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第91章
雖說有了那些文書簡牍, 還有了如此多的金山錢山,其實基本已經可以斷定墓主人的身份就是初代海昏侯劉賀了,但是專家組的态度還是十分謹慎。
只可惜那麽玉印不是海昏侯的私印, 不然就可以做出最後的判斷了。
而雖然說,現在的考古工作已經進行到最後一步, 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了, 但對于開棺這件事, 專家組還是沒有操之過急。
十數位專家在一起商讨會就開了十來次, 楚孑有幸跟着屠銮去聽過幾次, 發現這幫專家所想的比他要複雜的多, 甚至推演了無數次棺內可能有的文物,并盡量做到全部周全的準備,簡直可以說得上是心細如發。
甚至,還反複讨論,精挑細選了一個吉日, 專門用來開棺。
當然了,這不是因為專家組信奉玄學, 要挑個黃道吉日之類的(雖然也有專家做出了如此建議), 主要還是要選擇一個氣溫、濕度都适宜的日子, 保證對整個主管進行最大範圍內的保護。
這一天終于還是到來了。
數十位專家和工作人員整整齊齊地圍站在主棺四周,等着這個神聖的時刻。
首先,在開館之前,已經有工作人員把主棺上附着的淤泥盡可能的都清理幹淨了,之後,實驗室的科技人員用手持儀器對主棺進行了掃描, 保存它開啓之前的原始數據。
本來,這些工作都應該在實驗室進行的, 甚至說,整個主棺的開啓都應該在實驗室進行,但這具棺材長達3.7米、寬1.2米,幾乎是正常情況下兩個半棺材的大小。
考慮到裏面一定會有很多陪葬品,或許是以金石玉器為主,估算重量可能達到2.5到3噸,實在是無法安全移送到實驗室,所以才不得不進行現場開棺。
而且,這個棺材極大可能是二重棺。
也就是說,在大的棺柩之內,還有一層棺柩,那裏才是擺放遺體的地方。
很快,數據掃描完成了。
主棺的材質是樟木,而且是一氣呵成的一整塊木頭雕刻而成。
Advertisement
西江本就盛産樟樹,用樟木做棺材也是正常,但三米多的樟木并不常見,顯然是墓主人生前專門尋找的,也符合他尊貴的身份。
本來在棺材側邊和上面應該還有些精美的紋飾,可惜整個棺材一直泡在水中,棺木早已腐朽,所以幾乎看不出什麽。
而也有專家猜測,在打開M1起初聞到的那股異香,可能就是來自于這些木頭和水泡的味道,但因為現在這些香氣已經消失殆盡了,所以也追溯不到源頭,只能停留在猜想階段了。
主棺的椁蓋板有4平米多,體積也在1立方米以上,很難直接打開,所以不得不調來起重機進行作業。
一衆工作人員先是在椁蓋板和棺材主體之間撬開了一道小縫隙,然後将包裹好的木棍橫插進椁蓋板的下方,進行整體的保護性提取。之後,他們在椁蓋板上打了十六個繩結牢牢固定,起重器方才開始工作,輕輕地帶着椁蓋板上升。
上升的過程極為緩慢,當椁蓋板和棺身之間出現了一道小縫隙之後,就先暫停了,大家立即湊上前,向裏看去。
也是這一看,讓大家确定了,這确實是個二重棺,分為內外兩層。
但這不是最讓人吃驚的。
最讓人吃驚的是內外兩層棺木之間擺放着大量的陪葬品!
而且,毫不意外的,又是金子!
椁蓋板升上去之後,考古工作人員立即開始了搶救性的保護。
這一清理不要緊,越往下發掘越“出貨”。
上面蓋着一層玉器就不說了,底下全是各式各樣的金子,什麽馬蹄金、麟趾金、金餅,填的滿滿當當,連縫隙都沒留下。
海昏侯,還得是你,你是真的好愛金子啊!
而且不止是棺材裏放的這些,還有很多玉器、漆盒都被嵌在了椁蓋板上,考古人員不得不把它們扣下來。
其中不乏幾個十分精美的圓形漆盒,也放在了離內棺最近的位置上,顯然是海昏侯生前最愛的器具。
但是整個M1出土的漆盒實在是太多太多了,多到衆人已經覺得見怪不怪了。
反倒是金子這個東西,不管出土多少,大家都還是覺得很想看到。
可能這就是金子的魅力吧。
內外棺之間的金器很快就被清點清楚了,這批金器的制式與之前在床板下找到的那三盒不太一樣,裏面的大馬蹄金一個約260g,小馬蹄金則都在40g左右,麟趾金大搞70-80g。
幸好,金餅依舊是250g,與外面一樣,這也讓楚孑之前對于“一金”重量的猜測依舊成立。
但還不止這些,考古學家在底層還發現了金板!
每一片,不,應該說每一塊金板,都重達一公斤!
如果換算到今天,那麽這一塊的價值就是四十萬人民幣。
而它們就這樣七零八落地擺在了內外棺之間的夾層裏。
一衆人吃驚不已的同時,實驗室的工作人員還跑過來跟大家說了一個也很讓人驚訝的消息。
加上這些金板,一號墓M1共計出土了金器總量達到了78公斤。
而這個重量,比迄今為止發掘過的全國漢墓中的黃金總量加起來都大。
當然了,這也只是海昏侯墓破得諸多項記錄中的其中一個。
與此同時,另一組專家還在棺材中發現了一件青銅器。
雖然這件青銅器本身算不得多珍貴,但上面卻刻了一行字。
“昌邑籍田銅鼎容十鬥重卌
(xi2)八斤第一”
這其中的昌邑指的就是昌邑國,也是劉賀在當皇帝之前的封地,其國都位于今天的魯省菏澤市某縣。
彼時的昌邑國國都是一個非常富饒發達的地方,商業繁盛,尤其是以冶鐵行業最為發達。
所以能出産這樣精致的青銅器也并不讓人驚訝。
可關鍵是,海昏侯墓所在的地方是西江啊!
兩地距離一千多公裏呢!
誰也沒想到海昏侯的陪葬品裏竟然還會有昌邑國的東西。
幾乎同時,又有一些專家發現了一些精美的漆器,而上面都刻着“昌邑九年”“昌邑十一年”字樣。
只可惜,這些刻字後面沒有注明是哪一代昌邑王。
好在昌邑王只傳了兩代,不是劉賀就是他的父親劉髆。
劉髆在位十一年,劉賀也在位十多年,無論這些器具屬于誰,都肯定是在昌邑制造的,并經過長途跋涉,被人帶到了海昏侯國。
但專家組更傾向于這些器具是屬于劉髆的。
因為那青銅鼎上刻着“籍田”二字。
籍田是指每年開春,一國的統治者以下田親耕的方式,勸導農民辛勤勞作,以獲豐收。
雖然如今聽上去有些僞善,但要知道,當時親自做籍田之禮的都可以被稱得上一聲明君了,代表了諸侯王非常重視農業,親力親為。
照這個描述,聽上去不太像是劉賀會做的事。
要知道劉賀承襲了父親劉髆昌邑王的位置之時也不過十來歲,還是個少年人,再加上地位高又有錢,年輕氣盛、為所欲為才比較符合人設。
他們猜測,這些籍田之禮所用的青銅器,很可能是通過饋贈、變賣、罰沒甚至繳獲的方式輾轉流傳到了江西的,不太像是劉賀自己鍋瓦瓢盆的帶來的。
就像是越王勾踐劍出現在了湖北江陵楚國的墓葬之中一樣,肯定有一些不同尋常的事發生了。
但也有專家進行了反駁,因為能看到這次M1中還有一大個樂器庫,裏面有很多樂器上也有“昌邑”二字。
而在那個被稱為禮崩樂壞的年代,這些樂器的一大作用也是作為禮器參與籍田之禮,如果不是劉賀親自參與了這些禮節,又怎麽會把這麽多東西都放進自己的墓葬之中呢?
秦朝雖然統一了諸國,但末期是個亂世,我們後世的音樂、詩歌、制度、文化,都是在西漢建立的。
這也是我們現在稱自己為漢人的原因。
而這其中,齊魯大地的傳承血脈當中,很可能也有劉賀的一些貢獻。
從劉賀的書信中也能看到他信奉儒家文化的影子。
這樣的人,親自參與籍田之禮并非不可能啊。
但兩方專家争執幾番,仍是沒有結果,歸根結底,是缺乏确鑿的證據。
如果後者的猜測成立的話,那麽劉賀就不僅僅是個熱愛讀書的人了,還是個從年少時期就重視農耕的諸侯王。
放眼整個歷史長河,其實一個皇帝能做到這兩點已經不錯了。
從這點上來看,劉賀是有幾分做“明君”的品質的。
但這一切推斷都有一個重大的前提——
這墓主人真的是劉賀。
經過半月的清理,內外棺之間的空間終于被收拾幹淨了。
專家們紛紛對內棺之中的遺物抱有很大期待,畢竟這是距離墓主人最近的地方,理應放着他最最寶貴的東西。
而按照漢朝風俗,多半是大量的玉器。
其中最關鍵的,是不論對任何人來說,都最珍貴、最私人的玉器——私印。
這也是能證明墓主人身份的鐵證。
除了私印之外,應該還有他獲封諸侯王的候印。
一切的一切,就差把內棺開啓了。
經過專家們進一步的反複論證,他們終于決定,将內關直接整體打包,移至幾百米外的實驗室,在最頂尖的實驗環境下進行開啓。
這個決定一下之後,實驗室考古的研究員們就紛紛忙碌了起來,準備好了各類高科技設備。
秦铎和楚孑因為和實驗室的人混的比較熟,所以也過去幫忙。
本來就是緊張有序的忙碌,豈料秦铎看到一位研究員準備的東西,是真的繃不住了。
他指了指那位研究員剛剛買來的幾大箱子快遞,滿臉黑線。
“為什麽買了這麽多紅繩子啊?你是怕內棺裏的是僵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