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第95章
而在棺中發現的劉賀遺骸, 只有幾塊已經蜂窩化的腿骨,還有他的牙齒。
“這個地方的土質比較像是紅壤,對屍骨的保存很不利啊, ”體質人類學學家王明輝先生說道,“紅壤的PH值比較高, 整體呈酸性, 又很潮濕, 所以和人類骨骼中的碳酸鈣發生了反應, 這才導致屍骨都被‘溶解’了。”
王明輝先生是業內很有名的專家, 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尤其是在人類遺骸的考古方面頗有建樹。
所以他一來,就分析出了劉賀遺骸的腐蝕原因。
“不過,這兩排牙的保存情況是真的好,”王明輝又說道,“正正好好在一塊玉璧中間, 想來應該是銜着或者蓋着玉璧,卻恰好隔絕了和土壤的接觸, 也算是個美麗的巧合吧。”
楚孑看着王明輝先生看向那兩排牙的神情不禁打了個寒顫。
那眼神之含情脈脈, 絕不亞于看一位美人。
不過他也能理解王明輝先生為何有如此反應。
因為劉賀的這口牙, 可能是現如今僅存的一口“帝王牙”了。
此前的華國考古并沒沒有發掘過帝王或者曾為帝王的人的遺骸,比如當初的明定陵,就出土了萬歷皇帝朱翊鈞和他的兩位皇後,孝端皇後和孝靖皇後的屍骨。
這三具屍骨應該算得上是考古史上比較著名的遺骨了,因為他們雖然有不同程度的腐爛,但骨架完好, 而且毛發還都很有光澤。
最讓人驚喜的是,當時萬歷皇帝的一口牙還是完好的。
只是, 後來因為某些不可明說的原因,這三具遺體都被燒毀了。
可惜當時負責考古工作的郭沫若也沒能攔下激憤的群衆,讓這百年難遇的考古成功付之一炬了。
所以,至今的華夏考古界都沒有完整的皇帝屍骨留存了。
更別提皇帝的牙齒了。
而劉賀的這一口保存完整的牙,其實算得上是現存的唯一一口皇帝牙,雖然他只做了27天皇帝,但好歹……也算得上是皇帝嘛!
唯一可惜的是,因為地殼運動,讓椁蓋板砸了下來,把已經因為長時間腐蝕而變得有些脆弱的牙弄崩裂了一些。
盡管如此,這仍是還原海昏侯劉賀生前狀況的最好工具。
因為牙所承載的信息其實比大家想象中的多很多,牙齒外面包裹的琺琅質比骨骼存留的時間更長,且幾乎不會被新陳代謝更替,甚至能還原出逝者生前的食譜信息。
更關鍵的是,根據這口牙齒,還能分析出劉賀生前患有什麽疾病。
《漢書》上曾有記載,劉賀患有“疾痿”,但是這究竟是什麽病,一衆考古學家也衆說紛纭。
而之前在海昏侯墓坑的東南角,還發現過一個漆盤,上面有一行字。
“醫工五禁湯”
“醫工”是古代醫生的稱謂,也就是說,這個盤子應該是醫生所用的,專門用來盛放某種藥物的器皿。
但對于後面的“五禁湯”是什麽,專家們卻不能确定。
一種說法是,《黃帝內經》曾經記載,“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腎病禁甘肺病禁苦”的說法。
那麽所謂五禁,就是指這五味都不能品嘗。
但這就離譜。
要知道海昏侯的陪葬品可大多數都是餐具和酒具啊,他們确定的海昏侯的第一個人設就是吃貨,要是都五禁了,那渾身就沒一個好地方了,還怎麽吃吃喝喝啊?
所以,另一派學者認為,那個漆盤上的“禁”字不太明确,有可能是個“蘖”(nie4)字,意思是被砍掉的樹木新生出的枝幹。
那麽“五禁湯”其實就是“五蘖湯”了,應該就是“五枝湯”,是民間的一種蠻常見的湯藥,可以祛風散寒,扶正固本。正好和劉賀行走不便,面黑目小的情況對症。
而且劉賀的墓中還有不少五味子、冬蟲夏草等藥物和補給,似乎他本身身體就一直不是很好。
通過這口牙,也許就知道劉賀到底是生了什麽疾病了!
很快,王明輝先生就帶着提取出來的較為完整的牙齒回到了燕京。
在社科院考古所專業的實驗室內,除了進一步細致觀察之外,王明輝和相關研究員還把牙齒樣本進行了去污處理,然後放入液氮研磨機中打磨成牙粉,再從中提取出DNA分子。
這對于研究西漢華夏人的DNA信息也非常有幫助!
只不過,這部分內容就屬于嚴格保密的信息了,至于最終到底有沒有提取出來,結果有為何,以楚孑的權限還接觸不到。
但王明輝先生很快将觀察的結果分享給了一線的考古工作者們。
經過觀察發現劉賀的牙齒磨損情況較為嚴重,而結合對劉賀生前習慣的推斷,基本能确定劉賀幼年時期有腸胃疾病,或許是患有當時比較流行的瘧疾。
能看得出來他雖然吃的很好,但是整體發育情況并不好,也就是個子較矮、體重較輕,不能排除體內有寄生蟲,例如蛔蟲,影響了他消化吸收的情況。
考慮到《漢書》中對他的記載,劉賀面旁黑黃,那麽可能是肝髒疾病,而他走路一瘸一拐則很有可能是風濕病或者脊柱炎。
這樣看來,劉賀的身體确實不佳,暴斃而亡的可能性又值得大家思考了。
同一時間,楚孑也想起了同屬于西漢時期的另一個墓穴中相似的情況。
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辛追夫人墓。
辛追卒于公元前168年,她是長沙國丞相利蒼的妻子,也就是馬王堆漢墓1號的墓主人。
令人記憶深刻的是,辛追的遺體形态完整,皮膚覆蓋同樣完整,不僅毛發尚在,連指紋、掌紋都清晰可見,部分關節甚至尚可活動。
是全球範圍內,迄今為止發現的保存最好的濕屍。
而在辛追夫人體內,同樣發現了香瓜子。
因為辛追夫人的遺體保存情況較好,所以專家們展開了系統的調查,基本判定了辛追夫人的死因。
她是因為吃了生冷香瓜之後引發膽絞痛,并由此誘發冠狀動脈痙攣而去世的。
但辛追夫人去世時年紀已經很大了,劉賀有怎至于此呢?
同一時間,針對那些香瓜子的研究結果也出爐了。
這些香瓜子并沒有毒。
得到這個結果後,專家們越來越傾向于認為劉賀是以外死亡了。
唯一得到大家認可的猜測是,劉賀去世的時候天氣炎熱,所以這些香瓜已經放壞了,所以劉賀吃完上吐下瀉,而他本身身體也不太好,經過了這一通折騰,在吃下香瓜後6-8小時就去世了。
但因為沒有遺體,也沒有文獻記錄,所以這一切也只能是個謎了。
就像是劉賀跌宕起伏的一生一樣,都成了一個謎團,不知道何時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楚孑雖然心裏仍覺得不太滿足,但也知道,只能這樣了。
考古工作就是有諸多的遺憾,每一件文物的出土或許都能解答一些問題,但同時也會帶來更多的問題。
考古學家除了客觀、公正并根據現有證據提出合理猜測外,其實并沒有什麽別的可以做到的。
當然了,在楚孑他們追尋劉賀的死因的同時,很多喜訊也從文物複原基地接二連三的傳了出來。
漆畫、青銅器、玉器、木牍、竹簡還有茫茫多的五铢錢和金餅……
從海昏侯墓中發掘出來的衆多文物,都得到了妥善的修複。
尤其是那5200多枚竹簡,裏面更是記載了很多普遍被學界認為已經失傳的內容,包括但不僅限于農業、醫療、周易、墨家著作等等……
其中還有600枚《孝經》、1000枚六博棋譜、200枚《春秋(公羊傳)》,無一不是傳世的經典。
這消息一傳出來,很快就得到了業內的注視,各大院校的專家學者接二連三的從全球各地飛往海昏侯墓考古基地,只為一睹這些文物的芳容。
更何況還有很多著作的內容,和現今流傳的并不一樣了,簡直就是學術界的饕餮盛宴。
而這些文物的公開亮相,也意味着海昏侯墓的第一階段考古工作告一段落了。
當然,這并不是說海昏侯墓的考古工作已經結束了,一來,還有很多墓需要進一步的發掘和梳理,确保沒有遺漏,畢竟這種大墓的發掘周期通常長達五到十年。
二來,因為海昏侯墓M1的大部分文物都已經提取完畢,接下來的考古工作将主要會轉到實驗室和修複室當中。
這也是個漫長的過程,往往數以年計。
不過,這些事就和楚孑他們這種主要負責田野考古的人關系不大了。
秦铎和屠教授也基本上不會參與文物的複原和修複工作,術業有專攻。
但在他們可以撤退,打道回府之前,還有兩件事要做。
一是将田野考古工作收尾,整理好全部資料。
二是當地政府決定辦一場聯合多方的活動,也算是給公衆一個交待。
但是這場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什麽,邀請誰來,要達到怎麽樣的目的,還都亟待讨論。
楚孑本身是認為這些事和自己都沒什麽關系的。
最近的他要麽在努力整理資料,要麽就是在寫論文。
是的,學生的宿命,就是寫論文。
幸好考古學的論文相比較起來還算好寫,再加上他此前就一直在做準備,還有系統的加持,很快就完成了三篇論文。
事實上,海昏侯墓所有的考古工作人員每人基本上都能寫出一兩篇論文,如果要說論文數量的話,關于海昏侯墓的數字也可以創造一個小記錄了。
這天,他剛把寫出來的論文發給屠教授,阖上電腦,忽然就接到了電話。
“楚孑同學啊,”來電話的是璞蘭大學歷史學院的院秘小歷,“你還記得我們之前說要辦一個歷史學院的自媒體嗎?”
楚孑反應了一會:“啊,是啊,記得。”
“嗯嗯,那太好啦,”小歷開心道,“西江文物所找到我們,說想根據這次的碩大成功一起辦一場聯合直播呢,不知道楚孑同學可不可以來當主持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