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番外3封後
番外3 封後
花大姐是次日入宮的。
她原以為曾經救下的人不過是富商或者小官,誰料是王爺,如今那二人更是成了皇帝和貴妃,再見面時便十分拘謹。
她趴在地上,誠惶誠恐,“民婦拜見娘娘。”
沈妙叫秋分扶起她,“花大姐快起吧,一別經年,可還安好?”
花大姐頓時雙目泛紅,語帶哭腔,“還請娘娘為民婦做主。”
沈妙向秋分示意,秋分将她攙到椅子上坐下,又用絲絹給她擦了淚。
“花大姐受了什麽苦楚,只管慢慢說來,咱們娘娘定然不會袖手旁觀的。”
花大姐便一一說來。
花大姐的丈夫是士兵,這事沈妙之前就知道,但她沒想到花大姐的丈夫在去年那場戰争中犧牲了。
雖說犧牲了,但朝廷發了三年的軍饷又免除一年的稅賦,按理說這日子還是能過的。偏偏花大姐跟丈夫沒有兒子,只有一個女兒,族中長輩便說花大姐丈夫沒有子嗣,絕了後,要将家産回收到族中,包括那撫恤金也要收回。
花大姐一個女人勢單力薄的,哪裏是他們的對手,就這樣和七歲的女兒被趕出了家中。
她先是回了娘家,可父母故去多年,當家的人是哥嫂,嫂嫂嫌棄她們累贅,竟要将她女兒賣入青樓,還是她侄兒給她報信,她才連夜帶着女兒逃走。
“娘娘,民婦實在是走投無路了,才不得不求到娘娘這,還請娘娘幫幫民婦,民婦願為您做牛做馬。”
沈妙也是有孩子的人,自然是恨極花大姐娘家嫂子的做法。
可這一次她能幫助花大姐和她的孩子,那天下間還有諸多她看不到的呢?
Advertisement
“花大姐你先回去,這事我會幫你妥善安排的。”
她讓劉順暫時把花大姐安置到潛邸裏做活,自己去太極宮找皇帝。
趙霖聽聞這事也很是憤怒,準備下旨讓京兆尹去辦,但沈妙攔下了他。
“皇上,這事絕不僅是個例,在咱們看不到的地方肯定還有許多這樣吃絕戶的事。您看能不能想個法子制止呢?”
“況且,花大姐的丈夫是士兵,倘若她丈夫還活着,知曉自己的妻女被族人這樣欺負,會不會後悔當初入伍?他為了保護百姓戰死,但是他保護的人卻欺壓他最親的人。”
趙霖一下就明白沈妙的意思了,意識到嚴重性。
“妙妙可是有什麽想法?”
他直到沈妙是個胸有溝壑的女人,見識不一般,盡管平日裏不愛說,可真正遇到在意的事了還是會表露想法的。
果然,沈妙向他提出了建議。
“皇上,不若設立女戶?若士兵犧牲,家中沒有兒子,便允其妻女為女戶戶主,宗族不得沒收其財産,再給這樣的人家一些稅賦上的照顧,想來是能幫助她們存活的。”
“另外,皇上可以鼓勵寡婦再嫁。”
趙霖瞪大了眼睛。
沈妙道:“還請皇上聽我說完。鼓勵寡婦再嫁,也有利于人口繁衍。人口興盛了,才能提升國力。首先人口一多,這耕種弄田、開拓荒地的人多了,國庫的糧食自然會增加多了,其次作戰的士兵數量也能增加,傷者有足夠的時間治療,不必再負傷作戰,減少傷亡人數。最後人一多,出現人才的機率也越大,人才多了才能更好的幫皇上治理好國家。”
趙霖覺得這話有理,“我再考慮考慮。”
當日他思考了一天,次日叫大臣們進宮商議。
過了幾日,他告訴沈妙,“這事可行,但寫進律法還需一些時日。花大姐卻不一定等得了那麽長時間,我讓李得福去幫她處理這事,你便不必再理會。”
“好,我聽皇上的。”
一直到年尾,這事才算弄好。
朝廷裏起初有些反對聲,但勤親王作為皇帝的鐵杆支持者,首先辯駁了他們,後又有禮部尚書陳述這條新法的益處。
為啥是禮部尚書?因為他娘就是再嫁的寡婦,是現身說法的好例子。
朝廷裏通行了這條律法,但真正施行則是要等到明年,新年實施新政。
過完年後,靜貴妃病了。
沈妙去看了一趟,靜貴妃面色發黃,兩眼凹陷,确實不大好。
趙霖也看了一回,只是曾經兩人都相對無言,如今也說不了什麽話。趙霖囑咐靜貴妃遵從醫囑,安心吃藥修養。他不喜靜貴妃,但也不希望她早逝病死。
靜貴妃之後召見了一回娘家人,隔了兩日人便走了,還沒出正月呢,宮中又披了白。
趙霖沒給她追封,但葬禮叫內務府比照着皇貴妃的儀制操辦。
終究是一起拜過天地的人,人走了,總是要給幾分體面的。
随後就是春耕,趙霖帶着沈妙去主持春祭。
這事一向是帝後的活兒,皇帝這番舉動,衆大臣們也看明白了,宸貴妃很快就又要晉位了。
他們猜得沒錯,這年三月,沈妙被冊立為皇後。
封後大典很是隆重,那日沈妙一早先去了太極宮,聆聽冊封聖旨,從皇帝手中接過鳳印,再回宮換上鳳袍,與皇帝一起到宗廟祭拜祖宗,最後到慈寧宮聽訓。
這一日,永壽宮被布置成新房模樣,趙霖親手倒了合卺酒。
“今日,你我結為夫妻,願同心同德白首偕老。”
沈妙含笑:“只願君心似我心,定不負相思意。”
夫妻倆對望,眼中俱是柔情,慢慢的拉下了床幔。
這一年,龍鳳胎三歲了,二皇子也有兩歲了,吃飯說話都十分利索。
趙霖便帶着沈妙和孩子們南下,一面賞景一邊查訪百官。
當然了這樣興師動衆,他自然也知道下面官員會粉飾一番,所以在他出行前三個月就派了欽差沿途暗訪,巡游結束後三個月,他又派了一批欽差去暗訪。
結合這兩次暗訪和他看到的一些事,南巡的這些地方官場又發生了一場震動,不少屍位素餐的庸官、貪贓枉法的昏官都被徹底肅清。
其它地方的官員們看得膽顫心驚,都默默祈禱皇帝不要來自己這裏。
原本趙霖是打算入秋後帶沈妙去草原秋獵的,但沈妙又懷上了,不能長途颠簸,草原之旅自然是要取消的。
沈妙知道後狠狠的捶了趙霖一頓,“都怪你都怪你。”
趙霖大笑,“怪我什麽?怪我精力太好?”
“二皇子都兩歲了,今年也該再生了,老三來得正是時候。”
沈妙還能說什麽,只能安心養胎,好在這一回終于不是十月懷上的,不用再在大夏天裏坐月子。老三是六月懷上的,算算時間,約莫是來年三四月出生,正是春暖花開的時候,這樣一想沈妙高興多了。
老三應當是個女孩子,非常乖巧,懷孕期間沈妙也沒什麽孕吐難受,皮膚也變得更好了,連秋分白露都說她越長越年輕。
沈妙對肚子裏的孩子又多了幾分期待。
這一胎到了五個月時,沈妙的肚子就跟氣球一樣漲起來了,她心道只怕又是雙胎。
真是奇了,這皇室沒有生雙胎的例子,沈家也沒有,興許是遺傳她的外祖家基因。
月底是沈妙的生辰,她如今是皇後,這生辰之日變成了千秋節,按規矩是要辦宮宴的。
但她懷着身孕,不想操勞,加上叫命婦們進宮吃頓飯也沒意義,幹脆讓這操辦宮宴的銀錢拿去施粥,設在城門處,給來往的旅人、行商、學子們一點冬日的溫暖。
她以為這只是小事,不足挂齒,但在那些受益的人裏,卻十分貴重。
有一個進京趕考的舉子,因為遺失文書不能入京,在城外熬了一天一夜,就在将要困死之時,得到了這一碗滾燙的、濃稠的白粥,吃過後身子有了力氣,返回來路,終于找到了丢失的文書,得以進京。
此後他将此事編為童謠,在京中廣為流傳,百姓越發感念皇後的恩德。
建新四年,元宵燈會這一日,沈妙和趙霖攜手并立在宮城上,遙望着城內的燈火,竟然看到了數十盞為自己祈福的燈。
她看向趙霖。
趙霖搖頭,“我可沒有特意吩咐,是他們自發的。”
随後他将那名舉人的事情告訴了沈妙。
沈妙心中有所觸動,再看向跪地參拜的子民,忽然升起一份責任感。
她希望這些人可以過得更好一些。
回到宮中,她努力的回想當年的珍妮機模樣,勉強畫出草圖。次日她召見了天工局的人,說了原理和想要達到的效果,讓其專研此物。
兩個月後,大盛朝的“珍妮紡織機”問世,它極大的提高了布匹的生産效率。
春闱放榜時,三皇子和三公主也降生了。
至此,趙霖有了三個兒子三個女兒,子嗣也算豐盛,沈妙不打算再生了。
她不願意,趙霖也不會強迫她。
龍鳳胎四歲,二皇子三歲,都是乖巧的孩子,對最小的弟弟妹妹十分疼愛。有他們陪伴三皇子和三公主,沈妙也多出了一些時間幹自己的事業。
坐月子的空當她就把如今的帆船制造書籍看過了,後又仔細回憶,畫出了鄭和時代的帆船以及蒸汽輪船的圖紙,然後讓天工局的人去參悟。
這個可就比珍妮機的難度大多了,總共花了兩年,他們才成功制造出第一艘蒸汽輪船。
輪船造好後先試行,驗收合格後,沈妙便畫出了玉米和紅薯的圖樣,讓人出海去尋找這兩樣作物,将其帶回國內。
其實她更想自己去的,但趙霖不許,她也舍不得孩子。
聽說這叫玉米和紅薯的東西能畝産千斤,遠比如今的水稻小麥産量高許多,戶部官員高興壞了,主動請纓出海。
最後一共籌備了三支出海的隊伍,每支隊伍配備了十名使官、十名郎中、一百個學徒、一百将士,分別往東、西、南三個方向去。沈妙叮囑他們,不管何種處境,保全自己是最重要的,并且不管到了何處,必須在船上糧食只有一半時返航,否則難以平安歸來。
海上風險頗大,這些出海的人都受到了厚待,恩蔭子孫、或是免除十年稅賦。
沈妙留在國內,開始搞起了基建,讓天工局的人嘗試配出混凝土,好改善全國的道路。
其實一開始她參與朝政,官員們是反對的,可随着皇後搞出來的這些好東西越來越多,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少。
并且帶她的建言下,各地的官學允許女子旁聽。
雖然還不能參加科考,但總一天有機會的,不是嗎?
建新八年,天工局的人在第三十次嘗試後,終于搞清楚了水泥的配方。這一年,京城的道路用上了水泥,修得平坦又堅固。
次年,各省的首府開始修建水泥路。
建新九年十月,出海的隊伍歸來了,他們不僅找到了紅薯、玉米,還找到了馬鈴薯。
第二年試種,這幾樣植物果然如皇後說的那般高産,一時間百姓争先種植此物,民間亦有賢後之說。
建新十一年,女子終于可以參加科考,雖然最終考中進士的只有兩人,但這二女心志堅毅,為人亦是正直踏實肯幹,一路擢升至三品,是為大盛女子的楷模。
建新十六年,趙霖立皇長子為太子監國,令皇次子和皇後所出的長公主輔政。
他則帶着沈妙去了草原,踐行多年前的諾言,為她牽馬烤羊。
晚上,草原燃起了篝火,沈妙靠在趙霖的膝上,看着他不斷翻烤着手中的羊肉,心中湧起一陣幸福感。
這麽多年過去了,他依舊俊美,待她的心也一如當年真摯。
她湊在趙霖耳邊,親了親他。
趙霖以為她是說話,“你剛想說什麽?”
沈妙笑了笑,“我說,今晚的月色真美。”
有他陪在身邊,無論是怎樣的風景,在她的心中都是最美的。
全文到這裏就完結了,感謝一直陪伴的大家~
推薦一下預收《清穿之石榴貴妃好孕連連》,喜歡清穿的朋友可以收藏一下,謝謝~
給基友的文打個gg,《太子夫婦的七零奮鬥錄》by百裏流川,已經15w字,非常肥了
文案:一場水災引來了京城欽差,竟發現丈夫是皇帝的獨生子。
林若雲跟着丈夫赴京享福,卻在進京前一晚做了預知夢,驚覺自己和丈夫是一篇話本裏早死的炮灰,于是她連夜帶着丈夫跳車逃跑。
這一跳,跳到了七十年代的華國農村。
林若雲成了被家裏嫌棄、塞到鄉下當知青的懶婆娘,丈夫更是穿到了傻子身上。
家徒四壁,碗裏沒米、菜裏沒油,這日子還能過?只好撸起袖子悶頭幹。
她是懶婆娘?你見過能割草翻地能寫稿上報的懶婆娘嗎?
她養的雞又肥又大,一天連下兩個蛋,饞得隔壁小孩哇哇叫。
男人是傻子?你見過一目十行、過目不忘的傻子嗎?
丈夫聽話又能幹,考上煤廠回回評比第一,買車又買表。
恢複高考,夫妻雙雙考第一,協手上大學。
上學要努力,創業要勤奮,帶着全村修廠修路,脫貧又致富。
出國留學,怼洋渣扇公知。辦公司,薅美元,買黃金,助民企。
五星亮晶晶,七零生活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