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四大文明古國13
第13章 四大文明古國13
說完大唐,就輪到大宋。
趙匡胤的心情,是緊張的,他甚至從民間特意趕回宮中,就怕自己忍不住失态。
他召集了群臣,還特意叫來自己的兒子和兄弟。
趙光義也是戰戰兢兢,從天幕上說他得位不正開始,趙光義的日子就如履薄冰,總覺得頭頂懸了一把劍随時會落下。
【宋朝是中國古代唯一長期不實行“抑商”政策的王朝】
【宋朝開創以來,即治坑礦、組織茶鹽開發。因而大量農民投入商業手工業中,民間經濟受到刺激,突飛猛進,創造了空前的財富與繁榮。】
趙匡胤長長地松了一口氣。
總算還有個可取之處了,不然他簡直想自滅滿門,不當這個歷史的罪人。
趙光義也松了一口氣。
他上位後似乎幹得還不錯,他武不及哥哥,文采那不用說,現在看來,經濟也做得不錯嘛!
【宋朝的帝王們從政策上,對商業大力支持】
【宋太祖號召人們“多積金局蔽悔、市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宋太宗下诏“令兩制議政豐之術以聞”,令官員們研究理財求富之道,宋神宗則認為“尤先理財”,發過“政事之先,理財為急”的诏令桐正】
“我們的皇帝也這樣就好了。”明成祖年間,還沒廢除海禁的時候,沿海百姓看着天幕無比羨慕。
他的家人滿臉麻木,無動于衷地說道:“別提了,海上都不讓走,還支持呢。”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對于住在海邊的百姓來說,他們沒有足夠的地種糧食,唯一的求生之路就是出海捕魚,或者出海經商。
Advertisement
即使這樣,也時不時遇到海上風暴或者匪盜,一去不回,可好歹有條活路。
海禁之後,出海通道對百姓徹底斷絕,反而是并不需要靠海生存的官方可以出海為貴族們購買奢侈品。
在明初,沿海的确有倭寇和叛軍餘黨,還有大家族為了搶生意假扮海盜。
到了中後期,很多都是沒有活路的百姓不得不落海為寇。
而那個時候,沿海的地方官可以一餐吃二十多道菜。實行了海禁的沿海,地方官貪污受賄的錢又是從哪裏來的?
一邊是窮得生存艱難,一邊是富得窮奢極欲,可謂是極其諷刺。
【因為經濟發達,貨幣有底氣,加上宋錢制作精美,種類繁多,宋代的錢幣無論是種類、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中國古代歷史上造詣最多最好的錢幣】
【宋幣上銘刻的文字書法優美多為名家及皇帝手筆,篆隸真行草俱全,還古篆體、瘦金體。貨幣精美,種類繁多,宋錢是當時周邊各國最喜歡最□□的貨幣。宋錢成為南海諸國的鎮國庫之寶】
【直到現在出土存世的宋錢還是最多的,東到日本、西至歐洲、非洲的廣大地區現如今都有出土宋錢】
天幕放出後世各國的考古新聞,不同國家不同位置都發現了同樣的古董:
“1898年,德國考古學家在非洲索馬裏的摩加迪沙發現宋朝錢幣,這不是第一次在非洲發現宋朝錢幣”
“1916年,馬菲亞島也出土3枚宋錢;1945年,桑給巴爾島又挖出大批古錢幣,在現存的176枚錢幣中,屬于北宋的有108枚,南宋的有56枚”
……
“韓國文物研究院于近日宣布,在對濟州島一處高麗王朝時期的寺廟遺址考古中發現了20枚中國北宋錢幣和一尊銅塔,此次出土的宋代錢幣共有三種,包括鹹平元寶、皇宋通寶、治平元寶。韓國網友稱:看來宋代是韓國人建立的。”
趙匡胤:???
“這韓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韓國後人嗎?這麽不要臉?”
趙光義:???
“我大宋趙家,跟韓國有什麽關系!”
這一刻,原本心懷猜忌的兩兄弟齊齊憤怒了。
【宋朝時期,在四川地區民間出現最早的紙幣“交子”,這是我國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宋政府開設了世界上第一個負責紙幣發行的官方機構“益州交子務”,這是世界上最早的中央人民銀行】
劉徹很有興趣:“這紙幣就不怕民間做假嗎?還是說有什麽特殊标志?”
“陛下,天下攘攘皆為利,高祖時期銅錢都有人造假,何況紙幣民間到處流傳。”桑弘羊搖了搖頭。
西漢初年,貨幣嚴重匮乏,漢高祖推行莢錢,名義上重量為12铢,實際上卻只有3铢。
加上那時藩王享有鑄幣權,民間允許自行鑄幣,許多人大量鑄造“莢錢”。
當時秦朝剛亡,民間流傳有秦朝半兩錢,秦半兩每枚重8克左右,化成銅漿後,足夠重鑄4—6枚莢錢,可以說秦半兩很實在很值錢了。
【宋朝集齊四大發明:造紙術,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造紙術和印刷術讓宋朝文風昌盛,詩詞文作發展到巅峰時代,占據了唐宋八大家的六席】
【文有範仲淹、韓琦、文彥博、富弼,史有曾公亮、司馬光,書法家有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蔡襄,還有衆多文豪】
天幕上放出了一位位名家的畫像,旁邊特意标注了姓名,每一張畫像放出來時都伴随着他的名句:
範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蘇轼:“月有陰陽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陸游:“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辛棄疾:“衆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大宋時期,各位被點名的文人大家集體激動了起來。
他們,都青史留名了!
“真是,人才濟濟,文風昌盛!”
大唐,李世民羨慕的口水都要流下來了。
淩煙二十四功臣他覺得不太夠,宮殿空屋子多,完全可以再辦幾個淩煙閣嘛!
“唐宋八大家,宋朝占六席,确實不夠。”長孫無忌也不滿,明明白白較起了勁,“我大唐把紙張印刷術造出來,完全可以來個大唐八大家!”
“好主意!”這一提議得到了朝廷中衆多大臣的支持,哪怕是武将也很有興趣。
都是世家子弟,就算自己不行,誰家還沒個文采風流的世家公子了,就算以前沒有,以後也可以培養!
不光大唐,各朝各代都開始較勁。
嬴政看向李斯和淳于越,還沒開口,兩人各自搶先上前一步,異口同聲:“陛下,我法家/儒家弟子才華橫溢,可……”
然後同時瞪向對方。
嬴政點頭:“可。”
多多益善,都寫。
劉徹看向司馬相如:“愛卿,再寫幾篇賦吧!”
司馬相如:“……”
看個熱鬧怎麽還要增加工作量啊!
朱元璋看向自己兒子們,皺眉下任務:“不需要太多,一人寫個十首詩詞!”
這麽多兒子,總有一兩首出名吧。
他要讓後人看看,老朱家的藩王也不都是豬!
【火藥讓宋朝軍事技術得到大力發展,神衛水軍隊長唐福獻所制火箭、火球、火蒺藜,冀州團練史石普又制成火球、火箭】
【曾公亮、丁度等編著《武經總要》,《武經總要》是我國第一部 官修綜合性兵書,裏面記載了軍事制度、史事占候、陸戰和水戰中所使用的攻守器械,并繪制了相應的圖形】
【指南針讓宋朝的航海技術發展,海上絲綢之路航船絡繹不絕】
趙匡胤迷惑了。
天幕前面不是說過大宋軍事不行嗎,這要武器有武器,要兵書有兵書,怎麽還不行?
身為皇帝,他很快就反應過來,定是帝王親小人遠賢臣。
“這麽多寫書的,怎麽沒有寫教皇帝怎麽當皇帝的?”趙匡胤罵罵咧咧,“沒人寫,朕自己寫!”
趙光義沒敢直接開口,但是天幕既然說他篡位成功,後面的皇帝很可能是他的子孫。
別的不說,自己寫書肯定沒問題。
趙光義心想:我來寫!不但文采好,我還會畫軍陣圖,文武雙全,一定能流芳百世!
【宋朝的手工業中還出現了銅板印刷的廣告,比西方資本主義印刷的廣告要早三百多年。大學者蘇東坡曾給一做油食老婦人做過一首廣告詩,使之生意大振】
【出版行業除了詩詞文學,還出現了類似現代報紙的“官報”和“民報”。官府使用“邸報”更能傳達政令,民間有“小報”豐富生活】
【知識分子的增加,出版行業的發達,形成良性循環。禾譜、農器譜、農書、蠶書等農業生産知識的專著,紛紛出現,農業得到了更科學的指導,有了“蘇湖熟天下足”】
【江南成為糧食主要産地,兩浙、福建、四川是書籍和絹帛生産中心,廣南和福建提供了其他地區所無的進口品等】
“咦,他們的邸報是可以給庶民看!”劉徹感覺又發現了一個不一樣的地方。
西漢時期,皇帝和各行政部門發布的信息會被收集起來,寫在竹簡或絹帛上,通過驿站傳送給各郡的太守參閱,而這一寫有信息的竹帛就稱之為“邸報”。
當然,這個時期的邸報百姓是沒資格看。
“這應該是有選擇的內容。”主父偃心思複雜,只這一會功夫就想到了假如對外發行可以寫什麽,比如,寫藩王的黑料,可以讓百姓集體支持削藩,不戰而屈人之兵……
“只有我關心發行這麽多報紙需要用多少錢,用多少紙和墨嗎?”桑弘羊默默提醒衆人,腳步不要跨得太大。
用絹帛或者竹簡顯然成本太高,目前大漢連普通官員都用不起,想對平民發行小報,首先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紙張。
君臣齊齊沉默。
大漢目前連紙都還沒發明出來!
“這紙,到底是怎麽造的!”劉徹咬牙切齒。
天幕上講述了紙的多種用法,書本,邸報,小報,還有紙幣,幾乎是無處不在。
但,他大漢偏偏沒有!
【宋朝的絲綢、瓷器等行業比唐朝更為發達,在海外通商貿易上更具優勢】
【公元996年,北宋財政歲入2225萬】
【1021年,北宋財政歲入15085萬】
【這一數字超過了滿清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最高時期的三倍,奠定了2000年封建社會颠峰時期到來的基礎】
玄烨:“……”
說大宋就說大宋,拉踩他大清做什麽。
而且康熙是他的年號,後面的雍正乾隆大概是他的子孫,先帝剛剛入關大清處處危機,經濟不夠發達還能解釋,他的子孫這麽無能嗎?
【公元1077年,北宋稅賦總收入共7070萬貫,其中農業的兩稅2162萬貫,占30%,工商稅4911萬貫占70%。構成國家財政收入主體的,已經不再是農業,而是工商業了,宋朝已經走出農業文明了,開始向工商業社會邁進】
【宋朝的公務員在歷史上相比于各個朝代俸祿都是最豐厚的。比如,宋朝的正一品官員月工資為祿米150石,月俸錢12萬文,年領绫20匹,羅1匹,綿50兩】
【農業上,宋朝三百多年共生産糧食1280億斤,而唐朝在近三百年間共産出了590億斤糧食。宋朝的糧食産量比唐朝高一倍還多】
“這宋朝這麽強大?”大唐衆人默默地記着數據,與前面的開元盛世進行對比。
一對比就發現,大宋的經濟着實不差,其他各個行業也百花齊放,衆人奇怪了:
“我怎麽記得天幕前面罵過宋朝弱宋?”
李世民肯定地點頭,拿過筆吏的記錄:“沒錯,還罵了好多次。”
魏征忍了又忍,還是提醒道:“陛下沒發現,天幕說宋朝三百年,唐朝也是三百年嗎?”
李世民一愣:等等,難道說大唐國祚只有三百年!
這麽短嗎?!
之前不是開元盛世黃金時代,怎麽會這麽短!
不妙的預感來得如此之快,下一秒,天幕就為他們拉開暴風雨的前奏:
【從經濟上來說,一千多年前,我們的确與阿拉伯人一樣富足】
【但是,】
【也同樣,都是昙花一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