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天啓十一年,中洲以北大寒,上京亦比往年冷了不少,進入臘月,常不見個好天氣。
一場凜冽朔風伴着鵝毛大雪,接連不停下了七八日,整個京中一片銀裝素裹,地下的皚皚白雪積了有三寸高。
人來車往,街道馬路牙子上的雪踩得黑泥漿似的,烏糟糟一片,又溜又滑,兩日裏就翻倒了三輛馬車。衙門裏就派了巡防隊差事,讓他們這幾日都要去鏟雪,清理大路,那些差兵們就在馬路牙口堅了塊牌,讓辰時上下,不叫閑着沒事的車馬拉駛到官道上。
天氣不好,雪路又髒,又冷,是以時下外頭除了忙生計讨生活的人,各家戶的婦女孩子就不大出門。
顧家,女眷不過在屋子裏做做針線,寫寫字。
後罩房最向東的一間,南面憑欄大窗支開着,一個十三四的姑娘托着下巴枕在那裏看雪。
烏黑的頭發綁着雙丫髻,圓肉的臉蛋,尖尖下巴,一雙貓眼瞳孔黝黑清澈,流轉間異常靈動。
這是九姑娘,顧運。
顧家兩房人,子嗣多,姑娘生得更多,單二房就有七個,顧運排行第九,她生那年,出生次日,二老爺升了官兒,喜得便給這小九選了“運”字做名字,認為自己時來運轉。
顧運整日窩在家裏,閑得長了草,覺得自己快黴了,她又不愛針線,寫字又嫌冷手,這幾日唉天嘆地的。
主要是連日來沒見太陽,顧運覺着,人不曬太陽容易郁悶。
這不,今天一早,顧運從床上爬起來,和五姑娘七姑娘結伴一起去給二太太請安。
二房不算出了閣的三位姑娘,剩下四個,五姑娘顧青璞,七姑娘顧纖雲,以及顧運自己,再加一個最小的十二姑娘顧存珠,都住在後院的後罩房。
後罩房一排還算寬敞,有六間大房,四個人各選了一間屋,剩下兩間打通了,給她們作書房和待客間,平素就在這裏玩耍學習。
顧運冬天難得起一個早,顧青璞和顧纖雲不似她,各有各的說法,到了請安的日子必去的。
Advertisement
三人在太太文氏那裏吃了早飯,出來顧運就說要往老太太那裏玩會兒,顧青璞說她針線上的活還晾在那裏一半尚且沒做完,就不與她們一處,自己回屋去了,只顧纖雲說一起去。
顧運,顧纖雲兩人順着抄手游廊一路過去老太太的榮慶院。進了屋,丫鬟打起簾子,屋裏下人連忙請安,笑說:“七姑娘,九姑娘來了,快些進來。”一邊伺候兩人解下披風。
顧運走這一點路,手都凍麻了,涼冰冰的,進屋熱氣撲面而來,一烘,頓時舒坦了,兩個手放在臉蛋上捂了捂。
要說顧家通宅老太太這裏最舒服,屋子四個角擺放了四個炭爐子,燒得旺旺的,還沒有一點煙,屋裏幾個丫鬟臉色都紅潤潤的極好。二太太文氏向來持家勤儉,她房裏也只燒一個盆。
顧運一面往裏間走一面跟丫鬟說話:“祖母在做什麽呢?有沒有無聊想我了?”
丫鬟聽着這話笑,扶着人進去了。
老太太歪坐在那邊暖炕上,小桌上擺着棋盤,正與郝嬷嬷邊說話邊玩棋呢。
“祖母,我來給您請安啦。”
顧運,顧纖雲兩人上前給老太太福了一禮。
“快過來我看看,冷着了沒有。”老太太眯着眼睛笑。
郝嬷嬷把兩位小姐扶到炕邊坐下,又吩咐丫鬟把棋盤撤下去。
那裏顧纖雲細聲回說:“不冷,我們正從太太院兒裏過來的。”
老太太說:“想是剛去請的安,你們太太疼你們的,大冬日的怕你們凍着,早免了你們的禮,還去做什麽。”
顧家規矩并不嚴苛,尋常請安三日去一次就夠,入了冬,二太太文氏就讓下人傳話,不叫姑娘們跑,怕她們回頭凍着生了病反而不好。
五姑娘和七姑娘倒不知道怎麽想的,依舊尋着例子請安,顧運沒去,太太既然說了,正好不去,樂得每天早上睡懶覺。
顧纖雲輕聲細語說:“也不日日去,我早上又不愛睡懶覺,到太太那邊正好活動活動。”
老太太道:“你們自己知道就行,我也不管。”
正好老太太的丫頭翠屏端了适口的熱茶過來,先倒一杯給五姑娘,待要給顧運斟,顧運連忙說:“別,我現在一口茶也喝不進去,姐姐你別忙了,讓我自己坐坐。”
老太太聽了就調笑她,“早起在你太太那吃什麽好東西來了,現在連口茶也吃不進去。”
顧運笑了下,歪在一邊哼哼,她的丫鬟黃杏彎着眉眼回話:“我們姑娘先是用了一碟桂花糖漬的奶糕,正餐點的一碗蝦仁小馄饨,最後還吃了一碟鹹麻酥。現在可不就一口茶都吃不下了。”
屋裏人聽了俱笑,老太太伸手掐了一把顧運的臉,“你們別笑,她這樣的才好呢,有福氣,我就喜歡九丫頭這樣的,跟她一桌吃飯胃口都要比平時好三分。”
顧運眨眨眼,心說這點早餐真心不算多,因為每份的分量不算多,再加上她還在發育期,長身體,沒吃飽就會難受,所以平時并不特意克制嘴巴,一起吃飯時就顯得她比別的姑娘都吃得多,不過惹大家笑一笑就算了,她沒放在心上,而是說起別的來。
“之前中秋節那會兒,咱們家請了一個戲班子過來唱戲,我因為不喜歡聽北邊兒的調子,那園裏一位管事看出來了,就給我介紹了一個‘講新事’的女人,後來我請人過來聽一回,可還真的有點滋味,正好能解悶。祖母也別悶着下棋了,不如把人請來,陪咱們說說笑笑,豈不是正好?”
“我說着了,還是你們九姑娘點子多,從來只聽說過講古的,沒聽過什麽‘講新’的,這可不新鮮,既這樣,你們現在打發個人去請就是了。”老太太笑着開口。
顧運道:“你們見了就知道了,我一點兒不愛聽她們講古,古事多少書啊史的看不得,自己去看還有點意思,別人講出來有時候就變味了。”說罷讓黃杏過去給他們說說,外頭叫了傳話的人。
老太太點點她的額頭,說:“通府裏的孩子,你主意最大。”
顧家也不反駁,眨巴眨巴眼睛。
半個時辰,人就過來了,她在外面就把手上臉上擦了擦,鞋子蹬幹淨了才進來,先跪下給老太太磕頭,請兩位小姐安,老太太只叫人起來說話。
這女人三十來歲模樣,瘦瘦小小的個子,臉盤窄長,眉眼細,顴骨高,并不十分讨喜的長相,只是一開口,就是另外一個意思,口齒伶俐,嗓音順耳,聽着舒服。
顧運那時候t選人,點了五個人過來,最後選了這個叫柳娘的,因着她說話語調好,故事說得引人入勝,無聊的時候就請她過來一趟,給自己講講八卦。
“最近有什麽新鮮事沒有?我們正在屋裏白閑着,不拘什麽,只管給我們講一講吧。”
顧運已經脫了鞋子上炕,盤腿坐着,手肘支着下巴,伏在小桌上。
這女人見過顧運一兩回,知道她的脾氣,連忙眯起一張笑臉說:“有的,有的,正巧城南那頭,有個燕子巷,前幾日發生了一件熱鬧事呢!”
“什麽有趣事,你快講。”
這柳娘連忙說起來。
那燕子巷興許有人不知道,可是隔了一條道的長寧街,是個好地方,那兒有座前朝的舊王府邸,好大一個府宅,從前花團錦簇的,如今還空在那兒。周遭一條街住的都是富貴門戶,燕子巷離長寧街近,搭着氣兒,也逐漸興旺起來。
前兩天巡防隊的差兵在那邊清理殘雪污泥,疏通道路,為的是這長寧街這塊的貴人出行方便,別被絆住影響心情。哪裏想,一連着幾天,出了件非常惡心人的事,燕子巷那邊有一戶人家,日日往街上倒糞倒尿。
那柳娘說得繪聲繪色,“皆因今年入冬以來,實在是冷得蹊跷,這又一連下了七八日的雪,路不好走,那邊夜香郎就改成三日一上門,那人家缺德又缺心眼兒,将腌臜物随意倒在路上,自己舒坦了,把別人惡心住了。”
巡防隊就派人盯了兩日梢,可把人逮住了。
“那些差兵破門而入,原是要把這不講究的人家抓起來恐吓一頓,罰他們些銀子,叫他們心中有個好歹,不敢再犯。哪裏想到,其中又不知呢,趕上九曲十八彎的故事,原來住在這獨院兒裏的是個年輕女人,差爺闖進屋時,不妨看見一男子衣衫不整,滿臉大駭,正要逃跑,差爺見勢不對,立刻将這人拿下,冷聲一喝,人就吓得什麽都說了,原來是一個走街串巷賣貨的,街口巷尾混得久了,認識這女人,幾次過來又見這裏似乎并沒有男家主,遂漸漸與之勾搭上。後來才知道,這女人是個官員置在這裏的外室,因為男主人不常來,日子久了,女人才生出心思,幹出這些勾當。”
整一出沒承想最後正成了捉奸戲碼,顧運聽的有滋有味,跟着問:“後來了?怎麽處置了?還是罰錢了事?”其實顧運最想知道的是到底是哪位官員在外面私養美人?這鬧出來,會不會被人參上一本,保不準烏紗帽都得摘喽。
“男的勾挑誘拐婦女,判的三十大棒,另罰三十兩銀子贖人。女的,就通知主家來領人。”
那麽大動靜,差爺一上門,附近的全跑出來看熱鬧,那伺候人的婆子吓了個半死,實是往街道口倒夜香是她幹的,原本是想着,現有大雪掩着看不着,再者發現了也沒法,哪個知道是她。
沒想到一偷懶會惹上這麽一出大禍。
差兵也怕得罪人,倒是想給那位官員留個臉,只是事出突然,人多物雜,很快,事情就被抖落出去。
柳娘這裏說的是眼前事,別說顧運了,屋裏幾個丫鬟都聽的耳朵都豎起來,可見這些狗血八卦戲碼,古今中外,不論男女老少,都愛聽。
一場閑話熱鬧聽過,老太太賞了幾兩銀子,那人千恩萬謝地去了。
回頭老太太給顧運顧纖雲兩人說:“這些俗事俗語聽聽就算了,權當個笑話解悶兒,到了外頭,還要記得自己是大家小姐,行動說話進退得體,方是規矩,不可叫人捏住錯處,可知道?”
老太太這話的意思是在家裏沒外人的地方聽聽八卦逗樂可以,外邊可要管好自己,言行克制,別給家裏丢臉。
顧運又不是個傻的,滿口答應下來。
那柳娘只講了這弄巧成拙的捉奸八卦,後來的事就不知道。
實則那頭巡防隊差兵捉了那院裏的兩個守屋伺候下人,一個婆子,一個小丫頭,略審了審,就招了供。
這才知道,女子原來是戶部的一個郎中,程斐通程大人的外室,程斐通出身貧寒,十多年前考中進士後,被他的座師看中,招為女婿。不想這樣的人,竟然學人在外頭養了外室。
巡防隊弄得這一出來,雖是無意,到底涉及官員,當即覺得不好,只能勉強把事情按下,到了晚上,就悄悄兒派個人,去程家通知人,想讓其把那外室接走,燕子巷是斷乎再住不得,此時風言風語已經傳開。
誰知那派去的人不張事,沒先見到程大人,而是被內宅一個媽媽問出了點話,當即去回了她們太太,這夫人連忙把那傳話的人押下,審出實情,當日,就派了三五個下人,氣勢洶洶去那燕子巷,将那位外室“接”了回去。
這麽大陣仗,這事就鬧到了有心人眼裏,沒過幾天,朝堂上就有本将此事一奏,參程斐通私養外室,德行有虧,聖上發怒,即刻将人撸去職位,革職降等,貶到涼州某個偏遠小地當縣令官去了。
-
顧家。
這日,二老爺顧元彥散值回來,滿臉喜色。
直接去了榮慶院給老太太請安。
“兒子年末考評得了個優,原本以為今年六部各處人員沒太大變動,興許還得在原位置上待個一兩年,沒想到,今日上官叫兒子過去,透露一句話,說現成兒的,戶部那邊忽然空出來個郎中的缺,若無變故,便是将兒子調過去補了。”
老太太面上一喜,“果真這樣,竟然是你的造化了!”
顧元彥現在工部任職,官階上看是平調過去,但誰都知道,從工部到戶部,就算是升遷。
老太太高興,留顧元彥吃飯,母子二人細說了一會兒話。
“就這幾天,你越需得穩住,各處都不要露了口風,等事情完全定下,才算好的。”
二老爺自聽教誨,“兒子省得,母親切勿憂心。”
老太太笑了笑,“你身上倒有些運道,可見這些事說不清楚,上天佛祖自然有他的安排。眼看進入年底,這麽一件好事落在身上,你當爹的好,對幾個孩子也好,庭哥兒和謹哥兒可都要說親了。”
“母親說的是,我和太太在看呢,母親那裏可有好的,您總比我們會看人。”
“留心着呢,到時候我與你太太商量,這個先不提。你且算算,你父親是不是快要回來了?”
顧元彥心裏默了默,說:“大概還有四五日功夫就能到家。”
老太太說:“那便好,你父親這一趟出去我總不放心,今冬這天氣,實在不好,這樣的大雪,下得人心中沒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