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慶祝席宴
第45章 慶祝席宴
“我打聽過了,才來的。”溫潤淡然一笑:“想必縣令大人也是這麽想的吧?李縣丞……我們不熟。”
“李縣丞這幾日身體不好,他們家今年聽說收成不太好,佃戶好像也不太滿意他們家的租子問題,唉,家大業大麻煩大啊!”毛師爺話裏有話的道:“還是我這個當師爺的清閑一些。”
溫潤又笑了一下:“您現在清閑,那是因為忙過了,秋收那會兒,您可不得閑。”
秋收那會兒,賦稅啊,勞役啊,哪個不用衙門的人去協調統計?忙的腳打後腦勺。
就算是他那個時代,秋收也是很受重視的一件大事。
他秋收那會兒,也沒來請客啊!
“算你想得開,舅老爺被大人送回老家去了,雖然夫人舍不得,可大人的前途最重要,唉!”毛師爺貌似有些犯愁。
可溫潤卻不追問,再說了,這個時候,許攸來了。
他是所有書院的人裏頭,來的最早的一個,而且他的确是帶了賀禮。
比起毛師爺賀禮規矩,張大哥的體貼,他給的就很大氣了,他是趕着馬車來的,車夫将東西給搬去了溫潤的馬車上。
兩匹錦緞,兩匹細棉布,四匹土布,還有就是十兩銀子的賀金,一根火腿,兩只臘鴨,兩只烤雞。
另外送了一對紅木狼毫的毛筆給他。
進來之後将禮物清單遞給了那個小二。
溫潤就站起來迎了上來:“悠然兄。”
“如玉兄。”
Advertisement
倆人相互見禮,樂呵呵的寒暄了一下,又跟毛師爺打招呼。
毛師爺其實很羨慕他們的,因為毛師爺也就是個秀才功名,舉人死活考不上。
不然他也不會來當個師爺。
他們倆,一個是舉人,一個是有望考中舉人,青春年少,才華橫溢,他是羨慕嫉妒啊!
不歸随後他就受到了打擊,因為來了的人,都很年輕,最年長的一個還不到二十八歲,沒一個到三十歲的,而山長五十歲,正是知天命之年,兩位先生四十來歲。
衆人到了之後,彼此就坐,溫潤跟許攸,還有山長先生以及毛師爺,和溫潤寝室挨着的兩個監舍的人,坐了一個桌子。
其他人坐了一個桌子,而且今天來的人裏頭,不止有秀才,還有好幾個書院裏讀書的人。
他們來讓溫潤有些意外,平時大家只是點頭之交,也不在一個地方上課,怎麽來了呢?
而且還送了賀禮。
也都是很大方的!
一個人都是給了五兩銀子的賀金,還送了一些紙張,雖然只是最簡單的竹紙,那也讓溫潤很開心了,這些東西溫潤不用,給家裏的孩子們用就很合适。
還有一些不太好的毛筆,用來練字足夠了。
就是他們的來意,讓溫潤暗自思量,表面上還是要推背換盞,說一些他們感興趣的話。
尤其是開席的時候,兩壇女兒紅一上來,衆人沒想到,溫潤這麽下血本,這一頓可不少花銷呢,當了舉人就是不一樣了啊。
倒是溫潤,親自給所有人倒酒:“多謝大家來赴宴,恭賀我中舉,在下先幹為敬!”
溫潤一口氣喝了三杯,小酒盅不大,這酒的度數也不高。
“客氣了!”衆人也都舉杯,齊聲恭賀溫潤中舉,頗有點參加了“鹿鳴宴”的意思。
結果他們剛喝完,張大哥親自端了一道炙烤鹿肉過來:“溫舉人因為一些事情,沒有參加過鹿鳴宴,這份炙烤鹿肉,本店敬贈,以彌補這一遺憾。”
衆人頓時高看了這酒樓一眼,講究人啊!
溫潤也謝了張大哥,同時也敬了張大哥一杯酒。
張大哥這個大掌櫃的很忙,趕上這個時候還是飯點兒,所以喝了一杯酒就離開了。
留下一屋子的讀書人繼續推杯換盞。
倒是毛師爺,很喜歡這女兒紅,山長也很開心的樣子。
“據說早在晉代上虞人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中就有女酒、女兒紅酒為舊時富家生女嫁女必備之物的記載。”溫潤淡淡的道:“當女兒下地的第一聲啼哭,肯定會讓每一個父親心頭一熱,三畝田的糯谷就釀成三壇子女兒紅,仔細裝壇封口深埋在後院桂花樹下,就像深深掩藏起來的父愛,沒事的時候就到桂花樹下踏幾腳,踏幾腳仿佛心裏也踏實一些。回頭望一望女兒,女兒頭紮紅頭繩,眉眼兒像清明時節的柳葉,一天比一天明媚。自古紹興一帶,這個習俗就這樣長久沿襲着。待到女兒出嫁之時,用酒作為陪嫁的賀禮,恭送到夫家。按照紹興老規矩,從壇中舀出的頭三碗酒,要分別呈獻給女兒婆家的公公、親生父親以及自己的丈夫,寓意祈盼人壽安康,家運昌盛。在紹興一帶這一生女必釀女兒酒的習俗長久流傳。南宋詩人陸游住東關古鎮時,品飲女兒紅酒後寫下了著名詩句,諸位可知?”
這誰知道啊?
衆人面面相觑。
還是他們的山長,老頭兒扶着胡須道:“移家只欲東關住,夜夜湖中看月生。”。
“山長果然博學!”溫潤樂得一拱手:“晚輩佩服。”
溫潤也是舉人,山長也同樣是舉人,他不能自稱“學生”了,要自稱“晚輩”。
“你們這都是從書上看來的內容。”毛師爺卻道:“實際上,這個故事可不是這樣的,我們那裏的傳說,紹興有個裁縫師傅,娶了妻子就想要孩子。一天,發現他的妻子懷孕了。他高興極了,興沖沖地趕回家去,釀了幾壇酒,準備得子時款待親朋好友。不料,裁縫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而老婆又生了一個女兒,因此,女兒滿月時并未拿出來,一直埋于桂花樹下,他也把此事給忘到了腦後。光陰似箭,女兒長大成人,生得聰明伶俐,且繼承了裁縫的手藝,并和裁縫的徒弟成了親事,他高高興興地給女兒辦婚事。成親之日擺酒請客,裁縫師傅喝酒喝得很高興,忽然想起了十幾年前埋在桂花樹底下的幾壇酒,便挖出來請客,結果,一打開酒壇,香氣撲鼻,色濃味醇,極為好喝。于是,大家就把這種酒叫為”女兒紅”酒,又稱”女兒酒”。此後,隔壁鄰居,遠遠近近的人家生了女兒時,就釀酒埋藏,嫁女時就掘酒請客,形成了風俗。”
“哇哦!”一群小年輕一時之間遐想不已。
溫潤笑着調侃道:“這喝的不是酒,是一個妙齡女子的美好年華啊!”
一個個俊臉微紅,眼神漂移不定。
這種浪漫的猜測,一群讀書人哪裏經歷過?
“都瞎想什麽呢?”毛師爺笑了,哈哈的樣子,特別的讓人無語:“其實這都是故事,紹興是我的老家,那裏的習俗如此,每戶紹興人家誕下嬰孩後,都會釀造三壇酒,将酒埋在地底。女孩子呢,就叫女兒紅,男孩子就叫狀元紅,便盼望他長大後飽讀詩書、上京赴考,到有朝一日高中狀元回鄉報喜,即可把老酒開瓶招呼親朋。話雖如此,能夠真正考上狀元的人萬人無一,故而一般都是叫做花雕,為的是在兒子成親的那天,拿出來招待客人們,所以說,不管是女兒紅還是狀元紅,其實都是花雕酒而已,只不過一般的花雕酒三年就是不錯的陳釀了,放上十幾年的,唯有女兒紅與狀元紅而已。”
衆人大開眼界,原來還有這種說法!
“以後再也不要被騙啦!”山長笑着道:“沒有十六、十八年,是沒女兒紅的,沒有中狀元,那狀元紅也只是花雕而已。”
衆人齊聲應是。
吃了幾口菜,又談起了科舉的事情,山長尤其認真的道:“這次我們只出了溫潤一個舉人,兩年之後,争取再多出幾個中舉之人,你們都很有才學,但戒驕戒躁。”
衆人滿面紅光,也不知道是喝酒喝的還是吃菜吃的,亦或是高興的。
因為山長的話,代表着他們有中舉的可能,一般山長不會這麽說,但是他既然這麽說了,那就是有希望啊!
吃過了這頓飯,其他人都告辭了,溫潤挨個送別,毛師爺是被劉三兒親自送回衙門的,山長跟兩位先生留了下來。
被溫潤請到隔壁的雅間裏,張大哥給安排的茶水點心。
等到人都走的差不多了,只有許攸還留下來,照顧三位長輩。
溫潤也趕緊收拾了一下,去了雅間陪着喝茶吃點心。
縣城裏書院的山長姓吳,名桂,字秋生。
山長是中秋的生日,非常的好記。
兩位先生,一位姓孫,名興,字鐘華。
一位姓趙,名諄,字善行,又因為信佛的關系,他還有個俗家法號叫意會。
三位都是溫潤的師長,溫潤在他們面前也表現得跟從前一樣,其實是根據原主的記憶來的,只不過他們也許久未見溫潤了,加上溫潤的身份不同了,又經歷了那麽多的事情,他們也沒多懷疑。
如今能坐在一起聊天,已經是很不錯了。
“今天是你的好日子,是不是有一些疑惑?”吳山長悠哉悠哉的喝着茶水,還吃了一個山楂糕,這東西醒脾健胃助消化,。
“是的,山長,同窗也就那十幾個,可是後來的幾位……其實交情并不深。”溫潤問出來了:“何況都送了禮,這禮尚往來的,我并沒有跟他們有什麽交集。”
古代人講究得很,這禮物也不是随便收的,禮尚往來,禮尚往來!
有來有往才能是禮尚往來。
西漢·戴聖《禮記·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你一個讀書人,哪怕不是秀才舉人呢,也得知禮懂禮。
因為在時人看來,“禮尚往來”應該是全民性的禮節。
且早在《禮記·曲禮上第一》中明确說,禮的原則,是要求自己謙卑而尊重他人。即使當小販的那樣身份低微的人,也都有自尊心,也都有值得尊重的地方,何況那些既富且貴的人。
富貴者懂得禮儀,就不會驕奢淫逸。
貧賤者懂得禮儀,就不會失去意志。
這裏把禮尚往來的本意說得清清楚楚了,就是尊重人的自尊心,就是相互“勸進”。
“那你可知,禮尚往來,如何釋義?”吳山長這還考驗上溫潤了。
溫潤一愣,這個要考問?
禮尚往來是一種禮貌,也是人際交往的一個基本原則。
其實所謂的“禮”,可以是禮品、禮物,也可以是一種禮節、禮貌,還可以是相互的幫助與支持。禮品、禮物的交換,是為了聯絡關系,增進感情。人與人交往,講求平等、真誠、适度。真誠之下,禮物甚至禮節都是次要的外在表現。
缺乏真誠,即使禮品豐厚,禮節周全,也失去了相互交往的真正意義。
人與人的交往中,來而不往非禮也。但是在現實生活中,禮尚往來卻非常容易出現偏差。
普遍存在的是炫耀攀比之風,或者是送禮行賄之風,這些都大大地超越了度,屬于致人不仁不義的惡俗。
在禮品上炫耀貴重,是要以財壓人,給人帶來不快;為了利益行賄送禮,更是增加人的貪欲,致人違法。
這些行為實際上都失去了“禮”的本義。
溫潤組織了一下語言:“禮:禮節。尚:崇尚,重視。禮節上重視有來有往。正所謂”禮尚往來思報玖;情深吸引屢抛磚”。”
“釋義的很好。”吳山長笑了:“你可知道,你考舉人的時候,找了保人?”
“知道。”溫潤點頭,随後恍然:“是要找我當保人?”
科舉時代,讀書人第一次考取的功名是秀才,官方的叫法為“生員”。
但是在成為生員之前,你先要有一定的家産,可以供你一直讀書下去。
單從準備考秀才算起,你教科書的費用,《論語》《孟子》《書經》《詩經》《禮記》《左傳》(共計四十萬七千二百多字)等,以及歷朝歷代經典古籍等,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
從私塾啓蒙教育到參加秀才趕考這一段時間所花費的什麽學費、書本費等的正史典籍,筆墨紙硯,都花費許多。
這就是一大難題。
其次就是,你還得學習好!
作者閑話:
這都是溫舉人日後的喉舌啊喉舌,得先喂飽喽!