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全員加戲
第40章 全員加戲
燕國對秦國來說着實沒什麽威脅性,所以哪怕出現了荊軻刺秦這樣的事情,秦國也沒興趣因為它改變滅六國的順序。
先把燕國晾在那兒,時不時讓易水的駐軍“異動”一下,吓唬燕國上下就行了。
當務之急還是搞定魏國,一統三晉拿下中原之後,才不用擔心腹背受敵,可以專心攻打楚國。
魏國主要還是吃虧在位置不好,位于三晉中間。他要是偏遠一點,秦國也不至于着急幹掉它。
現在魏國南北都被收拾了,可不就只剩下它特別顯眼了。
如今已是秦王政十九年。
十七年時滅韓,年尾發兵攻趙。因為有扶蘇的插手,進度比上輩子更快,十八年夏季的時候趙國就已經淪陷了。
哪怕後面還發生了一系列的變故,也不過是幾個月內的事情。
刺秦是十八年秋季發生的事。
不過大秦從昭襄王開始使用颛顼歷,以亥月為正月,即每年的第一個月。亥月差不多就是農歷十月,那時冬季才剛剛開始。
所以刺秦雖然才過去兩個月不到,秦國已經迎來了新的一年。
在整個秦國上下都沉浸在過年氣氛裏的時候,有關刺秦的故事終于流傳了一圈。從秦國傳遍各國,又從各國反向傳了回來。
衆所周知,消息傳遞時經手的人越多,越容易失真,還會各種添油加醋。
過完年難得清閑,扶蘇便拉着父親出宮逛逛,不要總是悶在宮中。
去年和前年接連兩年征戰,秦人也需要稍作休養。而且去歲就耽擱了春耕,全靠耕牛頂上,今年說什麽也要等春耕之後再發兵了。
Advertisement
沒有戰事的時候,雖然政務還是不少,但一天的空閑秦王政還是能抽得出來的。
天下還未一統,現在不休息,以後更沒時間休息。
父子倆走在街上,扶蘇看着倒還像那麽回事,就是來放松心情的。秦王政卻活脫脫一副領導視察的模樣,搞得路過的庶民都有些縮頭縮腦。
扶蘇忍不住笑道:
“父親,你吓着他們了。”
秦王政不為所動,繼續用銳利的視線掃視周圍。出來逛街歸逛街,能順便巡查一下鹹陽城中的情況他也是不會放過的。
扶蘇也攔不住這位工作狂,眼看天上飄起小雪花,幹脆拉着父親進了附近一家茶肆。
以前鹹陽城裏是沒有茶肆的,畢竟茶是奢侈品,尋常人根本喝不起。後來建立了和百越的通商之後,茶葉就漸漸泛濫了起來。
百越那邊的野茶樹很多,根本采摘不完。
如果按照後世的采茶标準,茶樹再多也白搭,畢竟只采特定時節的嫩葉。但現在人不講究那個,頂多上貢給君侯的會精挑細選一番,普通貴族有的喝就行了。
商路采購的主要是賣給戎人的茶葉,人家只要求茶葉能代替新鮮蔬菜解決吃肉多引發的病症,不挑的。
所以百越也不管了,他們就随便摘,做出來的難喝就難喝,又不是他們喝。
這樣品質的茶磚,放到鹹陽根本賣不上太高的價。于是就有商人動起了腦筋,買了一部分拿來開茶肆。
沒辦法,誰讓秦國對酒水的管控太嚴格了。酒肆少之又少,大家只能另辟蹊徑。
不過說是茶肆,其實這裏的飲品大多還是比較廉價的草藥涼茶。但凡用上一丁點茶葉沫的,售價就要翻好幾倍,還不一定能喝出茶味來。
可這也不能抵擋茶肆生意的火爆,畢竟最近幾個月不少百家學子都來了秦國。
他們當中很多家境也就比庶民好些,不少人喝不起正經的茶,很樂意來茶肆嘗嘗貴人們喝的東西。
漸漸的,茶肆就成了百家學子們很愛聚集談天的地方。
扶蘇和秦王政都是養尊處優多年的人,喝不慣這裏的東西。看了一眼時新的“菜單”,沒有點飲品的欲望。
店家也不敢驅趕他們,這一看就是大人物。
尤其是他們進來之後,店裏陸陸續續又進來不少人。雖然他們點了茶水,可店家瞧着就覺得,其實他們是僞裝成普通路人的護衛。
護衛們倒是貢獻了不少營業額,店家笑得見牙不見眼,巴不得這樣的貴人再多來幾回。
扶蘇特意挑了個人多的地方坐下,前後左右都能聽見其他客人的交談。既然父親對鹹陽城裏如今的狀況很感興趣,與其盲目地亂逛,不如聽聽這些人怎麽說的。
左邊那桌似乎有個人是剛從齊國來的,聽聞了刺秦的故事,興致勃勃地拉着同桌之人詢問具體情況。
他道:“據說當時刺客荊軻發現匕首脫落,趕緊調頭鼠竄。朝中臣子們反應極快,立刻一擁而上,将他亂拳打死。是不是真的?”
扶蘇:……?
好家夥,流言是怎麽傳成這個版本的?他依稀記得自己當初是給了荊軻一個痛快的吧?
偏頭看一眼父親,父親已經喝上了侍者們用自帶的茶葉、借店家的山泉水泡上的好茶。
他表情冷靜,慢悠悠地将茶水咽下。即便聽到了這麽離譜的故事,也沒有任何失态。
扶蘇:不愧是父親,比我淡定多了。
流言既然有這個版本,那就一定還有別的版本。扶蘇捧起茶盞淺啜一口,津津有味地聽了起來。
果不其然,同桌的其餘人反駁了齊國學子的說法。
其中一人道:
“不是這樣的,我聽說的和你不一樣。當時并非百官一起打死的荊軻,而是李廷尉英勇上前。”
齊國學子不解:
“李廷尉是?”
“是廷尉李斯,荀況先生的學生。秦國最近在改新的文字,就是他帶人改的。”
“原來是他!”
扶蘇豎起耳朵,怎麽這個版本裏只有李斯一人的戲份?李斯加錢了嗎?還是說這人是李斯的追随者?
秦王政也來了興致,詢問侍者:
“這一版的故事,你可聽過?”
侍者露出了尴尬而不失禮貌的微笑,小聲為兩位解釋了一下前因後果。
原來當時荊軻刺秦發生之後,百官都很興奮。回家之後摩拳擦掌要記錄下來,好傳給後代看看。
但是不知道從誰開始卷了起來,覺得按照原版寫沒什麽意思。
或許是公子當初吩咐史官把他寫得英勇一些,給了大家靈感。于是這群人紛紛開始在故事裏頭添油加醋,強行給自己加戲。
據說,百官受此啓發,認為可以給自己寫個自傳。既然是自傳,那肯定不能把自己寫得太過平庸,藝術加工屬于彼此心照不宣的合理修飾。
扶蘇:……
秦王政:……
秦王政感慨:
“他們果然還是太閑了些,過完年就多給他們派點活吧。”
扶蘇深以為然:
“父親英明。”
說回李廷尉版本的刺秦故事。
李斯作為知道太子殿下本性的“幸運兒”,他可不像別的官員那麽大膽。他非常識時務地意識到了不能搶太子的風頭,所以在李廷尉版本的故事裏,他自己頂多算個有高光的配角。
也不知道整個故事是他自己授意傳播出去的,還是李府的侍者信以為真,主動幫主家宣傳。
就聽那位疑似李廷尉追随者的學子說:
“當時荊軻被太子扶蘇追殺,左支右绌,狼狽不堪。他決定最後拼死一搏,和太子同歸于盡。
李廷尉正好追過來協助太子,見狀大喝一聲‘殿下小心’。接着縱身撲去,将荊軻撲倒在地,太子趁機一劍将其擊殺。”
齊國學子聽完贊嘆:
“李廷尉真是奮不顧身!果然是我輩法家弟子的楷模!”
秦王政點評:
“李斯可以試試法家和小說家同修。”
有這個編故事的本事,不寫點什麽可惜了。
扶蘇:“噗!”
不過他們很快就知道,不止李斯很會編故事,王绾也不遑多讓。
另一名學子提出了異議:
“不對不對,我聽說的故事裏沒有李廷尉。分明是王禦史先沖上去的,一腳絆倒了荊軻,非常有急智。”
秦王政:……
王绾濃眉大眼的,居然也是這種人。
扶蘇險些笑倒在桌子上:
“可見大殿內臺階太高,妨礙了諸卿沖上來護駕。我大秦群臣個個身懷絕技,沒有施展的空間着實可惜了。”
秦王政聽了這話,終究沒有崩住表情。他幹咳一聲,以拳掩飾笑意。
隔壁桌就到底是誰協助的太子擊殺荊軻争吵了起來,這番争吵吸引了衆人的注意力。
很快有個老者背着手走過去,搖頭晃腦地說道:
“你們講的都不對。”
一桌人都安靜了下來,聽他有什麽新的見地。
就聽老者說:
“聽聞鹹陽宮殿內臺階太高,群臣還沒能沖上去,太子就将刺客擊殺了。”
終于有一個辟謠的了嗎?
扶蘇和秦王政來了點興致。
老者繼續往下說:
“所以撲上去的那些都是假的,只有太醫夏無且那一版是真的。夏太醫眼看趕不及,情急之下投擲出腰間的藥囊,精準砸在了刺客的臉上。刺客被藥囊阻攔了一下,沒能避開太子的攻擊,殒命當場。”
秦王政:白期待了。
扶蘇:你還別說,這個有點道理。
可見大家編的版本裏,只有夏無且一個人沒有脫離實際,藝術加工的比例最小。
而且上輩子夏無且确實幹過類似的事。
當時父親忙于奔逃沒想起來傳喚侍衛捉拿刺客,衆臣都沒帶武器,沒有王命也不敢随意上去相幫。
一籌莫展之際,夏無且靈機一動解下腰間藥囊擲向荊軻。雖然不見得有多少用處,但事情結束後父親倒是十分感動,還感慨過一句“無且愛我”。
這一世夏太醫不幸錯失了救駕之功,不過就算父親不知道這件事,扶蘇也記着,自會從其他方面報答他。
而且誰說父親不知道呢?
扶蘇之前同父親說起荊軻要行刺的時候,細細描述過當時的情況。什麽王負劍、秦王繞柱、無且愛我,秦王政其實都清楚。
現在是沒借口獎賞夏無且,以後總能找到理由的,先委屈太醫一會兒吧。
說到這個,扶蘇依稀記得夏太醫好像不是這種自吹自擂的人,所以他怎麽也給自己編了一套故事?
秦王政對此同樣表示疑惑:
“夏無且竟也會寫這種東西?”
又是萬能的侍者,上前小聲解釋:
“夏太醫沒寫過,但是別人幫他編了一段。”
秦王政正要問旁人為什麽要替他編纂,就聽隔壁的老者還在絮絮叨叨。
他從夏無且的藥囊說到了夏無且的醫術,言語間十分推崇。然後又說到他自己的醫術,以及醫家弟子的現狀。
主打一個自我推銷,趁着熱鬧宣傳一波他們醫家醫術精湛,有病都可以來找他們治療。最近他們在鍛煉醫術,為考入鹹陽太醫署做準備,診金不會收得太高。
好家夥,圖窮匕見了屬于是!
搞了半天,這位老者是醫家弟子。
他們也不管夏無且是不是醫家的,反正醫者嘛,都可以算進來。他們醫家又不搞什麽治國理念,沒有明确的學派區分。
先秦時期醫者還沒有成為下九流,因為巫醫不分家,巫又帶着神話色彩,所以醫者的地位其實挺高的。
也就是春秋戰國禮樂崩壞了,大家對巫的迷信減弱,醫者才不如之前受推崇。不過那也是相對的,總的來說各國還是十分禮遇醫者的。
扶蘇之前閑來無事弄了一堆小的改革,不是很起眼,其中就包括擴充太醫署的編制人數。
上輩子吃過父親偏信方士的苦,這輩子扶蘇決定另辟蹊徑。長生不死是別想了,但用醫學手段保持健康和長壽還是可以追求一下的。
反正治病的時候摒棄“巫”的部分不用就好了,大量醫者齊聚在太醫署互相商讨切磋,也能促進醫術的發展和繁榮。
這位老者就是為了考入太醫署,特意來的秦國。
太醫署裏如今最得意的太醫就數夏無且,因為之前他被秦王政委以重任,專門替太子扶蘇調理身體。
介于太子在秦王心裏的地位,全鹹陽都認定了夏無且絕對是太醫署裏最受信賴的那位醫者。
醫家決定讨好這位秦王面前的紅人。
大家都是醫家的,應該互幫互助嘛。可惜秦國這邊養門客的風氣不太盛,不然通過主家的舉薦,能更快地在秦王跟前露臉。
扶蘇好奇之下邀請這位老者同桌而坐,從他口中打聽到了這些內幕。
老者有些感慨:
“如今只有相邦昌平君還在大肆招攬門客,只是我等醫家子弟過去不受重視。”
人家想要的是治國的大才,看不上他們這些實用之術。而且平臺就這麽幾個,昌平君是裏頭最聲勢浩大的,競争顯然非常之激烈。
秦王政安靜聽了一會兒,聽到昌平君門客衆多時眉頭動了動。礙于對方助他平定了嫪毐之亂,到底沒說什麽。
老者見兩位貴人衣着不凡,這才肯坐下說兩句。順道蹭了點好茶,也算是心滿意足。
他沒有久留,說是下雪之後天寒地凍,各地估計又會出現很多凍傷的庶民。如果沒有人肯花錢找他治病的話,他過兩天就要帶着自己采的藥草去鄉裏了。
在鄉裏給人看病雖然賺不到錢,卻能換一點麥粟。如今大家的日子過得都艱難,裏正他們都不管這個的,還會給行個方便。
鄉裏只能治點小病,但好歹也能積攢一些治病的經驗呢。
老者走後,秦王政看向扶蘇:
“如今來考核的醫者衆多,太醫署卻容不下這麽多人。落選的這些,你必然有其他安排吧?”
秦王政一向覺得大秦現在對庶民已經夠好的了,可他兒子卻不這麽認為。
雖然作為高高在上的王族,秦王政不是特別在乎庶民的生活幸福指數,也沒考慮過庶民能造反成功的可能性。
不過按照兒子的想法給庶民多一些優待,倒也無不可。
這些日子秦王政也慢慢琢磨過來了,施恩于民能換來六國歸心,确實是個看着不起眼、其實很不錯的手段。
扶蘇大大方方地承認下來:
“太醫署尋常只作為我秦氏一族的醫官,着實是浪費。不如打造成天下醫者的管理機構,層層分級。”
正經的古代官方醫療機構就叫太醫署,卻是南北朝時期才開始設立的。而且那個太醫署是醫藥學校,不是禦用太醫院。
扶蘇則是想弄個完善的體系出來,學醫、行醫、制藥等部分都要含括在內,把中央的太醫署和地方的醫官署全部建設好。
落考的醫家子弟可以加入地方的醫官署,去下頭的鄉縣發光發熱。醫術磨練出來了,就有機會通過醫術考核調入鹹陽城和各郡首府。
關于這個,扶蘇有完善的計劃。
回到鹹陽宮之後,他将自己默下來的太醫署結構和規定條例都拿給父親看。
這些都是經過上輩子太醫們細細打磨過的。
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有本事的醫者最後都會集中在大城池,鄉縣裏只剩庸醫。
實則不然。
庶民本來也治不起疑難雜症等大病,在民富之前,名醫留在地方的作用不大。
名醫數量有限,只能這麽集中起來。否則分散開去,每個縣也不見得能分到一人。
太醫署想把天下名醫集中起來,然後免費接治難治的病患。借此鍛煉醫術,并積攢應對疑難雜症的經驗。
更經驗充足了,還能整理成冊,作為官方醫學院的授課教材。
尋常時候技術性人才愛敝帚自珍,但扶蘇可不樂意太醫署也這麽搞。在官方的協助下鍛煉出來的醫術,想藏着掖着可不占理。
不過這些安排還需要基層官署的配合,比如庶民生了怪病之後,地方得幫忙送他們去最近的郡城。
好在上輩子已經做過一次了,施行時能避免很多問題。
扶蘇提醒秦王政:
“術數家經過統計發現,天下一統後,我大秦成年男女盛年死亡的比例依然很高。歸根究底不止是糧食不夠吃的問題,也有缺醫少藥的緣故在。”
從那之後,扶蘇就意識到,不是讓庶民吃飽就行的。
一個長成的丁口何其珍貴,無論是耕作、繁衍還是戰争,靠得都是他們。因為傷病損失,實在可惜。
更何況,被病症帶走的更多是新生幼兒。
飯是能吃飽了,卻要整日憂心病魔,憂心孩子能不能養得住。扶蘇不覺得這樣的世道能稱得上盛世,盛世要求的是庶民生活幸福,所以他要全面發展。
秦王政看着扶蘇默寫出來的數據,那不是如今大秦的數據,是扶蘇在位時的數據。
哪怕是他最後的幾年,其實庶民患病導致死亡的比例還是很高。因為醫療的發展很難一蹴而就,它是長久的事業。
可即便收效甚微,秦王政也沒說這是白費功夫。
他點頭認可了扶蘇的觀點,同意将太醫署的建設推行下去。
不要小看千古一帝的眼界,秦王政以前只是沒去關注這些小事而已。現在看到了,自然能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秦王政道:
“可惜此事并非一日之功,只能慢慢等兒孫做出成果了。”
這對急性子的秦王政來說十分煎熬。
扶蘇趁機提議:
“不如讓夏太醫來總管這件事吧?他有個挺機靈的小徒弟,我那時就是他全權負責的,夏太醫想必也不差。”
秦王政想到了夏無且投擲藥囊救駕的事情,總管此事正好可以積攢功勳,回頭能光明正大厚賞他。
于是點頭就要答應下來。
頭剛點到一半,忽然意識到不對。仔細一看扶蘇的表情,立刻收回了成命。
秦王政冷酷地拒絕了:
“夏太醫有要務在身,讓他徒弟負責就可以了,他不能走。”
扶蘇張嘴想勸。
秦王政打斷他:
“你休想躲開夏無且的調養,他得留在你身邊盯着你。”
扶蘇:……
陰謀失敗,不開心。
不開心的太子殿下出門就碰見了終于徹底完成文字簡化,高高興興進宮來回禀的李斯。
自己不高興的時候,就要讓別人和自己一樣不高興,然後自己就能高興起來了。
于是扶蘇親切地叫住了李斯:
“廷尉等一等,我有話要轉達給你。”
李斯聞言汗毛一豎,總覺得太子這個表情肯定沒安好心。
但他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還是乖乖走過去了。
“殿下請說。”
扶蘇的語氣越發溫和:
“方才我與父親去城中逛了一圈,聽到不少人在談論荊軻刺秦之事。沒料到裏頭還有關于廷尉的部分,真是叫人意外呢。”
說着,扶蘇用抑揚頓挫的口吻複述了一遍李廷尉版本的刺秦故事,臉上寫滿了贊嘆,主打一個讓人當場社死。
李斯:!!!
李斯腳趾瘋狂扣地。
不是吧不是吧?他私底下悄悄編的自傳故事怎麽流傳出去了?而且還被王上和太子給聽見了?
李斯尴尬得恨不得當場消失。
更尴尬得還在後面,扶蘇告訴他:
“父親聽完後誇贊廷尉很會編故事,所以廷尉有沒有考慮過兼修小說家?尊師荀先生作為大儒卻頗通刑名法術,想必廷尉也不差什麽,兼修兩家不過輕而易舉。”
李斯:…………
救命,王上還說過這種話呢?王上你變了王上,你都學會揶揄別人了!
太子殿下真是太可怕了,誰跟他待久了都會被污染。
打擊過李斯之後,扶蘇心情愉悅了一點點。于是他又快樂地去找了王绾,誇贊對方臨危不亂、伸腳絆倒刺客的英姿。
王绾:誰、誰給我編的這個???
王绾夢游一樣地回到家,就看見蠢兒子高高興興地沖出來,分享自己編的故事得到全鹹陽傳播、現在鹹陽城裏好多人都誇贊父親有急智呢!
王绾的表情漸漸危險。
原來你是小子在背後坑爹!害得他被太子和王上嘲笑!
斯文人王绾難得抽出了棍子,準備揍兒子。
作者有話要說:
扶蘇:快樂.jpg
李斯:我那冰清玉潔的王上啊!你受苦了!!!
王绾:兒子調皮,不打是不行的。
政哥:不,兒子調皮,當然是選擇縱容他。
王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