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保人啊!
第46章 保人啊!
當初原主也是家有餘産,才能安心讀書,考中秀才之後,更有能力去府城考舉人。
不過他花銷太大,讓溫小叔十分不滿,這家産縮水得厲害,所以才出手,讓溫潤“嫁出去”,他還沒膽子弄死人。
畢竟溫潤是個秀才,要是年紀輕輕的就去了,官上不可能不聞不問。
就連書院裏,也會關注此事,那鬧的就大了。
最後,你有錢,有時間,學習好,也不一定能考試,你必須要有擔保人。
因為考功名,第一關就是出身,要三代都是清清白白,九族之內,沒有犯法之男,沒有再嫁之女。
所以古代的時候,宗族的力量才會那麽大。
連帶責任很大的,要是有女人成親之後和離,再嫁,整個族裏的男孩兒就沒前程可言了。
不過一般的族譜裏,只記載男丁,不記錄女子。
古代女子不算丁,上族譜只是作為配偶而記錄。
要求就是最起碼,要在本地居住時間超過二十年,有田地房屋,有親戚族人。
第二關就是你的有錢,有時間,才能靜心讀書,精心專研。
第三關就是要學得好,學得進去,也要學的精通。
第四關就是考試,這考試也不是你去了就能考的。
溫潤也是吳山長說,他才知道,原來在古代,生員錄取是有固定名額的,名額根據各地文風高下,錢糧丁口多寡而定,具體分為大中小縣。
Advertisement
一般大縣的名額為二十出頭,中縣為十六七個,小縣六七個不等。
至于府、州一級的,不過是在這個基礎上略多十幾個而已。
永寧縣不大,不過因為是在南北交界處,又是水路要道,這才有十五個生員的名額。
也就是這樣,他們去考試的時候,十五個人,有資格去的才五個,五個人裏頭,也才出了一個溫潤。
與溫潤前世那種大學動不動就擴招不同,古代的功名都是有一定的數量,上下浮動不多,畢竟以農業為本的封建時代,如果功名那麽輕而易舉的就得到,免了賦稅和勞役,那還有誰去種地和幹活?
朝廷優待讀書人,那也是有個度。
都免除賦稅和勞役了,朝廷喝西北風去啊?
按照本朝的規定,讀書人考中秀才後,是要在當地的官學學習以備來年鄉試的。
官學也分為縣學、州學、府學,只有在院試中考中生員的,才能進入官學,可以理解為應屆生。
而前一屆的秀才,如果沒有考中舉人,也是無法繼續留在官學的,要想繼續的話,就得花錢啦。
考中了秀才并非是一勞永逸,生員這個功名也随時會被朝廷拿掉的。生員進入官學後其身份統一為附生,此後要進行考試,成績最優者為廪生,次者為增生,沒有通過考試的依然是附生。
通俗地理解,附生就是低級生員,增生就是中級生員,廪生就是高級生員。一旦有了廪生這個頭銜,那麽就可以吃上皇糧了,因為朝廷有補助啊!
本朝的标準是,廪生每年可以領到五兩銀子,十斤米,十斤面,這點錢如果在書院裏緊着點過,饅頭的錢應該是有了。
不過廪生最大的好處就是有一些灰色收入,因為按照規定,每個童生(通過縣試準備考秀才的讀書人)在院試之前都要找一個廪生為擔保人,稱為“廪保”,這樣廪生就可以拿到一筆好處費,遠比一年四兩銀子的标準要高很多。
一個人起碼要給個十兩八兩的“紅包”銀子。
溫潤上次就是去書院裏領了自己“廪生”該得的銀錢和糧食。
考秀才,就是要廪生擔保。
那麽考舉人呢?
舉人的擔保人,就需要一位舉人,兩位秀才擔保才可以繼續。
而保人出具保單就相當于現在的準考證,擔保人替你擔保是有一定責任風險的,一般舉人不愁吃穿,是不愛給人擔保的,因為一旦擔保了,就有了風險,不想冒這個風險的舉人,很多!
但是一旦給人擔保,被保人怎麽着,也得給送個紅包吧?紅包大小不論,你家總要意思意思吧。
再說秀才們好歹都是有功名的麽?
去考場的水陸交通、打尖住店等等這些費用也是不能少的,如果從偏僻的地方去省城趕考路途遠的話花費就更大了。
考試完後還要按規定交封卷錢,每人每次考試三分銀子,在沒有開榜前,還是要住在旅店裏等開榜結果出來了才肯甘心回去,這期間住店、吃飯、到處旅游、買東西所花的銀子也是不小的開支。
溫小叔看着溫潤考個舉人就這麽能折騰了,往上再考個進士什麽的,他家還能剩下個啥啊?
不過有功名還是又好處的,比如說,可以免除賦稅、徭役,可以直接找縣官提建議等等,甚至可以參與衙門的一些決議。
其中,免除賦稅、徭役這一點是脫離平民百姓的一個重要開始。
古代的平民老百姓,可沒現代的那些田補,地補各種補助的,他們是天天在土裏刨個不停,卻是幹着最重的活,得到的是最微薄的收入,到頭來還得向朝廷交納各種賦稅、一旦朝廷有戰事還得交納剿饷、練饷等等各種名目賦稅、徭役。
而秀才也不是高枕無憂的,因為是最低的一個功名了,秀才入學後,如果不考中舉人的話,接下來最難熬的恐怕是“歲考”和“科考”了,這兩次考試的成績都會決定一個生員的命運。
每屆鄉試之後,各省的學政按例要卸任回京,朝廷會重新派出一個新學政。按例,新學生上任的第一年,就要到各府去主持考試,以檢驗前任學政錄取的秀才是否合格。
這個考試就叫“歲考”。
“科考”顧名思義,就是在鄉試之前舉行的一場資格考試。
因為一個府包括應屆的、歷屆的秀才總體數量還是很多的,如果都去參加鄉試,那麽省城的貢院恐怕也容不下。
所以學政老爺要舉行科考,讓那些成績優秀的生員參加鄉試。
歲考、科考的內容也是有定制的,一般都是四書文一篇、經文一篇,外加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有時還要默寫《聖谕廣訓》。
歲考的考試結果分為六個等級,文理非常通順的列一等,一般通順的為二等,勉強過得去的為三等,文有瑕疵的為四五等,狗屁不通的為六等。
對于享受國家津貼的廪生來說,要保住每年四兩銀子,至少要考到三等,如果是四等那麽不好意思要取消津貼,若是考到五等,則要取消廪生資格,那麽要是六等又該如何呢?顯然,生員的資格也是保不住了。
如果說歲考是重新檢驗生員成績及評定等級的考試,那麽科試的成績就決定着生員能否參加鄉試。那些在歲考中列五等、六等的,按規定是不能參加鄉試的,這也意味着丢掉了考舉人的資格。
歲考、科考這個制度在清代始終是被嚴格執行的,因此每逢歲科試,秀才們都要高度緊張起來。其中有些五六十歲的高齡秀才,為了保住自己的編制,不得不腆着老臉和後輩們一起參加歲科試,其承受的壓力可想而知。
生員在歲、科兩考時因生病或特殊事由不能參加考試的情況也是有的,朝廷也有相應的制度,要是有特殊情況,本年的考試允許不參加,但要在來年補考。不過要是連續三次不參加考試,那麽就要面臨被取消生員資格的懲罰。
只有兩種情況例外,可以不參加歲科考而可以永久保留生員資格。
第一種是入學三十年以上的老秀才,第二種是年滿七十歲或身患重病者。
歲科兩考的成績并非是學政老爺說了算,按照禮部的規定,凡是各省所有名列一等的考卷,都要統一交到禮部重新審核,這個程序叫“磨勘”。
在磨勘過程中,如果發現有些卷子存在硬傷,比如不避廟諱、抄襲雷同、平仄失調,不僅要追究生員的責任,學政也要受到相應的處罰。
所以每次磨勘之前,學政還要把考卷重新發給生員,把卷子修改潤色一下,然後重新謄寫一遍在上交,這中間花花腸子就多了,反正結果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
而為了防止和懲罰冒考,古代的童生考試時,必須備有保人,具有保結。
這保人有兩個階級,一是本縣的廪生,一是本縣的學官。
其中,本籍廪生(即已中的秀才)可為參加考試的童生擔保,童生之間也需要相互擔保,其中五人為一結。
在入場點名時,廪生與同結五人互相覺察.如有**等不正常情況時,須即時舉出,如有隐瞞,五人連坐,廪生也要被革除功名。
古**秀才為何要有保人呢?
另外一個原因是:當時有很多人是不允許考試的,這就是所謂的“娼、優、隸、卒”這四種人的子弟。
這個時候可沒相片,也沒有什麽戶口普查,更沒電腦系統可以查詢,這裏只能靠大家相互擔保,證明你們都認識,對方是真正的本人。
其中尤其以“娼、優、隸、卒”這四類人的子弟的是不能考拭的,其大略如下:
首先是娼。
娼指的是身為娼妓或曾開妓館,譬如說:他的母親從前是個妓女,嫁了他的父親,而父親是一個紳士,這怎麽辦呢?
這卻是無關宏旨的,因為當時是所謂宗親社會,重父而不重母,況且其母已經從良。
不然,有許多姨太太所生的兒子,他的母親都曾當過妓女,那不是都不能考試了嗎?這顯然并非如此。
除非,他的母親是老鸨,而他的父親是龜奴,又當別論,但這樣人家的子弟,也不會來考試的。
其次是優:優是指唱戲的,即使你是一個名伶、譽滿全國,兒子也不許考試,不論唱京戲、昆戲、地方戲,都是一樣。
當時的戲子,歸入下九流之列,是不受人尊重的,甚至是蔑視。
與現代的老藝術家們是大大的不同。
還包括耍雜技的,如北方的說大鼓的,南方的說書先生,還有俗語所說:”吃開口飯”者,他們的兒子都不許參加考試。
還有隸:隸就是奴隸了。貴族人家的家奴、賣身投靠的不必說,便是雇傭性質的老仆、書童,以及官長的長随、青衣、長班等一切服役人等,總之屬於奴隸之類的,都不許應試。
不過,女傭卻是例外的,即使母親在人家當老媽子,只要父親還是個平民百姓,且祖上三代清清白白,而兒子刻苦讀書,照常可以考試的,因為從父不從母。
這就是男尊女卑的好處,從父不從母。
更有卒:卒是就官中人役而言,譬如像差役、捕快、地保、甲頭、更夫、親丁之類,都不許考試。
正所謂“車船店腳牙,無罪也該殺”,這些人都不是什麽好人。
但是一個官署中,便有許多辦公的人,也有許多分科的人,這種人俗稱之為”書辦”,書辦的兒子,卻是準許考科舉的。
為什麽呢?
因為有官必有吏,此種人是屬於”吏”的階級,且既名書辦,亦是文人階級。
此外,在其它各地之中,還有所謂的堕民、賤民、流民等等,這些人的子弟有永遠不許考試的,因為沒有祖宗,在大家的眼中,這就是沒根兒。
溫潤是明白,他們想讓溫潤給他們當保人。
這才跑來先混個眼熟,日後也好開口求他。
“你可有什麽顧慮?要是有的就說出來。”孫先生道:“他們的保人,并不是非你不可,不過如果你擔保的話,有些收入,而且也能拓展人脈關系。”
孫先生一語中的。
溫潤為什麽要大擺宴席?還不是為了拉攏人脈嗎?
能跟那些鄉老們抗衡的,唯有讀書人了,他們是都有功名在身的!
別說鄉老們了,就是縣令大人也沒資格審問他們,想要審問他們,只有先摘除他們身上的功名,否則是沒有權利動他們一根毫毛。
得到秀才資格,是進入士大夫階層的最低門坎,成為秀才即代表有了功名在身,秀才頭上有一個包頭發的方巾和外面穿的儒衫,是他們與平民百姓不同的标志。
且在地方上受到一定的尊重,亦有各種特權,例如免除差徭,見知縣時不用下跪、知縣不可随意對其用刑、遇公事可禀見知縣等等,縣令沒有權利剝奪其秀才身份,不過他可以向上申請,一省的提學官可以剝奪其秀才身份。
作者閑話:
以後王家兄弟就有的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