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誰共生辰
誰共生辰
清淨雅致的上書房內,八名稚子規規矩矩地坐着,而還有一名稚子端端正正地立在自己的書案前,口齒流利地背誦着:
披星戴月,謂早夜之奔馳;沐雨栉風,謂風塵之勞苦。
事非有意,譬如雲出無心;恩可遍施,乃曰陽春有腳。
饋物致敬,曰敢效獻曝之忱;托人轉移,曰全賴回天之力。
……
上書房中稚聲琅琅,一身儒雅氣質的袁佰隋立在講臺上,他手中拿着一卷書,目光溫和,默然聽着馮虔玮背誦。
梨齡跟在皇上身後,安靜地立在窗外,聽着屋內的太子殿下通篇背誦下來,全程竟是毫無磕絆!
盛世黎民,嬉游于光天化日之下;太平天子,上召夫景星慶雲之祥。
夏時大禹在位,上天雨金;《春秋》《孝經》既成,赤虹化玉。
箕好風,畢好雨,比庶人願欲不同;風從虎,雲從龍,比君臣會合不偶。
……
馮娓鑰沉默地旁聽半響,并未打擾屋中的人,她在窗外立了半炷香光景,轉身帶着梨齡離去。
離開了上書房,走在花木扶疏的禦花園曲徑上,梨齡才開口道:“太子殿下聰敏,才上學不滿三月,《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幼學瓊林》這些開蒙書籍都能通背如流了,頗有皇上當年的穎慧。”
馮娓鑰并未言語,一雙清明的眼眸中蘊含着溫淺的笑意。
馮虔玮始終不知,在他習學的那些年,他背誦課文時,他表達見解時,他與先生探讨學問時,他的母皇曾數次悄然站在上書房的窗外來看過他……
回到昭琨殿,馮娓鑰便埋首處理起政務。
她翻開兵部的奏疏,一封折子尚未看完,小冬子進來禀報道:“皇上,潘尚書求見。”
馮娓鑰目光不離案上的奏折,頭亦未擡,道:“傳。”
潘郊丙進殿行完禮,請示道:“皇上,萬壽節将近,今年的萬壽節慶典按何種規模開辦?還請示下。”
萬壽節是舉國盛事,禮部總要忙上一個月,因而潘郊丙特來讨聖意,好着手去籌備。
馮娓鑰在兵部請求擴充戰馬的奏疏上批複一個“可”,合上折子,擡眸道:“現正處于備戰期,不宜鋪張,谕告各地官員不必進京朝賀,一切從簡。”
“是。”潘郊丙領命告退。
因有旨意不必進京朝賀,四方諸臣便改為上表稱賀,連日來各地賀表絡繹不絕送進京城。
邊将曹也謝送來一袋子野板栗,附信一封,書曰:臣一介武夫,寫不出文辭華麗的賀表,邊地山中野板栗熟了,謹奉上一袋子,請皇上品嘗,聊表臣意,遙祝皇上生辰快樂。
馮娓鑰望着那一袋子個頭碩大的野板栗,不由得一笑。
萬壽節這日,宮中不設宴席,馮虔玮去昭琨殿昏定時,馮娓鑰便帶着他去綏華宮與董太妃一道用晚膳。
董太妃難得今年能清清靜靜地陪皇上過生辰,她盯着廚房做了一桌佳肴,還親自下廚,做了一碗杏鮑菇肉絲面。
用完晚膳,馮娓鑰讓內侍在院中搭了一個火堆,親自動手烤板栗,董太妃抱着馮虔玮坐在火堆旁等着吃。
董太妃進宮之前一直是養在深閨的小姐,馮虔玮自小深受嚴格庭訓的管束,他們的飲食非常精細而講究,都沒有吃過這些山間野生野長之物,兩人都有些期待。
約莫一刻鐘後,火堆裏飄出陣陣誘人的香味,馮娓鑰撥開炭火,挖出埋着的幾顆板栗,待放涼了,拿起一顆給董太妃,又剝一顆給馮虔玮。
董太妃吃完一顆,只覺這小栗子雖不起眼,嘗起來竟是別有一番獨特的味道,口感粉糯微甜,比之宮廷珍馐亦毫不遜色。
馮虔玮吃着香噴噴的烤栗子,想起前段時日母皇帶他登過的俜徑山,便問道:“母皇,您是在俜徑山上吃過這野板栗嗎?”
馮娓鑰剝一顆放進嘴裏,久違的熟悉味道在口腔中彌散,她聲調緩慢,淺笑着回答馮虔玮:“俜徑山上沒有野生板栗,母皇是在軍中吃過,當時是休戰期,母皇同朝裏幾位将軍偷溜上山找吃的,結果找到一些野板栗,沒想到在山上烤熟吃完回營後卻被主帥抓着了,為此還挨了一頓罰。”
融融火光落在那雙清黑的眼眸中,猶如燃着兩團不滅的焰火,董太妃還是第一次聽皇上提及在軍中的往事,從這塊碎片中,她可以看得出這段以懲罰告終的經歷,對皇上而言卻并不以為苦,而更多是快意歡暢。
這一日在宮中是尋常的一日,在民間卻勝似過節。
徐商琮和孔茂晟下值後,一同出宮,走在街上,只見滿街熱鬧喜慶,他們置身于街上各色燈籠的璀璨燈光中,在擁擠的人潮裏緩慢往前行。
空中飄蕩着無數盞孔明燈,每一盞燈都承載着百姓的衷心祈願,祝頌皇上禦體安康,福壽綿長。
孔茂晟受到這歡樂的氣氛感染,一時有些感喟,道:“今年萬壽節,皇上免了百官朝賀之禮,但百姓們都記着呢!天下動蕩數十載,皇上文治武功,才有如今的山河靖晏之氣象,黎民百姓感念皇上為他們撐起一片安穩祥和的日子,這民心擁戴就是明證啊!”
沒聽到身旁的趙七搭話,孔茂晟不由側頭看去,只見他的目光落在不遠處一家三口身上,年輕的丈夫手裏拿着一盞已然點着的孔明燈,年輕的妻子抱着一個小女童,她拉着孩子的小手抓着孔明燈的底部框架,柔聲教導說:“囡囡,來跟着娘親說,祝願皇上身體康健,千秋萬歲。”
那小女童乖巧地跟着念道:“祝願皇上身體康健,千秋萬歲。”
女童的父親在一旁笑着誇獎道:“囡囡真乖,神靈一定會聽到我們的祝願,我們來放天燈喽。”
他們一同松開手,那盞孔明燈便緩緩往天上飄去,融入漫天的燈海之中。
天上滿目的孔明燈熠熠生輝,如星幕低垂,溫柔地籠罩着熱鬧的人間……
萬壽節過後,禮部尚書潘郊丙再度上表,請皇上成婚,半朝附議,馮娓鑰以“國已有儲君,值此備戰期,不當耽于婚事”為由駁回。
征明七年自此落下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