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四大文明古國12
第12章 四大文明古國12
【阿拉伯帝國很早就與華夏有來往】
【漢朝時期,華夏把阿拉伯稱為“條枝”,《漢書·張骞傳》記錄“因益發使抵安息、奄蔡、條枝、身毒國”,這是我國史料裏雙方交往最早的記錄】
“張骞傳!”劉徹狂喜。
張骞雖然還沒返回,但是既然有他的傳記,那說明不但能順利歸漢,也一定是作出巨大貢獻!
衆臣齊齊拜下:“恭賀陛下!”
【唐高宗時期,第三任哈裏發奧斯曼正式派遣使者來長安,雙方正式建交,此後到大唐的商人絡繹不絕】
【這個時期,除了漢武帝時期開辟的陸上絲綢之路,還有了海上絲綢之路,也叫做海上香料之路】
【宋朝時期,大宋的西北地區為遼國和西夏轄區,河西走廊受阻,于是主要走海路】
趙匡胤臉色一僵,覺得無形傷人最致命。
變成遼國和西夏轄區,被迫走海路什麽的,老祖宗如果聽到了要嘲笑他大宋無人了吧!
老祖宗劉徹的确在嘲笑:“大漢辛辛苦苦打通絲綢之路,後世竟然連地都丢了,廢物!”
桑弘羊連忙提醒:“陛下,天幕既然說了絲綢之路重要,我大漢可以依托此路,提前與周邊國家交流。”
劉徹滿意點頭:“愛卿說得是,此事就交給你了。”
至于最初派遣張骞是為了聯合大月氏打匈奴什麽的,沒有的事,他眼界開闊,當然是為了放眼世界!
等國庫有錢了,打哪裏不可以!
Advertisement
【阿拉伯商人運來香料,如乳香、蘇木、龍腦、龍涎香、胡椒、沉香等,也運來珠寶如象牙、犀角、玳瑁、珍珠、瑪瑙、珊瑚、琥珀等,還有玻璃制品】
【從華夏帶回阿拉伯的主要是陶瓷、絲綢、茶葉、麝香等特産】
【大唐的商船最遠抵達了阿曼、巴林、巴士達和巴格達等地,還在巴格達建立了專門販賣絲綢、瓷器的“中國市場”】
【而大唐最大的對外通商口岸,是廣州,被阿拉伯旅行家蘇萊曼形容為“阿拉伯商貨荟萃之地”】
天幕再次放出了地圖,特意标注出這兩個繁華的大都市的所在地。
嬴政已經拿到了完整的地圖,海外的巴格達太過遙遠,但是國內的廣州他一眼就能看到,目前還不在大秦的疆域內。
“百越之地,可真是個好地方。”
嬴政的手一直滑到廣州沿海地區以外的地方,那裏是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
天幕說,海上絲綢之路,也叫海上香料之路。
無論是絲綢還是香料,都是昂貴之物,也是那阿拉伯商人的主要貨物。
商人逐利,隔海而來進行貿易,帶回本國想來能拿回更高的利潤。
“讓墨家大力發展造船業!”嬴政野心勃勃下達新政令。
國內目前的田地已經不夠給是士兵分戰功,但那偌大的海洋,還有無數的功績!
【同時期的唐宋,是什麽樣的景象呢】
【大唐的長安城,和北宋的東京府,是古代少有的百萬級別的大都市,彙聚了來自全世界的人口】
天幕上,放出了長安城的視頻資料。
為了更貼近歷史,荊咕選擇的是紀錄片裏的視頻。
後世仿制的唐式古建築裏,男女老少穿梭而行,摩肩接踵,人口衆多。
他們不僅有常見的黃皮膚黑頭發的華夏人,還有黑皮膚黑色卷發,有蜜色皮膚褐色卷發,還有白皮膚金色卷發……
他們偶爾一回眸,露出各式各樣的眸子:黑色眼睛,棕色眼睛,藍色眼睛。
街頭上各種小商販叫賣小玩意,道路兩邊是各種商鋪裏客人滿滿,偶爾有駿馬飛奔,行人趕緊躲開,一派繁華景象。
“哇,還有黑皮膚的人!那人怎麽那麽黑,塗抹石炭了嗎?”
“店鋪裏好多吃得,還有好多酒水,看起來就好吃!”
“剛剛騎馬的似乎是官差,但是百姓避讓之後繼續做生意,官差似乎不兇……”
有的人注意到的是人口的數量龐大,有的人注意到的是各色異族人的長相模樣,有的人注意到的是商鋪種類繁多,還有人注意到的是百姓對官兵并無懼怕,十分平和淡定……
“果然是盛世!”
秦漢時期,帝王百姓集體羨慕。
唐宋時期,李世民和趙匡胤挺直胸膛。
【大唐貞觀之治,永徽之治,貞觀遺風,連續三任有為的君王為大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等到唐玄宗上位,便有了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黃金時代,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的繁榮盛世】
武則天時期,擡頭仰望天幕:“永徽之治,先帝的年號,看來他的功績是被認可的。”
連續三任有為君王,那包括自己,也是被認可的。
武則天并非不知道大臣私底下對自己的诟病,只是她并不在意,看到天幕上的後人對自己的贊賞,武則天終于滿意了。
歷史,終究是對她認可的。
只是不知那唐玄宗是誰?
【當時經濟繁榮,天下富足,在地方州縣的倉庫和京城的國庫裏,糧食、布帛和貨物堆積如山,僅洛陽含嘉倉一處儲糧就多達583萬多石】
【天寶八年,唐朝政府倉儲糧食達到了驚人的一萬萬石!也就是一億石!】
【在古代每個朝代的一石都不一樣,在唐朝一石等于53公斤,也就是106斤。一億石相當于106億斤!】
荊咕特意做出了每個朝代的石與斤的換算表格,當天幕把表格挂出來,各朝各代的帝王将相等人驚訝地話都說不出來了。
“106億斤,這麽多糧食,朕可以打多少次匈奴了……”劉徹看到那個數據,感覺自己做夢都不敢做這麽大的數據。
【全國安定太平,匪盜幾乎絕跡,百姓可以夜不閉戶,安居樂業】
開元年間,還沒強娶楊玉環的李隆基還沒到年老昏庸,聽到一連串的表揚高興地哈哈大笑。
“開元盛世,開元盛世!”
這是他的功績!
【人口大增,唐初人口1000多萬,天寶13年人口增加至5200多萬,開墾荒地面積超過1400萬頃】
【物價便宜,長安和洛陽的米價每石不到200錢,人均糧食占有量是每個人有700斤】
【杜甫在《憶昔》中描述了盛唐景象:“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皆豐實。”】
李世民高興地毫不掩飾笑出聲來:“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廪皆豐實!好詩!好詩!”
更好的,是這盛唐景象!
貞觀群臣并沒有覺得帝王失儀,集體喜氣洋洋,比打勝仗還興奮。
【盛唐工商業空前發達,已經有了代表性的産業:絲綢業,陶瓷業,造紙行業】
【大唐各色各樣的布料,錦、絹、绫、羅、绮、緞,印制精致的圖案,受到世界各地的瘋狂追捧;著名的越窯青瓷、秘色瓷、“唐三彩”,成為各國富人的奢侈品标配;宣州、益州的紙遠銷海外,伴随着唐詩一起傳到各個國家】
天幕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異族人。
阿拉伯貴族拿着華麗的絲綢往自己身上披,另一只手直接掏出一袋金幣遞給商人,而旁邊還有其他貴族争搶:“我出更高的價,更多的金幣!”
白皮膚的貴族小心翼翼捧着瓷器,比撫摸自家祖傳古董的動作更輕柔,眼睛癡迷的快黏在瓷器上,不住贊嘆:“真美!真美!”
同樣黃皮膚黑頭發的東亞,貴族公子和小姐們在書店面前争搶,喊着各自喜愛的詩人的名字:
“李太白!李太白!我要太白詩集!我要太白——”
“白樂天,我的樂天詩集到了嗎?”
“王摩诘,我的王摩诘啊啊啊誰都不許跟我搶!”
【工商業的發達,使得國家第二稅源大增,大唐國力空前強盛】
【“倉廪實而知禮節”,當大唐農業基礎穩定,工商業經濟發達後,人們對精神的追求也繁盛起來,文化、經濟、藝術、體育等等都得到了繁榮發展】
天幕放出了唐玄宗時期生日宴會的盛況。
萬國使節來朝賀,舉行盛大的音樂表演,各種節目看得人眼花缭亂。
都盧、尋橦、劍舞、馬舞,各種雜技,各種異域舞蹈。
一位位詩人寫着精彩詩篇盛贊:“盡九服兮皆四鄰,乾降瑞兮坤降珍。”
“萬國仰宗周,衣冠拜冕旒。”
“千齡逢啓聖,萬域共來威。”
“漢家海內承平久,萬國戎王皆稽首。”
【大唐的繁榮富庶吸引了周邊國家,各國紛紛派遣遣唐使來大唐學習】
【波斯使者來唐10餘次,拂菻使者來唐5次,南天竺、北天竺、中天竺、吐火羅等國家都遣唐使,骠國、真臘、室利佛逝、獅子國、新羅和日本這些如今依然存在的周邊國家派遣的使者更多,他們不僅來朝貢,經商,還進入太學學習,進入朝廷做官】
【可以說,大唐,是整個世界的經濟文化中心。東亞圈至今仍保留的漢文化影響力中,大唐是不可忽視的重要一環】
天幕放出了一段視頻,那是隔壁日本國家的電視節目。
“公元7世紀,世界矚目的城市誕生了,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城郭——大唐長安城。”
“長安,是世界的首都!”
荊咕截取的視頻裏,文字彈幕也保留了下來,雙語文字讓大唐人看得十分驚奇。
“上面是我華夏的文字,下面那一會華夏文一會只有一半的難道是日本的文字?”魏征好奇了。“難道他們只學了一半?”
“哈哈,這麽說,我也看得懂外邦文字了!”尉遲敬德一番話說得大家哈哈大笑。
【日本甚至全盤學習大唐,進行“大化改新”】
【時至今日,大唐依然是我們華夏念念不忘的榮耀,在海外有無數的“唐人街”,在國內有大唐不夜城】
天幕上,先是出現日本的建築、服飾,還有官名制度等。
大唐君臣看得十分眼熟:“這不是我大唐的風格嗎?”
“這日本,就是倭國?”
“對我大唐如此追捧嗎?”
然後,放出了海外無數的唐人街。
在天幕的翻譯下,他們能看得懂現代的簡體字,看到那“唐”字眼眶火熱。
在遠處是各式各樣看不懂的外語,往來的除了熟悉面孔的華夏人,還有各種奇裝異服的異族人。
這一切熟悉又陌生,但是只要看到那個“唐”字,就仿佛有了根,有了認可。
“想不到,我大唐都不在了,唐人的名字傳到了千年後,甚至傳到了海外。”李世民情緒激動之下,熱淚盈眶,還帶着哭腔。
而後,是大唐不夜城。
那燈火璀璨的夜晚,熟悉又陌生的城牆上,挂滿了燦如繁星的小燈盞,星星點點,把整個夜空照亮。
然而更吸引人的,是無數穿着唐朝服飾模樣的男女老少,穿梭在燈火中,夜市裏。
他們有的臉上戴着奇怪的黑色東西,有的手裏拿着不認識的食物或者玩具,有的看向鏡頭做着鬼臉,有的沒發現鏡頭和朋友一起說說笑笑。
他們每個人看起來都是那麽健康,強壯,自信,大方。看起來衣食富足,生活美好。
“是貴族吧……”
貞觀初年,盡管天下太平,可是經濟還在緩慢恢複,百姓看着天幕上的年輕人,再看看自家瘦弱的孩子,有些羨慕。
“商業發達,能做到人人生活富足,無憂無慮嗎?”
宋朝已經經濟算發達,可是看着天幕上的夜晚,看着那密集的人口,和看起來并無男女大防的自由,宋朝的富商起初還在自滿,現在突然有了新的目标。
天幕上,不夜城開始進行活動。
賞花燈,猜燈謎,讓大唐人有了時空交錯的熟悉感:“哈哈,我們大唐也有這些!”
“那個兔子燈我也有!”有頑童高興地扯着大人的衣服,驚喜地指着天幕上的花燈說道。
“那個燈謎不是我寫得嗎?哈哈!”有文人發現最靠近鏡頭的一個燈籠上,燈謎詩正是自己寫得,不由笑了起來。
背景裏,有女子聲音在驕傲地說道:
“歡迎來到西安!”
“在一千年前,它的名字是長安,是大唐的都城!”
“一千年前,這裏是我們華夏的驕傲,盛世大唐。”
“一千年後,我們今夜都是大唐人!”
“我們今夜都是大唐人!”
餘音缭繞,回蕩着大唐的天地間。
這一刻,所有的大唐人眼眶都濕潤了。
“他們依然記得,依然記得……”李世民眼淚止不住地流,“這就夠了……夠了……”
他的大唐,即使滅亡,也依然活在子民的心中!活到了千年以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