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三回
第三回
“帝君,這些凡人中,真的會有您想要找的那個人嗎?”
拾蘭和自家帝君站在雲上,踮起腳尖從雲邊探出頭去,看着腳下荒山野嶺裏忙忙碌碌的凡人。和對帝君此次出行異常擔憂的兄長不同,拾蘭對自家帝君抱有滿滿的自信。她相信不論帝君想做的事在旁人看來有多麽的瘋狂與不可思議,都會成功。只是……不是她非要看不起凡人,可這些連一座小山都征服不了的凡人,真的能夠像帝君所期望的那樣,一統四海九州,成就帝王道嗎?
“我曾經差一點就找到了。”
東華帝君的目光掠過腳下那幫凡人,而後投向不知名的遠方,似乎并不在乎這些本該是他找尋目标的人。
“啊?”拾蘭好奇地偏偏頭,“那後來呢?”
“後來,那個‘凡人’得到了一位神女的傾心。”
“這不好嗎?”有神仙的幫助,一個凡人想要統禦天下,不是更容易了嗎?就像如今的周一樣。
“自然沒有什麽不好的。”東華帝君收回視線,目光淡淡掃過下方。柴車簡陋、衣衫破舊,他這一身苎麻深衣,怕還不足以融入這楚地凡人之中。
不過,一國國君,能忍盟會守火之辱,卑事周王;又能勵精圖治,筚路藍縷以啓山林。若有子孫不忘其志,或許可期後日。
而凡人較之神仙更為難能可貴的,不正是這“後日”嗎?他最初,算盡天機卻也忽視了的“後日”。
百年、千年,子子孫孫無窮匮也。
天地有窮盡,而人族卻會不斷繁衍。天道讓這樣的種族降生,甚至給出了足以立地成聖的功德,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暗示了洪荒大地上的其他生靈,做好退避三尺的準備?
東華帝君的臉上似是有一絲極淺的譏诮浮現,但落在拾蘭眼中,卻讓她覺得那大抵是自己的錯覺。帝君仍溫和地笑着,不是嗎?
她不自覺地将目光移回了腳下的凡人身上。既然帝君說沒什麽不好,那就是好吧。或許這些人,真的能如帝君所期望的那樣,不依靠任何超脫凡俗的力量,讓四海臣服、九州一統。
至于為什麽那個凡人最終沒有達成帝君的期望?那畢竟只是個凡人而已。一次微不足道的意外,甚至可能連意外都不需要……凡人的一生不過數十年,成不了大事又有什麽奇怪的呢?
拾蘭無所謂地想着。她本就不關心一個凡人如何,她只是想多和帝君說說話而已。但若是帝君不想說了,那她也可以沉默不語。
袖袍輕拂,一點生氣落于山間。
楚地一向信鬼而好祀,楚子身邊自然也不缺巫觋。有靈覺出衆者似有所覺,隐隐見荒山生綠,在那荒涼、貧瘠的土地間,有一點鮮嫩的生機正探出頭來。
“大王,且看。”
年紀最長的那位巫觋小心翼翼地扒開地上叢生枯死的雜草,将那份綠意捧到楚子眼前。
“春回大地,萬物複生。這是天佑我楚啊……”
這曾經讓我們貧乏卑弱的荒山野林,或許有朝一日,會是楚國最堅實的屏障和後盾。
“好!好!”楚子粗糙的手指小心觸碰那一點嫩芽,而後指天立誓。“今楚國得神明庇佑,有興盛強大之機。他日,定當奉瑤席、玉瑱以事神!”
而被他們所感謝的神明,卻已經飄飄然遠去了。
拾蘭緊緊随在帝君的身邊,看着大地不斷從他們腳下掠過。
“帝君,您不是說要依靠凡人自己嗎?”
“一點生機而已。”東華摸了摸拾蘭的腦袋。“雖說要令仙凡斷絕,但玉帝既自诩三界之主,便不可能放棄對凡間高高在上的統治。派地仙駐守凡間各處是最常用的手段。只是楚地一向貧瘠,并無什麽名山大川、洞天福地,平素又被視作蠻夷之族,恐少有神仙願意來此。這一點生氣保楚地數百年生機綿延,也不過是将他們放到與其他地方同等的起點。”
“噢。”拾蘭點點頭。“那帝君,我們接下來要去哪兒呢?”
“去哪兒……”東華眺望遠方,“四處走走吧,或許還會遇上故人。”
“故人?”
“你不是一直念叨好久沒見到他了嗎?”
“啊,是——”
※※※
褒水出于南山南麓,于周南彙入漢水。漢水以北為褒,以南為蜀,孕育了南部諸國的豐裕富饒。
東華帶着拾蘭四處游歷,俯瞰着神州大地上慢慢從戰火與硝煙中恢複過來的人們。他們自揚州上岸,先往北去了陳塘關一游,複經朝歌往西南,再從偏居一隅的楚國一路向西北而去。而或許是因為剛剛經歷過封神的緣故,凡間的修道者們皆隐匿藏形,竟無一人發現堂而皇之出現在凡間、避世已久的東華帝君。
直至到了褒水與漢水的交界處,才有早已得到過龍王傳訊的褒水兩龍從褒水中現出身形來,拜谒帝君。
兩龍出生較晚,不曾見過當年登仙者“着青裙,入天門,揖金母,拜木公”的盛況。但能使東海龍王将輔佐龍族未來帝君的重任相托,哪怕有幾分是看在他們遠離東海,所掌水系又與曾指點龍王前去尋東華帝君求助的清源妙道真君道場毗鄰的份上,也可見其品性。
此時感應到東華帝君途經此地,褒水翻湧,兩龍當即化為人形,出現在帝君面前,拱手為禮。
“帝君。”
态度足夠尊敬,卻并不熱切,仿佛只是感應到上仙駕臨的迎接。便是屏退麾下水族一事,也可用性情如此,不喜旁人跟随打擾來解釋。
一方水系一貫只有一龍駐守,褒之二龍褒瑨、褒珎本為夫妻,是以共司此地風雨。褒國“禮婦人稱國及姓”,尚存古之遺風,由婦女執掌國事。兩龍也像是習慣了此地的風俗,褒珎坦然上前,恭敬叩問。
“不知帝君至此,可有什麽吩咐?”
「龍王已做好安排,我等随時可随帝君前往紫府。」
“吾聞人間王朝初定,便四處走走。龍君出迎,實是不必。”
「你家小龍蘇醒尚還需三百年,此時時機未至,且于此地靜候。」
“那便不打擾帝君雅興。”
褒珎與褒瑨退至一旁,低眉垂目,恭送東華帝君帶着他身邊靈官駕雲離去。直到雲氣消隐不見,兩龍彼此對視一眼,方才暗暗舒了口氣。
龍王将密令藏于日常文書中送至褒水,命他們日後聽憑東華帝君吩咐,并将教導龍族未來帝君的重任相托。但此事需做得隐秘,不能惹來天庭生疑。可他們好好做着褒水龍君,又哪裏來的借口投入紫府門下?
更何況四海龍族一向抱團排外,雖因日漸勢弱而不得不禮敬這漫天神佛,但絕無改投他人的先例。他們苦思良久,不知該如何是好。所幸這次東華帝君親出紫府,令他們與之有了接觸,又給了他們三百年的時間,興許日後會有合适的機會吧。
龍身入水,激起一陣巨浪,旋即又随着奔騰的江流逐漸平息,滔滔江水向東奔湧而去。
而一直遠遠觀察着這邊的一名草頭神也将訊報層層傳到了自家主君手中。
卻道他家主君是誰?正是曾在封神一戰中大放異彩,并得姜子牙親口稱贊“智勇雙全,功高千古”的清源妙道真君楊戬。
原來自封神之後,楊戬同李靖等玄門弟子辭別武王,各歸山門。然如李靖等人尚還需閉門修行,可楊戬早在奉師命下山前便已出師,九轉元功大成,修得無窮妙道,肉身成聖,更得元始天尊親授真君封號“清源妙道”。
天庭攬闡、截兩教諸弟子為己用,封神榜錄名。通天教主随道祖前往紫霄宮,碧游宮門人俱散;而元始天尊雖只是奉師命回轉洞府,但心中已明師尊真意,知天道今時要保天庭神道統治不可動搖。于是待得他們這些未上封神榜的弟子回山後,元始天尊也頒下法旨,言道玉虛昆侖自此封山,不問三界諸事。而楊戬與李靖等七人雖未上得封神榜,但既履封神一役,便與天庭、靈山有了千絲萬縷的因果,待得出師後,須自行離山,領天庭、靈山敕令。
誰都明白元始天尊法旨中未寫明的那句話。昆侖封山,一旦他們出師離山,他日,又可還有回轉的機會?
到底是怎樣的天意因果,令玉清元始天尊連三代中僅剩的弟子都無法留下?
法旨既下,十二金仙俱是不忍。然他們最擔心的,卻還是楊戬。他已出師,便甚至不能在昆侖再多留一留;而天庭與他中間更是隔着血海深仇,又要他怎麽去接天庭的敕令?
只有當事人最為坦然地接受了這一切,大禮拜別師門尊長,而後頭也不回地去了天庭。
再後來,他便拿着天庭冊封昭惠顯聖仁佑王和允其聽調不聽宣的敕令回了故土。蜀地空寂千年,終于迎回了曾經代代居住于此、庇佑這方土地的血脈。
以東華帝君的修為,自然不會沒有發現不遠處的窺探。
他雙手攏于袖袍中,看着黃衫紗帽的少年縱雲而來,難得露出了幾分真切的笑意。
而站在他一側的拾蘭也感受到了不遠處的雲氣翻湧。她偏過頭,看清了那少年的模樣,于是臉上便扯開了大大的笑容,沖那少年用力地揮揮手。
“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