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人才頻道:《天降猛才于大秦之猜猜我是誰!》
人才頻道:《天降猛才于大秦之猜猜我是誰!》
【成語人韓信,漢四年被立在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國為齊王。
垓下決戰一結束,兵權被奪,漢高祖将他改封到楚地為王。歷史記載: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
徙封十月後,有人密告高祖韓信與項羽舊将鐘離眜相交甚密,并且日日帶兵巡行縣城鄉邑,恐謀反。漢高祖和謀士定計僞游雲夢,擒獲韓信留下‘僞游雲夢’的成語。
韓信被削去王爵,貶為淮陰侯,降爵羞與绛,灌等列,被囚京城日夜怨望‘居常鞅鞅’。
到了陳王叛亂,韓信積怨意欲謀反準備在京城內響應,結果最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稱病不敢進皇宮的他,為大恩人蕭何的一句‘雖疾,疆入賀’,被呂後和蕭何設計斬于懸鐘之室受‘鐘室之禍’本人被誅殺,三族遭夷。
臨死前浩嘆的‘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和得知他死亡消息的新東家漢高祖留下的‘且喜且憐’交代了韓信‘伐功矜能’的結局。
‘成也蕭何敗蕭何’, ‘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貫穿韓信的人生。】[1]
【漢高祖曾在擊殺楚王的垓下之圍前與韓信約定三齊王,五不殺。
與天,與地,與君齊,見天,見地,見鐵,見繩,見君不殺。
歷史傳言,韓信被裹在布袋,宮女用竹棍活活紮死。
歷史傳言,鐘室被黑布包裹,不見天地,韓信被棍棒活活打死。】
此時,秦地陷入了一片寂靜,衆人嘴巴張開想要講話卻不知道能說什麽。
從蕭何月下追韓信——謀士識良才到成也蕭何敗蕭何,鐘室之禍。
從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高光到僞游雲夢,兔死狗烹,鳥盡弓藏。
從國士無雙,勳冠三傑到居常鞅鞅和竹棍活活紮死。
Advertisement
“嘶!”衆人倒吸一口涼氣。
“對他,未免過于殘忍……”終于有人發出了聲。
對沒有故事戲曲可看,仙幕是最大消遣品的黔首百姓而言,他們的腦子無法想象如此驚才豔豔的大将軍,死法竟然這麽憋屈。
不見天地君王,被竹棍活活紮死。
少年韓信本沉浸于仙幕的一通誇誇誇之中,然後就看到了仙幕的轉折: “我死了”
本來激動的心如同潑了一通冷水,直接讓少年韓信透心涼。他竟然直接或間接死于大恩人丞相和賢君明主漢高祖之手。
沛縣的蕭何不自覺的攥緊手中的酒杯,口中輕聲呢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嗯老何你說什麽”坐在蕭何身前的劉季疑惑地看向蕭何。
蕭何看向劉季,半響: “我只是在為大将軍的死而感到遺憾罷了,成敗皆由一人引起。”
聽到這話夏侯嬰的面容有點糾結,這仙幕是當着正主兒的面讨論正主的過去啊,也不嫌不好意思,他插嘴道: “不過仙幕也沒說這大将軍為何會被殺,指不定做了什麽。”
蕭何掩下眼中複雜的情緒: “仙幕言那将軍乃‘政治’癡兒,或許與這個有極大關系。”
雖不知何為‘政治’,但從癡兒和伐功矜能二詞,也知代表的是那大将軍雖有胸有謀略但腦中卻無心機。
漢初三傑,大将軍為将才,他為吏才,那不知底細的謀士為智才。文臣謀反三年不中,将士謀反一呼百應。
将軍一破楚便被奪兵權,分封富饒之地為齊王也被奪再為楚王,後變為淮陰侯。這未來的漢高祖能做出鳥盡弓藏之事,怕自己和那個謀士也會表現得不慕名利之事或者進行自污之舉以減輕那漢高祖的戒心吧。
此時的張良心情也略微有些奇妙,始皇帝死後若真有秦末紛亂,他也當去擁立韓王,複辟韓國,為何會去輔佐這漢高祖
即使他未來真的輔佐漢王,大漢建立後看到韓信的結局自己會作何想法,繼續輔佐還是急流勇退
【漢氏集團對韓信的殺機來自何方,歷史有諸多猜測。】
【漢四年也就是前203年,韓信一舉消滅諸侯國僅剩楚國,他自然是威風八面,劉邦則是被西楚霸王圍困荥陽,這時候天下局勢權在韓信的一念之間。
我們剛剛只說了那時候西楚霸王的說客和韓信的謀士都來勸韓信三分天下,但韓信沒應,甚至感悟誇贊漢高祖對他‘解衣推食’。
其實韓信沒應的同時,他做了一件事情。
就在漢高祖本就對韓信會不會三分天下無底之時,腦中只有兵書的韓信用清澈而又單蠢的腦子給漢高祖寫下了一封信。
你們猜,那信裏說了什麽】
“用單蠢的腦子寫下的信”天下人思考,這大将軍的腦子不是極好,仙幕怎麽又說是清澈又單蠢的腦子
他們撓頭思考片刻: “若說這信可以讓當權者介意,并且被當做殺他的理由,怕不是……”
“若是在那種時刻能夠讓漢高祖介意,怕是借此索要東西,或者不去救援”
“不對不對,仙幕曾說大将軍趕走說客沒多久就與漢王一起在垓下用‘四面楚歌’與‘十面埋伏’之計讓楚霸王烏江自刎,不該啊……”
少年韓信也有點迷茫: “我用清澈又單蠢的腦子寫了什麽”現在的他怎麽能夠想到未來自己的想法,剛打下齊地的他會說什麽讓漢高祖憤怒
不過……
少年韓信想到仙幕曾展示出來的秦末勢力圖。
他他他,他不會……
【信中韓信言: “齊僞詐多變,為反複無常之國也,南邊與楚相臨,恐其局勢不定,不如設假王以鎮之。”
“信願為假王以便局勢。”
對于假王的解釋,有史家說是自謙,實際上還是真王。《漢書。張良傳》中記載秦末楚國‘景駒自立為楚假王’是真楚王,只不過很容易被殺了而已。
也有史家說是真‘假’王,就是立個樣子,威懾齊楚二地。但實際如何,還是得看當時寫這封信的韓信如何想,看到這封信的漢高祖如何想。】
信裏的內容真如韓信所料,這樣做不對嘛韓信再次陷入迷茫: “齊為排除楚國後最後一個殘存的諸侯國,實力強大,攻打齊國時受到西楚霸王的挾制,齊楚兩國勾結的幾率巨大,派遣假王以鎮之有何錯誤”
就是最後面那個‘願為假王便’讓少年韓信有些不好意思,他确實很想封侯拜爵,沒想到未來的自己竟然真的說出來了。
少年韓信一種想法,但是其他看到這封信的士族百官卻有不同的想法。
看到信裏內容的百官: “”
士族: “”
蒙恬攜衆武将啪的一下蒙住眼睛和耳朵,企圖欺騙自己:這不是大将軍做出來的事情,那個運籌帷幄的大将軍怎會做出如此愚蠢的事情!
始皇皺眉,說出了關鍵信息: “愚蠢,本就功高震主被那漢高祖猜忌,在這關頭挾制稱王,果然不負政治癡兒之稱號。”
天下黔首皆嘆息: “這大将軍未免有些蠢笨,功高震主不懂得避嫌不說,還主動靠上去在主家危機時刻求王位。”
“說腦子不靈光吧,但他卻屢戰屢勝,最後左右天下形勢。說他聰明吧,偏偏犯蠢,挾恩圖報。”
【當時還是漢王的漢高祖看到書信立即沖着書信使大怒罵道: “吾被困于此,旦暮希望你韓信來輔佐協助吾脫困,沒想到你竟想自立為王!”
漢高祖生氣怒罵,但他身邊的謀士卻還清醒的知道現如今的形式并不能得罪韓信。
謀士當下便附耳與漢高祖語道: “漢方此時不利,怎能禁韓信立王不如立他為王給予善待,讓其自守一方。不然,恐變生。”
畢竟這可是有資本三分天下的人,若不善待韓信,他直接跑去項羽的陣營怎麽辦,此時項羽的說客可就在韓信營中伺機待發。明悟的漢王極為識相的改口道: “大丈夫定諸侯,只能為真王,怎能做假王!”
韓信,成為富饒之地的齊國為王。
韓信三十五歲早亡是那封在漢高祖被圍困時請求加封為齊王的信還是漢高祖當時迫于困境加封他為王的憋屈】[1]
“漢高祖生氣怒罵”少年韓信雙眼迷茫,他原以為是為完美解決齊地危機的事情,沒想到漢高祖背後的反應竟然是怒罵。
戰國七雄年年征戰讓百姓們對打戰記憶深刻,孩童想做的也是為國征戰,做威風凜凜的大将軍,年僅十幾歲的少年韓信自然也不例外。
他想做威風凜凜的大将軍,拜爵封侯,他的腦中不斷想的都是他觀察出來的東西,再把這些東西印刻在腦中。實在沒有腦子去想人情世故,以至于多次去亭長家中蹭吃蹭喝,亭長夫人同他錯峰吃飯他才反應過來不敢去叨擾別人。
想到在暗無天日的宮殿中被宮女紮死,誅三族,韓信痛苦的閉上眼睛,是他過于蠢笨以至于未來的自己看不出主家是喜是憂
【但實際上,漢高祖用韓信為大将,其實從未完全信任韓信,後人總結漢高祖三次詐之。】
【漢三年六月,此時韓信已破趙滅代,說降燕國。還未開始奪攻齊地,也未滅殺西楚霸王。因漢高祖在成臯被楚軍圍困,趙王張耳和韓信便往來救援,期間他們平定趙國城池的同時支援漢高祖。
當韓信與其探子頭頭趙王張耳的軍隊在黃河這頭修整時,漢高祖一大早渡過黃河,自稱漢使進入還在床上睡大覺的韓信帳中,奪取韓信的兵符。
然後用旗召集諸将,命令張耳備守趙地,任命韓信為相國去收集沒有調到荥陽的趙兵去攻打齊國。
韓信滅趙手中還有三萬士兵對對一國之兵。
而滅齊時,有人言當時韓信攻打齊國時手中不足萬人,僅有兩千名将士,而齊國有項羽二十萬大軍協助。
面對這種困境腦袋只有打戰的韓信,讓将士們回家帶人,帶十個新兵為什長,帶百人為百夫長,以此類推,最後才成功滅齊。】[1]
【此為第一詐。】
【還記得之前說的圍殺西楚霸王嗎垓下決戰剛一結束,韓信兵權被奪,漢高祖就将他從有魚鹽之便,地勢之險的齊地改封到楚王。】
【此為第二詐。】
【韓信被封楚王後,漢高祖唯恐韓信謀反。于是和謀士定計僞游雲夢,擒獲韓信。】
【此為第三詐。】
【《容齋随筆》完整講述了漢祖三詐。而最後提到的‘夫以豁達大度開基之主,所行乃如是,信之終于謀逆,蓋有以啓之矣。’
意思就是一個豁達大度的開國君主所作所為竟然如此,韓信終于積怨謀反,看來萌生這種念頭是有原因的。】[3]
【韓信死後,歷史對于他如流星般閃耀卻短暫的一生抱着諸多遺憾。
唐高祖言:古之名将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唐太宗在《帝範》言: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侯之策。
韓信與項羽始終未有一戰,獨垓下一戰,即收楚漢興亡之全局。】
【韓信在漢朝的功勳可比周公,召公,太公,假使韓信能謙恭退讓,不恃才傲物,後世子孫也可以綿延萬代,不至于誅三族。】
【不過韓信也不孤單,漢高祖先後封了八個異姓諸侯王】
【還記得張良在漢高祖彭城兵敗之後,在下邑提到的那三個可以輔佐漢高祖打天下的将士嗎】
天下人沉默。
然後在腦子裏挖呀挖,終于從犄角裏挖到了那點東西。
他們再此看向仙幕說到的那什麽異姓王,諸多百姓把臉皺成包子,大将軍死了,那其他二人……
張良此時也不想說話了,能在那時被他提到的應當都是那漢高祖需要的人才,不會……
【張良提到的三位将領皆是良将,漢高祖能最後奪得天下也有他們的大功勞,在大漢建立,他們依舊是位列諸侯國。
英布獲封淮南王,彭越梁王,韓信獲封齊王後被奪成為楚王,還有其他的如燕王臧荼,韓王韓王信,趙王張耳,長沙王吳芮,燕王盧绾。[1]】
本來正沉浸于大将軍不得好死這個糟心結局的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绾等人乍然聽到仙幕提到自己名字。
未來他們竟然封王了!真威風!
不過想到仙幕接下去可能要說的事情,他們: “”
為何會在這時候叫到他們的名字他們不想要在這個時候得到被仙幕提到的‘殊榮”啊!
【郡國并行制只是分封制到郡縣制的過渡品,身為過渡品他們的,結局自然是,你們懂的】
張耳,王吳芮,英布,臧荼,彭越,盧绾等人欲哭無淚,他們不想懂!
【八位異姓王除了趙王張耳因病早亡,長沙王吳芮因近南越,地處偏遠,面積最小,實力最弱得以流傳。
其餘皆不得善終。
有如從天下勁兵之處的韓國被調去戍邊整天被匈奴包圍,只能求和,然後被漢高祖書信多次敲打後叛漢被殺的韓王信。
有別人反,想稱病窩家裏不敢動,漢高祖大怒責備他,兩次被告謀反,最後一次處以醢刑,剁成肉醬分給衆諸侯王食的梁王彭越。《史記·黥布列傳》記載:夏,漢誅梁王彭越,醢之,盛其醢遍賜諸侯。
是的,這個諸侯王死的最慘。
有看韓信,彭越被誅殺,再加之仇人秘密告他謀反,然後慌張反抗被殺的淮南王英布。
有本來沒啥事,但看到一堆人全死了慌不擇路跑到匈奴去的燕王盧绾。
再加之有兵仙神帥之稱的先齊後楚的韓信。
自此各大封國自此轉入劉氏子孫手中。】[1]
【漢十二年,劉邦殺白馬,喋血為盟,與諸将訂下誓約,其核心內容為: “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意思就是不是劉氏子弟而稱王的,天下可共同擊滅。】[1]
鹹陽宮中不乏武将,身為一個武将最能感同身受了,他們顫抖着手指着仙幕上漢高祖歃血為盟的景象: “枉費八大将為你奮勇殺敵,你你你!你竟卸磨殺驢!封不起你別封啊!簡直不可與豎子謀也!”
“相鼠有皮,你卻無義!兔死狗烹怎可為王!”
蒙毅看到殿內那幾個武将激動的樣子不由得輕嘆,仙幕都說了分封已經基本過去,那些諸侯只是過渡品,若是不擊殺等那漢高祖死後,怕蹦跶得更歡,然後又是一次戰國之亂。
那位漢高祖為何要殺諸侯,原因其實細思下就懂了。
諸侯位,安撫人心罷了。
【漢高祖身為始皇的編外兒子從方方面面漢承秦制。
郡縣制自然不會放過。
畢竟這确實是生産力進步生産關系的進化,是歷史選擇的。
漢高帝欲分封六國時,他的智才張良其實曾說不可。但還是立了韓信,彭越,英布,盧绾等人。因為分封并不是天子一人可以決定的,那些擁有不世之功的功臣也想要擁有周時諸侯的榮光。
也因為他參考了大秦滅亡的經驗教訓。參考了扶蘇‘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與王绾‘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需置王以填之,請始皇立諸子填之。’的建議,知道偏遠之地現如今的大漢确實無力控制,實行過渡的郡國并行制罷了。
不過歷史證明恢複分封制确實是被歷史抛棄的一件事情,凡有血氣之子必會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分封。分封不過是争之端,亂之始。
就連漢高祖作為過渡時期分封的同姓九王,在漢高祖死後不過四十年也引起了七國之亂,最後以七諸侯全部身亡為結果。
歷史成功從分封制過渡到郡縣制。
因此,李斯,始皇之言,張良,柳宗元之論,當為萬世法也。
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
無論是我還是其他博主的十大明君盤點榜上,一定會有始皇的一席之地,甚至前三名基本上會有始皇的身影。
因為秦始皇的功績每一個華夏人都會記在心中。從始皇開始統一的種子就種在了華夏族每一個子民的心中。
華夏是一個擁有老者般智慧,嬰兒般光明的偉大民族。
五千年前與華夏并肩而立的古埃及,四千年前與華夏一起發展青銅器的古巴比倫,三千年前華夏諸子并起,儒家,墨家,法家,農家,百家争鳴,與華夏一同思考哲學的希臘。都已消失在歷史舞臺。
但是現在的華夏民族,祂也仍舊擁有和天下人一較長短的能力!
泱泱大華夏,綿綿五千年,華夏大地上只會有一個國家,一個最終會統一,會愛着這片大地的國家。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些企圖分封成為諸侯國的臣子,最後的結果不過是五馬分屍,草席裹屍罷了。
郡縣制是歷史的必然。】[6]
心中妄存獲得分封成為諸侯國王的臣子: “……”
心中妄存獲得分封成為諸侯國王的公子: “……”
企圖複辟六國,恢複故國榮光的六國遺貴: “……”
企圖分封成諸侯就會五馬分屍草席裹屍!他們的心一顫,那顆想要分封的心突然冷卻了。
好友悠悠的目光轉向張良。
此時的張良本在籌謀第一次刺殺,只不過因着仙幕的出現,知道始皇也沒幾年好活而停下反秦的步伐而已。
張良看到好友倉明君的目光毫無畏懼: “良只欲反秦,至于複國嘛……”張良思考,想到韓國遺貴那不成器的樣子,想到仙幕說到那些百姓,沉默半響道: “若秦朝下任國君不盡如人意,良當然會想要複國。”
民心,民願。若那始皇帝能懂仙幕所說的那些東西。
張良覺得,不反秦也沒什麽。
【異姓諸侯國是一回事,但要說漢高祖愛殺功臣也不至于,西漢開國一百五十多位功臣,一百四十五位列侯和八位異姓王,嚴格說來,劉邦殺了四個,呂後殺了兩個,其他人倒是活的還不錯。】[1]
【漢初天下一統,漢高祖已經六十多歲,而韓信才三十出頭,國主尚小,臣子卻功高無二。
韓信的死,或許西楚霸王的說客和謀士說得對,韓信過于強大。
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韓信無處可去。
西楚霸王已死,天下已定,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帝王鐵律罷了。】
帝王鐵律此時鹹陽宮百官們瞄向臺上的帝王。他們的帝王也會殺功臣嗎
難道在他們不知道的未來始皇會殺功臣
感受到百官若有若無視線的始皇,一股死亡視線看向仙幕。
他始皇可從未殺過一次無辜的功臣!
【實在不好意思,博主剛剛犯了一個錯誤,帝王鐵律不是這麽用的,歷史上也有一些明君不殺功臣。
比如始皇帝陛下,雖然同樣是一統天下之君,但因為秦始皇強大的自信與本身卓絕的能力,從未殺過一個功臣,如同我們第一個視頻中《榜一大哥竟有這事!》中介紹的,始皇用人不疑,唯才是舉,能容人之短。
其身邊的王翦,王贲,王離,蒙武,蒙恬,蒙毅,李信,李斯等在其一統天下中助力極大的功臣,始皇在位時都活的非常滋潤,比如名将王翦就活到了六十一歲去世,壽終正寝。
除了經常跟着始皇這個一心只有國家的君主每日工作零零七,忙得暈頭轉向,他們的生命非常安全。
畢竟始皇陛下意在天下。後世傳聞,給秦始皇一張世界地圖,他可以把華夏的旗幟插滿這顆地球每一個角落。他只會發愁底下的能臣英才不夠他打天下,穩天下,還從未聽過始皇陛下嫌棄能臣功高蓋主。
雖然始皇沒有像漢高祖這般分封異姓王,不過博主相信如果那些功臣解漢初八大異姓侯和九大同姓侯的下場,應當也不想得到分封吧,畢竟分封的下場真的只有五馬分屍草席裹屍。
故而這帝王鐵律,還不配戴在始皇陛下頭上。】
少年韓信蹲在牆角畫圈圈,正傷心無措不知未來如何是好,然後就聽到仙幕的話。
他想起仙幕在第一個視頻中介紹的始皇,唯才是舉,用人不疑,能容人之短。
少年不得不承認,他心動了。
為那句唯才是舉,用人不疑。
仙幕曾在這天上展示了很多地圖,韓信都把它們記在腦中,其中就包括了秦地地圖,和那張逐漸變大衛星地圖,雖然衛星地圖出現的時間很短,但絕佳的記憶力還是能夠讓韓信瞬間調動出來。
地圖的對比可以看到,大秦的版塊相對于整個大版塊而言還有非常大的一塊區域沒有占領。
滿是仙幕知識的大腦空出一點點縫隙開始讓小韓信思考,如果他投奔始皇的話,他能不能只管打戰……
至于封王拜爵,小韓信打了個激靈,他都不要了,無論是異姓王還是同姓王都太可怕了!他只想打仗,然後……
小韓信嘴角彎起,他想把大秦的旗幟插上這個圓圓‘地球’的每一個角落!
小韓信開心不過一會,就想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點。
他看向自己破落的小屋,他……好似沒有可以見到始皇的途徑……
此時鹹陽宮百官挺到仙幕的話皆是松了一口氣,繼而像獲得獎章般的激動。
他們聽到了什麽!他們的始皇陛下是仙幕蓋過章,不會殺功臣的皇帝!
是一心只有國家,一心為國,還正在發愁缺良才的君主,衆人開始絞盡腦汁思考自己門下有無好良才可以推薦給陛下。
鹹陽宮裏被仙幕透露可以活到六十多歲的王翦則是他們第二個關注的人,這姓王的竟能活那麽久,特別是衆武将,準備等此次視頻結束就去看看那王翦怎麽過的,能夠行軍打戰十幾年還能活那麽久,要知道行軍打戰之人暗疾可是非常多,早逝還比較有可能。
被仙幕着重點名的王贲,蒙恬等人現在一聽到那異姓侯就條件反射的想到五馬分屍和草席裹屍,齊齊打了冷顫。他們現在知道了,不分封異姓侯才是陛下對他們的愛與保護,要是分封了就是準備砍他們的頭了!
感受到底下臣子視線的變化,始皇眼簾下垂,眼中滿是笑意。
如若他沒有聽錯,這仙幕是在向天下廣而告之他秦始皇一心為國,不殺功臣,且缺良才
仙幕招賢令已經替他發下去,始皇覺得自己怎麽可以落後于仙幕,總得做些什麽。
始皇覺得他越來越喜歡這個仙幕了。
【天降猛才于大秦之韓信大将軍的篇章即将過去,韓信可以說是英雄一世真豪傑,技能點可能皆點在智商。但情商上的不足卻讓他辜負胸中百萬兵,身為重臣稍顯愚鈍缺乏政治上的大局觀。
同另兩位漢初二傑的結局完全不相同,實在是可惜。
不過沒事,政治小白的人生也是精彩的,說他是成語制造機,他确實沒有辜負成語制造機的名號,由初入史冊到死都由成語貫穿全人生。
說他是戰場魔法師,他能夠二十七歲第一次上戰場就屢戰屢勝,甚至左右天下局勢。
說他是數學建模始祖他也不負名號,打下一場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可模仿的戰役。】
仙幕講的速度極快,看到陪伴了他們兩刻鐘的韓大将軍即将離去,百姓們還有些不舍。
“看了這麽久第一次看到從我們百姓當中來的這種大将軍,還真有點舍不得啊。”
“不知道下一個‘猛才’仙幕準備介紹誰,還真希望仙幕多介紹,我都真沒有見過祂介紹的猛才,還真是長見識了!”
百姓舍不得韓信這個大将軍,始皇也不逞多讓,他盯着仙幕上大将軍的畫像想把他記住,但那畫像裏的人實在普通,套上铠甲,鹹陽就可以找到七八十個相似的中年人了。
始皇有些遺憾,因為如此猛将竟然只知道他可能姓韓。
正在始皇遺憾時,仙幕殺了個回馬槍: 【題外話,韓信在第一次與漢高祖等人開就職演講的漢中對時,與暗渡陳倉一同提出來的還有一項就是他軍改方案。】
“”這句話吸引了鹹陽宮中百官的興趣,特別是武将,這是什麽神奇的方案。
【也就是韓信申軍法,韓信能夠短時間把集合起來的将士變成虎狼之師,與這個方法有極大的關系。】
聽到這裏,不僅僅将領們感興趣,就連天下人都好奇了,到底是什麽法子能夠把短時間把集合起來的将士變成虎狼之師。
衆人對仙幕投以好奇的目光。
就連始皇也充滿了興趣。
【說起來好像是非常複雜,不過我們歸納總結一番無非就是一句話——軍事上全面繼承大秦!
若論戰國或者秦末漢初的軍事制度,秦國的一切,皆是當時最為先進優越的!
有自知之明的韓信在秦國的地盤,用秦國的軍事制度,打秦國的關中地區!
最後竟然真贏麻了!
非常好的用到了因地制宜和拿來主義法則!
用一個字概括:爽!】
始皇: “……”他剛還覺得自己越來越喜歡仙幕,現在覺得有這種想法的自己怕是腦子有坑,這破仙幕整天死抓着漢高祖摘他大秦江山桃不放,以此來刺激他,算什麽好漢!
這個破仙幕怕不是嫌他始皇活的還是太長了準備氣死他吧秦始皇用眼睛找身邊能扔的東西準備以洩心頭之怒。
王相察覺始皇的動作,連忙上前道: “陛下使不得使不得,這仙幕是在誇我大秦的軍制優越,是誇!”
始皇自然知道這回事,就是心裏氣不過,實在是這仙幕過于氣人了。
若是有一天能見到這仙幕背後之人,始皇覺得自己手中的劍控制不住的想出鞘,他定要同背後人‘切磋切磋’。始皇咬牙。
系統自然不知始皇內心想要和自己切磋,如果知道怕也是不會放在心上,畢竟始皇可打不着自己。
他依舊戰戰兢兢地執行着工作,播放視頻:
【我們剛提到,另兩位漢初二傑的結局完全不同于韓信,那他們的命運是什麽】
“子房覺得那李四王五會如何”滄明君思考道。
張。王五。良: “……”他不想被叫李四,謝謝。
不過想到這是仙幕對他的保護,他也沒多想,沉默半響,說道: “雖不知那謀士是誰,不過看到大将軍被兔死狗烹之景,定不會坐以待斃,而是會選擇避事或自污之法保全自己與家人。”
“就是不知為何……”為何一心複辟韓國的他會去協助漢高祖,這中間發生了什麽事情了嗎
張良對未來還真是滿腔疑問。
【若說韓信是與漢高祖相愛相殺的紅玫瑰,蕭何是青梅竹馬的賢內助,張良就相當于天降知己。】
【他沒有韓信為大漢打天下屢戰屢勝的戰績,也沒有蕭何那般統後勤,鎮國家,撫百姓,糧道不絕的好口碑。
始皇滅韓後他一心想光複韓國,恢複五世相韓的榮光。
但刺殺始皇失敗,他潛藏十年之久;秦末反秦武裝風起雲湧他扯大旗想反秦,卻也只能帶着百餘人去投靠他王;擁立韓國,打不下被秦軍占領的地盤,還是漢高祖救場韓國才有地盤;好不容易擁立的韓王也在他輔佐之下早早噶了。
張良,他做了什麽為何能與韓信,蕭何并列漢初三傑之一為何能被稱為興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漢四百年之張子房為何後世帝王一提到謀臣就喜歡比做子房就連謀士自己也以他為榜樣
張良,何德何能】
聽完仙幕的介紹,天下人腦中現在只有一個疑問,不是這個人竟然敢刺殺秦始皇,而是這個人為什麽可以成為與大将軍齊平的漢初三傑
“所以他是未來做了什麽了嗎”黔首們眉頭皺成包子臉。
至于鹹陽宮的百官,被滅的韓國人啊天下間被滅六國遺貴想刺殺始皇的人多了去了,多這個王五一個人是真不多,他們現在只想知道,這個人為何有資格被稱之為漢初三傑
坐在張良身旁的倉明君挑眉,看向張良,好似明悟了什麽: “五世相韓刺殺秦王光複韓國”
張良看到好友明悟了,索性也不隐瞞: “嗯,王五。”連準備捅嬴政好友都知道,也不缺被就是仙幕所說的王五,畢竟五世相韓的人,實在不多。。
聽到身邊的人正是仙幕着重介紹的漢初三傑,好友看張良的面色,很好,張良面色紅潤并無異色,他笑道: “仙幕如此貶低于你,你竟還能面不改色”
張良無所謂道: “看仙幕如此久,你還不知祂脾性”
好友挑眉: “仙幕脾性你說說”
張良淡定地飲下杯中茶水: “對始皇祂先揚後抑,對大将軍也是行先揚後抑之術。所為的就是讓祂主講的那些人能有所獲。你信不信,現在秦始皇已經在思考如何改秦律,如何雜糅墨家發明,儒家私學,并另找取代軍功進爵之法比如那個科舉了。”
好友驚訝,他看仙幕又看張良: “私學發明科舉仙幕從未重點提及啊”
張良看好友真是在問這個問題,為好友的腦子默哀一瞬,說道: “仙幕一直在強調民願,民心,在《六國》篇章中講與民生息才是正道,但秦律問題極大,秦律與大秦軍功授爵相匹配的。
秦始皇若想與民生息定得變革秦律的同時找尋其他能讓百姓和士族晉升之法。
仙幕前面提到孔子私學是惠民法,但其中還缺了一個引子,怕始皇也在等那個引子。”
好友明悟: “看來定是那‘科舉’之術。”
張良點頭: “孔子私學雖好,但也不是普通黔首能承受。仙幕在講私學與科舉時沒有展開講,不知後續是不是有玄機。”
“哦,對了。”張良本來要停下,但卻發現自己漏講了一個內容, “你信不信那個算了下還處于少年時期的大将軍現在在苦惱如何接觸用人不疑的始皇”想到秦地某個角落一個孤身少年正迷茫于怎麽見到心中另一個良主,張良就想笑。
果然是英雄一世真豪傑,辜負胸中百萬兵。聰明是真聰明。但在官場上還真不夠那些毒蛇一口悶的。
好友嘆服: “我可算是懂得為何你能和那大将軍一起被封為漢初三傑了。”
張良繼續看仙幕,不知為何,他眼角帶上了笑意: “雖不知仙幕是後世之人還是真仙家,但無論是人是仙是鬼,祂總歸是一心為……華夏。”張良覺得用華夏才能說明仙幕為何一心為他們考慮。
那背後之人,喜歡并保護着為這片大地帶來正向影響的人,也是華夏人
【華夏五千年的漫長歷史,請你們記住,每一個能青史留名之人都值得敬佩,值得我們敬畏。
張良,他有資格被稱為漢初三傑中運籌帷幄,決勝千裏的那一傑。】
【接下去請讓我為大家隆重介紹這個男人——張良。】
衆人屏息以待,他們真的非常好奇這個男人何德何能可以青史留名。
【你幼時是否曾為去學藝還是摸魚而選擇困難你青年是否為考吏事或種田而感到困苦你中年是否為家裏蹲還是闖天涯而覺得頭疼你婚前是否為選哪個對象而惶恐
張良此人,運籌帷幄,決勝千裏,他能在變幻莫測的利害關系之中一舉穿透漫天晃人眼球的迷霧,為你找到通往人生富貴大門的鑰匙。張良,你最好的人生顧問!一生中最需要的操盤大師!】
【你是否還在為老板任人唯親,死摳工資,吝啬獎金,而在職場躺平毫無上進心
張良此人,擁有跨階級的眼光,是百姓黔首販夫走卒等無産階級打工人最好的知己朋友,每一個老板身邊都需要一個張公子!】
【張良,一個與漢氏集團其他糙漢皆不相同,真。世家公子,集仁義禮為一體的又高又富又帥病美人。
一個敢于在天下一統後擊秦帝,被大索三日也沒有找到的法外狂徒。真張三。】
【韓信的結局,韓信的情商,在張良面前只能說是:
張良:你是弟弟
韓信:……哎!】
本就失落窩在角落的少年韓信: “!”弟弟他難道想認我做弟弟
他伸手想要摸到半空中的仙幕,卻怎麽也摸不到,小家夥的臉皺成包子,越發覺得傷心難過: “假的,你不是真的想認我做弟弟!”
又高又富又帥!病美人
聽到這話的張良騰的一下站起身,他看到了什麽那破仙幕竟然說他是病美人他剛還誇贊仙幕,仙幕此時竟背刺于他
“哈哈哈。”聽到這裏,倉明君終于忍不住笑了出來, “天降知己就算了,還病美人,也不知你經歷了何事,以至于仙幕會如此稱呼你。稱呼五花八門,人生顧問操盤大師法外狂徒最重要的是哪個無産階級最好的知己”
好友幾乎笑抽了過去: “你這稱呼和大将軍相比較也不逞多讓啊。”
張良面色漆黑,盯着仙幕,咬牙道: “我也很好奇。”他自韓滅亡後勤加鍛煉,怎麽就被稱之為病美人還多了那麽多稱呼!
他怎麽忘記了仙幕對始皇和大将軍所做的事情,剛反應過來的張良只覺得鞋底都快被腳趾摳穿了,他這是即将在天下人面前把底子都兜幹淨
“不過這五世相韓,貴族出身,集仁義禮一體,高富帥,加之一統後擊秦帝”,刨除那‘病美人’三字。
好友饒有興趣道: “天下之人想要猜到這王五是子房兄你,怕是很容易。不像那大将軍,找到他都難。”
張良氣此時已冷靜下來,或者說直接自暴自棄: “我本無根之人,被知曉了也無妨。”
“算了。”麻了,躺吧。
聽到此好友啞然: “子房兄何故如此……”
張良關注點在病美人上,黔首的關注點倒是五花八門: “那漢初三傑竟然有病美人不知得有多美才能稱之為病美人。”
“仙幕舉了一堆例子看得我都想去那王五那裏斷命了,那王五應當就如同仙師說的一般可以幫人指引未來之事”
“嗯嗯,看樣子就是,就是那什麽百姓黔首無産階級最好的知己讓我迷糊,無産階級是什麽指我們嗎”
士族的關注點則是: “一統後擊秦帝,還得到大索三日的待遇我原以為就是普通的刺殺,現在看來不是一般的刺殺啊,這漢高祖的天降知己難道是始皇死敵人”
看到這消息,有人歡喜有人憂。
歡喜的是反秦聯盟的人,憂愁的自然是擁護大秦的官員。
比如此時的鹹陽宮一道道的眉頭就開始不對勁起來,百官們竊竊私語: “這王五不對勁,能大索三日怕是來者非善,而且刺殺也不是一般的刺殺,應當是真威脅到陛下性命,不知未來能不能為陛下所用。”
始皇記得他未曾在博浪沙中被人擊殺: “那王五擊殺朕于博浪沙,看來是未來之事。”
王相查看仙幕之前說的視頻記錄,終于找到: “回禀陛下,博浪沙應當就是仙幕曾說的,您明年會遭到的擊殺。”
始皇明了,不知他與這的王五有多深,那人能力如何,是否值得納入麾下。竟能在刺殺後得到天下大索三日的待遇。
【為何說張良是百姓黔首販夫走卒等無産階級打工人的知音,人生顧問與操盤高手,這就得講到張良在漢高祖打天下中發揮的作用,各位看官請聽博主一一道來。】
————————
本章又名:
仙幕:始皇隐形招賢令已發送,請查收!
叮!衆猛才對始皇好感度+1+1+1…!
哈哈哈,謝謝陪伴我的小天使,愛你們!這本小說因為有你們的陪伴不再孤單啦
借用一個小天使的話:太平本是将軍定,不許将軍見太平。韓信胯下受辱的故事小時候學過,哈哈哈他的‘胯下受辱’我記得是作文素材常客了。但還是第一次如此全面的解韓大将軍,特別是那個‘韓信點兵’問題,我以前真的是聞所未聞,那個定理記得是初等數學,還挺厲害的。
韓信在歷史上的地位挺高的,畢竟他打戰的能力小天使們也看了,戰場魔術師不外乎如此。關于他的死歷史大部分報以惋惜的态度,其實漢高祖一直被诟病的一點就是殺韓信,驚才豔豔的韓大将軍啊。積怨謀反,大将軍真的有種清澈的單純,特別是解了與他并名的漢初三傑的命運後。
推薦下新預收,寫了這一章後突然有的靈感:
……
《和秦始皇一起學習基建寶典》
【華夏旗幟注定在地球每一個角落飄揚!】
時空旅行者霍三一覺醒來發現自己來到古大秦,還不待他适應穿成始皇兒子,就聽聞始皇召見所有的公子。
看到便宜爹打胡亥滅趙高揍扶蘇,霍三終于從犄角旮旯裏翻出秦二世而亡的命運。
正想怎麽改變命運,伴他左右的系統: 【不好霍三!我們穿錯世界得跑路!五,四……時空隧道要開了!】
霍三當着衆臣的面掏出《世界地圖》和《五年基建,三年一統地球》: “便宜老爹,世界很大你記得多闖闖!我要走了!”
衆位公子: “”
文武百官: “”
便宜老爹秦始皇: “”
【天哪,世界沒穿錯!】
霍三伸出去的手僵在半空,紫紅的五三和飄揚在半空的世界地圖向他發來嘲諷。
*
泰山封禪前夜,秦始皇夢見他大秦二世而亡,仙人拉着他叽裏呱啦了一整晚。
第二天始皇囚了胡亥,滅了趙高,拍了扶蘇蒙恬蒙毅的腦袋,召見所有皇子。
然後就看到某一個兒子向他扔來一本《五年基建,三年一統地球》
便宜老爹秦始皇: “搞基建統一地球”
——
[1]史記,司馬遷及其解析翻譯
項羽已破,高祖襲奪齊王軍。漢五年正月,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
齊僞詐多變,為反複無常之國也,南邊與楚相臨,恐其局勢不定,不如設假王以鎮之。
漢王大怒,罵曰: “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韓信無處可去。
王绾‘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需置王以填之,請始皇立諸子填之。
天下初定,遠方黔首未集
【】內資料來源皆來自史記,司馬遷
[2]三齊王,五不殺。與天,與地,與君齊,見天,見地,見鐵,見繩,見君不殺。——歷史人物故事會
[3]——《容齋随筆》及其解析翻譯
[4]古之名将韓,白,衛,霍,豈能及也。
漢以六合為家,是賴淮陰侯之策。
韓信與項羽始終未有一戰,獨垓下一戰,即收楚漢興亡之全局。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于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韓信百度詞條
[6]【】內容有參考史記,司馬遷,蘇轼秦廢封建,五千年前…的能力,參考好詞好句原句來自好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