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共和國版圖,就像是一個仰首挺胸的雄雞,屹立在地球這美麗藍色的星球上,高歌引吭,報曉着和諧,唱響着發展,給這世界增添了濃重的神奇景象。
東西橫舞着的,是奔騰不息的長江和黃河,是這個十幾億大民族的兩條大動脈,滋潤了炎黃子孫,兩大流域和養育着龍圖騰的傳人。
在黃河中上游的黃土高原,丘陵溝壑縱橫,在這個古文明發祥的土地上,千百年來,發生了許許多多可歌可泣的,神奇有趣的故事。
他,就生于斯,長于斯,在這浩瀚的人世間,經歷了生的幸運,成長的快樂與痛苦,平凡生活的甜苦酸辣,。。。。。。
在他經歷的,浩渺如煙的時間歲月裏,在他成熟和變老的到來時,在困惑和迷茫裏,他終于回頭驚喜的發現了,發現了反樸歸真,看見了童真,拾遺起兒趣,感悟到了稚善,少年的志趣,那時的所見所聞,反刍回味,對人生有了一種全新的認識,由此而發,寫下了這些東西,算是這個不像樣子的小說的引子,央或是簡短的序幕吧。
黃土高原上的黃河呈“z”字型從這裏的丘陵山谷中穿過,在南岸,西南巍峨的卧牛山脈,環抱着一個河谷盆地,中間坐落着個古鎮。據老人們講,在漢朝的時候,朝庭為了防禦匈奴人,派大将軍霍去病屯兵守邊,在這裏駐防,經過幾百年的繁衍生息,就形成了高原古鎮霍城現在的樣子。
霍城其實也談不上叫城,東西有一條主街,一字兒排開來,這裏的人們又都叫它“橫城街”,簡稱“橫城”。街道兩邊都是些鋪面,現在保存完好的是些兩層的小木樓,是明清時候的建築,多為前店後院。後面都是疏密錯落的農家庭院和家廟祠堂什麽的。
一些古舊的房子,門樓、大門內的照壁和牆壁上的磚瓦雕刻,庭堂房屋上的木質裝飾,多為花草樹木、魚蟲鳥獸、山水人物和吉祥圖案,古香古色,很精美。在動蕩戰亂的年代,有好多被損毀了。
霍城古時候都是軍隊駐紮,逐漸有充軍發配來的,經商做賣買的,種地的農民,就日見的繁華了起來。先民有高家、孔家、張家、龍家、王家幾大姓人,以後有些人家就舉家遷到了北岸,對河兩岸都就發展起來了。
聽老人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這裏剛剛有了先民們遷移來很少的人,來屯田守邊,防禦北方游牧少數民族的侵害,有敵情時,敲響家夥,拿起手中剛勞動用的鋤頭,手邊的棍棒都是武器,與來犯之敵作戰,平時沒有敵情時,大家開荒種地,飼養家畜家禽,捕魚打獵,平戰結合,保衛和開發建設這塊片土地,這樣生活了多少年。
據一姓的家譜記載,就在這個時期,有一次,外敵忽然來犯,X姓和Y姓先祖的兩個人最先發現了,X姓的先祖拿起農具,拾起一塊石頭,敲打着農具上帶鐵器的部分,高聲着,“敵人來了,快跑,快躲起來”,他一邊高喊着給人們報警,一邊讓Y姓先祖去通知大家趕緊跑,趕快躲藏起來,Y姓先祖膽子特小,被這情景給吓壞了,沒有跑多遠,就趕緊爬上旁邊的一棵大,蹲在樹桠杈裏,藏在濃密的樹葉中沒有被敵人發現,但他看見X姓的先祖被敵人帶走了,他躲過了這一劫。
敵人挨家逐旮旯的搜查,後被一個被收賣叛變的人告密,說都躲藏在村莊近靠的後山紅沙崖上的“印子”(岩洞)裏,引着敵人到這個叫引子灣的地方,他們沒有扶梯,沒有辦法爬上去抓人,一個敵人的頭兒,找了再個簸箕,一面胳膊上綁上一個,就站在下面對上面"引子"裏面的人喊話說,"你們下來不下來,不下來我就飛來了,抓下來可要殺頭全死的",喊了老長的時間,只有膽子小一點的下去了兩三個人,其他"引子"裏面躲藏的人們不出聲,看那個敵人的頭兒也沒有飛上來,就是不下來,才沒有被敵人欺騙下去,敵人無計可施,沒有什麽便宜可撈,敵人的那個頭兒氣急敗壞,就殘忍的殺害了被抓住的所有人,最不容忍睹的是,敵人殘忍的還割下了殺死後的最先冒死報警X姓那個先祖的頭顱,提着這顆頭顱,帶着搶掠的財物撒走了。
這件事多虧X姓這個先祖報警,大多數人都及時的躲到了安全的地方,外來的敵人沒有找到,避免了一場大的人員傷亡的戰事,X姓這個先祖大公無私,視死如歸,立了一個大功。
敵人走後,人們為了緬懷X姓這個先祖的恩德,就每姓甚至每家一把面,為這個X姓先祖捏了一個百家面的面人頭,安接在這個X姓先祖的屍身上,這裏所有活着的人們都披麻帶孝,大家自願出資辦置老衣棺板,厚葬了這個有姓無沒有留下名的英雄義士……
古鎮的農人們過去世代多以種田為生,也養些家畜家禽什麽的,也有部分人坐賈行商,跑起了賣買。地裏種的不是麥子、苞谷、豆子,就是果樹和蔬菜、煙草。如今科技發達了,站在高處看,到處都是白色的塑料大棚和日光溫室。裏面種的全是各種蔬菜,有番瓜、茄子、辣椒和筍子、油菜等。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下游村子的河灘地,人們開墾水田,引種水稻,挖塘養魚。近年又開挖池塘,種植蓮花,發展千畝荷塘風光旅游業。就有了“千年古鎮,塞上江南”的美譽。這裏勤勞智慧的人民,現在又正在開始打造這“黃河黃第一古鎮”。
Advertisement
這,就是他的故鄉,多美的家園啊。
他今年已是中壯年的人了。
這次回到家鄉,在這古鎮的黃河北岸邊漫步,曾經的許多情景,像放電影一樣,仿佛在眼前一幕幕閃掠,在腦海中浮現,揮之不去。
過去對河兩岸沒有橋,在“z”形的黃河中間,河面比較窄的地方,約有近百十米寬,這裏有一個古渡口。河面雖窄,但水流可有點急。最先用排子擺渡,排子又叫羊皮筏子。後來就有了小船、大船,但都是原始的,不是機械的,現在發展成了機械化的小汽船。
先用九個抽剝出的完整羊皮,用硝釀熟,摸上清油,紮住四腿和頸部開口,吹鼓,一排三個共三排,整齊排列,用細皮繩,綁紮到結實細木棍綁紮的排架上,排子就算紮成了,排子手坐或跪在上面前頭,後面載人和物,用木漿将劃水就行了。
他一次坐大扯船,去河南面的霍鎮,下船後,看見排子載着幾人渡河,就和同行的幾個小夥伴起哄,對着河中的排子異口同聲的扯長嗓門大聲喊:“翻----到----了-----”,還喊了好幾遍。由于貪玩,回來時天快黑了,撐船的人下班了,空蕩蕩的大木船停在岸邊,但不遠處有排子還立在河邊,排子手坐在河邊石頭上悠閑的抽着旱煙卷,他們四五個小夥伴剛好可一排子渡過去,就都和排子手打招呼,七手八腳上了排子,蹲上面雙手抓牢排杆,排子在排子手用排漿的劃動下,順流漂浮着向河中游去,在河面忽上又忽下,左右前後搖擺不定,心裏确實還有點害怕,正在這時,排子手忽然說:“現在你們喊翻到了呀”,小夥伴們羞得都連忙低下頭,臉發紅發燒哩,過河下排後還都有些不好意思呢。
大約到了明清時候就有了大扯船,用木頭做的,船邊角用鐵皮包上。大鐵馬釘是圓帽、方棱、尖頭,從鐵皮事前打好的孔眼裏釘下去,固定到船的邊角。在渡口兩岸,用土石壘起高墩,跨河架上粗的綱絲繩,把打造好的大木船用粗綱絲繩拉到跨河架的粗綱絲繩上,用滑輪套上去。大船能自動擺渡的原理,也是人們聰明智慧的體現。主要是借用水流的力量,船家開船後,放開纜繩,用近十米長的胳膊粗,裝鐵铧尖的篙杆,從岸邊将船往河中反推。這時還要有個副手,将船尾裝着能活動的舵漿,壓着巧妙起來向前推,再放下舵漿向河邊向方往回拉,劃動着船,使船頭向着河心傾斜,向下的水流沖擊着大船就會自動向對岸駛去,越往河心,水流越大,船就會在水流的沖擊下,駛的越快,船往前游動,就會拉動牽引的鋼絲繩跟着船向前滑動。你站在船頭,迎着河風,聽着“嘩、嘩、嘩”的水擊船聲和鋼絲繩滑輪“嗖—嗖”有節奏的滑動聲,心裏一定會覺得很舒暢的。船越過河心後就又會越來越慢了,快到對岸時,船就會漸漸慢下來,再從河中用篙杆将船往岸邊反推,當船底靠上河底,船就停下來不動了。将纜繩扔到岸上,拴在木樁上,放下像吊橋一樣,一面下去一面就會上來的踏板。大船中間可裝載一輛中型汽車,兩邊船頭還可乘載人畜物品和小型交通工具。
他記得小時候有次和小夥伴打賭,說“我不用五分鐘就能出了我們市和縣”,就是坐船或排子過河就行了。本來是以河為界,河南霍城屬本省的省會城市金州市下一個縣所轄,而河北的河川鄉是同省的第三大城市烏鐵市蘭原縣管轄,兩市、兩縣僅一水之隔。
他的家鄉在這古渡口東北面的村莊,就因這古渡口而得名。聽老輩人說原先叫船灘渡村,後來漸漸就叫成了現在這名子,川灘渡村。他們村子也算個大莊子吧,只有孔、張、高幾個大姓人。莊子北面是比較低點的北屏風山,半山腰有個大平臺地,叫王家坪,是附近兩個村莊的墳地。山下河東是鄰村的北面,就是他們村子。正好就像坐在“z”字型的中間脊背上。人民公社時候是第六生産隊,改革開放後改稱六社。小地名又叫亂莊子。
他聽上輩人講,他的老先人也在河南邊的霍城。從他曾祖父時才遷到了這裏的。他曾祖父時就置地種果樹,建了一片葫蘆型的果園,人稱“孔家園子”。說一片其實也是兩個果園,中間有一條道路穿過,還蓋了三面有房的四合院,把果園一分為二。在四合院西面的叫“前頭園子”,東面的叫“後頭園子”。進了四合院,東面是主房的四間堂屋,南北各有四間廂房,西邊為院牆,下面便是個不大不小的花園了。果園裏種得都是些香小梨、冬果梨和李子樹。他曾祖父靠經營着這個果園,在當時這地方還算是收入不錯,生活不在人後,一家老小衣食無憂。他曾祖父戴頂低禮帽,穿着綢緞的長袍馬褂,俨然也是一個鄉紳。平常看些四書五經和體育方面的線裝書,參與鄉裏和村子上的事兒。吃飯也都是有些家傳和講究的,媳婦和孫子媳婦做好,炕桌放到炕上中央,菜碟和碗筷一定要整齊得擺放上去,菜在碟裏要收攏得尖尖的,夾菜時要先從周邊夾取,萬不可從上面和中間夾取。
到他祖父這一輩姊妹有五個,兄弟四人。他大祖父經營果園為主,也出去販賣自制糖果和土布的生意;他二祖父為人最老實,腿雖有點跛,讓他去放牧養羊,他就高高興興去幹;他三祖父比較熱心,愛管些鄉鄰的公事,繼承了他曾祖父的遺風,一派紳士風度,曾經當過幾任本鄉的保長;他四祖父學習好,喜歡讀書,衣帽整潔,氣宇不凡,多年在銀行幹事。
他祖父是大祖父,濃眉大眼,是當地有名的“大眼睛”,人丁最旺,生有九個孩子,兄弟七人,還有兩姐妹。他大伯和三伯在解放前被國民黨的部隊抓去當兵,大伯只往家寄回過一張照片,半身像一只手還背到了身後,估計是傷殘了,至今兩人再就沒有了音訊。他六叔也被國民黨部隊抓去當兵,在行軍打仗時,去茅房方便,掉隊遇上過來的共産黨的部隊就參加了解放軍,當了運輸部隊的司機,解放後還上了抗美援朝戰場。他小叔兄弟裏最小,愛學習,先上金州農校,後又就讀畢業于北方師大歷史系,解放後在金州市委工作,歷任秘書處長、副秘書長,改革開放後在金州市博物館任館長,高級研究員。他二伯和四伯在家鄉務農,解放前也出去販賣自制糖果和土布,四伯也有些文化,解放後四伯還當上了生産隊的副隊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