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柬埔寨華僑心系祖國
第30章柬埔寨華僑心系祖國
1993年1月9日,根據聯柬總部工兵處的要求,中國工程兵大隊派出土木工程師黃堅、英語翻譯劉家寶等10名官兵,指揮緊急搶修柬埔寨東北部第4戰區上丁機場。
根據巴勒斯坦籍協調員卡裏先生的安排,我們10人小組住進華僑巫美容女士開設的旅館,每月由聯柬財務處向華僑繳納1,000美元房租。
女老板聽說中國軍人來住,特地把房子收拾得幹幹淨淨,整整齊齊。我們住在二層閣樓上,自己起火做飯,開始了“國際技術監工”的生涯。
上丁省地處柬、老、越三國交界地區,湄公河川流而過,地理環境優越,從而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華僑。女老板告訴我們,她的祖輩是廣東潮汕人,乾隆年間漂洋過海,來到柬埔寨,她家至今還收藏着乾隆年間的銀元。她和丈夫生有三男兩女,日子在當地屬上等水平。為了不忘祖國的文化,她把子女送到華人學堂讀書,學習中文,因此她的孩子們都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英語講得也很好。
中國工程兵大隊進駐後,戰士們工作之餘教孩子識漢字,唱中國歌曲,成了他們的老師。每天晚上,孩子們和中國官兵在一起看中文電視和錄像,高興得手舞足蹈,孩子們與中國軍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2月14日中國工程兵大隊官兵撤回金邊那天,女老板特地做了一桌酒菜給我們餞行,并贈送中國工兵每人一塊柬埔寨水布作為紀念。
臨別時,女華僑和孩子們依依不舍,熱淚盈眶。巫美容女士給我們每個人留了書信,她在給我的信中寫道:
我們從一見面就好像一家人,在這一段時間內,我們結下深厚的感情。你們離開後,使我們無限懷念。你們的言論,你們的笑聲,你們彬彬有禮,天真活潑,工作認真,令人欽佩。你們給我們祖國帶來了光輝,願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輝煌、欣欣向榮,使我們的祖國成為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
這封信,這塊水布,我一直珍藏着。
6號公路修到巴特縣境內時,一位60多歲的老人早已等候在路邊,那張又黑又瘦的臉龐上不無憂傷。他見了中國工兵便大步迎上來問:“你們有湖南人嗎?”
正好問到了來自邵陽縣的一中隊分隊長馬根華,他拍拍胸脯說:“我就是!”
接着,這位叫李春元的老人顫顫巍巍地用漢語講述了他的一段悲慘經歷:
老人是附近一個小鎮上的華僑。民國31年(1942年)侵華日軍包圍了他們的村子,父母将他這個11歲的孩子藏到紅薯窖裏。他耐不住寂寞背着大人出來玩耍,不幸被日軍抓走,先到安南國(今越南),後又漂泊到柬埔寨。他清楚地記得哥哥叫李朝保,三個姐姐中最小的一個叫李本秀。50多年來老人先後10多次托回國省親的華僑打探親人的下落,卻一直杳無音信。
說到動情處老人潸然落淚。馬根華深表同情地說:“我也是邵陽人,我來幫你找。”老人擡頭看了看這個身高快1.9米的大個子半天沒說話。“別看他像個粗人,可有一副熱心腸!”二班長诙諧的一句話,讓老人破涕為笑。
馬根華給家鄉的姐姐、同學、戰友寫了不知多少封信,可陸續收到的信上不是說“毫無消息”,便是說“查無此人”,最能引起興奮的一封信也只是說:此人已在40多年前遷走,下落不明。
Advertisement
這位中尉軍官沒有就此罷休,他又給衡陽地區電視臺寫信尋人。1993年7月30日已經轉場到金邊的馬根華終于收到了熱心的電視臺的回信,上面寫着:“感謝你在艱苦環境下,還保持着樂于助人的好品質。你要尋找的人仍健在,現住在衡陽市政府的女兒家。”
當秦祖新政委和馬根華一起驅車數十公裏将這封信及哥哥李朝保的親筆信送到李春元老人手中的時候,老人老淚縱橫:“我能在有生之年收到闊別50多年親人的信,全靠祖國來的藍盔戰士啊。”
(adsbygoogle = window.adsbygoogle || []).pu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