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D.大唐雙龍傳(九)【捉蟲】
D.大唐雙龍傳(九)【捉蟲】
皇泰元年(隋制,即公元618年,皇泰帝楊侗年號),宋閥閥主宋缺于會稽稱帝,國號“越”,年號“元瑞”,是為元瑞元年。次月,其子宋師道與飛馬牧場場主商秀珣完婚,又二月,少帥軍統領寇仲歸降,娶其女宋玉致。再三月,江淮總管杜伏威在其義子寇仲與徐子陵的勸說下,眼見大勢已去,歸降越國。由此,南方一統。
瓦崗與宇文化及拼殺,王世充趁機殺死宇文化及,偷襲李密,李密敗逃虎牢關,本欲投降李閥,卻被越國宋玉華所率軍隊俘虜,恩威并施下,遂答應率瓦崗投降越國,宋缺依舊封其為魏國公。
此時,越國雄踞南方之勢在不可擋,瓦崗降将秦瓊、程知節被派遣與王世充、窦建德交戰。元瑞三年,窦建德拒不投降,自刎,王世充降越。李閥閥主李淵與宋缺同年稱帝,在太原登基,國號“唐”。此時,已基本一統北方,形成了越唐南北對峙的局面。而此時,靜齋退出宋、李之争,宋缺最大的劣勢,在于——繼承人。
宋師道性格溫和,缺少魄力,可為守成之君,卻難為開擴之主,宋缺僅有這一子,卻遲遲未立其為太子。而李淵子嗣衆多,太子建成文采了得,精熟政務,次子世民才名遠播,文武雙全,三子元吉頗有急智,四子元霸勇猛難擋,是為當今第一勇将。兩相對比,使得不少有心投靠越國之人,心有顧慮。
“啓禀聖上,臣等認為,聖上長女玉華公主,才幹出衆,為我越國基業立下汗馬功勞,其才幹功勞,足以擔當太子之位。”
李閥制造的輿論果真引得不少人遲疑,便是在這時,一道誰也不曾料到的奏折,在越國的朝廷中,掀起了大浪。
谏議大夫魏征,并兵部尚書李靖,吏部尚書裴矩,聯名奏折,力推越王長女宋玉華為太子。
女主當政,自古以來,從未有之,宋缺看到奏折時,當即一驚,還來不及盤算,便聽見朝中有人喝斥道:“荒唐,此等奏折,荒唐至極。自古以來,男主外,女主內,牝雞之晨,惟家之索。”此人正是禮部尚書,王通王仲淹。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皆望向上首的皇帝,想要看宋缺的态度。然而,宋缺只是将呈上的奏折合攏,沒有說話,意思似乎是要讓衆臣辯一辯。
“王大人此言差矣。”魏征反駁那人的話,“大公主自幼熟知兵事,武藝不凡,乃為我大越起兵的統帥,同時飽讀詩書,侍上至孝,友愛手足,禮敬衆臣,為我大越國事耗盡心力。如今普天之下,幾人不知我越國大公主宋玉華的聲名。便是百姓,亦對大公主感恩戴德,崇敬有加。公主才德,豈能與妲己妖妃之流并論。哪本典籍曾經說過,女子不能為太子,如今公主賢德,正為太子最佳人選。”
宋缺看向朝堂上的衆人,心下複雜。他不是李淵,不需要扶持二兒子來打壓長子,保持平衡,更不至于猜忌自己的子女。玉致都嫁出去三年了,兒子都兩歲了。師道和商秀珣的長子,也兩歲了,這兩名兒女,都不是野心勃勃之人。只有玉華,當年與謝文龍的婚約雖解除了,卻仍未出嫁。他心懷歉疚,一直想為她物色一位如意郎君,只是不想這些年,來來去去,竟然沒有一個人能入得了自己女兒的眼。也是,玉華是當男兒教養長大的,心性極硬。他原本以為,這女兒恐怕要孓然一身了,沒料到,她的追求,至始至終,就不是嫁一個如意郎君。
“雖然如此,但女子但凡出嫁,便要冠夫姓,宋越江山,怎能易了姓氏。”王通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便是大公主成親,驸馬亦不能以入贅之卑賤身份匹配,況日後子嗣,于宗廟之事,更是逆了父子倫常,怎能繼承國祚。”
宋缺略微擡頭,望向左側第四座次,暫領工部尚書銜,管理神機營的宋玉華。一襲紫色漢服,盤膝而坐,端麗的臉上脂粉不施,微微斂眉,神色從容淡然。再看坐于宗親之列的兒子宋師道,眉頭微皺,有些擔心的望望宋玉華,宋師道雖也坐姿端正,溫文爾雅,卻少了那股泰山崩于前而不變色的氣度。可這天下,終究還需要姓宋。
終于,宋缺擡起一只手,止住了朝堂上的辯論,他再度将頭轉向玉華,問道:“不知吾兒玉華,對魏大夫所言,有什麽看法。”
玉華擡起頭,環顧了一下朝堂衆人,又看了看望着她的宋師道,起身對宋缺行禮,語氣堅定的回答道:“太子之事,事關重大,但憑父皇決斷,兒臣絕不敢多言。但兒臣早已決定,此生不願嫁人,願終此一生,為我宋家人。”
Advertisement
此言一出,朝堂嘩然。除了尼姑,此時的女子,莫不以嫁人為畢生追求,而大越朝最富盛名的大公主,竟然直言願終身不嫁,莫非其真的意在帝位,女主當政,前所未有。
玉華的一番話,恰好印證了宋缺的猜測。宋缺是一個再正統不過的人,讓一個女兒做太子這樣前所未有的舉動,實在需要勇氣和魄力。他仔仔細細的思量着,魏征代表的,是房玄齡、杜如晦等極富才幹的文臣一系,李靖代表的,是為宋閥打天下的武将一系,而裴矩代表的,卻是魔門清洗後轉型的諸子百家一系,得到了這三系的支持,百姓才不管皇帝是男是女,只要能保證他們的生活太平。由此看來,李淵這麽多兒子,還不如自己的一個女兒啊。
“我兒若不成婚,百年之後,子嗣之事當如何?”
“兒臣既姓宋,有意過繼子嗣一名于膝下足矣。”
元瑞四年元月,越國皇帝宋缺發出了一道震撼世人的诏書,敕封長女宋玉華,為越國太子。此诏一下,百姓雖感驚奇,卻并無大動,然而那些積年的關隴世家大族、殘餘的割據勢力、以及李唐,卻震動不休。任憑他們如何設想,卻從沒料到,越王宋缺竟然選了一名女兒當繼承人。然而,無論他們如何動作,越國太子宋玉華的位置,依然穩穩當當。
元瑞六年,越國皇帝宋缺傳位于太子宋玉華,退居幕後,一心參悟武道。華夏歷史上第一名女帝登基,改年號“泰元”,史稱“越武宗昭明皇帝”。
《越史#武宗本紀》有記載,武宗宋氏玉華,為太祖宋缺長女,是為華夏以來第一位女帝。自繼位以來,三年擊敗李唐,一統華夏。武宗畢生未成婚,過繼漢王宋師道與王妃商秀珣長子宋協為子嗣,親自教養。武宗在位二十年,曾命大儒王通領導,容納諸子百家學說,終編纂成“華夏書庫”,曾改革科舉,不重文采重實務,同時,廣開港口,大越的商船遍布海洋,最遠曾到達地中海沿岸。在宗教上,排斥迷信,信奉宗教自由,但也曾經鎮壓過數次佛教掀起的,要求建立“國教”的動亂。武宗一生嗜好武力,曾派遣尚書裴矩遠赴西域,分裂各國,興兵攻伐,極大的擴張了華夏版圖。野史記載,武宗有一支神秘的親衛隊,掌握有極其神秘而強大的武器,這一點,華夏古代史中最着名的發明家,同時期的“魯妙子”的遺作《魯氏機關》中亦有提及,魯妙子曾提到,這種武器是由武宗親自設計,由自己制造出來的。武宗常嘆,此等利器“現”不當存于世,因而從未用于大型戰争中。
大越年間,是華夏歷史上大發展、大變革、大進步的重大時期,傳奇人物層出不窮,女子地位因武宗之故,開始提高。武宗一朝,李唐降臣一族,李秀寧掌管宮中制诰多年。裴矩之女裴青璇,曾任禮部侍郎一職。
隋末越初,武道大興,武道宗師者,可百人敵、千人敵。傳聞武宗精修劍道,執掌國祚二十年,而後傳位于嗣子宋協。退位後,五年參悟,劍道終至大成,乃北上高麗,與高麗奕劍大師傅采林一戰。此戰勝後,傅采林身死,武宗宋玉華得悟天道,乃破碎虛空而去。新帝宋協于第二年,北征高麗,凱旋而歸。又傳太祖宋缺刀道有成,亦破碎虛空而去。
越朝初定都于會稽,後遷都長安。今發掘的越朝八百年三十九代帝王的墓室,除去末期順帝、哀帝之墓,皆保存完整,事先并無開啓痕跡。然而,整個宋氏帝王陵園,有帝屍三十五具,自太宗宋協始。太祖宋缺與武宗宋玉華之墓,乃是衣冠冢,其中,武宗墓穴中,挖掘出了疑似“神秘利器”之物,經專家檢測,年代無誤,竟是原始的遂發□□,比歷史所載,提前了五百餘年。武宗之謎,至今未解。
————————————————————————————————————
玉華回頭,看了看同行的裴矩、魯妙子、寇仲、宋玉致等人,道:“玉華在位二十年,不敢說是聖君,但求問心無愧。今天子劍成,太子宋協可堪大任,傅采林已死,高麗不足為患。終玉華一生,足矣。今日玉華将破碎虛空而去,而後前路難測,生死未蔔,與諸位,就此別過。”
她擡頭望天,天上墨雲翻滾,電閃雷鳴,此生,她竟然能成為帝王,實在出人意料。可惜,十年一劍,天子劍終成,這空間,再難待下去。這是一場匪夷所思的旅程,破碎虛空,到底前路在何方?
努力催動“辟疆”劍,長劍迎着那墨黑的雲層劈去,咔嚓一道閃電劃過,雲層被劈開一道裂縫,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将玉華往上拉扯。她最後一次回頭,望向那些幾十年的人和物,望向這個早已不再是《大唐雙龍傳》的世界,最後一次凝視,道別。
立在地面上的衆人,神色複雜的望向高空,破碎虛空,乃是武道中人畢生的追求,沒有人能勸說和阻止,他們只看到那個驚豔了華夏的女帝王,消失在雲層之後,永遠成為了陳紙故堆中的傳說。
玉華一陣恍惚,雲層中的吸引力越來越強,還開始旋轉起來,似醒非醒間,似乎有人在叫一個名字:“張燕,張燕,醒過來,張燕。”
張燕,那是誰?怎麽又是這個名字,她為丁敏君也曾聽到過這個名字,哪知穿越了時間和空間,這個名字又在此時響起,張燕,到底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