從天幕的态度可見,後世對女大夫很重視也很感激,如今天幕帶來了巨大變化,誰家沒幾個女眷,男子在朝為官,女子也可以謀一條出路,讓家族更加興旺。
大秦靠軍功制崛起,哪個大家族沒有從軍參戰的。若是家中女子懂醫術,就算不圖揚名,給家人看病也很實用。
剛想到這裏,嬴政便道:“你們家中若有女子有才能,都可以舉薦。不限于醫家。”
“唯。”秦·實用主義者·大臣們紛紛應下。
在還沒有徹底定下三綱五常、女子守貞等約束女子規範的秦漢,尤其是最缺人的建國初期,出于對人口的重視,條件是最容易改善的。
也是從這一個時候開始,在天幕的幹涉和影響下,秦朝這一個位面的女子地位,在悄然改變……
【現在世界上通行的紀年方法是公歷,公歷是由儒略歷演變而來的。儒略歷史以古羅馬統帥朱麗亞·恺撒之名命名的,他就是著名的恺撒大帝】
【十二月的英文名稱來源于古羅馬,其中大部分來源于古羅馬神明的名字,比如一月來自于守護神雅努斯,三月來自于戰神馬爾斯,四月來自于春神瑪雅,六月來源于女神之王朱諾】
【七月來自于恺撒大帝的名字,因為七月是他的出生月,他最喜歡數字“7”,不僅強烈要求把七月簡稱以自己的名字命名,還多加了一天成為31天。後來他的侄子奧古斯都大帝上位,有樣學樣,八月以奧古斯都的名字命名,也變成了31天】
一月變成嬴政月?嬴月?政月?
大秦的嬴政在心裏默默想一想就覺得不能接受。
“因為自己出生在幾月就用幾月份命名?”劉徹被這種命名方式驚呆了,“那大漢的7月變成了劉徹月?劉月?徹月?”
大臣們掩面,不敢對帝王的名字表示意見,但是從袖子遮擋下顫抖的肩膀可以看出,是在憋笑。
劉徹顧不上生氣,忍不住吐槽:“難聽,真是太難聽了。”
【古羅馬文明對世界文化的另一大貢獻就是拉丁文字。目前在全世界文字系統中,拉丁字母是全世界流傳最廣的文字,法國人、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使用它,形成了“拉丁民族”】
【古羅馬還對我們現代有一個重要影響,就是混凝土】
【古羅馬人在石灰和火山土的混合物裏摻入碎石子,混合成了原始的混凝土,建造了世界奇觀圓形競技場,也就是古羅馬鬥獸場】
【公元前476年古羅馬衰亡後,用火山土制造混凝土的技術逐漸被遺忘。但是1756年,英國工程師約翰·斯密頓重新發現了這一技術,并且使用起來,混凝土再次流行起來】
【19世紀60年代,法國建築師約瑟夫·莫裏爾首次将混凝土用在摩天大樓上,從此,現代無論是高樓大廈還是平房小院都離不開混凝土】
天幕中放出了建築工地的畫面。
與小區裏的高樓大廈不同,現在的建築還只有一個框架。
遠處看,是一個個方方正正的深灰色柱子,近處看巨大的柱子裏面有密密麻麻的鋼筋,外面有綠色的安全網,一個個戴着黃色安全帽的工人在工地上忙碌着。
工地上,有巨大的機器在攪拌混凝土。有工人把攪拌好的混凝土裝車後推到施工現場,其他工人把混凝土糊在鋼筋上。
“原來這麽高的大樓是用鋼鐵建造的!”李世民震撼之餘,又覺得理所應當。後世那高樓直沖天際,哪怕是長安城也沒有那麽高的大樓。
再一想這麽多的大樓裏全是鋼筋和混凝土做得,李世民又有些心疼:“那得用多少鋼鐵!”
有那麽多鋼鐵,做兵器不好嗎!
李世民表示,大唐好窮,急需後世人支持,不要別的,鋼鐵就很好。
可惜天幕不能有貨物流通……李世民看着天幕,惋惜的深感痛心。
大唐,錯過了一個好機會啊!
【被稱為穿越三寶之一的肥皂,同樣起源于羅馬人,他們兩千多年前就已經發明和使用了肥皂】
【根據《自然史》記載,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一種用山羊脂肪和水青風樹燒成灰制成的肥皂,去污能力很強,人們十分喜愛】
【在那之前,古羅馬以草木灰和動物脂肪為基本原料制成肥皂使用,并且已經有了專門的作坊批量生産肥皂。】
“大善。”嬴政很滿意。
肥皂的成分簡單,一說就猜到了制作方法。
而且做法如此簡單,而且材料易得,大秦有條件做。
不用多吩咐,官吏已經知道帝王肯定對這肥皂有興趣,而且聽起來簡單便宜,自家也可以做着來使用。
不止宮廷,民間也心思活絡了起來,尤其還沒有香胰子的秦漢時期。
“大郎,你去賣羊肉,把羊油留下來,我在家試試做肥皂。”賣羊肉的鋪子裏,家中的秦娘子趕在夫君出門賣肉之前連忙說道。
“好。”家中排行老大的屠夫滿懷期待地給娘子分羊油,一邊說道,“這肥皂真若做成了,咱家可就又多了一門來錢的。”
不光屠夫期待滿滿,用上了羊油的秦娘子心情又是忐忑又是興奮。
她身體不好,成婚兩年還沒生育。又不能幫夫君殺羊宰肉,性子也木讷,幫忙吆喝賣肉也不成,沒少被家中婆母明裏暗裏指責。
如果這肥皂做成了,不光多了一門來錢的,以後對家裏有用,婆母想必也不會罵她了……
秦娘子滿懷着對未來的期望,出于謹慎和對羊油的珍惜,沒有立刻嘗試,而是先把從天幕上學到的畫在地上。
她也不會識字寫字,就根據天幕的圖片,用樹枝在地上畫或許只有自己才能看得懂的畫面。
她一邊畫,一邊在心裏記着,揣摩着自己該怎麽動手,一邊繼續聽着天幕上的內容。
她想,天幕上的女子,或許就是來拯救她們這些苦命的女子。
到底還是女人才懂女人的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