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笑柄
第39章 笑柄
次月,燕國使者入秦。
秦王政非常重視燕國這一次的投誠,據說特意準備了宮宴。屆時文武百官都會在列,親自接見燕國使者。
入宮觐見之前,侍人引導着荊軻、秦舞陽等人先去檢查,以免燕使攜帶危險物品。
荊軻不動聲色:
“自當如此,諸位随意檢查便是。”
他早已将淬了毒的匕首藏進了輿圖最裏面,只要侍者不把圖徹底展開,就不會發現端倪。
侍者仔仔細細為幾人搜了身,連鞋襪都要脫下檢查、發髻也要拆開确認。秦舞陽感覺到了侮辱和冒犯,只是看着守在門外的肅穆士兵,終究不敢露出任何不滿。
只有荊軻泰然自若,全副心神都放在了輿圖上。眼看侍者就要展開輿圖檢查,眉頭一皺。
好在荊軻早就設想過了類似的情況,還能穩得住。
他不動聲色地提醒:
“此乃機密輿圖,不知足下可有資格觀看?”
在古代,地圖是重要的國家機密,一般人根本沒有資格查看。私自查閱地圖,嚴重的話會被當成奸細處決。
侍者一聽果然不敢繼續展開卷軸了,他只是小小的宮侍,可沒資格看什麽地圖。
“多謝使君提醒。”
侍者小心地将卷軸重新卷好,只是舉着卷不太好卷,怕會弄皺這用昂貴絲帛繪制的圖。于是道了一聲告罪,轉身快步走到不遠處的桌案前。
Advertisement
荊軻目光緊盯,生怕被他豎着拿走的卷軸裏那把匕首會滑落出來。
好在并沒有發生這樣的烏龍意外。
背對着他們的侍者毫無所覺,他動作仔細地将卷軸放到案上,謹慎地一點點将畫卷卷好。雖然他的身形遮掩住了大半張卷軸,但荊軻可以肯定他沒有陽奉陰違,偷偷展開畫卷。
等到卷軸被重新送回自己手中之後,荊軻才終于大松一口氣。他趁着侍者不注意,用力捏了捏畫卷,确定了中間藏匿的硬物還在。
這一關算是過了。
衆人整理好衣着和發髻,終于在侍者的帶領下前往鹹陽宮。
侍者不能進殿,只将他們送到了門口便安靜退下了。退到偏殿中後,侍者将寬大的袖子抖了抖,從裏面抖出一把匕首來。
同僚趕緊上前撿起來:
“就是這一把?”
他對着光打量片刻,看到刀刃上有幽綠色的反光。可見确實是淬了毒的,也不知具體是什麽毒。
不由得感慨:
“王上和太子真是料事如神,這些燕人果真不懷好意!”
侍者哼笑一聲,有些得意:
“我辦事你還不放心?等着吧,這次事情結束,王上定然要重重賞我!”
殿內。
荊軻攜秦舞陽觐見,荊軻手捧輿圖卷軸,秦舞陽則捧着裝了樊於期首級的木匣。
大秦最尊貴的兩位統治者端坐在上首,目光意味不明地打量着他們。
光一個秦王政就夠有壓迫感的了,現在又多了個氣場全開的太子殿下。別說本就色厲內荏的秦舞陽,便是大秦群臣也有點遭不住。
衆人第一次見太子扶蘇在秦王政身邊氣場不落下風的樣子,感覺呼吸都有些困難。
只有扶蘇知道這才哪兒到哪兒。
等父親一統天下之後,氣勢還會更強。自己和父親比起來,頂多小巫見大巫。
不過現在這樣,也足夠吓唬兩個心懷不軌的燕國來使了。
秦舞陽進殿之後都沒走兩步,直接吓得一個噗通,遠遠就給上座二人行了個大禮。
扶蘇眉頭一挑:
“原來燕國朝見宗主國的禮節,是要從進門開始就膝行叩拜到階前?”
生怕隔得太遠燕使聽不見,侍立在階下的宦官立刻高聲重複了一遍。響亮的聲音傳遍大殿,連守在門外的侍衛都聽得清清楚楚。
人群中當即就有誰噗嗤一聲笑了出來。
荊軻:……
暴秦欺人太甚!
荊軻自然不能接下這話,否則不僅是秦舞陽,他也得跟着從門口跪拜到階下。士可殺不可辱,更何況他們這次過來代表的是整個燕國的臉面。
荊軻深吸一口氣,朗聲賠笑:
“副使乃粗野之人,膽小至極,從未見過如大王與太子這般的威嚴,因此才害怕到失态。大王與太子氣量廣博,還請二位原諒副使。”
給人戴高帽子肯定不會有錯,堂堂秦王總不能跟個小小的副使計較吧?
扶蘇輕笑一聲:
“也罷,将東西呈上來吧。”
宦官連忙走過去,從秦舞陽手裏接過了木匣子。
看這個樣子秦舞陽是不中用了,也不好讓荊軻一人拿一堆東西。所以除了最重要的輿圖,剩下的都被宦官接手。
秦王政掃了一眼那木匣:
“可是樊於期的首級?”
樊於期乃秦國叛将,曾經跟随王弟成蟜一起起兵造反。成蟜根本就不會帶兵,所以全程都是樊於期領兵。
且樊於期對呂不韋納妾盜國一事深信不疑,認定秦王政出身有異。為了美化成蟜反叛一事,此人還曾親自寫檄文給秦王潑髒水,将這則謠言傳得沸沸揚揚。
成蟜事敗之後,樊於期全族也被清算。
他自己倒是逃去燕國躲過了一死,父母親族卻被牽連殺害。但他不覺得是自己的問題,認定是秦王政對不起他。
秦國曾重金懸賞樊於期,聽聞他躲藏在燕國之後,也向燕王傳過令,命燕國将人押送回來。
但,燕王喜對此置之不理,多次裝傻充愣。仿佛是覺得如此大将殺了或是送給秦王太可惜,想留作己用。
不過樊於期在燕國也實在沒撈到領兵雪恥的機會。
耐心等了這麽多年,沒等來燕王的重用,反而等來了如今的下場。
燕丹想用他的項上人頭來取信秦王,卻為了名聲不肯自己去說。最後還是荊軻找上樊於期,以家族仇恨說動對方主動自盡。
燕丹聽聞他自盡的消息之後,果不其然又又又跑去伏在屍體上大哭了一回。就像他之前哭田光一樣,套路都不帶變的。
如果在秦王政心裏排個仇恨列表,樊於期絕對能進前三。
巧了,扶蘇也是。
扶蘇冷冷地看着那個木匣子,心裏惋惜之前派去燕國的人不中用。
他原想讓那些人找到機會把樊於期提前綁回秦國的,自盡對他來說也太便宜了一些,分明就該千刀萬剮。
他是個什麽東西?竟敢造謠污蔑父親!
宦官打開了匣子的木蓋,露出裏面做過防腐處理的頭顱。
秦王政還想讓人拿上來細看确認,扶蘇卻制止了他:
“屍身容易滋生疫蟲,父親還是不要接觸了。”
宦官一聽也道:
“小人曾見過罪人樊於期,可以确定這就是罪人首級。”
秦王政一想也是,之前就有人檢查過,不會出錯。而且兒子身體弱,确實不好拿得太近,萬一染上疫病該如何是好?
秦王政便道:
“拿下去處理掉。”
荊軻眉頭動了動,眼裏閃過一絲怒氣。
無論樊於期在大秦犯了什麽罪,對方為了大計願意獻身,荊軻就佩服他。如今秦王政當着他的面說要處理掉樊於期的頭顱,在荊軻看來就是侮辱壯士的屍身。
不着急,這個暴君很快就要付出代價了。
荊軻深吸一口氣,捧着輿圖上前,在階下跪拜請示道:
“此乃燕國督亢之地的輿圖,還請大王允許某上階為您詳細講解一二。”
來之前荊軻做足了功課,為了能接近秦王政,特意背下了督亢的詳細情況。否則宦官若是單獨拿走了輿圖呈上去,他的計劃就要失敗了。
之前不明真相的時候還不覺得,現在一看,燕國使者做的每件事确實都有個明确的目的,就是想接近自己。
秦王政審視着那荊軻,半晌後才點頭:
“上來吧。”
荊軻也不敢去擦額頭冒出的冷汗,腳步沉重地一步又一步,緩緩走上了臺階。
終于,他抵達了秦王身前,彎腰将輿圖擺放在案幾上。
“大王請看。”
荊軻努力控制着自己的眼神,不去看秦王和太子。他狀似專注地小心展開輿圖,耐下性子指着圖上的城池關隘一一說明起來。
秦王政漫不經心地聽着,目光時不時掃一眼荊軻頭上越來越細密的汗珠。
扶蘇冷不丁開口:
“燕使可是穿得太厚了?怎麽熱成這樣?”
荊軻被這突如其來的話語打斷,驚得心口一跳。他很快強自鎮定下來,抱歉地笑了笑。
“太子有所不知,某亦是鄉野之人,未曾見過世面。越是靠近,越被二位氣勢所涉,失禮之處還望海涵。”
扶蘇恍然,随即又皺眉:
“燕國莫非瞧不起我大秦,怎麽派遣你二人做使者?燕國是沒人了嗎?”
這就差指着荊軻鼻子罵你上不得臺面了。
底下不知道是誰又悶笑了一聲。
難得啊,很少見太子殿下這麽刻薄。可見太子是真的被燕國試圖刺殺王上的事情給惹惱了,啧,自作孽不可活。
荊軻被扶蘇噎得說不出話。
他是刻意捧着秦國,才這麽自貶。哪裏想到秦人不僅信了,還變本加厲開始嫌棄他和秦舞陽。
荊軻只能壓下脾氣轉移話題:
“讓殿下見笑了,二位請看這裏,這是燕國最重要的城池……”
秦王政給了兒子一個別玩了的眼神,小心把人氣得不管不顧當場發瘋。扶蘇無辜回望,堅決不承認自己剛剛是在調皮。
終于,畫卷一點點展開到了最邊緣的位置。
荊軻見父子二人都聽得入迷,猛地将最後一點卷軸展開。來不及細看,一把抓住匕首手柄,就要直刺秦王政。
那一瞬間,他心裏閃過了很多想法。
他想自己可以在刺傷秦王政之後,再以迅雷之勢刺傷太子扶蘇。這匕首上的毒見血封喉,只要給二人造成很小的傷口,就能讓他們兩個雙雙斃命。
然而,荊軻一擡頭,卻正對上了秦王政冷漠得仿佛看死人的眼神。那樣的淡定、沉着,就好像早就看穿了他的意圖。
高高舉起的手臂,不知為何僵在了那裏。
扶蘇慢條斯理地從跪坐中起身:
“燕使這是在做什麽?”
他的目光定格在荊軻高舉的匕首上,意味深長。
荊軻也察覺到了不對,擡頭看了一眼,當場愣住。
他抓着的哪裏是太子丹特意請工匠大師打造的匕首,而是一個單純的匕首手柄,不帶刀身的那種。
荊軻腦子直接嗡地一聲,傻了。
明明之前還是正常的,到底是什麽時候被人調了包?他竟一點都沒發現?!
可是現在不是考慮這個的時候。
沒了匕首,荊軻身上也找不出第二個能傷人的武器來。他總不能徒手掐死秦王政吧?那也要對方給他機會才行。
太子扶蘇已經站起來了,有他阻攔,事情肯定不能成。
荊軻在電光火石之間判斷完了如今局勢,二話不說丢掉假匕首,扭頭就往旁邊跑。
不能下臺階,臺階下全是大臣,裏面不乏武将。他雖然是游俠,也做不到以一敵百,下去就是送死的。
倒是王階之上比較安全,聽聞秦國律法嚴苛,上下尊卑也規定得非常死。沒有秦王的允許私自上階是死罪,他還可以趁着人沒上來拖延一番。
荊軻目光一掃看到遠處柱子上的裝飾物,決定嘗試掰下來。要是能成功,說不準事情還有轉機。
狂奔的荊軻倒是沒有發現,秦王政腰側其實就別了一柄短劍,被扶蘇用袖子擋住了。如今荊軻奔逃,扶蘇倒是熟練地一把抽了出來,追殺過去。
秦王政:……
所以你小子說服寡人把往日的佩劍換成這柄短劍,就是為了現在自己拿着追敵的?
秦王政險些一口氣喘不上來。
胡鬧!就他那個小身板,如何打得過刺客?!
秦王政原本還想坐着看戲,看看荊軻發現銅柱上的裝飾摳不下來後會有多絕望。現在也坐不住了,趕緊命令下方的群臣上來護駕。
不過秦王政顯然有點低估自己兒子的武力值了。
上輩子登基後的扶蘇雖然因為沒空鍛煉,導致武藝退步,這輩子已經重新撿起來了。尤其是之前在軍營裏時,跟着王贲學了不少招式。
荊軻畢竟打心眼裏還是想走文臣路線的,又沒有名師教導。哪怕給自己臉上貼金說自己和第一劍客蓋聶論過劍,其實誰不知道他那是被蓋聶瞪了一眼就吓跑了。
不知道太子丹他們是怎麽堅信荊軻武藝高強的,反正現在的局面就是他被扶蘇追着繞柱奔逃。
秦王繞柱是看不到了,問題不大,太子提劍繞柱追殺荊軻也是個不錯的熱鬧。
李信在下頭看得起勁,握拳給太子加油打氣:
“左邊!殿下往左邊刺!他下蹲了!快快快,改變招式!”
秦王政:……聒噪!
有空起哄沒空上來幫忙是吧?李信你給寡人等着。
不過事實證明太子殿下也不需要大家幫忙。
還沒等到武将爬上幾層臺階呢,扶蘇已經一挽劍花,輕巧地将荊軻戳了個對穿。二人躲閃追逃不過幾個回合,荊軻就敗了。
這其中不乏有扶蘇有備而來的緣故,更多的還是荊軻心中慌亂,失了章法。
以及秦王的佩劍确實鋒利,是難得一見的神兵利器。如此好劍平時卻只能當個裝飾品,叫武将們看得眼熱又惋惜。
剛剛太子都沒用多少力氣,就直接把荊軻釘在了柱子上。
秦王政黑着臉走過去,搶走了兒子手裏的劍,不許他再拿這麽危險的東西,以身涉險。
扶蘇迅速恢複乖巧好大兒的模樣,往父親身後一站,讓秦王政想斥責都不知道該說些什麽。
偏巧這個時候,史官一手抓筆一手捧書跑了過來,探頭看了一眼,然後奮筆疾書。
秦王政:?
秦王政側頭看他都在記錄什麽東西。
只見史官筆走龍蛇——
「某年某月某日某時,太子扶蘇提劍追殺刺客荊軻,荊軻驚恐逃竄。繞柱三圈後被太子幹脆斬落,狼狽至極。」
扶蘇也探頭看了一眼,提出意見:
“多寫點細節,把我寫得英武一些。”
史官立刻答應,在後面飛快補充細節。荊軻是怎麽艱難躲避的,太子是怎麽輕描淡寫使用劍招的,充滿了藝術加工。
秦王政:…………
這個場景,讓秦王政不由得想到曾祖父昭襄王。他曾請趙王替自己演奏樂器,趙王同意了,結果演奏完他就讓史官将之記錄為“秦王令趙王鼓瑟”。
他果然沒看錯,他兒子就是返祖成了昭襄王第二。
秦王政決定無視這兩個家夥,繼續按照之前商定好的劇本往下演。
他冷眼看着因內髒破裂大出血,進氣多出氣少的荊軻,嘲諷道:
“燕國只會拾人牙慧,學習專諸舊事是嗎?學也學不會,竟連行刺的匕首也沒準備好。以後再有機會,記得找人打一把好些的武器,免得再出現刀身不翼而飛的笑話。”
言下之意,你們燕人做事不行,連刺殺這麽大的事情都能出纰漏。刺殺的時候發現武器因為做工粗糙、刀身脫落弄丢了,真是笑掉大牙。
荊軻氣得雙目圓睜,想反駁那是你秦國惡意偷梁換柱。但他張嘴只能發出“嚯嚯”的氣音,口中全是血沫。
不消片刻,這位燕國來使便氣絕而亡,到死也沒能說出一個字來。
扶蘇還記得他上輩子刺殺失敗被父親反擊後,嘴巴好好的沒受影響,因此有機會箕坐大罵秦王的事情。
所以當然不會再給他一次開口的機會,要死就安安靜靜地去死。
史官可不管荊軻有什麽意見,他依舊在瘋狂記筆記——
「燕國遣使刺殺秦王,因太子丹心疼錢財偷工減料,事先備好的匕首松動,匕身與木柄脫落。因此事敗,為天下笑。」
好家夥,消息還沒傳出去,他先蓋章定論這件事讓燕國成為天下笑柄了。
而且還給人家添油加醋,加了個燕太子丹吝啬的人設。
秦王政:………………
發現父親的眼神看了過來,扶蘇便沖他眨眼:怎麽樣?現在是不是變成荊軻和燕丹被世人嗤笑了?
秦王的黑歷史,頃刻間扭轉成了燕太子的黑歷史。
別管天下人信不信匕首質量差勁這個說辭,就算他們不信,最後丢臉的也還是燕丹。
試圖刺殺秦王,結果動手之前就被發現了。燕丹的情報保密工作做了個寂寞,可見其人不堪重任,做不了什麽大事。
更好笑的是行動之人連關鍵性的武器被人掉包了都沒發現,竟然當着秦朝上下的面拔出了一柄沒有刀身的匕首。
宴會散去之後,衆臣就迫不及待回去和親朋好友分享這件事了。
務必要讓這個故事以最快的速度傳遍天下,而且還要記錄下來,傳給後世子孫。
名場面啊這是,自己可是見證人呢!
不是所有臣子都提前知道真相的,只有少數人清楚今日的事情全為太子殿下策劃。大部分朝臣雖然覺得裏面有貓膩,但他們沒有深究。
不重要,笑就完事了。
大家都是人精,知道怎麽做才能讨好王上和太子。所以短短半個月,荊軻刺秦一事在天下各地傳得沸沸揚揚。
大部分人一笑而過,在心裏把燕太子丹和醜角畫上了等號。
不過也有不少聰明人意識到,這件事背後的深意。
——秦王在警告各國!
這一次秦國只是不知不覺間替換了匕首,誰知道下一次被換的會是什麽?秦國若是想要燕王的命,說不定都能輕而易舉地将燕王杯中的蜜水換成毒藥呢。
就算秦國做不到這麽誇張,提前得知刺殺一事總是真的吧?燕國是個篩子,什麽消息都瞞不住,其他幾國又好到哪裏去呢?
各國貴族臉色難看,感覺自己被秦國給監視了。仿佛他們只要有任何異動,下一秒就會被秦國收割掉小命。
有人破口大罵:
“暴秦無道!分明早就知道此事,卻不阻止,還故意設下圈套等人跳進去!實在是奸詐!”
然而罵人也無濟于事,事實就是秦國大獲全勝。
雖然秦王遭到了刺殺,但沒有人會嘲笑堂堂秦王居然被刺客近身。大家都知道秦王是故意的,他那是在殺雞儆猴。
更何況故事裏不僅醜化了燕丹,還将秦舞陽和荊軻的驚惶描述得活靈活現。包括之前扶蘇說的兩段話,也被拿出來嘲諷燕國禮節不行。
各國不知道這是扶蘇的主意,只當秦王如此無恥刻薄,殺人還要誅心。
莫名其妙替兒子背了鍋的秦王政:無所謂,寡人已經習慣給全家背鍋了(不是)。
總之,秦王政的全程冷靜和荊軻秦舞陽的慌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徹底洗刷了上輩子的黑歷史。
扶蘇心情愉悅地替父親起草即将傳遞給燕國的國書。
這次可不能寫治罪燕國和太子丹的內容了,不然又成了“暴君秦王逼死太子丹”。導致後來燕地庶民老愛懷念太子,還對着條河哭“太子河”。
反正他們大秦已經成了最大贏家,不如就寬容一些,大方地表示這件事他們不會計較,希望燕王喜自己好好教育兒子。
收到國書的燕王:……你看我敢信嗎?
秦國嘴上說着不計較,但是邊關大軍還在易水待着呢。太子丹惹怒秦王,秦王真的不會以此為借口發兵攻燕嗎?
燕王喜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該怎麽辦。
這個時候有個收了秦國賄賂的大臣當着百官的面大聲提議處決太子。
他說不管秦國計不計較,燕國都得擺出個态度來。燕國為今之計只有讨好秦國才能生存下去,舍棄一個太子又有什麽關系?
反正太子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
燕王喜采納了這個建議,命人去誅殺了燕丹,然後快馬加鞭把首級送去秦國讨好秦王。
而燕國國內,則流傳起了一則流言。
說的是燕王喜貪生怕死,明明秦國都不計較太子丹的冒犯,他還非要為了自己的榮華富貴殺死親子、以此向秦國搖尾乞憐。
作者有話要說:
扶蘇:堅決不讓父親身上背負一點有損形象的黑歷史!
政哥:(欲言又止)(但寡人替你背鍋了)(算了,兒女都是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