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第75章
這天, 緊張感推到了極致。
傳媒工作者第一波湧進電影院。
無數獨立內容創作者預告了電影觀後感。
□□公司公布《赫爾格的崩塌》的賠率跌到了底部,買了也等于白買。
A區時間上午七點,各區人對此反應各異。
-
C區, 幾個人上班前閑聊。
“你看了最新一期的《導演卡特》嗎?”
“有, 居然拍赫爾格的電影, 膽子太大了。”
“哈哈,你們這就誇張了, 赫爾格又沒有不讓拍, 之前的《豪門戰争》是因為劇情太離譜被下架的,性質不一樣嘛。”
昨天各種說法滿天飛。
其中讨論最高的話題之一就是海森堡跟赫爾格之間的矛盾與合作。
一半人認為這絕對是海森堡內涵赫爾格。
一半人認為這就是一種文藝創作,if未來懂不懂?能開這種玩笑的當然是互相打過招呼了吧?
周啓合之前的鋪墊財團大戰完全成了他們的談資,要不是周啓合爆的料, 他們還不知道海森堡和赫爾格這麽多故事呢。
Advertisement
值得一提的是, 其實大衆都不知道共榮會的輿論陷阱。
然而現在是不是陷阱都無所謂了。
在“赫爾格的崩塌”這麽認知沖擊的字眼面前,那些爆料簡直是小打小鬧,什麽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拿出來說?
有的人擔心:“電影如果拍赫爾格,肯定會拍到周總吧?”
周總作為赫爾格的精神核心, 電影不可能繞過周總的吧?
他們比較猶豫, 盡管事不關己,但周總的存在意義不一樣, 周總意味着安全感,只要有周總在, 他們好像就能無懼惡性的財閥勢力。
雖然這麽說可能帶了個人崇拜, 但事實就是如此。
超限戰的出現讓人們意識到即使是人們曾經引以為傲的法律系統也存在很多漏洞,容易被有心人利用來攻擊良知者。
所謂超限戰是什麽呢?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超出任何限制的戰争, 換言之, 沒有底線, 不擇手段,只要是能把你弄死,沒有事情不能做。
毫不誇張地說,法律系統、媒體、平臺等任何人類曾經信賴過的東西都可以是超限戰的戰場。
而這意味着什麽呢?
答案是信任危機。
不僅是對當下組織機構的懷疑,還有對人類文明的懷疑。
而在此背景下,他們不信別的,卻能信任周總。
為什麽呢?
他們想了想,發現其實是量變導致的質變,他們以前也曾懷疑周總,沒少在社交媒體上黑周總,但是後來發生的一系列事情叫他們不得不改觀,回過神的時候,周總在自己心中就已經成為傳奇。
特別是那三次襲殺。
當年,c區作為文明區域,號稱治安全球第一,結果在主城,在管理局總局的眼皮子底下就發生了三起轟動全球的襲擊事件。對象還是同一個人。管理局自己的面子都挂不住了,又恰逢選舉時期,民意更加不可控,最終導致了內閣大換血。
因為,安全問題是全民都關注的大問題,連周總身邊這麽多保镖的人都能三次發生這種事,普通人的安全呢?有沒有一種可能,我們根本不安全,財閥想殺誰就殺誰,想怎麽掩蓋就怎麽掩蓋,跟周總不一樣的是,我們普通人死了不會成為大新聞。
說實話,當時輿論鬧得非常大,一天之內游行就發生了好幾次。
風波中心的周總好像反而隐身了。
後來管理局真的大換血之後,才終于有人大膽提出一種說法。
有沒有一種可能,周總是故意接受襲擊,來刺激民衆,進而影響c區選舉?
這個說法震驚了很多人,誰會拿着自己的命來開玩笑。
而那人的說法是:“這怎麽是玩笑呢?如果沒有襲擊事件,我們的反應會有這麽大嗎?第一次可能是始料不及,死裏逃生,可後面兩次呢,是不是一種拼死博弈呢?如果c區沒有徹底大換血,那財閥有的是機會滲透c區管理局,有的手段打壓赫爾格。”
“不搞定管理局,赫爾格永無寧日,如果我是周總,我肯定要想辦法倒逼管理局。”
反駁聲說:“那也無法預測自己一定能活下來啊,周家殺人難道還跟你打配合?”
那人說:“所以這就是賭了,如果自己連這撐不下,後面也肯定走不遠,要成大事,不付出一點犧牲怎麽行。而且這也是給所有人提個醒,我們生存的環境就是這麽沒有安全,我們早該意識到危機就在身邊,誰也逃不過,今天可能是我,明天就可能是你,所有人都在危機之下,為何還不自危?”
這段話震驚了太多人,雖然不知道為什麽流傳不廣,好像有被刻意限流,但的确不少人信了。
一個能幾次拿性命做極限賭注的人,你可以懷疑他任何事情,但就是不能懷疑他對財閥之屬的對抗心。周總……或多或少帶着瘋狂的啊。
c區老人想起那個時代就有點心悸,轉移話題道。
“話說回來,那位舟導從來沒有提過赫爾格方面的事情吧?”
“啊,你這麽一說,我倒是想起來刷到一個剪輯,舟導用的是赫爾格的手機!”
衆人頓時一驚,這是一個重大發現啊。
“有沒有一種可能,舟導其實跟周總很熟,都是打過招呼的?”
有人嗤之以鼻:“你們都是被網上的浮誇說法騙了,成年人的世界哪不是利益,海森堡和赫爾格能是永遠的朋友嗎?依我看,這可能會是海森堡和赫爾格決裂的轉折點!”
這也有道理,被朋友公開唱衰自己的公司,誰受得了?
“那赫爾格公關部的回複是什麽回事?”
“內鬼,鐵內鬼!”
他們一頓分析,表面樂呵,其實心底也有一點擔心。
這時,有人轉頭看向C區的CBD。
位于CBD最中心的是一棟直聳雲天的摩天大廈。
那是赫爾格最早的總部大樓,C區的标注性景觀之一,被認為是近十年藝術性最高的摩天大廈。
凡是來到C區主城的人,或多或少會想來看一看這棟大廈。
C區有很多傳奇,瘋子遍地走,有人為理想奔走,有人為利益奔走,後者更多,且經常不擇手段,導致C區經濟犯罪率遠超其他區。
在這些企業之中,赫爾格比較特殊,很多人不知道,燈塔以前其實是財閥抹黑赫爾格的黑稱,嘲諷赫爾格特立獨行,但遲早會抱着理想溺死在時代的大潮之中,赫爾格的人從來沒有用過燈塔這種說法,而黑稱推廣久了,莫名也成了常人喜歡用的稱呼。
的确有部分年輕人信以為真,覺得赫爾格理想主義者遍地走,其實那都是誤會,來到赫爾格第一天他們就會知道,赫爾格普遍不談理想,其實非常務實,大家的工作重點在于“應用”,而不是研發,研發那是總部的瘋子變态們主要負責的事情。
不過,當赫爾格的新人習慣了工作,能力比較突出,還比較有想法,特別想加入研發團隊,就能向上級申請,如果經過重重考核,這個人成功進入研發團隊了,或許就能真正體會到赫爾格的文化。
赫爾格一開始是酒吧的名字,當時很多極客喜歡在那裏聚會,談天論地,沒有不能談。
有人聚集了大家,所以出現了赫爾格。
這麽一說,它的出身好像根本不陽春白雪,而是一群下裏巴人的集合?
現在變了嗎,好像也沒有,只是工作場合變成了摩天大廈,大家都學會穿西裝了。
“時間過的真快啊,轉眼十多年過去,赫爾格居然真的走到今天了。”
望着赫爾格的摩天大廈,再想到《赫爾格的崩塌》,簡直不要太抓馬。
他們聊着聊着就心情複雜,因為的确未來不可預測,赫爾格現在還好,但誰又能說得準它以後會不會變質。
周總也不像會有繼承人的樣子,誰能保證赫爾格能一直保持下去?
“說來說去,這個《赫爾格的崩塌》我是一定要去看了。”
-
B區,莫斯利奇早早買好了票。
周禮是他的朋友,有人拍了這種題材的電影,作為朋友,他有義務看一看這究竟是什麽電影,是嘩衆取寵,博取關注,還是真要揭露赫爾格的黑幕什麽的。
“我認識周禮這麽多年,這家夥的确毛病很多,比如極端的精神潔癖、在數字上有莫名的強迫症等等,可這些算得上什麽黑幕嗎?”
莫斯利奇想起海森堡,默道:“哦,是海森堡贊助的《赫爾格的崩塌》。”
“桑托斯……”
也是同時,莫斯利奇想起一個輕浮的身影。
他的印象中,桑托斯這家夥表面看起來輕浮,內裏可不好說。人們都以為他只是海森堡的代表,負責全球到處跑,鑒定各種價值資産,受董事會制約,但莫斯利奇知道,桑托斯其實是海森堡最高的實權者,董事會沒人能制約他,說可以制約的,絕對是被桑托斯的障眼法騙了眼。
桑托斯喜歡隐藏實力,隐藏真實想法,讓人只關注他的輕浮,而不是他的實力。
聽起來很像魔術手段?确實沒錯,他就喜歡讓別人小看他,然後你一旦小看他了,那就中套了,這方面的受害者數不勝數,連資深商場老狐貍都被桑托斯騙過。
莫斯利奇第一次遇見桑托斯的時候就是被騙了,還窩火過一段時間,覺得這家夥真的很欠揍,要不是有周禮護着,C區那幫老豺狼準要圍毆桑托斯,教訓這家夥怎麽做人。
倒是沒想到,這家夥真的能成材,還陪着周禮走到了現在。其實莫斯利奇覺得,周禮出事跑得最快的就該是桑托斯,畢竟桑托斯可是x區出身,x區背叛合夥人背叛老板的新聞已經多到足以形成了地域黑的刻板印象。
所以,桑托斯可是浪子的真情?莫斯利奇覺得哪裏比較變扭,只能說友誼真好。
因此,莫斯利奇并不懷疑這部電影的動機,就是特別好奇。
他打過電話問周禮,周禮什麽都沒說,好像不知道這回事。
這要是桑托斯自作主張地搞大事件,自己是不是能見到周禮批評桑托斯的名場面了?
莫斯利奇笑了笑,看桑托斯翻車,他心中就有股暗爽。
-
A區時間上午8:43。
-
克拉米跟蒂雅來到了一間電影院,跟衆人一樣,他們看的也是《赫爾格的崩塌》。
未來幻想題材跟科幻題材有點重疊,科幻要有關于科學的幻想,而未來幻想不一樣,它包括的範圍更大,光看電影海報,很多人想到的是未來幻想而不是科幻,原因就在這裏。
對于他們這些興趣不大的人,科幻跟未來幻想其實沒有什麽差別,但是科幻圈子會自我強調科幻性,比如強調一堆常人看不懂的物理知識。有人是單純分享,有人則是享受知識帶來的優越感,所以也經常有人抱怨圈子文化綁架一般受衆,大家生活很累,腦子都用在工作和家庭了,哪還要買個電影票來上物理課?煩不煩?
就克拉米的觀察,A區人客觀上比較追求輕松、娛樂的內容,大衆的想法都是尋一樂,推到其他地區,其實也相差不多。所以他們在劇本上煩惱了很久,總要分割清楚,是讨好大衆還是讨好小衆,兩個都要?憑他們的能力還做不到。
沒想到,舟導居然跟他們走到了一條賽道,這要是差距太大,他們難免會成為拉踩的對象。
蒂雅實話道:“在關注度上,我們選題就輸了。”
克拉米坦然:“拍電影又不是做媒體,哪能奔着熱度去呢。”
舟導的電影特立獨行,至今為止能夠引起這麽大的關注,也并不是因為他刻意追尋熱度,而是電影本身有力量。
蒂雅笑了笑:“好吧,先看看吧。”
卡拉米點頭:“我很期待會是什麽結果。”
-
朱莉沉思了一晚上,來到電影院時,頭腦有點恍惚。在最劣勢的題材上,遭遇了最麻煩的對手。她有這種感覺。
“運氣……不在我這一邊。”
但是,輿論是不可預測的,赫爾格的敵人這麽多,怕是也有被借機攻擊的風險。
只不過,這些事情就不是他們能關心的了。
-
樸道基沒有去電影院,一個人坐在外面抽煙,神色淡漠。
他好像不怎麽關心自己的電影。
現在H區亂成這樣,說實話他難免也會受到影響。特別是就在昨天,有人爆料稱SUN是李氏財閥控股的公司,公司內幕驚人,涉及到了很多令人怒不可遏的醜聞。
這些事情樸道基也知道存在,但他幹預不了,無法改變什麽,只是不同流合污而已,他就已經耗盡心思,竭盡全力,伸張正義搞不好只是害人害己。
因此,受公司拖累,《導演卡特》五部電影裏面,他的上座率恐怕是最低的,而上映之後,恐怕也不會更好。
“世道真難啊,別說好人了,只是想做個正常人也這麽難。”
樸道基苦中思樂,倒也是希望,誰能清洗一頓H區的惡臭環境,最好是把有些人的腦子、觀念揪出來清洗幹淨。
人們痛罵財閥,可要是給他們財閥的權力和財富,是否他們會做得比財閥還過分。
樸道基一生見過這麽多人,真正的道德高尚者最多不過十幾個,還大多是隐于世俗或遠離世俗的。
“俗世是一團淤泥。””
“誰能片泥不沾身?”
但是,說這麽多,樸道基還是面露遺憾。
“我也只是想拍好電影而已啊。”
-
幾個導演中,威廉應該是最輕松的。
哪怕他拍的是嚴肅題材,這期賠率最高,沒人看好,他也好歹比其他人更習慣舟黎的超常發揮。
“舟導要是不搞大新聞,那就不是舟導了。”
“第一我知道争不了,但是第二呢?總該沖擊一下吧?”
-
同一時間。
C區財務局局長羅爾納多也出現在了電影院。
拿他c區龍頭企業作文章的電影,他哪有不關注的道理?
“就是可惜了,這種電影應該帶周禮過來看才好玩。”
很多人不知道,羅爾納多其實是個很會開玩笑的人。
-
不同人不同想法。
時間推到了上映開始。
先說威廉的《火車工人》。
這是一部開頭比較令人驚訝的片子。
它首先刻畫了一個在火車站工作的普通工人。
火車越來越少人坐了,現在還坐火車的人,可能是還沒有的錢買車,可能是路途太遠,又舍不得高鐵或飛機的錢,所以只能坐火車,或許還有其他原因的,比如剛好這個人的家鄉既沒有的高鐵站也沒有飛機場,只有一條鐵路。
随着時代的發展,或許火車遲早會被淘汰,但是主角這個火車工人在那之前恐怕都不會離開火車,因為他沒有別的技能,而且沒有其他想法。
對他來說,火車站跟家沒有兩樣。
沒事做的時候,他還會主動來火車站坐着發呆。
電影的開頭平平淡淡,上來就是真實系的演出,沒有什麽趣味性。
幾分鐘後,情節開始有了波動,“麻煩”的客人來了。
《火車工人》的情節整體平淡,有适當的戲劇性,中後期才有大高潮,屬于重重鋪墊之後的情感爆發。
觀衆很驚訝,那個華麗風的威廉居然能拍出這麽樸實的電影。
整體結構完整,沒有這類型片容易出現的無病呻吟,就很紮實,情節流暢,抒情自然。
火車工人對自己、工作、他人的态度讓人不禁敬佩。就是可能人物單薄了點,有部分過度虛化的地方。
影評家說:“威廉導演還行啊,這部電影值得一看,同類型片裏面都算得上佳作了吧。”
特別是最後的急救環節。
火車站突然的大停電,事故接連發生,新人束手無策,新來的領導什麽都不懂,只顧着大呼小叫,主角作為老工人只能挺身而出。此時剛好外面傾盆暴雨,大晚上的,衆人都被迫停在了火車站。
随即緊急事件接連發生,嬰兒哭喊叫個不停,有人惡言相向。
平靜的火車站一下爆發激烈矛盾,長鏡頭拍出了赤裸裸的人間百态。
好幾個人争吵不斷。
主角見這樣不行,只好上前調和。
這段戲劇設計有趣的是性格上的反轉,前面彬彬有禮的大學教授,因為停電、暴雨,又被人偷了錢包,他徹底繃不住了,而在他要發脾氣的時候,又被主角不小心踩到腳,怒上加怒,撕破了斯文面貌,對火車站人破口大罵:“淦,都是沒素質的人!我就不該坐這趟火車!”
這拉踩性質太強的話刺激了不少人,怎麽着?難道坐火車就是下等人了?還大學教授?我呸!斯文敗類!
矛盾極度激化。
其他人也是情緒爆發,把教授罵個狗血淋頭。前面出現過的人物以及埋下的包袱現在這短短的幾分鐘內連環點爆!
戲劇的高潮在此發生。
激烈交鋒的不僅是他們的話語,還有觀念,背後的身份。
他們每個人都仿佛代表着一種現實存在的聲音。
這些聲音平時很少碰撞。
而在這裏,它們撞得過于激烈,好像分分秒就要将對方至于死地。
一鏡到底的演出酣暢淋漓,聽得非常精彩,看得也過瘾。
看得出來這是精心設計過的戲劇橋段,其中爆發出來的矛盾也是字句真實有力。
主角努力調和,然而他這嗓子太啞,根本喊不大聲。
就在這時,有人突發惡疾,救護車趕不及,得現場救助。
“誰會心肺複蘇?!”
情況瞬間變了,戲劇又一次發生。
他們要想辦法救這個人,可是現場有醫生嗎?
沒有!
那怎麽辦?
後來在衆人的合力之下,這個人成功地穩住了呼吸。
可是救護車開不進來,因為道路卡住了!
後面的情節緊張而且流暢。
結局皆大歡喜,看完之後還有幾分引人深思的成分。
火車是實物,聚集着一類群體,同時也是一種符號。
《火車工人》是帶着幾分文學性的電影,對追求娛樂的人來說可能比較無聊,但只要是會看故事的人,沒有人會說它的故事不好。
威廉的粉絲看完說:“沒想到啊,威廉導演居然也會拍文藝片!”
“倒也不是文藝片吧?應該說劇情片。”
只不過,稍微嚴苛的人會說:“故事是不錯,看下來很流暢,但是有一些過于戲劇化的成分,過于戲劇就不是嚴肅題材了,多少有點不切題。”
“是嗎?可是威廉導演是第一次拍這種題材吧,難免還帶着以前的風格,我倒是覺得這個故事挺有意思的,我們自己又何嘗不是可能被時代淘汰的人呢?”
當然,大多數人還是覺得不錯的,值得票價,值得一看。
質量在同一個賽道的電影裏可以排到中上級別,即使是這類型電影的愛好者眼裏,也是相當不錯的作品了。
近幾年的文藝片太形式化,選題很多是大衆難以理解的邊緣,而《火車工人》還好,屬于恰到好處。另一方面,演員的演技也很出彩。
兩個字,紮實!
只能說,威廉不愧是大導,實力完全是在線的,有人如果買了他倒數第一,那肯定要虧爆了。
觀衆說:“我看好《火車工人》,至少能票房第三吧!”
總的來說,威廉的口碑上升了。
另一方面。
朱莉的《小小人奇遇記》作為童話片也有獨到的趣味性。
她是非常細膩的人,因此導的電影也非常細膩,而同時,她也有比較“粗放”的戲劇橋段。
兒童題材面向兒童,她沒辦法做到舟黎那樣找全世界最頂尖的動畫工作室來制作動畫,但是又不能單單采用真人,所以權衡之下,她選擇CG加真人。
《小小人奇遇記》的主角是個十歲左右的單親女孩,她的父親是一家大型公司的銷售經理。
因為工作太忙,她的爸爸很晚才能回家。
在家的時候,爸爸是經常陪着她的,但電話一來,爸爸就又得走開。
她是個壞脾氣的女孩,還沒有成熟到可以體諒大人處境的地步,所以她對此感到不滿,特別是在其他同學的比較之下,她感覺自己沒有足夠的愛。
有天醒來,她發現自己變成了小精靈,體型只有手機大小,而且沒有人能夠看見她。
她又發現自己的身體很輕,跳一跳就能飛起來。
早上她爸爸做好早餐就走了,完全不知道她變形了。
這天是周六,她不用上課。
她不明白自己為什麽會變成這樣,但是想到爸爸的早餐,心裏有點想法。
“爸爸今天又不和我吃早餐,我又是只能一個人吃早餐。”
她于是心想,她要去爸爸工作的地方看看!看看這個平時都不管自己的爸爸到底在外面幹什麽!
于是,她以小小的身軀想盡辦法坐車、尋路、找工位,一路困難重重,但她還是找到了她的爸爸。
她隐隐看見爸爸的側臉,差點出聲叫爸爸。
接下來的情況令她不由揪心。
爸爸在被領導訓斥!
一向高大的爸爸彎着腰,臉都不敢擡起來,忍氣吞聲,姿态卑微。
她停在了窗口,愣愣地看着裏面。
她聽不懂他們說的具體是什麽內容,但結果就是她爸爸被罵得很慘。
她不喜歡爸爸,可是也不忍心看着爸爸這樣。她皺緊了眉頭,雙拳緊握,表情令人憐愛。
終于,罵聲停止了,領導摔門走了出去,留下仍然鞠躬的爸爸。
爸爸沉默了幾秒,緩緩直起身,神色疲憊,眼裏絲毫沒有光亮。
“爸爸……”
她頓了一頓。
接着,爸爸跟她擦肩而過,回到了辦公室。他對着電腦,不時打字,不時對着屏幕沉默,眼神空洞,完全沒有在家時的樣子。
她跑到爸爸的辦公桌上,一會看着爸爸,一會看着電腦。
什麽都看不懂,她頭腦空白,坐在鍵盤上發呆。
下班了,爸爸回家,她這才慌了,因為爸爸看不見她,回到家發現她不在怎麽辦?她的身體有時候能碰到東西,有時候碰不到,連個爸爸寫個字條都做不到,怎麽辦啊?
她藏在爸爸的公文包上回家,果不其然爸爸發現她不見了,哪裏都找不到。
爸爸慌了,到處亂找,随即跑去公寓管理那裏問監控錄像。
但是監控錄像完全沒有拍到她出門的畫面,也就是說,他的女兒憑空在家消失了?
他如若被雷電劈中,回家再找,還是找不到,他報了警,可是這種離奇的事件警察也束手無策。
“夢夢……怎麽就不見了。”
天塌了。
對他來說,天已經塌了!
他的崩潰,被女兒看在眼裏,女兒也滾滾流淚。
她大聲地叫着爸爸,爸爸卻完全沒聽見,失魂落魄地跪倒在地。
而突然間,她的身體居然恢複了。
爸爸聽到動靜,轉頭一看,竟見女兒就在沙發上,穿的還是睡衣。
女兒呆楞了一秒,害怕爸爸氣自己明明在卻藏着,但爸爸只是沖來抱住她,一句話沒說,而她能感受到爸爸的顫抖。
這部電影是不可思議的變形記題材。故事溫馨,結構完整,有很多觸動人的地方。
中間的情節是爸爸第二天上班,而她又變成了小精靈。
她又去了公司,而這次她看見的是爸爸被辭退的場景。
成年人的崩潰就在這一瞬間。
她第一次如此心疼,那個公司好可惡!怎麽能辭退爸爸。
她看着爸爸失業,眼眶都紅了。
她第一次看見爸爸哭。
爸爸收拾東西走出公司,沒有立刻回家,而是渾渾噩噩地在公園坐着,視線定在地板上。
他不敢回家。
不敢回家面對女兒。
他已經是這個年紀了,再找工作很難了,他該怎麽辦?
女兒的懂事好像也就這一刻的事情。她看着爸爸,暗自定下決心。
這天晚上,爸爸回家很晚,而她變回人形,給爸爸做了晚餐。
爸爸頓了頓,但是沒有跟女兒說失業的事情。這世上,又有誰會跟女兒說爸爸的落魄事呢?
接下來的故事,是女兒偷偷幫助爸爸找工作。
爸爸從失魂落魄到重新站起來,在一家公司做到了很高的位置。
父女和解之後,女兒有一天就不會變成小精靈了。
女兒非常開心。
接近尾聲的時候,爸爸忽然的一段話叫很多觀衆淚目。
“我一直感覺身邊有人在幫我。”
“她很冒失,經常搞壞事情,像搗亂的小精靈,但我知道,她一定是想幫我。”
“我想了很久她是誰。”
“最近我發現……”
說着,他轉頭看向女兒,眼神盛着溫情。
《小小人奇遇記》以小見大,以小女孩的視角觀察着成人世界,是世界觀的碰撞,也投射出了現代社會人類關系的疏離。
故事結構完整,人物形象鮮活,無愧她的大導身份,幾個月時間能給到這個程度的作業說明了她的實力相當紮實。
但是私貨也未免有點明顯。
因為開局辭退爸爸的公司,只要是了解一下的人就知道,內涵的就是赫爾格。
之後爸爸去了幾個公司面試,又分別內涵了海森堡、極光、常青藤,最終是在尼伯格找到的工作,這個故事背景的設計未免太……令人不适了。
真的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的拉踩,只有路人能毫無芥蒂地看下去,被裏面的情節感動得淚目。
有觀衆出來,真是忍不住說:“要素也不用這麽多吧?朱莉導演難道對財團有什麽大意見嗎?不加點私貨就拍不了電影嗎?最後還擡了一手尼伯格,難道尼伯格是朱莉導演的贊助商?”
感覺還行的觀衆說:“不至于陰謀論吧,也許只是因為那時候財團戰争的新聞太流行,編劇受了影響,所以加了上去做背景,不代表朱莉導演本人是這種想法吧?再說故事可以啊,我挺喜歡這類溫馨故事的。”
“我不行,故事再好我也不喜歡這樣。”
電影難免出現了争議,但争議只在比較小的圈子裏面發生。
大多數的路人觀衆其實并不關注這些。
看電影就是看人物故事,關心背景板做什麽?他們看完就算了,但是隐隐對辭退爸爸的公司有點不滿。
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了樸道基的電影《喜劇》上面。
樸道基抽到的題材是喜劇,而他的切入點也是一個職工。
主角職工成天活在老板的陰影下,但始終保持着笑臉,他仿佛根本意識不到那些非難,快快樂樂地過着職場日子,同時分分秒鬧出笑料,讓熒幕前的觀衆嘲笑不斷。
《喜劇》整體是個荒誕劇,主角活得像個傻子,并不覺得周圍的環境哪裏有問題,每天拼命的工作,也沒有升職的想法,說他渾噩吧,他也怪積極,整個人就很怪。
這種主角的設計要的就是脫離現實,高度戲劇化,然後大家就放松了,知道這不是現實而是故事。
在此達成除魅,然後人們就可以開懷大笑了。
故事情節比較多,前期有點不大流貫,像是一堆段子的糅合,沒有什麽進展,但只要博得大衆笑,可不就是成功了嗎。
總的來說,《喜劇》的整體是包裝成喜劇的悲劇,寫法相當老道,看得出來編劇的功底,而主演也韓旭仁也确實給力,給整部電影增彩了不少。
但是它跟《小小人奇遇記》一樣,也是明顯內涵了除尼伯格外的五大財團,赫爾格被黑成普遍加班的血汗工廠,海森堡被黑成收購狂魔,極光被黑成一群沒有同理心的銀行家聯盟,甚至連常青藤也能黑成內部壓抑等級森嚴。
樂子人看肯定是沒有什麽,但是正常人看真的會謝。
“我知道你的笑料不錯,很有想象力,是精心設計的,但也沒必要這麽尬黑吧。”
當然了,肯定要有孝子跳出來說,這不是尬黑,而是大膽批擊五大財閥。
現在誰也不敢說赫爾格壞話,可是朱莉、樸道基導演他們敢,這才是真的大膽啊。
其他人一臉無語,什麽胡說八道。
對面狡辯:“這不是尬黑而是事實,擺出現實難道不行嗎?”
別人也不是傻子,直說:“事實個屁,說事實就拿出證據啊。”
不得不說,确實是有些網友因此打了起來。
不可否認《喜劇》的質量,但它的私貨也是的确叫人無語。
更搞的是,對此完全不關注的觀衆看下去根本無障礙,你也不能跟他們說什麽。
要時刻謹記才行啊。
在意電影本身的人始終是小圈子,而看電影的是大衆,是混沌的大衆!
“不過,”影評人擔心道:“怕是有人會通過這兩部電影帶財團的節奏啊。”
他們也不知道,只是來看電影,為啥扯進這麽多利益相關了呢?
難道不成我們也成了商戰的一環?
有人心生不安,有人卻是覺得刺激。
看熱鬧的當然不嫌事大。
-
另一方面。
克拉米的《入侵》中規中矩,首先概念上,他們都沒有提出太令人眼前一亮的東西。
“入侵”在科幻題材裏,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外星人入侵,而《入侵》也确實是講了外星人入侵的故事。
不同的是什麽呢。
是側重點,大多數這種故事類型都會指向外星人如何奴隸人類,如何攻擊人類文明,而克拉米版本的外星入侵卻是歡樂向的故事。
故事中,有天,人類發現了飛碟。
飛碟中下來了好奇的外星人。
順便一說,《入侵》是多主角,多線敘事的合一,講了管理局對此的反應,同時還有大學教授、普通街頭小販。
電影巧妙地将三個主角聯系在一起,最終讓他們三人合力解決了問題——确認外星人的交流想法。
再之後就是一波腦洞大開的交流,還有三人聯手外星人滿世界對付反派。
整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腦洞大開,不能說荒誕,因為還莫名合理,I 區的人做出什麽事情都不奇怪,跟外星人友好交流、載歌載舞再共同保護世界又怎麽樣,這可是那個I 區人啊。
看完之後大家莫名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還想再看三個傻子帶領外星人全世界搞樂子。
“克拉米導演還是一如既往的感染力驚人啊。”
要是別人的電影他們肯定要說離譜,但克拉米實在太會拍了,角色形象突出,看似離譜實則每條邏輯都嚴絲合縫,看下來讓人神清氣爽,非常适合你去看個樂子。
當然,電影并不只是樂子而已,裏面多個戲劇橋段的設計都相當精彩,配合他的高潮運鏡,整體的藝術性不容小觑。
拍得順暢,觀衆看得舒暢。
但缺點也有,那就是比較軟,且特效方面過分弱了,好幾個場面看得人出戲。
歡樂向電影還好,大家不會太嚴格,不過這點确實是扣分的。
總的來說,四部電影各有千秋,其中有兩部因私貨引起争議,但關注度還沒有到熱搜的級別。
輪到《赫爾格的崩塌》,電影上映前,真的是無數人深吸了一口氣。
不安、好奇、期待……他們視線定在銀幕上,等着故事的展開。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