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第38章
熱搜榜集體爆發。
#《牡丹》劇情
#牡丹之死
#舟導新作丫鬟群像
#《導演卡特》五部電影評分
……話題陸續炸現!!
第一批看完電影的人還在emo, 但陸陸續續有人開始談觀後感了。現在五部電影各有觀衆出場,互相不知道彼此的情況,行程排得比較滿的人, 已經奔向了下個片場的路上。
影視區博主們跟過節一樣到處奔走, 有人甚至在候場的時候就開啓了直播, 對面是幾十萬的粉絲觀衆。
鑒定官看完哭得一塌糊塗,她是相當敏感的人, 開場的賣女兒片段就讓她鼻子發酸, 全程眼淚擦個不停。《丫鬟》是悲劇嗎,是吧,她看到了太多舊時代的悲慘命運,每個女孩都那麽真實, 仿佛現在仍然活在什麽地方。
就她所知, 影視劇中,還沒有真正以丫鬟為主要形象的電影,而《丫鬟》……無疑給A區影視市場帶來了新的熒幕形象啊!
翻開現在的影視劇一看,到處都是皇後貴妃小姐夫人妾室姨娘, 丫鬟作為陪襯, 她們的形象被束縛在了單薄的幾個單元,對主人忠心耿耿的, 為了自己錦衣玉食的主人,不惜自己挨罰, 絞盡腦汁都是為主人好, 她們有的是尖酸刻薄的,為主人出謀劃策, 演繹着惡毒的極致, 有的機靈聰慧, 天真可愛,成天主人長主人短,這樣的丫鬟通常搭配着所謂傻白甜的女主,女主不斷闖禍,而丫鬟的臺詞千年不變,總是小姐讓我來、小姐你怎麽了、小姐你沒事吧……
放到古偶,那更是普遍,仿佛不寫這種丫鬟形象就無法推進故事,觀衆代入的永遠是女主,女主總是可以被周圍的各色人寵,而丫鬟總是最親近女主,最為女主着想的人,可是又誰為丫鬟着想?
她們是古偶劇欽定的配角,必然有的配角,但誰又關注過她們,誰注意到她們也曾是人。
固定化的劇本人設給她們各種美化,已然固化成單薄的符號形象而非人物。
其實很多影視作品,也曾揭露過她們的生存境遇,但是如此聚焦的,《丫鬟》應該是第一次。
Advertisement
“她們是可以成為主角的,只是我們不願意看到她們。我們雖然是天天會在古偶劇上看到她們,但真正看見她們……是在《丫鬟》。”
這場戲太驚人了,太多人看完不知道該怎麽形容,這不是他們平時看的劇,通常的敘事中底層人向上奮鬥,自強不息,最後人生美滿,或者至少自我圓滿,這樣的故事不好嗎?
大家都愛看呀。
可是如果這麽寫,是美化了丫鬟的境遇?
但美化不好嗎,這不是藝術化的一種方式嗎,影視劇總是要些藝術的呀。有些觀衆們忍不住讨論起來。
以前,他們經常吐槽某些電影藝術化成分太高,太不現實,而看了《丫鬟》之後,他們的下意識反應跟之前截然相反,甚至有些人認為這實在越過了“影視作品”的界限,他們看完閉目就能想起牡丹被勒住脖子,拼命想說什麽卻什麽聲音都發不出來的畫面。
那畫面太可怕了,是一種令人渾身雞皮疙瘩、毛骨悚然的可怕,他們看過那麽多靈異恐怖片,還真沒有這一幕這麽吓人的。
雖然,他們只看了一遍,沒記住太多細節,但現在回頭一想,發現還有很多情節是他們完全沒注意到的,大少爺為什麽頻繁換丫鬟、小少爺為什麽任由牡丹出謀劃策、主母為什麽輕易就廢了大少爺,那大宅中太多隐藏的故事,條理清楚地分布在各種細節中,你看一遍只看到了牡丹的故事線,其實其中還有交織着很多人物故事線。
很難在一部電影裏塑造這麽多人物,而都各具特色,看完之後各個人還能讓你留下印象。這部電影內部的豐富程度超乎想象,真需要去細細品味,才能理清真正“完整”的故事。
鑒定官許久沒有看到這種類型的電影,也被吓到不輕,心情久久無法平靜。可她沉澱下來,細細思考,也就逐漸看明白了故事的隐喻。
“這還只是劇本……劇本之外的攝影、燈光、視覺、審美、音樂………都值得反複拉片分析,舟導把行業內最頂尖的人才都用上了,雖然我想說不愧是他,但真的……太厲害了。”
絕不只是背後有錢的等級,如果有錢就能拍出好片,三巨頭早就霸占影視市場控制評價體系了,是非常犀利的眼光,還有對真正的內容的洞察!
有時候,再多的技術也比不上視界,知道什麽是好東西,然後制作出好東西!
舟導是能夠影響A區市場的人才啊!
鑒定官壓不住心中的欽佩,因為這一部《丫鬟》,她實在挑不出什麽缺點。她估計三巨頭那幫吐槽的人也不知道從何下手,你心裏想着要吐槽,點開《丫鬟》一看到牡丹最後的眼神,忽然就沒了勇氣。
奉命吐槽《丫鬟》的他們,有何丫鬟有什麽區別,不,他們甚至更糟糕,丫鬟們還比他們好,她們有不堪受辱投井自盡的,有反抗嬷嬷被折磨但死不服氣的,有拼盡智慧離開大宅的,盡管主線是陰暗的,伴随着衆多美好的逐漸剝離,但丫鬟們……她們有自己的心靈,自己的理想追求。
“這部電影或許有借古諷今的意味吧,那大宅何不對應着我們的現實,饒是現在,也有依然跪着起不來的人,人性總是豐富、反複、變化,那座大宅其實也是現實啊。”
鑒定官剛看完就開了直播,頂着檸檬頭一頓輸出,彈幕網友紛紛傾述自己遭到了暴擊,舟導太過分了,居然都不給他們作任何預警,他們還以為有前面兩部的喜劇前段呢,結果開場雷擊,他真的,我哭死。
一團網友抱頭痛哭,心裏壓着一股勁不知道往哪兒使啊!
網友說:“這次的劇本真的太吓人了,你們注意到了嗎,雪梅最開始,是被嬷嬷按在水缸裏窒息折磨對不對,我想啊,這窒息正是一種隐喻啊!”
其他網友一聽,立馬又雞皮疙瘩,他們今天多少次雞皮疙瘩了啊。
“沒錯!要知道牡丹最後是怎麽死的,也是窒息死的啊,她被三個丫鬟勒死了,但為什麽是三個丫鬟呢,牡丹、雪梅、玲珑不正是三個人嗎!那是她們自己啊,是“更反抗”的她們自己啊!”
鑒定官被這說法吓到了,同樣一股窒息感卡在她的咽喉。
何謂“窒息”?它只是個人感受?不,這是大環境之下每個人的窒息,它們不斷往下壓迫,往死裏壓迫,越底層越窒息,最終造成了一個個血淋淋的悲劇。
“這絕對是故意設計出來的,這個設計太洞察太精準了!”
“不僅如此!你們注意到了嗎,那三個丫鬟被抓到之後,她們又是怎麽死的呢?吊死!也是窒息死!”
彈幕一下炸了,鑒定官的直播間轉眼雞飛狗跳,很多人真的要被麻了。
然而他們的解讀還在繼續。
“三個丫鬟起初想隐藏,後來隐藏不了就想跑,她們什麽都不懂,以為跑出去就好了,結果也是死啊。大宅是個窒息地,外面不是嗎?”
“她們作為反抗者,好像比牡丹她們更徹底,因為她們殺死了成為嬷嬷的牡丹,但是你們發現沒有,劇本為什麽要多此一筆交代她們後來的命運呢,留給我們一些想象不好嗎,然而她們還是死了,這說明什麽?”
“壓迫不只在宅內,外面還有更可怕的東西!即使你成功反抗了某一層,遲早有更高一層來收拾你!”
《丫鬟》的結構過于真實,結尾叫人膽戰心驚,那口枯井真不知道會成為多少人這幾天的噩夢。
說實話,看完《丫鬟》他們起碼一個月看不下古裝古偶,甚至連歷史劇看了都渾身難受。
這些年來,A區的文藝娛樂化走得太快,把很多嚴肅的東西也都娛樂化了,很多人不再關心史料史實上的歷史,而是看視頻看各種二三手衍生物了解歷史,因此到處可見對某些歷史人物的崇拜跪拜恨不得穿越跪舔甚至都形成了一種粉圈。
一些現實的、倫理的、道德的,在帝王世族等光輝之下,皆可有選擇的抛棄,随後不顧一切地美化虛化,只看自己想看的。當然,這是一種閱讀取向,倒也不好說什麽。
“害,我們腦中的歷史哪還是歷史,自我中心的想象罷了。”
彈幕網友心中糾結,“看了《丫鬟》我好多以前喜歡的劇都不香了,要命,好難受啊。”
《丫鬟》給他們帶來的不止是情節上的沖擊,還有認知上的沖擊,真叫一些網友渾身難受,不知道如何排解。
的确,接受總是需要時間的。毫無疑問地說,《丫鬟》并不是任何一種可能獲得高票房的商業片,它甚至歸不了文藝片的裏頭,因為它本身打破了通常意義上的“文藝”,非要說的話,現實向歷史片?總之,它不像《豪替》、《此路茫茫》,有那麽多流行元素,受各種自媒體傳播的歡迎,談它的人必然不會太多,換句話說,推廣必然不會太大。
他們轉頭去看話題榜讨論榜還有電影下面的讨論區,果不其然,發現盡管享有之前的人氣,但《丫鬟》必然會受市場冷遇,想要二刷三刷的人也不會太多,這并不是因為影片不好,而是正好相反,他們是看的第一遍太觸目驚心,精神還沒緩過來看第二遍。
“《丫鬟》,等我們幾天,回頭我們一定給你好好分析!”
與之相對的,常紅歸、藍從心、白吉安、黃慧的電影更受市場歡迎一些,因為他們的電影總體上輕松向的,黃慧在他們之中評分和口碑最高,她的劇本很好,拍得也很細,盡管專業人都能看出來幾個小演員演得很多瑕疵,但普通人大多看不懂演技,電影對他們來說最首要的是看個故事,然後?然後還有什麽嗎?當然音樂好聽,人物形象好也是一方面,只是普通人大多不會看太多視覺分鏡燈光之類的細節。
其次,黃慧影片最後的洪水救援橋段引起了一些普遍的共鳴,人們同情住在水庫淺灘邊的老人一家人,感嘆他們的淳樸與美好,最後成功救援後的橋段更叫人淚眼模糊。
因此,各大平臺都有大量自媒體在推薦《海邊的小花》,其涉及的撫養話題也引人關注。
但是當天,黃慧在看完其他四部作品後,在《丫鬟》的片場上低下了頭。
“我可贏不了這部作品。”
黃慧眼神複雜,精致的妝容在熒幕的白光下顯得有些慘淡。
今夕何夕。
想當年,她也曾想拍出這樣的電影,但是好不容易找編劇寫好劇本,上哪問都沒人投資,理由大同小異這種影片啊賺不了錢,虧本的東西你拍來作什麽,有人看嗎?你自己想想有沒有會來看吧!
一次次的受挫,即使最後她自己想辦法籌到了錢拍,公司那邊也不滿意,理由總是很豐富,最典型的是老板不喜歡這種調性的片,看了讓人抑郁,那你這片播出有什麽用,上映也不會有什麽多少排場。
後來就被雪藏了。
資源也就這麽多,他們還得對付其他巨頭,哪裏有精力推你這個完全不會有人看的東西。
沒有票房,什麽神作都是廢物!
這是峰世美的一概主張。
而看到《丫鬟》,黃慧想起了自己真正想踏入影視這一行的初心。
很小的時候,她是個冷漠的人,別人看故事會哭會笑,她看了沒有感覺,總是木着臉,也不怎麽說話,親戚來了不懂招待,被父母多次當着衆人面前說過:“這是個冷血的孩子,就不見她主動關心過我們。”
冷血無情、不懂交際、木讷呆板,是她給別人的印象,她自己知道,有時候也故意地維持着別人的看法。她其實也不是想這樣子,你看會說話的孩子多讨人喜歡,過年領的紅包都可能比你大呢,她難道不想嗎。
但是不行,體會情感也是一種能力,而她當時就是缺乏這種能力。沒有的東西,怎麽能強求呢,她仿佛也接受了自己的“人格”。
直到有一天,非常偶然的機會,她的老家并沒有電影院,要過去很遠的地方才能看電影,而她剛好吧,離家出走,路邊看到一個電影的海報,抓了抓口袋裏的錢,就買了電影票去看。
她并不知道那是什麽電影,随手買了就去,其實是想找個地方待久一點。
她并不知道這部電影将來會對她産生何種的影響。
電影講的是一個父親尋找走丢的兒子的故事。
那天市集太擁擠,人流太洶湧。
男人分明抓緊了兒子的手,卻被人流不斷沖擠,他着急了,正要拼命沖過去,然而突然間有人穿過人群,頭也不回地拽走了他的兒子。
這天是男人的噩夢。
男人失去兒子時的表情一瞬沖擊了她。
讓她忽地眼眶濕潤。
那天之後,男人到處尋找兒子,什麽都不要了,就要尋找他唯一的兒子,天南地北地,任何有可能的地方他去了,他找到一個個像他兒子的男孩,然而最後都不是他兒子。
一次次的希望。
一次次的失望。
男人困頓與崩潰填滿了整個熒幕。
分分秒觸動着她。
看完之後,她已經滿臉淚水,她不知道為什麽,為什麽自己這種冷血的人,也會突然間滿眼淚水。
有時候人分明生活在真實之中,卻未能看見真實,直到真實被截出來,放在對面,隔着一段距離,人才終于看見,啊,這就是真實啊。
這正是她一次感受到名為真實的沖擊,也是她第一次感受到影視作品的能量。
那一瞬,她察覺到她有一種自然的情感力量在回歸。所以電影的片尾還沒結束,她就沖出了放映室,直往家裏奔。
路上,她撞見了到處找她的媽媽,媽媽哭腫了雙眼,說着我好怕你被拐走啊。她從沒見媽媽哭得這麽狼狽。她也哭了。什麽都沒說,母女兩就抱在街上哭了。
黃慧也是自那之後,才逐漸了解電影,決定走進電影市場。
這樣的她,在看了《丫鬟》後,果然還是控制不住淚腺,哭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
畫好的妝都白費了。
時代啊……她們本該活得更好。
分明也不是多大的奢望吧,只是想吃飽飯,正常地生存,卻也不能實現。
稍微有點自我意識,就要被像掐滅火苗一樣掐滅,丫鬟對他們來說就是物品,不允許任何自我意志的誕生,稍漂亮一點的會被女主人妒忌,可能紅顏薄命,稍機靈一點的可能被其他丫鬟防備,在針對中一生委屈,要像牡丹那樣走到高處,總是要犧牲很多東西。
“舟導啊,你把美好事物放在我們眼前,又将她們毀給我們看。真殘忍啊。”
黃慧回想自己以往的作品還有未拍的劇本,有幾個達到了《丫鬟》的力度呢。
沒有。
她的《海邊的小花》面對《丫鬟》是肉眼可見的失敗。
相形見绌,根本沒法比。
她為了迎合市場,美化了太多人性,虛化了太多細節,她将老人一家人拍得樸素堅韌,無論遭遇什麽苦難,他們總有辦法解決,最後的救援也是直升機成功找到了他們,然後管理局發現他們的生活情況,還積極援助,最後他們還是相親相愛的生活在了一起。
這是通常的文藝創作方式吧,但是一旦聚焦,就知道這故事只能是故事。
網友說小演員演技不好,拉低了電影的評分,其實不是,是她給出的指導不夠真實。
真實的情緒,都是能在任何人心裏自然流露出來的情緒啊。
黃慧思考了很久,回過神時,發現放映室內還有很多人沒走,有人擡着頭,仿佛在強忍住眼淚,有人低頭擦淚,身體還顫抖着。
真正看了《丫鬟》的人怎麽不會觸動呢。
牡丹的命運是太多人的命運,她發不出去的求救,是太多人發不出去的求救。
衆人都被某種事物扼着咽喉。
最終的最終,殺死牡丹的是她自己,她肯定在三個小丫鬟身上看到了自己。
“所以,老牡丹眼裏閃動着豔羨。”
她用一生治愈着雪梅之死。
她多麽希望自己那時候站出來幫雪梅一起反抗嬷嬷。
她多麽希望自己能有多一分勇氣。
“她也是有機會可以叫出聲的吧,但是她沒有這麽做,最終選擇讓小丫鬟勒死了自己。”
很難想象,牡丹在那一刻都在想什麽。
太複雜了。
不敢輕易體會,不然就會陷入其中。
而演員芳歲好演出來了。
黃慧深深感慨,她以前跟芳歲好合作過,只覺得芳歲好是個比較刻板的學院派演員,沒想到在舟導那邊,她能有這種表演。
離開後,黃慧走到了常去的茶館,發現常紅歸、藍從心、白吉安等人都在。
藍從心向來花裏胡哨,今天倒是穿着樸素多了,看到黃慧過來還打了個招呼。
三巨頭旗下的人不能私下密切來往,可他們像是忘記了,幾個劇組的人坐在一起聊着,氣氛很和諧,沒有什麽內鬼的樣子。
要是以前,這時候他們肯定吵着要刷數據發通稿全明星聯動了,但今天他們分外老實,連藍從心都不作妖了。
白吉安:“每個演員都不容小觑啊,他們是本來就有這種天賦,還是在舟導下手調教出來的?”
常紅歸:“誰知道呢,我只知道,現在的舟導就不是什麽外行,他分明很會拍啊!他之前真的沒演我?”
“哈哈,那常導覺得五部作品哪個贏。”
“那還用問?”
藍從心:“《丫鬟》這種作品都出來了,我們誰還敢說自己贏啊,我藍從心雖然自大,但也沒到那個程度嘛。”
黃慧加入了對話:“你們現在挺敢說,就不怕這些話被你們老板聽見?”
藍從心一聽上頭了:“怎麽,還不準員工叛逆期啊!”
他們都笑了。
他們都知道,《丫鬟》已經不是跟他們比較的級別了,《導演卡特》完全掩住了她的輝光,她可以跟A區今年所有影視比較,甚至跟全球範圍內的影視作品比較!
這毫不誇張!
近年來,不止A區,全球範圍內的影視作品都在拉胯,一個個都不是正常人看的,連爆米花電影都有讓人看得莫名其妙的,标準放再低都不夠,以至于影院收益年比年少,A區影院啊,要不是桑托斯過來,其實很多都處在将近破産的邊緣了。
桑托斯這大手筆簡直是在救市!這不,他讓《導演卡特》五部作品在影院上映,直接引來了現象級的流量,各大影院這會肯定都在贊頌新老板啊!
“你們說的對。《丫鬟》是值得獲獎的作品,我希望她能獲獎,讓更多人知道她。”
“我也是。總得來個大的,不然這電影市場不溫不火的,大家也不樂意來啊。”
他們吃着喝着,也不管前面的恩怨了,都是影視市場的一份子,整體內容質量差,觀衆越來越少,他們每個人都有感到一份責任。
三巨頭的确可怕,動不動就聯手封殺,但簇擁着三巨頭成為三巨頭的又是誰呢。
因因果果,其實并不複雜。
社媒變化,讓太多人措手不及,被流量迷了眼,幹什麽都以流量分輸贏,前面兩輪比較可不正是嗎,都在争什麽點播量,急的眼都紅了,然而第二輪的時候萬策皆盡,不還是輸給了《此路茫茫》嗎。
真正決定輸贏的,只有作品的質量。在作品出來的那一瞬,輸贏就已經定下來了。
回頭一想,舟黎只要利用桑托斯的力量,分明可以輕易控制三大平臺,像三巨頭之前那樣操作熱搜,如在自家後花園撒水,可是舟黎沒有,舟黎唯一采取的主動推廣手段是梨子影視那一次,而且那次貌似是桑托斯直接要求的,他本人什麽想法一直都不好說。
黃慧:“話說回來,你們找他聊過嗎。”
三人齊答:“沒有。”
別說聊了,怕是目前為止也就說過幾句話吧。
回過神來,他們這才意識到,別說聊天了,他們連舟黎具體長什麽樣都不知道。
藍從心:“如果之前他不露臉是因為怕暴露桑托斯的靠山身份,但現在我們大家都知道了,他怎麽還不露臉呢?成天這樣不會難受嗎。”
舟黎大晚上都戴墨鏡的,這點屬于是非常敬業了,身邊沒人他能看得清路嗎。
一想到舟黎還戴着墨鏡一身宅服去看王荷的演唱會,藍從心就覺得舟黎這家夥結構有點複雜。
他不會真是個死宅吧?!
“那不知道,”常紅歸沒有興趣揣摩別人的身份,滿腦子都是影視市場和作品,他眼神深沉,忽然開啓了話題,“今年金影獎的投票,你們都投誰?”
衆人的眼神忽然變了。
的确快是金影獎的頒布時間了。
毫無疑問,《丫鬟》将成為有力候補啊!
與此同時。
下午時間,衆人已逐漸平複心情,沉澱下來的思考逐漸發酵。《導演卡特》的巨大流量撞上五部作品,俨然産生了劇烈的化學變化。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傳播效應,超出了幾乎所有人的預想。
《丫鬟》居然戰勝了題材的天然的限制,沖出了衆多熱點話題的重圍,斷層式霸榜了熱搜。
藍從心翻開手機都吓到了。
“這、這怎麽可能!”
不是他小看《丫鬟》,她的質量确實是斷層級別的,演員的表現也是碾壓級別的,但是她這個題材和故事根本跟大衆取向不沾邊啊!
他懵了。
三巨頭高層也懵了。
他們還以為舟黎用這種劇本是自廢武功,完全放棄了傳播。
但“大衆”再次超乎了他們的想象,展現出了哪怕最頂尖的營銷組織都無法預知到的傳播趨勢。
他們發現,有部分自媒體非但沒有對《丫鬟》避而不談,還出了丫鬟形象分析的專題視頻,他們大多都是各大平臺的頭部博主,《丫鬟》的上映,他們本着追熱度的心情去看,本來可能打算是淺淺跟個熱度,但看完之後,心頭好大一股後勁,不吐不快。
現在的人自是有話就說,所以他們有些視頻也不剪,直接就談了自己的觀後感。
人人幾百萬的粉絲量,加tag,造話題的力量是巨大的,何況《丫鬟》涉及到問題太多太多,不僅是個體,家庭、學校、工作環境、工作,問題仿佛能無限地發散,哪怕時代變了,人與人之間的畸形壓迫關系總是肉眼可見,大多數人都曾體會過,只是可能并沒有意識到。
《丫鬟》其實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共鳴,且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情感共鳴,而是真正生活境遇上的共鳴。
《丫鬟》現實嗎?現實!太赤裸裸了!
人們不敢看?是!是不敢看!看完只覺悲苦,太過難受。
但是,有些人啊,寧願痛苦,也不願麻木。
總是需要一些東西刺激自己,讓自己能感受到自己還活着,自己還在思想、還在感受!
正是這些人們鑄成了《丫鬟》的全網口碑!
有人有拍《丫鬟》的勇氣,那他們就有看《丫鬟》的勇氣!
過去一看,熱搜斷層第一還正是#觀看《丫鬟》的勇氣!
長時間在奶嘴樂影響下的網友也有自己的判斷力,即使看不懂《丫鬟》這類電影,也知道應該推廣這類電影。
文藝市場總得有些不一樣的內容吧!
毋寧說,這也是廣大網友的一種報複性點播。
雖然他們說是這麽說了,實際去看《丫鬟》也會受到沖擊,但那又怎樣,寧可要真實的沖擊,也要反對奶嘴樂不行嗎!
三巨頭更意料不到的是,管理局方面的媒體都在轉發《丫鬟》的電影海報、多個大型公益組織、企業都在積極幫忙《丫鬟》推廣,文娛頻道的記者已經報道起了今天《導演卡特》五部作品上映情況。
如此大範圍多層次的傳播是衆人始料未及的,他們究竟是為了蹭熱度,還是別的,不然連企業的官號都推別人的電影太奇怪了吧。
且事情還沒有結束,線下媒體也在積極響應這波傳播。
這不可能是桑托斯買的,因為三巨頭偷偷打聽了,人桑托斯買就買大的,不搞這些有的沒的,所以這竟是自發的?
一衆人目瞪口呆。
只有安卓人知道,這肯定是宗協的手筆,宗協前面沒任何動作,但這次他不出手則已,一出手是社會範圍的推廣。
而且宗協不像他們極盡商業洗腦所能,鋪天蓋地的認知沖擊性宣傳,宗協手下的媒體有他們自己的判斷,都是自己的人去看了電影才出來的稿件,所以每個媒體的關注點都不一樣。
要知道,宗協手下的媒體可都是有骨氣的,宗協又不是直屬上層,按着他們宣傳,他們可不一定配合。
因此,他們是自己去看了才第一時間這麽快反應。
不是那受衆的人,他們也不會吸收,他們只是盡可能地把《丫鬟》告訴給會關心丫鬟的人們。
根本不是那受衆的人,去看只是對彼此的傷害。
讓人自己選擇自己要看的東西,這很重要。
而影視區影評人的作用則是揭露作品的價值幾何。
在普遍浮躁虛僞的創作環境下,《丫鬟》是塊過硬的石頭,一下砸破了不少東西。
但它還在上映,并沒有資源流出,所以無所謂剪輯,舟導連預告片都沒剪呢,但這難不倒網友,這不還有海報嗎?
再有,《丫鬟》的bgm已經悄然爆火了全網,如今短視頻的橫行,一首爆火的bgm 就夠可怕,《丫鬟》還爆火了幾首,這也衆人想象不到的。
一翻幕後名單,作曲家文翠玉險些驚呆了專業網友。
“文教授!”
當代最著名的影視作曲家之一、統治全球音樂榜的女人!
網友一陣驚呼連連。
老記者何偉傑看了幾眼網上的情況就移開了視線。
“別太着急嘛,《丫鬟》的價值,會有人自己看見的,不管有沒有人看,都不會動搖文藝作品的價值,不過宗老應該不是為了推廣影片而推廣影片。”
實習生驚道:“難道不是嗎?”
何偉傑:“有些作品是能影響人的,宗老希望人能被影響,所以比較積極推廣。”
實習生呆了呆。
“很奇怪嗎,本身推廣好作品就是很正常的事情,最近幾年被各種低級的營銷模式妖魔化了。從宗老的角度,他應該希望文藝作品越來越好,重現百花齊放的局面,然後盡量給人以好的導向。”
在以前,人們對文藝作品總是有期待的,從文學到電影,這些媒介從不只是娛樂。娛樂圈之前先是演藝圈。
只不過,何偉傑沒想到舟黎居然這麽徹底貫徹了歷史現實向的方針。
“你這樣,是會冒犯部分觀衆的。”
“但同時,你也會收獲很多觀衆,包括我在內。”
為什麽總是說文藝市場要百花齊放?原因其一正是觀衆是多樣且複雜的,只有百花齊放的文藝市場才能吸引到更大更廣的觀衆盤,真正地擴大地文藝市場。
浮躁的作品可以有。
深沉的作品可以有。
吃完甜品後再喝口濃茶,豈不美哉。
“就是舟導一下走得太遠,大家夥可能有點追不上罷了。”
這真是個謎,還好他們成功約到了舟黎劇組采訪。
何偉傑帶着實習生走到了劇組宿舍前,駐足停留了一會。
接着,仰光等人走了出來,見到何偉傑立刻歡迎。
仰光他們跟何偉傑屬于互相認識,一來就聊開了。
何偉傑祝賀了他們《丫鬟》的首映,他們只是哈哈笑了,看不出有多少得意的成分。
何偉傑暗自吃驚,按他之前的認識,仰光夫婦性情還是有點浮的,特別是崔夢,他們現在倒是變了,沉得住氣了。
仰光推開門,燈光師陳四正在調整燈光,攝影師宗秋已經在等他們了。
這是他們劇組接受了一次采訪。
之前據說很多記者想約,但都被舟導拒絕了,理由是沒有時間。
剛好上映時間較長,他們這陣子也閑着,舟導就點頭同意了采訪。
好多年了,終于又有記者采訪他們了。仰光心中有點激動。
何偉傑左看右看,只看到了林群等四個演員,哪裏都沒有舟黎的影子。
何偉傑:“舟導不在嗎?”
崔夢回頭:“舟導不在,他說臨時有事,出去A區了。”
何偉傑瞪目,心中詫異,今天可是首映的日子,舟導不親自看看嗎?
李追光:“工作上的事吧,話說回來,要是舟導不說,我還以為他本職就是導演了。”
何偉傑抓住了重點:“他本職是什麽?”
崔夢:“公司經營呀。”
何偉傑:“什麽公司?”
崔夢眨了眨眼:“這倒是不知道,屬于是神秘領域的情報了。”
何偉傑想了想,那沒辦法,不能采訪舟導是遺憾,但是編劇和演員也是很好的采訪對象!
作為第一個采訪舟導劇組的記者,何偉傑難得的有點激動。
他首先看向了仰光。
《丫鬟》的情節構思頗有驚人之處,精彩的宅鬥情節、凄慘的牡丹之死還有劇情處處透着的隐喻,都叫他抓心撓肺,想問仰光個究竟。
“劇情的構思是怎麽來的?”
“舟導帶我們到處逛,去到酒吧,看見一些……場景,我們受到一次刺激吧,就把那份刺激寫成了故事。”
何偉傑連續問了幾個問題,仰光都回答得很詳細。
何偉傑很佩服這對夫妻,畢竟夫婦兩人配合寫作這種事別說A區了,全球範圍內都很少聽見,他們是很特別的編劇。
有一個問題何偉傑很好奇,說實話,《丫鬟》有幾個細節太真實了,讓人不禁感覺那是親身經歷過才能寫出來的。
何偉傑于是問:“雪梅被嬷嬷按進水缸這段劇情,你們是如何構思出來的?”
這段情節非常關鍵,特別“窒息”在故事中的隐喻,它是首尾呼應的,不僅如此,作品還經常聚焦于因各種事情屏息不敢輕舉妄動的丫鬟們。
崔夢忽然正色:“那是舟導編排的。”
“什麽?”
“我們最開始的劇本只是寫雪梅被嬷嬷打,罰在外面跪着,但舟導看了之後改了,說這樣更合适。”
何偉傑面色變了,居然說“合适”?
崔夢回憶道:“我們的原劇本其實不是現在的基調,雖然大體的故事不變,但原來的結局牡丹還活着,她活着守望着大宅的衰敗,然後孤苦老死。”
何偉傑仿佛聽到了大料,震驚道:“那段殺人的情節也是舟導加的?”
李追心點頭:“是,他也是說這樣更合适,劇情裏丫鬟們有大大小小的反抗,但很多都是害己,比如自殺,而舟導好像認為,結尾要有更激烈的反抗回應牡丹,回應……整個世界。”
在劇本的結構裏,反抗呈現着更強更激烈的趨勢,這條隐線極為重要。舟導自語說,怎麽是悲劇呢,有些東西是絕對壓制不住的。
何偉傑聽完他們的說法,頓時渾身雞皮疙瘩。
他還以為舟黎不幹預劇本,沒想到劇本一半是他操刀改的。
他又怎麽會對這類“真實”如此熟悉?
李追心還回憶道:“我想起當時拍雪梅的戲,舟導就在一旁看着,我從未見他看得如此入神,甚至還幹預了現場,指導了細節,以前他都是放任我們自己來的。”
何偉傑又是一顫,頭皮發麻。
李追心:“包括牡丹的死法、三個小丫鬟的死法,也都是他構思的,我們當時只是覺得驚訝,意外的适合,今天我們自己去看了電影……”
李追心看了一眼崔夢,才道:“看完之後,我們才發現,的确這個故事就得是這樣。”
美好的剝離、反抗與壓迫的上升循環,故事埋下了多條隐線,意義深刻。
何偉傑采訪完仰光夫婦,莫名有點心悸,這到底是舟導自身導演能力強,還是另有原因?
接着,他還采訪了四個演員。
這次,林群演小少爺,金玉兒演玲珑,胡問演大少爺,芳歲好演長大後的牡丹。
牡丹的小演員天賦異禀,但不在這裏,何偉傑相信,那位小演員假以時日一定能成為影後級別的人物。
何偉傑細細地提問,卻沒想到,他又問出了驚人的答案。
原先很少指導演技的舟導這次經常調教他們如何把控細節。
大宅中紙醉金迷、莺莺燕燕,一群主人丫鬟,都是他親手幫忙塑造人物的,而且講得很細,就好像他真的知道那種人會有什麽表情說什麽臺詞一樣。
何偉傑沒見過現場,但不妨礙他震驚,他仿佛親眼看到了他們說的畫面。
《丫鬟》大宅裏面的人盡顯人物本色,網上不少人說這是大宅群像電影,但是這些人物居然都是舟導“刻畫”出來的!
演員的演技是一方面。
舟導這指導……也未免有點離譜。
要知道,《丫鬟》的拍攝時間也就那麽短啊。
采訪結束後,何偉傑的心情久久無法平靜,比看完《丫鬟》還要無法平靜。
何偉傑回到家,心中對于“舟導”是越來越好奇了。
他到底是什麽人?以前經歷過什麽?
他現在又是因何不在a區?
何偉傑思考着,順手點開了區域新聞。
此時,一道全球頭條挂在節目橫欄。
【傳聞休養半年,世界首富現身c區巴薩羅斯會議現場!】
【會議将圍繞b區經濟振興……】
何偉傑一看,當場跳了起來。
“周禮!他居然公開露面了嗎?!”
作者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